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习性学理论探究幼儿同伴关系的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福利观点视角
摘 要:幼儿同伴关系是指幼儿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是幼儿社会化的基础,在幼儿身心发展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不仅如此,同伴关系也是习性学理论的核心之一,故以习性学的理论来分析同伴关系的本质及其培养有利于为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有利于幼儿社会化和身心的健康发展,为幼教工作者更好地教育幼儿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关 键 词:习性学;幼儿;同伴关系;培养
作者简介:李瑞琴,女,山西吕梁人,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儿童语言教育。

ᒦᅄॊಢ੓ǖD:24/6!!!!ᆪማܪဤ൩ǖB!
ᆪᐺܠ੓ǖ31:6.3525)3127*19.1137.14!!!၃ষ྇໐ǖ3127ฤ4Ꮬ4྇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2015年课题“社会服务制度框架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5BSH040)阶段性成果。

基于习性学理论探究幼儿同伴关系的培养
◎李瑞琴
一、习性学理论视角的幼儿同伴关系及意义
(一)幼儿同伴关系的概念及本质
幼儿同伴关系是指幼儿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1]。

它是幼儿社会化的基础,在幼儿身心发展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幼儿人格及其自我概念的发展,有利于幼儿归属感的培养;而不良的同伴关系会对幼儿今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使得幼儿出现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以及一些攻击性行为,这些行为不利于幼儿的社会化和身心发展。

因此,培养良好的幼儿同伴关系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幼
儿教育的重要课题[2]。

习性学理论认为灵长目动物是社会性很强的动物,它们社会组织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群体中有支配等级,支配等级与被支配等级之间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这是一种有利于解决社会冲突的社会关系,有利于在群体中平衡各种力量,分配各种资源(如食物、配偶等)。

这种支配等级的现象在学前儿童的群体中也有反映[3]。

所以从习性学的角度出发,他们认为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本质是为了解决冲突和合理地分配资源。

(二)幼儿同伴关系的意义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首先,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减少同伴间
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习性学理论认
为,同伴关系发展的实质是群体内的一种支配和服从关系。

稳定的同伴关系一旦形成,群体内必定存在一种支配和服从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使得幼儿协调其在群体中所处位置时,能遵循群体内的潜规则知识,使得其在处理同伴关系时所用的策略更加有效,个体会自动识别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减少同伴间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其次,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同伴间资源的合理分配,习性学理论认为幼儿同伴关系的本质是为了个体之间资源的合理分配。

幼儿要生存就需要获得各种资源,在幼儿时期,同伴关
系是幼儿获取资源的一种重要的途径。

通过同伴交往,幼儿能够获得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有利于幼儿安全感和社会性的建立,有利于幼儿健康的生存和发展。

二、习性学理论视角的幼儿同伴关系问题
(一)以自我为中心
以自我为中心是目前幼儿同伴关系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和现象。

由于政府计划生育政策的号召,现阶段我国独生子女较多,部分家长对幼儿过于宠溺,对幼儿有求必应,使得幼儿不懂得与他人分享,不考虑他人感受,只以自己的兴趣和感受为出发点。

有些家长在幼儿出现这种问题之后没有及时进
行教育和引导,使得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在幼儿园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的幼儿在玩耍时去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不管不顾他人的感受,自己喜欢的东西一定要得到,而且不懂得与他人协商和交流,不懂得如何加入他人进行的游戏,只是一味地采取生硬的手段来获取自己喜欢的事物。

这就是幼儿相处中一种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

(二)孤僻、任性和不合群
在幼儿园教育中,有一些幼儿经常会表现出一些不良的同伴关系。

他们容易敏感,因老师或者其他小朋友无心的话而轻易生气甚至爆怒,不喜欢加入集体活动和集体游戏,不愿意和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在他人游戏和玩耍时一个人躲在某个角落,别人邀请他们的时候不理不睬。

