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考语文押题模拟试卷C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高考语文押题模拟试卷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78分)
1. (9分) (2017高二上·益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左传的“闲笔”
历史叙事愈是通向往古,愈是庄严肃穆,充满神圣感和紧张感。
早期的历史叙事是宏大的,缺少细节的;是外在叙述的,缺少内在心灵表现的;是神情紧张的,而缺少诙谐幽默的。
在《尚书》叙事里历史主角是尧、舜、皋陶、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具有历史决定意义的英雄人物。
这些形象通常是半人半神,庄严崇高,不苟言笑,很少见到他们心灵的变化。
他们的语言常常是自上而下的训话,高屋建瓴,一言九鼎,不容置疑。
因此上古史学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关学风格,很少幽默,很少轻松,总给人一种肃穆紧张的感觉,这样的历史美学风格在《春秋》中也有鲜明的表现。
《左传》的文学突破恰恰是对宏大事件即所谓“正笔”的历史突破。
在“正笔”之外,《左传》在对小事件、小人物、小情节、小趣味的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上,发生了从宏大事件向生活细节、从外在叙事向心灵叙事、从拘谨肃穆向诙谐幽默的审美转向,体现了春秋文学的历史进步。
童庆炳说:“所谓‘闲笔’,是指叙事文学作品人物和事件主要线索外穿插进去的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调整叙事节奏,扩大叙述空间,延伸叙述时间,丰富文学叙事的内容,不但可以加强叙事的情趣,而且可以增强叙事的真实感和诗意感,所以说‘闲笔不闲’。
”(童庆炳等《现代学术视野中的中华古代文论》)《左传》叙事往往愈是紧张处,愈使用“闲笔”,以缓解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带来的某些精神压力,从而制造一种紧张与悠闲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
春秋人对优游闲暇从容不迫的审美精神有特别的喜爱。
成公十六年在鄢陵之战,晋国将领栾缄看到楚国子重的战旗,便想起出使楚国时向子重介绍过晋国军队“好以暇(所谓‘暇’,杜预注谓‘闲暇’,这种‘暇’在战场上就是一种神闲气定从容不迫的精神气象)”的特点。
为了证明晋国军人战场上悠闲从容的品格,栾缄竟然在激烈战斗中向楚国主将子重献上一壶酒,子重竞也一饮而尽,然后两国继续投入战斗,“旦而战,见星未已。
”栾缄所言非虚,晋国军人确实喜欢在战斗中摆出一副悠闲自在与众不同的气度与凤范。
宣公十二年晋楚郄之战,晋国军队逃命途中,战车陷入泥潭不能自拔,楚国军队竞教导其卸掉车板,轻装逃命。
晋人此时仍然有心思开玩笑:“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
”成公二年齐晋章之战中,晋国将领韩厥已经追赶上齐顷公,而其并不急于俘获齐国国君,而是从容地“奉觞加璧以进”,言辞温雅,谦敬有加。
成公十六年鄢陵之战,晋国将领邵至几次与楚共王相遇,邵至不是求战却脱下铠甲,疾走如风,表示对敌国国君的尊敬。
襄公二十四年晋楚棘泽之役,晋人张骼、辅跞向楚军挑战,
二人毫无畏惧,坐在战车上一面弹琴,一面冲入楚军阵营。
这种从容镇定的悠闲,不仅表现在战场上的从容不迫,也转化为春秋文学的精神品格。
“闲笔”写出了春秋人的精神世界,也表现了春秋文学的艺术品格。
(作者:傅道彬,《光明日报》2017年12月25日13版,有删改)
(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早期的历史叙事是庄严肃穆的,比较注重内在心灵表现,缺少诙谐幽默。
B . 尧、舜、皋陶等这些早期历史叙事中的形象其语言往往是自下而上的训话,一言九鼎。
