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产出表相关知识
投入产出分析投入产出表

§1.2 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分析的基础是投入产出表。
在任何一个层次上、为了任何一个目的应用投入产出分析,首先的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编制投入产出表。
一、投入产出表的原理以表1-2-1所示的假想的某年某国封闭经济的4部门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为例,介绍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原理。
该表将国民经济系统分为4个部门,并且假定不存在进出口。
⒈行与列的含义表中每个部门所对应的每一行表示“产出”,即该部门产品(或者劳务)的分配与使用。
有多少作为中间使用?被哪些部门使用?有多少作为最终使用?其中作为用于消费和用于投资的高为多少?例如第一行表示部门1的总产出为1600亿元;其中659亿元作为中间使用,被部门1自己使用96亿元,被部门2使用224亿元,被部门3使用179亿元,被部门4使用160亿元;941亿元作为最终使用,894亿元用于消费,47亿元用于资本形成。
表中每个部门所对应的每一列表示“投入”,即该部门生产(或者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要素的数量。
有多少属于中间投入?分别由哪些部门提供?有多少属于最初投入?其中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各为多少?例如第一列表示部门1的总投入为1600亿元;其中480亿元属于中间投入,由部门1自己提供96亿元,部门2提供16亿元,部门3提供320亿元,部门4提供48亿元;1120亿元属于最初投入,劳动投入为952亿元,资本投入为168亿元。
⒉各个象限的含义如果按照双线将表划分为四部分,每一部分称为象限。
左上为第一象限,反映部门之间的相互关联,是投入产出表最重要的一部分。
右上为第二象限,是第一象限在水平方向的延伸,反映每个部门产品(或者劳务)用于最终使用的情况。
左下为第三象限,是第一象限在垂直方向的延伸,反映每个部门所“消耗”的最初投入的情况。
右下为第四象限,主要反映转移支付,在编制投入产出表时,一般不收集这部分数据。
⒊ 几个平衡关系将表1-2-1中的数字用符号表示,并将部门数量扩充到n ,见表1-2-2。
投入产出表基础知识

投入产出表基础知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一、基本结构和主要概念(一)基本表式和结构投入产出表,也称部门联系平衡表或产业关联表,它以矩阵形式描述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生产活动的投入来源和产出使用去向,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数量关系,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由三部分组成,称为第Ⅰ、Ⅱ、Ⅲ象限。
基本表式如下: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按当年生产者价格计算)计量单位:万元1.第Ⅰ象限第Ⅰ象限是由名称相同、排列次序相同、数目一致的若干产品部门纵横交叉而成的中间产品矩阵,其主栏为中间投入,宾栏为中间使用。
矩阵中的每个数字都具有双重意义:沿行方向看,反映某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提供给各产品部门使用的价值量,被称为中间使用;沿列方向看,反映某产品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各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被称为中间投入。
第Ⅰ象限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它充分揭示了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提供劳动对象供生产和消耗的过程。
2.第Ⅱ象限第Ⅱ象限是第Ⅰ象限在水平方向上的延伸,主栏的部门分组与第Ⅰ象限相同;宾栏由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等最终使用项目组成。
沿行方向看,反映某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用于各种最终使用的价值量;沿列方向看,反映各项最终使用的规模及其构成。
第Ⅰ象限和第Ⅱ象限连接组成的横表,反映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的使用去向,即各产品部门的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数量。
3.第Ⅲ象限第Ⅲ象限是第Ⅰ象限在垂直方向的延伸,主栏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等各种增加值项目组成;宾栏的部门分组与第Ⅰ象限相同。
第Ⅲ象限反映各产品部门的增加值及其构成情况。
第Ⅰ象限和第Ⅲ象限连接组成的竖表,反映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投入来源及产品价值构成,即各产品部门总投入及其所包含的中间投入和增加值的数量。
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表
Ð Ö ä ¼ ¶ Í ë È
Ò² » ú þ² ¶ ú ý² È ú ϼ º Æ Û¾ Õ É ö Ô V Ó ¼ M µ Ö º ϼ Æ × Ü² úÖ µ
× Ü ×Ö î Õ£ ¨¹ ÊÓ Ã£ ©º ϼ Æ ú ² Óà ¾ ñ « ¹¹ ² ¹ Ì× Ê ¿ â´ æ ¾ »³ ö ³ »² Ò ú ¶ þ² ú È ý² ú º ϼ Æ Ï û· Ñ û Ï· Ñ Ð Î³ É Ô ö¼ Ó Ú ¿ º ϼ Æ ö 950 4068 120 5138 2547 60 780 540 20 3947 9085 1950 23140 2100 27190 7782 80 6300 610 300 15072 42262 441 3480 931 4852 1971 2730 320 -20 5001 9853 3341 30688 3151 37180 12300 2870 7400 1150 300 24020 61200 150 1260 210 1620 4804 4714 4682 14200 790 5600 1810 8200 5744 11574 6702 24020 9085 42262 9853 61300 м Ö ä² úÆ ·¨ £û Ϻ Ä£ ©
《国民经济核算》
作者:张裕民
第三章
投入产出核算
一、投入产出表 二、直接消耗系数
三、完全消耗系数
一、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原理
(一)投入产出表的概念: 中间投入(中间消耗) 1、投入 最初投入(要素投入) 中间产出(中间产品) 2、产出 最终产出(最终产品)
3.投入产出表的概念:
是根据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中的 投入来源和使用去向纵横交叉组成的 一张棋盘式平衡表,揭示了国民经济 各部门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数量 关系。
投入产出表基本结构和平衡关系

