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风药治疗颅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祛风药治疗颅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作者:沈路
来源:《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年第14期
[摘要]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迄今尚无对中枢神经损伤恢复有确切作用的药物。
祛风药气轻味薄,开泄宣通,善于畅达阳气,活跃血行,具有发散风邪、祛风胜湿的功效。
本文就祛风药在治疗颅脑损伤的可能因素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祛风药,颅脑损伤,祛风活血法
[中图分类号]R65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20-0031-02
顱脑损伤是指由于外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造成颅脑组织结构被伤害的一类损伤,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创伤,属于创伤学中危害较大的疾病,是全世界引起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临床救治的重点,多属于中医学“损伤内证”和“损伤昏厥”范畴。
中医药已用于各种颅脑损伤的治疗中,但迄今为止,无论临床还是实验研究多集中在“活血化瘀”方面,由于颅脑损伤具有复杂的病机、迅速变化的病势及病人个体差异、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单用“活血化瘀”治疗本病临床效果尚不尽人意,有必要拓宽思路,探索更多更新的治法。
祛风药气轻味薄,开泄宣通,善于畅达阳气,活跃血行,具有发散风邪、祛风胜湿的功效。
本文就祛风药在治疗颅脑损伤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颅脑损伤的中医辨证论治
颅脑损伤依脉因证治归于中医学骨伤科中的头部内伤,瘀血内阻是基本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离经之血便是瘀”。
颅脑损伤后离经之血瘀阻颅内,使周围组织受压,水肿明显,较大的血肿可引起脑组织和脑室移位、变形和脑疝,因此利用活血化瘀药物加速血肿吸收、减轻脑水
肿可以达到治疗作用嘲。
近来的中医诊疗方案也指出颅脑损伤主要治法为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涤痰祛瘀,滋补肝肾,填精补髓。
另外有些学者认为颅脑在受外力撞击时脑中血海因体内的气血逆乱,失去气血的供养,导致毛脉、血脉损伤,引起血络血道循环障碍。
气血逆乱而受阻,气化欲行不达,气不顺为风,风动生热,久而不解,风热伤及脑髓大经、小络、孙络。
所以头部容易受到风邪侵袭,因而在治疗时需要祛风药配合,风药善走头部,具有升发阳气的作用,不仅能引气血畅行于头部经脉,而且可以引其他药物行头面发挥治疗作用。
近年来随着“风药”在临床的运用日益广泛,王明杰教授根据“玄府学说”提出“开通玄府为治病之纲”,“风药增效”,“治血先治风,风去血自通”等治则新理论。
2祛风药临床研究进展
“风药”是指有“味薄质轻、升浮发散”特性的一类药物,此类药物味辛性轻,辛散透达,有类似“风”的作用特点,故以“风”命名。
而清代医家龙之章则在《蠢子医》中指出:“治病风药断不可少”,“治病须要兼风药”,对风药评价颇高。
当代名医颜德馨在《颜德馨临床经验辑要·风药新用》指出多种疾病中使用风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历代医家已经意识到风药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性。
2.1祛风药治疗颅脑损伤临床研究风药作用颇多,具备“升、散、透、窜、通、燥、动”的药性,可通内散外,升上达下,疏畅一身之气机,从而鼓舞人体气化。
不仅善于发散祛邪,还具有调畅气机、开发郁结、引经报使、宣导百药以及良好的协同增效作用。
郑国庆等把风药的应用上升为“治风活血”的治则理论高度,主张脑病从风论治“高巅之上,唯风可到”。
部分风药有确切的活血、止血之功,可直接入脑发挥制止作用,有着它药不可代替的优势。
