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1
我们习惯了把备课中的全部学问点倾倒给学生,尤其是古文,认为学生水平不够,只要能听、记下来就可以了。
本身学习内容深奥艰涩,加上被动学习,剥夺主动权这是许多学生厌恶古文学习的重要缘由。
所以笔者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特殊是古文学习。
如《邹忌》一文中的字词翻译等基础学问,全部让学生自己解决,老师只在学问点归纳和文章思想内容上给予引导。
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要求必需完成转注任务。
这一条我班学生已经养成习惯,我只要适当监督检查就是。
为了提高预习效率增加预习效果,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我会告诉学生预习完要求若干位同学上黑板完成重点字词的注音解释,要求脱离书本,挑战自己的记忆力。
这常常成为课堂的第一个兴奋点,好多学生自告奋勇的上台,然后还是由学生评改。
或者用更明显的竞争机制,让各小组互相挑战,那就更喧闹了,为了难倒对方,学生会把书本和教参吃透,充分讨论充分自主学习。
老师只要留意提示学生提问时不可进行无意义的挑衅和刁难,专挑怪、难、偏的提问,那将会影响该组的最终成果。
在《邹忌》一文的教学中,这种方法效果甚好。
古文学习,我们可能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每堂课按着字音——词义——句意——段落分层——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方法的套路带着学生一路小跑,下课时间到了,好,任务完成。
至于学生在被老师固定的思路牵了45分钟后,所得几何,那就不得而知了。
我们当
然要形成我们的教学特色,却也不能拘泥于此,一成不变。
不妨多做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而不是死拉硬拽下学习古文,是一种风行水上,水到渠成的境界。
在教学《邹忌》时,我让学生小组竞赛,自己表演,自己查阅资料,围绕教学任务多样方式同时展开,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都有表现机会。
好多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不再惧怕古文,不再惧怕表现。
在师生共同观赏《关雎》和《蒹葭》时,感受深挚的情感、幽幽的伤感。
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看到了古文学习阳光的一面,也体会到了积极尝试的欢乐,可能在这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曲折,但只要我们能时刻对教学保持不变的热忱和反思的冷静,那么师生同乐一起学习的春天相信很快就会到来。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2
(一)、设计有以下亮点:
1、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导,学生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活动的设计都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体地位,让学生朗读、思考、表达,通过深层次的阅读活动,学习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引领学生思考与智慧的碰撞,升华学生的思想。
2、老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参与朗读、参与讨论,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也发挥了老师“导”的.作用。
3、突出朗读教学,以朗读为学习的起点,将分析、讨论、品悟
融入其中,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品尝语言、学习技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设计思路清楚,并且朗读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还能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
学生意识到好的语言驾驭能力体现在表达可简可繁,一切从需要出发。
4、能针对学情设计教学。
针对初三学生的学习特点及需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思维的拓展及能力的迁移。
能将文章学习内容与考试重点,与实际生活都联系起来,全面提高学生能力。
(二)、本课教学不足之处:
1、备课肯定要备学生,学生的朗读能力需要长期坚持训练。
就目前学生详细情况来说,“三读”的效果还不抱负,还有部分学生放不开,谈理解好像还比较到位,但读的效果却体现不出他的理解。
2、讨论环节需要有层进的效果,在不断的补充中激发出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才能更好地被带入讨论中,此次上课讨论的层次感不强,无法调动每个学生参与课堂。
3、设计的课容量有些大,所以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品悟的时间不足,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上实现完全的消化汲取有些困难。
3、为了鼓励学生树立朗读的自信念和积极参与讨论,所以对学生不够简洁的发言也要给予充分的急躁,导致在文章第一段的学习中花费时间太多,使后面对语言技巧部分的处理有些仓促。
(三)、改进方法:
1、充分认识到学习习惯的培养,能力的提升,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容量。
2、设计应当更有多种预设方案,能依据学生情况准时转变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3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
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宜于在为人处事、交际修养等方面启迪学生心智,适合初中文言文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培养,因为“读”是文言文审美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方法,能够有利于学生正确的理解文意,所以我将“读”这一实践贯穿于整个的教学过程之中。
学生通过逐字逐句的认真阅读,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声情并茂的琅琅诵读,不仅“品”出了语“味”,而且获得了审美的愉悦和能力的迁移。
把握了课文中传达出的信息,进一步体会到文中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
学生在这堂课中的分析能力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的。
有了老师的'范例和学生的自主探究,总结邹忌的人物形象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了。
虽然自我感觉较好,但认真回忆,不足之处尚且存在:
1、在分析邹忌的进谏方法时,问题设置的层次性不强,梯度不够明显,没有做到由浅入深,假如老师削减铺设只做适当引导,让学生进行分析总结,效果会更好些。
2、老师没有把握好课堂时间,前面对邹忌的分析很细致,但对
齐王的形象的讲解还有待于雕琢,讲解时过于简洁,没有结合文本进行深挖掘。
3、在提问时,老师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较少,学生还没有思考完毕,老师就急于揭示答案,这样不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简单形成依靠性而不去独立思考问题。
总之,一堂好课是师生共同制造的,需要老师在课堂上随机应变,发挥教学机灵,准时分析学情,进行教学反馈,才能在教学对话中激发出生命智慧和制造潜能的火花。
我相信,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我会有更多的收获,更大的进步。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4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是古文中的经典名篇,课文中的讽是指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说。
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决定引用“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破题导入,请同学们解题,老师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学问概念。
对题目的破解,让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这个设计的时候,学生很明显对故事的内容有了特别大的兴趣,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个人认为,教学过程在课堂上只是一小部分。
实际上,学生自学是特别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是课前预习。
在课前,我让学生有了充分的预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朗读提高了一点要求: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的时候,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采用奇怪的“三叠式结构”手法来表达文中主要内容的关键语句。
这样可以让学生尽快地把握文章的结构,对
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纳谏的三赏;和纳赏后齐国的三变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动;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这样对于学生来说能更好地在课堂上接受老师讲授的拓展方面的学问点。
在此基础上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分析人物,互助探究和拓展迁移上。
采用一系列的`问题层层推动:
①结合课文,分析邹忌人物形象,并让学生思考,邹忌是如何向齐王纳谏。
②分析齐王这一人物形象。
齐王纳谏效果怎样?臣民怎么进谏?
