2020-2021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选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
2021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选考)
试题数:38,满分:100
1.(单选题,1.5分)老子谴责“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现象;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孟子认定推翻暴君是正义行动;韩非子则对“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现实给予抨击。

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
A.民众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
B.诸子思想日益趋向于统一
C.诸子的政治立场各不相同
D.政治及思想权威尚未树立
2.(单选题,1.5分)孔子坦言“吾从周”,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实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周道”。

但是他在教育上却主张“有教无类”,推动了学术下移。

这一现象()
A.是战国儒学发展的产物
B.体现了孔子毕生对社会平等的追求
C.是当时社会转型的反映
D.体现了崛起中的士阶层的政治诉求
3.(单选题,1.5分)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

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

这一变化说明()
A.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
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
C.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
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
4.(单选题,1.5分)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
A.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
B.孰优孰劣十分明显
C.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
D.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
5.(单选题,1.5分)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

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
思想。

据此可知,先秦儒家“五伦”思想的提出()
A.渗透着浓厚的尊卑等级意识
B.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
C.建构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
D.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
6.(单选题,1.5分)“他的思想用于学术,可发展为思辩哲学;用于军事可以发展为战略方针;用于政治,可以发展为斗争策略;用于生活,可以发展为生存智慧。

就连同一种副产品,也可能有不同结果,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可能是斗争策略,也可能是自我安慰”。

材料中的“他”应是()
A.孔子
B.老子
C.韩非子
D.墨子
7.(单选题,1.5分)商周时期,学习诗、书礼、乐知识是贵族阶级享有的特权;而春秋战国
时期,诸子百家等代表人物中,既有士人阶层、小土地私有者,也有小手工业代表和农民代表。

这种变化反映出()
A.平民阶级逐渐觉醒
B.儒学成为了主流思想
C.私学取代官方教育
D.政治新秩序构建完成
8.(单选题,1.5分)公元前516年,齐国上空出现了彗星,按当时的说法,彗星出现是灾祸
的象征。

齐景公准备举行一次祭祀,以消除灾祸。

大臣晏婴认为,如果国君有好的德政,还怕什么彗星?反之,如果国君像夏桀、商纣那样暴虐,违命乱德,那么即使祈祷又有什么用处?这反映出当时()
A.君权神授观念受到彻底批判
B.形成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C.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D.出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9.(单选题,1.5分)工匠造物讲究的是“工匠精神”,并在专业、专注与专攻上只做好一件事。

孔子对待这种精神的态度有过从“君子不器”、“玩物丧志”到“道器不离”的转变,并提出了“经世
致用”的思想。

孔子的主张()
A.意在强调器以载道的功能价值
B.阻碍了中国古代的科技进步
C.主要基于春秋时代的现实需求
D.反映其思想观点的保守顽固
10.(单选题,1.5分)据《春秋公羊传》记载,公元前603年晋灵公派一勇士杀大夫赵盾,
勇士从赵府窗户里偷看到赵盾正在吃只有鱼的晚饭,惊叹其“为晋国重卿,而食鱼飨”,不忍杀之,遂拔剑自刎而死。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春秋时期战乱频繁民生凋敝
B.春秋时期宗法分封逐渐解体
C.春秋时社会有崇俭尚贤之风
D.春秋时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11.(单选题,1.5分)战国时期道家人物列子在《两小儿辩日》说,孔子游历看到两个小孩争辩太阳远近问题:一小孩认为,早上太阳离我们近,理由是早上的太阳比中午看起来要大;另一小孩认为,中午太阳离我们近,理由是中午的太阳比早上感觉热。

孔子无法作出判断。

材料反映了()
A.诸子百家之间的争鸣日趋激化
B.儒家思想的统治权威受到挑战
C.人们对自然宇宙现象提出思考
D.私学发展提高了儿童知识水平
12.(单选题,1.5分)孔子是无神论者,他曾说子不语怪力乱神。

而董仲舒结合阴阳家学说创造性的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

这一变化反映了()
A.董仲舒的学说背离儒家思想
B.儒学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
C.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所认可
D.儒学适应社会发展做出调整
13.(单选题,1.5分)韩非子认为:“臣尽死力以与君市(交易),君垂爵禄以与臣市。

君臣
之间是一种买卖关系,即使是父子也用计算之心相待。

”这反映出韩非子()
A.反对用礼乐制度规范人伦关系
B.强调社会关系中重利的价值观
C.重视法律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D.提倡用买卖关系处理社会问题
14.(单选题,1.5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