邵宏敏等研究结果显示祛风化瘀行血通络组方能降低气滞血瘀证的血液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液聚集性和抗血栓形成,抑制血液高浓、高黏、高凝、高聚状态,使异常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得到改善和恢复,在作用强度上,治风活血法的作用最佳,说明风药能从多方面强化活血化瘀药的效果,治风与活血二者具有协同增强作用。
吴海波等研究也表明祛风药能从多方面强化活血化瘀药的效果。
祛风药平散温通、活血通络,经过配伍,其疏散透表之力已受到控制,故可取其利、去其弊,使其发挥最大的临床疗效。
张明伟等主张脑病从风论治,在颅脑损伤的治疗中创制追风逐瘀醒脑汤作为基本方,体现风药、虫药开通玄府、配伍增效的治疗特色,风药、虫药能明显增强活血化瘀作用,提高临床疗效,研究结果也显示追风逐瘀醒脑汤对颅内血肿的治疗具有显著增效作用。
另外,宋有维等研究结果显示中药逐瘀醒脑汤治疗颅脑损伤后遗症有独特的作用,96例用药1~3个月后全血黏度、全血低切相对指数逐渐下降,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逐渐延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这说明祛风药治疗颅脑损伤后遗症有独特的作用。
2.2祛风药治疗颅脑损伤药理研究风药既能疏散风邪、条畅血脉,又能引导活血化瘀药上行发挥作用。
丁元庆分析了多种祛风单味药及复方治疗中风的历史及现代实验研究,认为祛风药利气通络,善治中风之标,配以养血、益气、化痰、通利之品,则不论外风、内风皆其所宜。
孟茂森等以46例脑梗死患者采用祛风药为主方(秦艽、羌活、防风、川芎、赤芍)作为治疗组,48例采用活血化瘀药为主方(川芎、当归尾、地龙、赤芍、桃仁、红花)作为对照组,两组相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为9
3.75%;治疗组全血黏度低切、高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大量药理研究表明祛风解表药可以改善脑血管反应性,增加脑供血,且复方中多加白芍、当归等养血解痉,效果更佳。
如小续命汤、大秦艽汤。
祛风湿药扩张脑血管,促进侧支循环,增加脑组织血流灌注,如大秦艽汤。
张明伟等研究表明运用风药配伍(川芎30g,防风12g,白芷12g,细辛10g,水蛭10g,蜈蚣5g,全蝎5g,地龙10g,地鳖虫10g,当归15g,生地20g,石菖蒲12g,大黄10g,甘草10g)辩证加减来治疗颅脑损伤后综合症患者(40例)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20例),该研究进一步证明祛风药配伍活血化瘀在治疗颅脑损伤后综合症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2.3祛风药在实验模型上的研究王艳等对风药与治风活血做了进一步研究,以家兔微循环气滞血瘀模型为基础观察治风活血法对其的影响。
实验表明了治风药能够增加活血药的活血化瘀的效果,治风活血法体现了治风法与活血化瘀法的优势互补,在临床中发挥着独特的疗效。
白雪等运用线拴法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造成局灶性脑缺血(MCAO)模型,分别使用祛风活血方(宪活、麻黄、丹参、葛根、当归、红花),祛风方(羌活、葛根、麻黄)、活血方(丹参、当归、红花)分组灌胃10天后分别测定MCAO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各参数指标。
结果显示三组药物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大鼠全血黏度、血浆黏度以及全血还原黏度(p<0.05或
P<0.01)。
但是三组之间的组间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该实验说明了祛风活血药、活血药、祛风药,三者都可以显著改善实验性脑缺血大鼠血液流变的异常变化。
3展望
中医理论及现代研究都显示祛风药在治疗颅脑损伤中有良好的前景。
风药气味轻薄,既可以祛邪外出,又能够疏血通络、畅达阳气、通血利脉。
老中医药专家王明杰教授认为祛风药对某些血瘀证,治风常优于治血,临证当以治风为主,不治血而瘀血自化。
更多情况下,治风有助于治血,风药与活血化瘀药相伍,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祛风药不仅能够祛外风,而且具有配伍增效、调畅气机、开发郁结等功效,对颅脑损伤后遗症的治疗效果也具有增效作用。
风药具有的多种性能,在治疗疾病、尤其治疗较复杂的疾病时,能实现多靶点、多途径的综合性增效作用,对颅脑损伤的治疗中应用前景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