C . 与《尚书》《春秋》相比,《左传》在对小事件、小人物等的历史叙述上发生了审美转向。
D . “闲笔”不闲,既可以加强叙事的情趣,又可以增强叙事的真实感和艺术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从历史叙事的特点切入,着重谈《左传》是对宏大事件即所谓“正笔”的历史突破。
B . 文章举例《尚书》等史著,证明早期历史叙事表现出以崇高为主,少幽默的美学风格。
C . 文章引用童庆炳对“闲笔”的诠释,从理论上给《左传》“闲笔”的主要功能定调。
D . 文章共列举鄢陵之战、邲之战等三场战役的例子,论证春秋人对优悠闲暇从容不追的喜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所谓“《春秋》谨严”体现了上古史学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给人一种肃穆紧张之感。
B . 如果《左传》没有运用“闲笔”,就没有对宏大事件即所谓“正笔”的历史突破。
C . 叙事在紧张处使用“闲笔”可以制造一种紧张与悠闲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富有艺术趣味。
D . 齐晋章之战中,韩厥追赶上齐顷公却并不急于俘获他,而是“奉觞加璧以进”想羞辱他。
2. (1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平:我所能做的是呐喊
10月4日,江平搬离养老院,回到位于北京南四环温泉公寓的住所。
公寓里的一切保持原貌:几盆绿植长势喜人,墙壁上挂着他最钟意的一幅照片——某次演讲时,他双手分开,向上延展,整个姿态仿佛在呐喊着什么。
尽量减少外出时间,让自己习惯于老年生活——他即将迎来85岁生日,“老去”的困境无法逃脱,只能接受。
让他矛盾的是,某些重大时刻,他又忍不住在公众场合出现,思考、发声、呐喊。
纵观江平的一生,法治二字始终贯穿。
他参与和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立法的历程,尤其是从起草民法典到《物权法》出台,长达近30年。
面对争议,江平选择与一众法学家集体高调回应。
2007年3月16日,“五年八审”的《物权法》终于高票通过。
十多年后,回顾这段历史,江平总结,当时遭遇的最大困难,是法律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或者说,法律本身也被当作一种工具,容易受领导意志和行政力量干预。
江平是那一代人中声誉最隆的法学家之一,更重要的是,终其一生,他都在为推动中国的民主法治和宪政思想无限呐喊。
他曾说自己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学家,因为掉入时代的缝隙,没有读过多少书,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的法学专著。
“我是一个法律活动家,我以社会为舞台,在立法、司法、政府部门和企业等诸多领域为建立现代法治国家助推了一把力。
”
从某种意义说,江平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学工作者的生命,从50岁才真正开始。
那是1979年,他终于摘掉戴了22年的“右派”帽子,回到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法律课程。
重回学校不久,江平便提议开设复兴民法传统的罗马法和西方民商法课程。
他用当年留学苏联所积累下来的理论和资料编写教材,法大所有选修这两门课程的学生都由他授课。
现任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副庭长的孔祥俊是江平的博士生,他说听姜老师的课,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他的思维方式,“我们这些学生,更多的是从具体层面、制度层面看待案例,他却能把制度融进案例,从里面抽出一个精神来”。
孔祥俊回忆,当年的课堂上,江老师常常给他“醍醐灌顶”之感。