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第一场是儒墨之争;第二场是儒道之争;第三场是儒法之争。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儒家学说成为各派众矢之的
B.争鸣涉及人生和治国方面
C.各家流派矛盾尖锐不能调和
D.儒法之争实质是显学之争
15.(单选题,1.5分)东汉初期,光武帝在洛阳建立太庙以祭祀从未当过皇帝的祖先而招到大臣们的激烈抗议,光武帝只好改祭祀汉代第七代皇帝宣帝和第八代皇帝元帝,视他们为自己的祖父和生父。

这表明()
A.父为子纲的观念还没有普及
B.皇权受到儒学观念制约
C.光武帝重视其继承的合法性
D.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深刻
16.(单选题,1.5分)董仲舒完善了天人感应的灾异说。

从理论上来看,它能够让官员利用灾异来限制皇权。

但从现实运用上看,结果却背离了理论设计的初衷,沦为儒生官员政治斗争的工具,而人主往往成为灾异解读的裁判者。

这主要是因为()
A.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B.理论设计存在先天不足
C.灾异解释缺乏权威性
D.官僚集团内部斗争尖锐
17.(单选题,1.5分)汉代经学的政治化是儒学话语在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转向,即作为先秦诸子之学的孔子“私言”向汉帝国“官学”的转换。

这一次转向()
A.适应了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B.否定了孔子“德治”和“仁政”的人文主义理想
C.体现了恢复重建西周分封制及其人伦关系的要求
D.展开了对天命心性等形而上问题广泛深入的研讨
18.(单选题,1.5分)古代某位思想家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从横向上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纵向上构建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顺从关系。

下列选项属于该思想家的是()
A.“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
B.“德主刑辅”、“大德小刑”
C.“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D.“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19.(单选题,1.5分)董仲舒断狱案例被汇编成《春秋决事比》,在两汉的司法实践申被经常引用。

有一则案例:甲没有儿子,拣了个弃婴,作为养子乙。

乙长大后杀了人,甲把乙藏起来。

如果按照当时法律,藏匿犯人要受重刑。

但《春秋》上提倡父子一方犯罪后可以互相隐藏。

董仲舒认为他们是父子关系,所以甲不能判罪。

这一案例说明,两汉时期()
A.儒家道德与法律地位等同
B.儒家道德已经渗入法律
C.法律体系儒家化最终完成
D.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
20.(单选题,1.5分)明朝中后期,很多商贾明确提出,困生活所迫“弃儒从商”本身就是对孝悌、敬长等儒家伦理的一种诠释,在他们看来,所谓名和利都是报答父母的一种方式。

这反映出当时()
A.儒家文化的功利化倾向
B.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
C.知识分子人生理想变化
D.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21.(单选题,1.5分)据施树民《贾谊为何不受重用》一文载:文景之时,官场出现各级官吏消极苟安,渎职怠工,“见人之有细过,专掩覆盖之”。

……虽文帝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实际并未得到认真执行。

甚至在官场出现“廉吏释官而归为邑笑,居官行奸而富为贤吏”的怪现象。


料旨在说明()
A.统治者对农业重视不够
B.黄老政治存在消极影响
C.社会奢靡之风开始盛行
D.封建统治危机已经出现
22.(单选题,1.5分)明中叶以后,王学兴起,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命题,该学说信徒众多,对旧制度、旧道德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下列属于这种“冲击”作用的是()
A.引发人们对君主圣贤的质疑
B.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被取代
C.君主专制制度趋向于极端化
D.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被抛弃
23.(单选题,1.5分)北宋名臣李沆曾当着使者的面把真宗皇帝的手诏烧掉,并让使者回话“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另一名臣韩琦曾对神宗皇帝说:“先帝,臣所立;陛下,先帝儿子,做
得好,臣便面阔;做得不好,臣亦负惭愧。

”上述现象说明宋代()
A.君主权力受到了威胁
B.士大夫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
C.士大夫参与政治决策
D.重文轻武的国策被严格执行
24.(单选题,1.5分)唐朝饮食,人们喜好的是庶民不易得之的大鱼大肉、珍馈佳馔。

宋代的食风表现为,不必山珍海味,一些常见的食材原料,就能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

这种食风的变化()
A.体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说明士族文化的普及
C.是南北文化交流的结果
D.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
25.(单选题,1.5分)明朝中后期,受心学的影响,一批知识分子跳出了宋儒的框架,他们作品中的人物由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孝子贤孙转变为普普通通的市民、商贩、农民。