3、各个象限的含义
如果用两条线将表划分为四部分,每一部分称为象限
左上为第一象限,反映部门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提供 产品与消耗产品),是投入产出表最重要的一部分 右上为第二象限,是第一象限在水平方向的延伸,反映 每个部门产品(或劳务)用于最终使用的情况。 左下为第三象限,是第一象限在垂直方向的延伸,反映 每个部门所“消耗”的最初投入的情况。
横行: i部门提供给j部门
1 2 …… n
生产用的数量;
1
纵列:j部门生产中消耗
2 q11 q12 . q 21 q22
q1n q2n
的i产品数量.
n
qn1 qn2
qnn
反映各个产品部门之间的生产技术联系
•投入产出表基本结构和平衡关系
2、第二象限的经济意义 最终使用象限 最终使用的数量及构成 同一部门的项目构成 同一项目的部门构成
3、同一个部门的平衡关系
同一个部门的总产出=总投入
n
n
xij yi
x ij n j
j 1
i 1
把行和列联
系起来
•投入产出表基本结构和平衡关系
4、全社会的平衡关系
(1) 社会总产出=社会总投入
nn
n
nn
n
xij yi xij nj
i1 j1
i1
j1 i1
j
(2)全社会的最终使用之和=国内生产总值
x 1 2 x 2 2 x n 2 N 2 X 2 ……
x 1 n x 2 n x n n N n X n
n
xij nj X j j1,2,n
i1
•投入产出表基本结构和平衡关系
全社会的中间投入+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总投入
投入产出表应用实例

投入产出表应用实例投入产出表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分析工具,它以矩阵形式展示了各部门之间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通过投入产出表,我们可以深入分析产业结构、产业关联度、就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投入产出表在具体实例中的应用。
一、产业结构分析投入产出表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
通过分析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可以了解各产业的产值、增加值、就业人数等指标,从而揭示产业结构的特点和问题。
例如,如果某一产业的产值占比较高,但增加值率较低,则说明该产业处于价值链低端,需要转型升级。
二、产业关联度分析产业关联度是指各产业之间的相互依存程度。
通过投入产出表,可以分析一个产业对其他产业的依赖程度,从而了解该产业的上游和下游产业。
这种分析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更好地制定产业发展策略,优化资源配置。
三、就业与经济增长关系投入产出表提供了各产业的就业人数数据,可以用来分析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通过比较不同产业的就业人数和产值,可以了解各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和经济增长贡献。
这对于制定就业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四、资源利用效率评估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可以用来评估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比较各产业的资源消耗量和产值,可以计算出各产业的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发现哪些产业存在资源浪费问题。
政府和企业可以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五、贸易结构优化建议投入产出表提供了各产业的进出口数据,可以用来分析贸易结构。
通过比较不同产业的进出口数据,可以了解哪些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哪些产业存在贸易逆差。
在此基础上,可以提出贸易结构优化建议,促进对外贸易健康发展。
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及中国投入产出表ppt课件