江平常说,包括他在内的这一代法律人,在法学界的作用,就是一架“人梯”,在接受过现代法律教育,拥有法治理念后,被投放到教育岗位,为硕士生、博士生,花费七年甚至十年的时间,搭建一架学习法律的梯子。
他用这样一种方式唤醒未来中国的法律人。
直到现在,法大每一个学生都会在毕业的时候穿上一件文化衫,上面印着江平在30年前手书的一句话:只向真理低头。
63岁那年,江平卸任一切公职,继续通过写文章、发表演讲和在公共法律事件上表达意见来发挥影响力。
到广东打工的湖北大学生孙志刚在收容所被殴打致死后,江平激烈抨击收容遣送制度。
重庆李庄案第二阶段,已经81岁的江平顶着巨大的压力,加入李庄案法律顾问团,为捍卫中国律师制度和律师合法权益鼓与呼。
总有人问这位跌宕一生的老人,对中国的未来怎么看。
他总是笑眯眯的:“这个社会总是朝向一个更美好的前景发展,这是我始终相信的。
所以在困难的时候,我也总是乐观的。
”在江平看来,属于自己的时代正在缓缓落幕。
“我们这一代法律人的历史使命,就是承上启下,培养出一批具有现代法律意识、法律观念的学生。
”他愿意一点
一点地看着国家改变,“希望能够看到我们国家的自由、民主、人权更好一些”。
(选自《人物》,有删改)
链接材料:
①从《民法通则》《行政诉讼法》,到《合同法》《公司法》《信托法》,再到近年来《物权法》等多部法律的起草与颁行,被称为“中国法学界良心”的江平,多年来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喊,扮演着法治“布道者”的角色。
②在北京西山劳动反省时,一次抬重物过铁轨,由于心力交瘁,他被风驰电掣的火车带倒,直拖出去十来米远,性命保住了,但无情的车轮碾碎了他的一条腿。
江平写下的诗中有我们难以体会的心境:“残肢逆遇何足悲,伤情失意安得摧。
愿将惭怍五尺躯,送与世炉万般锤。
”
(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搬离养老院回到住所,即将85岁的江平虽接受了“老去”的困境,尽量减少外出,但某些重大时刻又忍不住在公共场合发声、呐喊。
B . 从起草民法典到《物权法》出台,多年来,法律从未受到重视,只是被当做工具,受到领导意志和行政力量的干预,江平对此极为不满。
C . 摘掉“右派”帽子的江平回到大学,教授复兴民法传统的罗马法和西方民商法课程,教材则用他留学苏联时所积累的理论和资料编写。
D . 法大每一个毕业生在毕业时都要穿一件印有江平手书“只向真理低头”的文化衫,这既是对江平的敬仰,又是对法律精神的继承。
(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物权法》的出台是江平参与和见证的中国立法进程的一个缩影。
面对争议,江平和一众法学家高调回应,《物权法》最终高票通过。
B . 我国的法制建设,不仅需要在专业领域著作等身的法学专家,也需要像江平一样著作不多而以社会为舞台为法制助力的法律活动家。
C . 江平这一代法律人甘当学习法律的人梯,他们能带领学生从具体层面、制度层面思考法律,更能把制度融会贯通,向学生传递法律精神。
D . 江平在北京西山劳动反省时,因为所抬物品过重行走艰难,被火车带倒而碾碎了一条腿,但他身残志坚,赋诗表达了对命运的不屈。
E . 江平信心满怀,在他看来,他的时代已经终结,其承上启下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但是他认为中国的自由、民主、人权会越来越好。
(3)
对中国法治建设,江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
3. (9分) (2019高三下·韩城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明朝羊肉的没落
李舒
有一次看改编版的《水浒传》,记得是杜淳演的西门庆。
勾搭潘金莲一折,王婆为他们置了一桌酒席,主菜是炖羊肉。
导演还专门为这块羊肉准备了台词:“娘子嫌这羊肉膻?小人却喜欢。
最喜欢羊肉膻。
”这导演应该没有读过《金瓶梅》。
《金瓶梅》里,西门庆吃羊肉的次数不算多,虽然西门府家中倒是常备,但多半都是给下人吃。
第四十六回里,一碗烧羊肉是给唱曲儿的李娇儿的兄弟李铭吃的;给官哥儿准备的寄名礼中虽有“一脚羊肉”,但哪里比得上“四只鲜鹅,四只鲜鸡”的排场大。