这就是孤僻和不合群现象。

还有的幼儿在游戏中不懂得遵守游戏规则,老师讲解游戏规则时不认真听讲,或者在游戏中为了赢得比赛而忽视游戏规则,有时甚至表现出小心眼,对游戏中的输赢耿耿于怀。

这些不良的同伴关系特征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幼儿今后社会性的发展和形成。

(三)攻击性行为
巴龙和里查森对攻击性行为给出以下界定,他们认为攻击性行为是一个个体对另一个想逃避某种伤害的个体所实施的一种伤害性的行为[3]。

在现阶段,攻击性行为已成为幼儿发展中的一个严重的问题行为。

在幼儿园中,幼儿在同伴交往中的攻击性行为经常可见且以男性幼儿居多,主要有言语攻击和身体攻击两类。

比如,幼儿在活动中抢夺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产生冲突后不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会动手推打别人等;有的幼儿会戏弄同伴或者用言语来攻击同伴,如给
其他小朋友起绰号等。

这些攻击性
行为不利于幼儿正常人际关系的发
展,严重损害幼儿身心健康和社会
性发展,这些行为的出现表明幼儿
在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不协
调,是一种不良的幼儿同伴关系。

三、习性学理论视角的幼儿同伴关
系的影响因素
(一)依恋
依恋是心理学诸多理论都十分
关注的课题,如精神分析学说、社
会学习理论、认知理论等都对此课
题十分关注。

依恋是个体身心健康
发展和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是亲子
之间通过互动所形成的一种亲密和
持久的情感关系[4]。

在婴儿时期,幼
儿无法独立照顾自身,他们通过发出
各种信号来引起成人的注意并获取成
人的照顾,通过这些信号的不断互
动,最终幼儿与养育者之间建立起依
恋关系。

依恋关系是幼儿良好同伴关
系发展的基础,在幼儿随后同伴关系
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引导幼儿
建立起良好的依恋关系有助于幼儿良
好同伴关系的培养。

在婴儿期,如果
养育者能够及时识别婴儿所表现出来
的各种不同需要并及时给予反馈,这
样有利于母婴良好依恋关系的形成,
而这种良好的依恋关系是幼儿期良好
同伴关系的基础。

(二)社会智力
社会智力的概念由桑代克首先
提出,他在对智力进行分类时提出
了社会智力的概念,社会智力是一
个人在社会交往中所采取明智行为
的能力[5]。

此后,也有许多不同的
学者对社会智力进行了界定,虽然
各个学者所下的定义有所不同,但
是人们普遍认可社会智力是一个人
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友好相处和进
行合作的能力。

在幼儿的日常生活
中,他们不仅需要与家人和教师进
行交往,而且需要与同伴等进行交
往,在各种交往关系中经常会出现
许多问题,幼儿在解决交往中遇到
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时的能力就是幼
儿的社会智力。

习性学理论对传统
心理学中的智力测验等概念提出了
疑问,他们认为传统智力测验中很
少涉及个体在社会情景中如何行动
的决策,并且传统的智力测验所在
的情境一般是在实验室进行的,这
与人们日常在社会情境中所遇到的
问题是不同的[6]。

因此习性学的贡
献在于其能够激发相关研究来寻求
更好的方法去解决儿童在现实生活
中遇到的社会交往问题[7]。

四、习性学理论视角的幼儿良好同
伴关系的培养
(一)家庭方面(依恋的角度)
从家庭方面来说,家庭要建
立早期的安全型依恋。

研究表明,
早期依恋关系是幼儿今后人际关系
发展的基础,所以在早期的家庭生
活中,要尽量给幼儿建立起一种安
全的依恋关系,让幼儿学会分享和
选择合理的方式来宣泄情绪;父母
要选择正确的养育和照看模式,积
极发挥榜样和带头作用,鼓励幼儿
与同伴交往和合作,对幼儿在交往
中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惑,要及
时给予正确的引导与解答;要及时
与幼儿沟通,倾听他们的想法和需
要,委婉地提出合理的建议,为建
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打好基础。

(二)幼儿园方面(同伴相互
作用的角度)
幼儿园要提供同伴相互作用的
有效指导。

在幼儿时期,幼儿的大
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中度过的,为
幼儿提供同伴间相互作用的有效策
略是幼儿园的责任和义务。