一、中国式投入产出表的基本表式
中国1997年投入产出表(按当年生产者价格计算)
中间使用
最终使用
产出
物质生产部门(共101个部门)
非物质街道部门 (共23个部门)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投入
(共5个部门) (共85个部门)
(共34个部门)
物质生
中 产部门
间
(101个 部门)
投
入 非物质生
产部门 (23个部
表的左下角称为第Ⅲ象限,其宾栏项目与第Ⅰ象限宾 栏项目相同,其主栏项目有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 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等。固定资产折旧单 独作为一行列出,根据需要可归并到第Ⅰ象限或第 Ⅲ象限。第Ⅲ象限如果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则反映 各部门增加值的构成。
• 表的右下角称为第Ⅳ象限。从理论上讲该象限是反 映最终产品的再分配的情况,实际上再分配是很复 杂的经济问题。因此,目前该象限的应用还在研究 之中。
表的右上角称为第Ⅱ象限,其主栏项目与第Ⅰ象限 主栏项目相同,其宾栏项目有最终消费、资本形成、 进出口等。在实际编表时上述这些项目还可以细分。 该象限反映不参加本期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使用情况;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五)确定部门规模的一般原则
既要坚持纯部门划分的规定,又不要使部门划分过细。
在全面衡量需要与可能后确定一个适度的规模。 所谓“需要”,是指编制投入产出表的目的:如果用于
投入产出表相关知识介绍

投入产出表相关知识介绍(一)投入产出表的由来投入产出表是运用投入产出技术,将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中投入的各种费用的来源与产出的各种产品和服务的使用去向,组成纵横交错的棋盘式平衡表,全面而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生产过程中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经济技术联系。
投入产出表的投入是指各部门在生产货物和服务时的各种投入,包括中间投入的最初投入。
产出是指各部门的产出及其使用去向,包括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
投入产出表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产生于美国,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哈费大学教授瓦西里·列昂惕夫(W.Leontief)在前人关于经济活动相互依存性的研究基础上首先提出并研究和编制的。
列昂惕夫从1931年开始研究投入产出技术,编制投入产出表,目的是研究当时美国的经济结构。
为此,他利用美国国情普查资料编制了1919年和1929年美国投入产出表,并分析美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均衡问题。
1936年他在美国《经济学和统计学评论》(1936年8月)上发表了投入产出法的第一篇论文“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数量关系”,标志着投入产出分析的诞生。
1941年他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1919—1929》一书,他在该书中详细阐述了投入产出技术的主要内容。
1951年该书在增加了1939年投入产出表和一些论文后再版。
1953年,列昂惕夫与他人合作,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一书。
通过这些论著,列昂惕夫提出了投入产出表的概念及其编制方法,阐述了投入产出技术的基础原理,创立了投入产出技术这一科学理论。
正是在投入产出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列昂惕夫于1973年获得了第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投入产了方法在西方产生也不是偶然的,是有一定历史背景的,主要是为了适应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1929年爆发的震撼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国家历史上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危机,传统的西方经济理论已无法解释这个问题,这一冲击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投入产出表与模型投入产出分析知识介绍