我小时不大喜欢吃羊肉,只有在冬季,独爱一味带皮羊腩煲。
羊肉带皮吃,似乎只是南方习俗,我家中来了里下河地区(今苏中一带)的亲戚,见到羊肉带皮,都大惊失色。
周作人的家乡绍兴也吃带皮羊肉,据他考证,韩熙载出使中原,中原人便问起了“江南何故不食剥皮羊?”由此可见,在五代时,江南便有带皮羊肉了。
羊肉统治中国人的餐桌的年代,已在千年之前。
《礼记》里明确规定,君主祭祀时,“牛、羊、猪”是必备,称之为“大牢”,这是只有国君和贵族们才有资格享用的肉食。
“大牢”中,牛因为兼具劳动工具的地位,所以吃牛肉的机会便大大减少了。
到魏晋之后,人们逐渐减少了家猪的饲养,羊肉开始真正主宰中国人的餐桌。
南北朝时期的《洛阳伽蓝记》曾写道“羊者是陆产之最”。
唐代《太平广记》中有关肉类的记述总共105处,其中对羊肉的记载就有47处,而猪肉只有12处。
宋朝皇帝对于羊肉的热爱到达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最著名的故事来自宋仁宗。
《宋史·仁宗本纪》说仁宗皇帝:“宫中夜饥,思膳烧羊,戒勿宣索,恐膳夫自此戕贼物命,以备不时之须。
”想吃羊肉想到夜里睡不着,这大概对羊肉是真爱了。
宋朝皇帝对于羊肉的需求确实很大,宋真宗时,御厨每天宰羊350只,仁宗时每天要宰280只羊,英宗时减少到每天40只,到神宗时虽然引进猪肉消费,但御厨一年消耗“羊肉43万4463斤4两”,而猪肉只用掉“4131斤”,还不及羊肉消耗量的零头。
不过,到了西门庆原型生活的明朝,羊肉已经不如过去那么金贵和流行。
万历五年,羊肉1斤卖0.013两纹银,猪肉的价格则是0.018两纹银;到万历二十年,猪肉涨到0.02两,羊肉1斤则需要0.015两。
《金瓶梅》中,羊肉只做了一回主角。
那是在第五十六回,贫寒的常二找结拜兄弟西门庆借钱,西门庆踌躇半日,借了十二两银子,说是“那日东京太师府赏封剩下的十二两银子”,这句话颇让人想起《红楼梦》里凤姐借给刘姥姥的给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
常二拿到钱回家,却听到常二嫂的咒骂:“出去一日,把老婆饿在家里。
”于是连忙取栲栳上街买了米和一大块羊肉回来。
回家时,老婆在门口接转——可见期盼之殷切——道:“这块羊肉,又买他做甚?”常二笑道:“刚才说了许多辛苦,不争这一些羊肉,就牛也该宰几个请你。
”
看到这对寻常夫妇的柴米文字,我忽然鼻头一酸,半晌没说出话来。
(选自《意林》2018年第14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杜淳导演专门为西门庆所吃的羊肉设计了台词。
B . 中原人喜食剥皮羊肉,羊肉带皮吃为江南习俗。
C . 在一千多年前,羊肉就开始统治中国人的餐桌了。
D . 《金瓶梅》里羊肉只在第五十六回做了一回主角。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以导演设计西门庆吃羊肉的场景推导出他没有看过《金瓶梅》的结论。
B . 文章主要运用羊肉与猪肉的用量与价格对比论证了羊肉的宋盛明衰。
C . 文章列举西门庆借钱给常二与凤姐借钱给刘姥姥的事实主要是为反证羊肉的没落。
D . 文章论证羊肉从统治中国人的餐桌到没落的变迁,主要是按历史时间顺序推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从五代时开始分化,中原吃剥皮羊肉,江南吃带皮羊肉了。
B . 古代祭祀时“大牢”三牲中,羊的地位一直比猪的地位高。
C . 贫寒的常二为慰劳妻子借钱买贵羊肉的情节深深打动了作者。
D . 中国历史上的羊肉的兴盛和没落与时代和习俗的变迁有关。
4. (13分) (2017高三下·黄冈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塑造人心者,先要塑造自己
博林
这几年,佟丽娅塑造出的角色愈加受到观众的瞩目。
少有人知道,十二年前,她还是一个在文化部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独舞的小姑娘。
生长在充满艺术灵气的祖国西北边陲的她,少女时期即表现出舞蹈方面的天赋。
那时,她就曾多次代表新疆地区进京比赛演出,是不折不扣的文艺骨干。