习性学
理论认为幼儿同伴关系是一种类似
(下转第31页)
意识,尤其是提高女性农民工自身的维权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企业的法律意识,营造出尊重女性农民工、关爱弱势群体的社会氛围。

(四)完善女性农民工权益保障的若干手段
首先,现阶段我国维护女性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主要有《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和《全民所有制企业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的规定》等,但是随着女性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人数越来越多,出现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为了有效解决问题,更好地维护女性农民工的自身权益,制定或修改相应的法律法规迫在眉睫。

其次,由于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小、程度低,女性农民工更需要满足自身需求、符合自身特点的社会保障方式,使其进一步融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

第三,由于女性农民工处于弱势群体中的弱势地位,为了维护其劳动权益,可以逐级建立
妇女劳动权益保障中心,由政府各
部门加以监督,明确每个部门的职
责,更好地协调以维护女性农民工
的权益。

第四,现有户籍制度的局
限性使女性农民工在城市务工受到
了一定的影响,应努力改革完善户
籍制度,减小女性农民工在城市工
作的阻力。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女性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为了营造
公平健康的工作环境,对于女性农
民工应实行同工同酬,在孕期、经
期、哺乳期实行特殊保护,对其在
工作中受到不公正待遇进行严格查
处和惩治,降低类似事件的发生概
率,有效地维护好女农民工的劳动
权益。

参考文献:
[1]侯旭平.女性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
问题及对策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
学报,2015(2):137-139.
[2]钟歆,肖清滔.女性农民工心理研究
现状与展望[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学报,2014(2):34-36.
[3]蒋璐.城镇化进程中女性农民工劳
动权益保障问题研究[J].网友世
界,2013(9):63-64.
[4]陈飞强.领导干部决策中的社会性
别意识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湖
南省的调查数据[J].中华女子学院
学报,2015(1):43-46.
[5]玛莎・艾伯森・法曼,李霞.性别与
平等的进化缩影:一个女权主义
者之旅[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4(5):83-86.
[6]宋彬,祝平燕.浅议女农民工劳动权
益保障体系的构建[J].中华女子学
院山东分院学报,2007(6):23-26.
于灵长目动物中的支配现象,这种支配等级的存在是自身为了获取各种资源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在获取自身所需资源的过程中,幼儿间势必会产生一些冲突和矛盾,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只有在教师的合理指导下,幼儿才能学会如何处理同伴间的矛盾和冲突,才能更好地发展同伴关系。

一方面,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充当幼儿的榜样,使得自己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教师需要为幼儿的同伴交往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来给幼儿提供同伴交往的机会,在同伴间出现问题的时候要及时合理地予以解决。

(三)社会方面(社会智力的角度)
社会智力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是幼儿社会智力发展的一个大环境,幼儿社会智力的发展需要社会来营造
一个积极的氛围。

社区可以进行一
些教育讲座,对家长在幼儿教育中
需要注意的各种问题进行讲解和指
导,向家长指出良好同伴关系在幼
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让家长明白
怎样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进行指
导和教育。

此外,社区可以通过组
织各种活动,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同
伴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分享,
学会怎么与其他小朋友相处,给幼儿
提供愉快的交往环境和更多的交流机
会,以提高其同伴交往能力。

总之,同伴关系是幼儿人际关
系发展和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习
性学的重要课题之一,我们需要采取
各种对策来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
力,发展幼儿良好的同伴关系。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32,
133-134,144,146,148-149,151-
152,156,158-159.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
教育出版社,1995:264-265.
[3]王惠.浅论幼儿攻击性行为[J].教育
长廊,2009(2).
[4]王振宇.儿重心理发展理论[M].上
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82,299-300,297.
[5]吴景松,幸娟.“长三角”地区:让
农民工子女享受“同城待遇”[J].
中小学管理,2007(8):24-25,27.
[6]〔美〕R・默里・托马斯.郭本禹,王云
强,等译.儿童发展理论——比较
的视角[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282.
[7]姚伟.习性学视域下幼儿同伴交
往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
2014(1):36.
上接第27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