他们傲视封建礼教,鄙视功名利禄,敢于直言。

这反映出心学()
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冲破了宋代理学的思想禁锢
C.有利于民主观念的形成
D.激发个体自由主义思想发展
26.(单选题,1.5分)王夫之认为:“未有弓矢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未有牢醴璧币、钟磬管弦而无礼乐之道。

未有子而无父道,未有弟而无兄道……故无其器则无其道,诚然之言也。

”这一观点()
A.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B.肯定了人私欲的正当性
C.批判了君主专制的体制
D.启示了后人的思维方法
27.(单选题,1.5分)《明夷待访录》中写道“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
分身之君也。

”由此可知黄宗羲提倡()
A.君臣关系平等
B.恢复官僚政治
C.反对君主专制
D.改革选官制度
28.(单选题,1.5分)李时珍足迹遍布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访问了农、大夫、车夫,猎户、矿工等人,由此获得了大量的药物学珍贵资料和许多民间有效的单验方,为《本草纲目》的写作准备了翔实的资料。

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古代医药学注重分析与实证精神
B.古代科技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C.经济中心转移支撑医药学者研究
D.古代科技的传播运用了市场机制
29.(单选题,1.5分)《农政全书》全书分12目: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
政18卷。

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全面揭示了古代农学的本质和规律
B.是总结工农业科技进步的百科全书
C.反映了农学具有独立的学科体系
D.是当时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的表现
30.(单选题,1.5分)1900 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新疆楼兰发掘出252 年、265 年、310 年
等魏晋纸本文书,大多为麻纸。

1933 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泊汉烽燧遗址首次发现
片麻纸,同时出土者有公元前49 年的木简。

由此推知()
A.西汉时纸已传到西域
B.造纸技术最早发明于新疆
C.汉代造纸业十分发达
D.魏晋时新疆普遍使用麻纸
31.(单选题,1.5分)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最常用的仍然是耗费人力的雕版印刷术;元代发明了转轮排字,资本投入是增加了,但可以节省大量人力,后来转轮也慢慢消失了。

这表明了当时()
A.劳动力过剩
B.轻视科技发明
C.雇佣制广泛存在
D.文化需求低迷
32.(单选题,1.5分)古代中国的主要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是直接为国家治理服务的,注重的是科学技术功用而不是探索其原理和原因。

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都有官方印记
B.重视理论研究
C.长期领先世界
D.强调实用价值
33.(单选题,1.5分)《仓颉篇》是秦朝李斯编写的识字学书范本,汉代广为流传。

在西汉后期,社会上出现了“《仓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的局面,朝廷甚至专门派人讲解传授。

这是
由于()
A.王朝更替造成文化中断
B.隶书在社会上普遍使用
C.文字教育普及程度有限
D.书法艺术追求个性审美
34.(单选题,1.5分)破译甲骨文是中华史前文明溯源工程的重要项目。

正如学者朱彦民所说:“如果破解了一个甲骨文,就带活了一大批甲骨文书,也就能让我们更了解当时的历史。

”但要
破译这些甲骨文,又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时代宗教信仰、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这恰恰是甲骨文隐藏起来的历史。

这充分说明甲骨文()
A.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
B.反映了殷商时期的宗教信仰
C.承载了商代及早期国家的信息
D.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35.(单选题,1.5分)一般认为,魏晋南北朝以前为书法的自发阶段,强调书法的实用功能,魏晋以后为书法的自觉阶段,强调书法的审美功能。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观原因是()
A.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B.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壮大
C.汉字自身的丰富与发展
D.汉末以来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36.(单选题,1.5分)清朝书法家梁献在《评书帖》中说:“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

元、
明尚态。

”据此分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魏晋南北朝时期市民阶层壮大,促进书法艺术的产生
B.唐朝士人群体形成,以书法表达对规范和风骨的追求
C.宋朝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文人以书法展现个人修养
D.元、明时期文化专制高度加强,使书法艺术渐趋没落
37.(问答题,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平王东迁后的混乱形势,表现为三个方面:一、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