数据来源
数据主要来源于统计调查、财务报告、行业协会等渠道。
数据质量审核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质量审核,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数据处理和分析
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的筛选、整理、计算等。
编制结果展示
表格形式展示
将编制结果以表格形式展示,包 括投入产出表、直接消耗系数表、 完全消耗系数表、最终使用表和 初次投入表等。
收集各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数据,编制直接消耗系数表,反映各部门 生产过程中的直接消耗关系。
编制完全消耗系数表
根据直接消耗系数表,推算出完全消耗系数表,反映各部门之间的间 接消耗关系。
编制最终使用表和初次投入表
根据完全消耗系数表,编制最终使用表和初次投入表,反映最终使用 和初次投入情况。
数据收集与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帮 助政府和企业制定更加合理和有效的经济政策。
决策支持
投入产出表与模型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全面的经济分析 和预测,帮助决策者做出更加明智和前瞻性的决策。
THANKS
感谢观看
智能化
借助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投入产出表 与模型将实现智能化分析,自动识别数据规 律和趋势,为决策提供更精准的依据。
跨行业与跨区域的应用
跨行业
随着产业融合和跨界合作的发展,投入产出表与模型将应用于更多行业,帮助不同行业 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
跨区域
随着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投入产出表与模型将应用于更广泛的区域,促进地区 间的经济交流和合作。
通过投入产出模型分析,可以预测经 济发展趋势,为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提 供支持。
环境影响评价
通过投入产出模型分析,可以评估经 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为环境保护提 供依据。
03
解读投入产出表

解读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表是企业用于展示生产过程中资产投入和产出的一种统计分析工具。
通过对投入产出表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一家企业的生产状况和运营模式。
投入产出表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投入项目: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各种资源和资产,如人力、原材料、设备、资金等。
2. 投入金额: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各种资源和资产所需的费用,通常按照项次分别列出。
3. 产出项目:指企业通过投入一定的资源和资产所获得的产出,如产品、服务、收益等。
4. 产出金额:指企业通过投入一定的资源和资产所获得的产出所得到的收入,通常按照项次分别列出。
5. 投入产出成本:指企业用于生产的投入成本和所获得的产出的收益之间的比率。
投入产出表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投入项目的分析:首先需要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各种资源和资产进行分析。
例如,人力资源是否足够、原材料采购成本是否过高、设备使用效率如何等问题。
通过对投入项目的分析,可以了解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瓶颈和问题。
2. 产出项目的分析:其次,需要对企业生产出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分析,对其市场定位、质量、营销渠道等进行研究,通过对产出项目的分析,可以了解到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
优劣势。
3. 投入产出成本的分析:最后,需要对企业的投入产出成本进行分析,包括生产成本和销售收益两个方面。
通过对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可以了解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盈利状况。
总之,投入产出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产统计分析工具,通过对其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可以为企业的管理和运营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投入产出表名词解释