2004年,20岁的她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就读于表演系。
从那时起,一条更加广阔的艺术之路才在她的眼前初现端倪。
“很多人是通过古装剧开始知道和了解我的,后来陆续接了一些戏,慢慢也被贴上了古装小花的标签。
”佟丽娅知道,作为演员,最先被大众关注的很可能是外表,但自己绝不能止步于此。
“我希望观众看到的佟丽娅不是一个花瓶,而是一些有质感、有温度、能够引起思考的角色。
”
毕业以后,佟丽娅就展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戏路和接戏标准。
“正能量”、“接地气”、“社会效应”,也成为她对剧本判定的关键词。
从《母仪天下》到《怪侠一枝梅》,从《宫锁心玉》到《梦回唐朝》,她一面尽情展现着自身独特的古典气质,一面也努力让角色的风格向自己理想的方向靠拢。
而待到她的代表作《北京爱情故事》出世之际,佟丽娅仿佛看到了演艺之路上那一抹隐现的曙光。
“《北京爱情故事》热播的那一年,有朋友说他家楼顶上有人大喊‘北京我要留下来’。
这恰巧是我们戏中的一句对白。
也有人给我留言说,沈冰这个人物让他们对爱情有了美好的憧憬,也让他们对北漂生活不再害怕。
”言及此处,佟丽娅的语气里充满了感激。
正是这些来自观众的声音,发自肺腑的触动,让她认识到“演员”二字应有
的分量。
佟丽娅很喜欢文艺界前辈李雪健的一句话,就是“通过角色来和观众交朋友”。
在她看来,要让那些紊不相识的人们愿意和自己交朋友,最好的办法,便是呈现出角色身上美好的一面。
2013年,她首次出演了专业题材的电视剧《产科医生》,饰演一个与层级制度、身份背景、复杂的医患关系不断做抗争的进修医生何晶。
和很多“北漂”所面临的窘境十分相似,她们都是努力打拼、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位置,但却总淹没在人潮之中的普通人。
为了演好医生,她甚至专门赴医院学习,让自己首先体验到生命的美好与不易,目的都是为了将这种感受传递给观众。
“作为一名演员,我要尽最大的努力去还原角色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细节,赋予角色真实的魅力。
”佟丽娅说,她希望大众看到真实之“美”,也更加坚定地去追求这样的“美”。
真正让佟丽娅在全国观众中名声大噪的,大概是翌年拍摄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
早在学生时代,她便读过这部当代文学经典,书中讲的虽是父辈的故事,但那种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却让她感动。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拍摄这个故事,她早已做好了准备。
《平凡的世界》播出以后,在大江南北引发了无数的热泪与惊叹。
多少人因为润叶和少安的爱情而涕零,一些高校迎新的横幅上甚至打出了“像少安一样去奋斗,像润叶一样去爱”的标语,这让饰演润叶的佟丽娅感动不已。
一直以来,她都希望自己的表演能呈现出那种昂扬向上的感染力,能够温暖人心,而通过润叶这个角色,她确确实实地做到了。
再后来,在电视剧领域硕果累累的佟丽娅开始涉足电影,接连出演了《智取威虎山》《唐人街探案》等叫好又叫座的作品。
有人问她,为什么总演这么土气的角色,趁年轻多接一些偶像剧、时装剧、玄幻剧不是更能吸金吗?然而她却说,接地气才是她演艺之路上真正的标的。
从小一路打拼过来的佟丽娅,更习惯在经典的演绎中拔节成长,在角色的打磨中塑造自己,努力体会前辈们在作品中寄寓的温度与厚度。
最近,佟丽娅还以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代表的身份参加了五年一度的第十次全国文代会,谈话间说起红色经典,还说起当初张涵予在剧组教她唱京剧《智取威虎山》的选段,她连称“惭愧”,言语中流露出面对经典的虔诚和谦逊的态度。
在“小鲜肉”“小花旦”充斥荧屏的当下,能有这样一位与历史之筋骨、时代之体肤如此亲近的青年演员,何尝不是国内演艺界之幸呢?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12月10日,09版,有删节)