东迁依靠晋、郑两国。

东迁后,周室仅有洛阳周围数百里之地,相当于一个小国。

春秋初晋国内乱无暇外顾,郑国操王室权柄。

郑武公死后,平王想立虢公为卿士,因郑庄公不满而罢。

为取信于郑国,平王还与郑庄公交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

平王死后,桓王又想使虢公执政,郑庄公派士兵抢收周地温和成周的庄稼,史称“周郑交恶”。

桓王十三年,桓王罢免了郑庄
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天子威信扫地。

西周有诸侯
定期向王室述职纳贡的制度,而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

被视为执行周礼典范的鲁国也不照旧制行事了,“春秋之世、鲁之朝王者二,如京师者一,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鲁大
夫聘周者仅四,其聘齐至十有六,聘晋至二十四”。

失去朝贡使王室陷入贫困,甚至要向诸侯“求赙”(要财物助丧)、“求车”、“求金”。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材料二: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该有损有益。

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动规范的礼,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

如果离开了仁,礼就没有意义了。

所谓的仁就是“爱人”,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

孔子周游列国,受到各国的款待,但他没有得到亲自检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

面对当时的实际,墨家要求做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以“去无用之费”。

墨家还竭力宣扬天下如能“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由此出发,墨家反对当
时以强欺弱的残酷战争。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社会秩序混乱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与墨家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主张,并加以简要
评价。

38.(问答题,2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从董仲舒的建议批准以后,……孔子便从诸子百家之中超升出来,变成了东方世界之
罗马教皇,而儒家哲学也就变成永恒不变的真理,谁要批判儒家哲学,谁就是名教的罪人,文化的叛逆。

--摘自翦伯赞《秦汉史》
材料二(北宋)张载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
太平”;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要》材料三清初思想家在许多问题上继续发扬光大了晚明的进步思想,比如王夫之强调天理与人情的协调统一;唐甄继续批判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陈子龙编《明经世文编》意在提醒士人对国计民生的注意;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等都是这种精神指导下的成果。

……这股实学思潮直接引发了清代中叶的朴学学术,并且间接开启了近代中国学术的科学精神。

--摘编自曹文柱、赵世瑜《中国社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建议”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理学的社会价值。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的“实学思潮”出现的背景。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能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的原因。

2020-
2021学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上)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选考)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试题数:38,满分:100
1.(单选题,1.5分)老子谴责“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现象;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孟子认定推翻暴君是正义行动;韩非子则对“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现实给予抨击。

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
A.民众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
B.诸子思想日益趋向于统一
C.诸子的政治立场各不相同
D.政治及思想权威尚未树立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

主要考查百家争鸣思想的特征。

【解答】:A在材料里无法体现,排除A;
材料信息反应出不同政治家的不同主张,不能看出思想趋于统一,排除B;
政治立场各不相同的说法不符合历史,排除C;
通过材料可以看出,百家争鸣时期思想家各自主张,说明此时政治思想权威尚未确立,故D 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分析百家争鸣时期思想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2.(单选题,1.5分)孔子坦言“吾从周”,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实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周道”。

但是他在教育上却主张“有教无类”,推动了学术下移。

这一现象()
A.是战国儒学发展的产物
B.体现了孔子毕生对社会平等的追求
C.是当时社会转型的反映
D.体现了崛起中的士阶层的政治诉求
【正确答案】:C
【解析】:本题关键信息是“但是他在教育上却主张“有教无类”,推动了学术下移”,结合孔子的主张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孔子主张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是社会变革在政治领域上的反映,C选项符合题意;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物,A选项排除;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强调的是恢复西周时期的等级制度,B选项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教育发展,与士阶层的政治需求无关,D选项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孔子的主张,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3.(单选题,1.5分)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

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

这一变化说明()
A.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
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
C.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
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孔子和孟子,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解答】:“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表明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故A正确;
放弃夷夏观念、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背离孔子的民族观材料未体现,故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孔子和孟子,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4.(单选题,1.5分)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
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
A.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
B.孰优孰劣十分明显
C.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
D.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
【正确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

需要掌握孔子与老子的思想主张。

解题的关键是对“把讨论和
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的分析理解,结合孔
子与老子所处时代和思想主张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可知,体现了孔子积极入
世的态度;依据题干“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可知,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观点,因此
题干材料反映了两人不同的人生追求,故C项正确。

孔子与老子所处时代相同,故A项错误。

BD两项明显错误,应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

考查对孔子与老子的思想主张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单选题,1.5分)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

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
思想。

据此可知,先秦儒家“五伦”思想的提出()
A.渗透着浓厚的尊卑等级意识
B.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
C.建构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
D.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主要考点:① 儒家思想的产生主要主张;② 儒
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③ 儒家思想与封建统治的结合;④ 儒家思想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