③总结,补充相关资料对比分析人物形象。
④请同学们谈所了解到的历史上的“进谏”故事。
⑤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应当怎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接受别人的意思。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我发觉采用系列问题的形式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留意力,专注于对课文内容的探究。
而且,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也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另外,我在教学过程当中清楚地认识到,中学生早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
有一些同学的想象力和制造力让老师们感到惊异。
在这堂课上我让学生结合现实谈自己的体会,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在帮忙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基础上,引用名言以加以共勉。
这样
的效果很明显,学生们很乐于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表达出来。
对于这样的效果我觉得至少对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会有肯定的帮忙。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5
提到《邹忌讽齐王纳谏》,许多教者和一般读者往往会把目光锁定在其中的谈话艺术上,津津乐道。
假如把这篇文章比作一湾迷人的沿岸风景,一段奇异的曲径回廊,一串晶莹的珍宝项链,那么,其中的谈话艺术的描写不过是沿途的一株奇葩、回廊上的一扇花窗、项链上的.一粒珍宝而已。
因此,在教学中,我留意穿过语言材料构筑的屏障,走进文本,去探寻文章更引人入胜的地方。
以往文言文教学中的思维定势,每堂课基本按字音——词义——句意——段落分层——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方法的套路带着学生一路小跑,下课时间到了,好,任务完成。
至于学生在被老师固定的思路牵了40分钟后,所得几何,那就不得而知了。
在上《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时,我主动转变思路,边被动为主动。
把更的话语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学,自己说。
一、我引用有关齐威王的“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
然后让他们边划出生字词边找出文章中消失的成语。
让他们叙述发觉的成语,并以故事贯穿全文,打破以往教学中简洁的层次划分,结构分析。
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文章更流畅,充分发挥了老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动性。
二、在学生把课文梗概弄清楚的基础上让学生依据课后练习二用“比较辨析”的办法编写练习题。
一部分学生负责练习题的编写,一
部分学生负责解答。
然后让学生进行练习分类,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近义词等。
通过这一环节转变了以往教学中的直接翻译法,或老师讲学生写的弊端,并很好的解决了文言实词与虚词的总结与汇总。
三、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的分析。
在疏通好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人物描写的方法并按要求把这些动作、心理、语言等描写的字词句都找出来。
通过这些描写让学生来说出这些描写的作用是什么,从而得出邹忌、齐王人物的性格特征。
通过这堂课让我更深刻的理解要上好一篇文言课,对老师的基本功要求比较严格,假如没有吃透文章,理解其中的深意,就难以讲解透各学问点,更无法驾驭教材,敏捷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因此要提升个人素质,提高驾驭文本的能力。
总之,我们当然要形成我们的教学特色,却也不能拘泥于此,一成不变。
不妨多做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而不是死拉硬拽下学习古文,是一种风行水上,水到渠成的境界。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6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
”为此,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注重学生学法和能力的培养。
详细做法是:
1、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下解释疏通文意,力求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猎取学问的能力。
2、让学生质疑,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解疑,以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合作精神。
3、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落实特别文言现象,使所学学问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利于运用,以加强文言学问,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1、要求学生上台表演。
全班按小组结合,分成两个小集体,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联系现实生活,把本文改编成小剧本。
以此体现专业特点,展示职专学生风采,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2、结合详细语境,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交流、辩论。
命题分别是:向上级请假怎样表达最合适?关羽大意失荆州,失误在哪?将来求职场上你准备怎样推销自己?通过拓展练习,熬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此突现课文的语言技巧。
3、进一步探讨邹忌进谏获得胜利的缘由,明确本文的现实意义,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由于同学们的高度重视和充分预习,加上课堂教学方式多样且贴近学生生活,整堂课进行得很顺利。
在课堂上,我把“表演”的机会“让”给学生,为学生供应了体验和感悟空间,搭建展示阅读个性的舞台,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
结果,学生的思维极为活跃,积极讨论,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这种学习模式使学生产生阅读的愉悦感和自豪感以及学习语文的兴趣,享受到探求学问的欢乐,得到了学生地认可。
只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制造还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才会布满生命力,布满智慧挑战。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7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词类活用和句式。
2、观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法设想]
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留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特别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
易读错的字有: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
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让学生依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
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如:
1、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三、三读课文,品尝赏析。
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尝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尝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