(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佟丽娅生长在充满艺术灵气的祖国西北边陲,少女时期的她就在舞蹈方面表现出卓越天赋,曾多次代表新疆地区进京参加比赛演出,是新疆地区的文艺骨干。
B . 20岁时,佟丽娅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学习,从此步入了更宽广的艺术之路。
十几年来,她的演艺事业不断发展,不仅在电视剧领域硕果累累,在电影领域也崭露锋芒。
C . 佟丽娅为了使观众看到真实之“美”,努力还原角色,赋予角色真实魅力。
她在出演《产科医生》时,还专门赴医院学习,让自己真切地体验生命的美好与不易。
D . 涉足电影领域后,佟丽娅饰演的都是土气的角色,观众认为她应趁年轻多接一些片酬更高的偶像剧、时装剧。
但她不为所动,仍然坚持接地气的角色演绎原则。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由于塑造了不少古装戏的角色,佟丽娅被贴上了“古装小花”的标签。
这说明观众只关注她那漂亮外表和独特的古典气质,对此她很不满足,作了深刻的反省。
B . 待到《北京爱情故事》播出后,有观众在楼顶大喊“北京我要留下来”,也有观众留言说“对北漂生活不再害怕”,这正是佟丽娅演出触动观众内心、注重社会效应的具体表现。
C . 佟丽娅希望观众看到自己饰演的角色是有质感、有温度、能够引人思考的。
《北京爱情故事》里的沈冰,《产科医生》里的何晶、《平凡的世界》里的润叶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D . 佟丽娅所饰演的角色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她们努力打拼,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位置,却总淹没于人海之中。
这些人物身上的“正能量”有无穷的感染力,温暖人心。
E . 塑造人心者,先要塑造自己。
佟丽娅就是这么践行的,如完全不以外表取悦观众,坚决不出演青春偶像剧,为出演做足准备,真心希望与观众成为朋友等。
(3)
为什么作者称佟丽娅是“一位与历史之筋骨、时代之体肤如此亲近的青年演员”?
5. (18分) (2017高二·宜昌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喜事
(俄)契诃夫
那是夜里12点钟。
米佳·库尔达罗夫神色激动,披头散发,飞也似的跑进他父母的住宅,急急忙忙地在各个房间里走进走出。
他的父母已经躺下睡觉了。
他妹妹躺在床上,正好读到一本长篇小说的最后一页。
他那些在中学里读书的弟弟们已经睡着了。
“你从哪儿来?”父母惊讶地问,“你怎么了?”
“哎呀,你们别问了!我可真没有料到!是啊,我简直没有料到!这……这简直叫人没法相信呢!”
米佳哈哈大笑,在圈椅上坐下,他幸福得站不住了。
“真叫人没法相信!你们怎么也意想不到!你们睁开眼睛看看吧!”
他妹妹从床上跳下地,把被子披在身上,走到哥哥跟前。
那几个中学生醒过来了。
“你怎么啦?你脸色都变了!”
“我这是因为高兴,妈妈!要知道,现在全俄国都知道我了!全俄国呀!以前只有你们知道世界上有个十四品文官德米特里·库尔达罗夫,可是现在全俄国都知道了!妈妈!啊,天主!”
米佳跳起来。
在各个房间里跑来跑去,然后又坐下。
“可是到底出了什么事呢?你说清楚啊!”
“你们生活得像野兽一样,报纸也不看,根本不注意报纸上的消息,可是报纸上有那么多值得注意的东西!要是发生一件什么事情,马上大家就都知道了,没有一件事能瞒住!我多么幸福啊!啊,天主!要知道,报纸上只登有名的人物的事情,可是现在一下子把我的事情也登出来了!”
“你说什么呀?登在哪儿了?”
父亲脸色发白。
母亲看一眼圣像,在胸前画十字。
中学生们跳下床,衣服也没披,只穿着短短的睡衣,走到他们哥哥跟前。
“是啊!报纸上把我登出来了!现在全俄国都知道我了!您,把这张报纸留起来做个纪念!以后我们可以时不时地把它拿出来读一下。
您看看!”米佳从口袋里取出一张报纸来,递给父亲,伸出手指头戳一戳用蓝铅笔勾出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