投入产出表名词解释
投入产出表(Input-Output Table)是一种用于衡量和分析某一生产过程或系统效率的统计图表,通常用于制造业、工业、资源开采等行业。
投入产出表描述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投入(如原材料、设备、劳动力等)与产出(如产品、利润等)之间的关系。
在投入产出表中,投入通常列在左侧,产出则列在右侧。
每一行代表一个生产工序,每一列代表一个投入。
例如,在第一行中,“原材料”列可能表示生产原材料的使用量,“劳动力”列可能表示劳动力的使用量。
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公式或统计指标来计算,以确定一个生产过程的总效率。
投入产出表还可以用于分析不同工序之间的效率差异,找出系统中的瓶颈和改进方向。
例如,在一个制造业企业中,可以分析不同工序之间的效率差异,找到生产效率低下的工序,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除了用于生产过程的分析和改进外,投入产出表还可以用于项目管理和资源分配。
例如,在项目开始时,可以使用投入产出表确定所需的资源和时间,以便更好地规划和管理项目。
投入产出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统计图表,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和分析人员更好地理解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并改进生产效率和质量。
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表是一种经济分析工具,用于分析某项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
它可以用来评估投资项目的投入与产出,包括原材料、劳动力和资本等方面的成本,以及所生产的产品或服务的销售收入。
本文将对投入产出表的概念、构成以及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一、概念投入产出表是一种分析工具,用于评估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
它是一种将投入和产出进行量化、分析和比较的工具,用来评估一个经济系统中各个行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可以理解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各项支出与收入的比较,并分析这些数据对企业产出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二、构成投入产出表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即投入、产出和中间消费。
其中,投入是指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原材料、劳动力和资本等成本,包括人工、原材料、机器设备、能源、土地等。
产出是指生产出来的产品或者提供的服务所取得的销售收入。
而中间消费是指生产过程中各行业之间相互依存的消费关系,即一个行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所需消耗的其他行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的数量。
投入产出表中,一般还包括三个指标,即投入产出比、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
其中,投入产出比是指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是衡量一个经济系统效率的重要指标。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系统在一定时间内所取得的产出增长,与之相对应的指标是GDP。
就业创造是指经济活动在创造产品或服务的同时,带来的就业机会。
这三个指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经济系统的健康发展。
三、应用投入产出表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经济政策制定、企业战略规划、投资项目评估等方面。
具体应用如下:1、经济政策制定:投入产出表可以帮助政府了解各行业之间的依存关系和关键产业的地位。
通过分析投入产出比、生产力、就业创造等指标,政府可以制定出合理的产业政策,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2、企业战略规划:投入产出表可以帮助企业了解不同行业之间的关系,并为企业发展制定合理的战略和规划。
通过分析各个行业的投入产出比,企业可以了解不同行业的利润率和生产效率,合理调配资源,提高企业利润。
第三章投入产出表

第三章投入产出一、名词解释投入产出表直接消耗系数直接分配系数产品部门二、思考题1、投入产出表第Ⅰ象限每一个元素在行向和列向分别代表什么样的经济含义?2、试述投入产出表中四个象限各自所包含的内容。
3、试述产品×产品表,产品×产业表(U表)以及产业×产品表(V表)各自的构成和经济意义;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什么?三、单项选择题1、投入产出分析的核心内容和重要工具是()A投入产出表B资金流量表C资产负债表D国际收支平衡表2、同质生产单位与基础单位的区别在于()A两者都只包含主要生产活动B前者既包含主要生产活动也包含次要生产活动,而后者仅包含一种生产活动C后者既包含主要生产活动也包含次要生产活动,而前者仅包含一种生产活动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3、一家企业主要生产钢铁,同时从事小规模的煤炭开采和炼焦,则在编制投入产出表该企业创造的总产出应该计入()A钢铁业B炼焦业C煤炭开采业D分别计入以上三个产业部门4、中国目前公布的投入产出表是(A产品部门×产品部门表B产品部门×产业部门表C产业部门部门×产品部门表 D 产业部门×产业部门表a的数值是0.2864,则它的意义是()5、在一个三产业投入产出表中,直接消耗系数21A第一产业生产1单位总产出对第二产业的消耗量B第二产业生产1单位总产出对第一产业的消耗量C第一产业产品分配给第二产业使用部分所占比重D第二产业产品分配给第一产业使用部分所占比重四、多项选择题1、第Ⅲ象限的行标题包括()A固定资产折旧B劳动者报酬C生产税净额D营业盈余E存货增加2、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平衡关系有()A中间投入+最初投入=总投入B中间使用+最终使用—进口=总产出C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出D总投入=总产出+进口E总投入=总产出2、投入产出表上的最终产品包括()A进口B出口C固定资本形成总额D存货增加E最终消费3、下列关于投入产出表中数据口径问题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进口项可以作为一列处理,也可以以矩阵形式表示B投入产出表的价格一般选择生产者价格C中国目前投入产出表中应用的部门分类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大体一致D现有统计制度所提供的数据大体符合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口径E以上说法都正确4、工业部门总产出的口径与投入产出表相比,其差异体现在()A前者是产业部门口径,后者是产品部门口径B前者采用生产者价格,后者采用购买者价格C前者仅包括规模以上企业的数据,后者包括全部企业的数据D前者是价值量,后者是实物量E以上说法都不正确5、在居民最终使用部分,被称为虚拟消费支出的是()A所在单位提供的实物报酬B实物转移C自有住房服务D金融保险服务E自产自用的货物五、判断题1、投入产出核算与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同属于生产核算的范畴,前者是后者的进一步延展()2、第三产业行、存货增加列的数据是85亿元,该值表示当年第三产业部门的存货投资额为85亿元()3、第Ⅳ象限的功能一般认为是反映分配关系,但它并非是第Ⅲ象限与第Ⅱ象限的简单交叉,因此到目前为止,尚是一个空象限()4、把进口品放置在第Ⅱ象限,是为了表示它仅与最终使用有关()5、一英国旅游者在游览故宫时,购买了一瓶矿泉水,由于这没有通过海关进行交易,所以不能认为是我国货物的出口()6、直接分配系数是第Ⅰ象限每个元素除以所在行的部门总产出,其含义是i部门产品分配给j部门使用部分所占的比列()六、计算分析题要求:1、将表中空格数据填齐;2、用三种方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3、计算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和直接分配系数矩阵。
投入产出表相关知识介绍