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
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颜色。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颜色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颜色是讨好,口气有点牵强。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
”感情颜色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
(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
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
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
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终“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四、归纳整理: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推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四)实词见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联想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达标测试
一、基础学问
1、句子与成语中加线字,读音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朝令夕改A、朝服衣冠间不容发B、时时而间进
一言蔽之C、王之蔽甚矣罄竹难书D、上书谏寡人者
2、省略的成分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A、与之坐谈,问之
B、又弗如远甚
C、暮寝而思之
D、于是入朝见威王
3、对下列句子中涉及到的称呼,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臣之妾畏臣④臣之妻私臣
⑤王之蔽甚矣⑥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⑤/②③④/⑥
C、①⑤/②⑥/③④
D、①②/③④⑥/⑤
4、选出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句()
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城北徐公,齐国之秀丽者也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邹忌讽齐王纳谏》文题中的“讽”字,正确的理解应是()
A、从反面讽刺批判
B、从正面说服教育
C、用含蓄的话嘲讽
D、用委婉的话劝说
6、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7、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朝服衣冠
C、登泰山而小天下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8、与“邹忌修八尺有余”中的“有”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孙权据有江东
B、蜀之鄙有二僧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9、为下列句中的“莫”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没有谁②不要③不
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C、朝廷大臣莫不畏王()
D、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
E、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10、对第一自然段段意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通过城北徐公的衬托,邹忌的妻、妾、客的赞美,极力渲染,突
出邹忌“形貌昳丽”。
B、写邹忌在听到妻、妾、客赞美后领悟到的道理。
C、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奉承而受蒙蔽,并从中悟出道
理。
D、反复说明邹忌之美,并揭示出邹忌美的缘由。
11、下面几句话读音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
B、今齐地/方千里
C、今齐地方/千里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2、选出“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①皆以美于徐公②能谤讥于市朝
③皆朝于齐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3、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③②①
14、下列译文有误的一句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形体秀丽,光荣照人。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
C、忌不自信。
译文:邹忌自己不相信妻子的话。
D、吾与徐公孰美?译文:我和徐公谁美丽?
15、按设喻的内在关系连接相关的项:
①妻A、宫妇左右
②妾B、四境之内
③客C、朝廷之臣
16、填空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体的史书《》。
全书篇,着重记载了。
该书是由时期的编订而成的。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7~20题。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
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7、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答案
18、解释下列加线词的意思
①能谤讥于市朝()
②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③期年之后,……()
④王曰:“善。
”乃下令()
19、这一段是写进谏的结果,即齐威王下令纳谏及收到的效果。
请按
下列要求填空
①悬赏进谏的三个等级:。
②纳谏后的三大变化:;;。
20、翻译下列句子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译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8
历时半月的青年老师大比武已经落下帷幕,每位青年老师都是全力以赴,发挥自己最大的热忱和才智积极参与。
虽然历经教学设计、说课和讲课众多环节,比赛下来很是辛苦,但整个过程真的是对自己
教学全方位的磨砺,从中学习、收获了不少。
尤其是上完《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后,带来的感慨与思考也颇多。
在上这节课前,其实已经听过几位同伴和老师的公开课,都各具特色。
但真正轮到自己上时,脑子里还是布满了问号。
他们的设计是否适合我?又是否适合我的学生?照葫芦画瓢显然行不通。
于是我开始反复思考,结合文言文特点及学生和自身的实际,取长补短,决定以落实文言词语为基础,以朗读为手段,以理解标题为突破口,以比美的故事为聚焦点,通过四层次五环节来逐步实现教学的目标。
对于比较难的文言文,采用“难文浅教”的设想,自己觉得还是比较行得通的。
课上重点落实初中生应当把握的几个学问点和能力点,不求面面俱到,只求学生学得实在。
另外,在抓住文言文教学要求“实”的同时,又不失敏捷的特点。
即力求字词落实、理解扎实,和追求教学形式和方法的多样化。
因此整个课堂气氛一扫文言文教学枯燥沉闷的氛围,显得轻松而活跃。
特殊是第一节比美的故事和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描写精彩。
我是通过朗读的方式让学生逐步理解感悟。
首先学生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在小组合作中初步感知人物的心理和感情,然后再用为ppt画面配音这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再次品读人物。
另外读的过程中我也留意到了同步落实文言词语,并准时归纳总结多以词、古今义词等学问点,帮忙学生记忆。
这个环节是整节课的高潮部分,学生的配音朗读既落实了字词的理解又把握了人物的心理,同时有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参与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从中我也领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