投入产出表相关知识介绍(一)投入产出表的由来投入产出表是运用投入产出技术,将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中投入的各种费用的来源与产出的各种产品和服务的使用去向,组成纵横交错的棋盘式平衡表,全面而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生产过程中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经济技术联系。
投入产出表的投入是指各部门在生产货物和服务时的各种投入,包括中间投入的最初投入。
产出是指各部门的产出及其使用去向,包括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
投入产出表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产生于美国,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哈费大学教授瓦西里·列昂惕夫(W.Leontief)在前人关于经济活动相互依存性的研究基础上首先提出并研究和编制的。
列昂惕夫从1931年开始研究投入产出技术,编制投入产出表,目的是研究当时美国的经济结构。
为此,他利用美国国情普查资料编制了1919年和1929年美国投入产出表,并分析美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均衡问题。
1936年他在美国《经济学和统计学评论》(1936年8月)上发表了投入产出法的第一篇论文“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数量关系”,标志着投入产出分析的诞生。
1941年他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1919—1929》一书,他在该书中详细阐述了投入产出技术的主要内容。
1951年该书在增加了1939年投入产出表和一些论文后再版。
1953年,列昂惕夫与他人合作,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一书。
通过这些论著,列昂惕夫提出了投入产出表的概念及其编制方法,阐述了投入产出技术的基础原理,创立了投入产出技术这一科学理论。
正是在投入产出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列昂惕夫于1973年获得了第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投入产了方法在西方产生也不是偶然的,是有一定历史背景的,主要是为了适应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1929年爆发的震撼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国家历史上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危机,传统的西方经济理论已无法解释这个问题,这一冲击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省域投入产出表和国内投入产出表介绍

投入产出表相关知识介绍一、投入产出表基本结构投入产出表,也称部门联系平衡表或产业关联表,它以矩阵形式描述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生产活动的投入来源和产出使用去向,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数量关系,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2017年投入产出表由4部分组成,称为第Ⅰ、Ⅱ、Ⅲ、Ⅳ象限。
基本表式如下:计量单位:万元1、第Ⅰ象限第Ⅰ象限是由名称相同、排列次序相同、数目一致的若干产品部门纵横交叉而成的中间产品矩阵,其主栏为中间投入,宾栏为中间使用。
矩阵中的每个数字都具有双重意义:沿行方向看,反映某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提供给各产品部门使用的价值量,被称为中间使用;沿列方向看,反映某产品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各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被称为中间投入。
第Ⅰ象限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它充分揭示了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提供劳动对象供生产和消耗的过程。
2、第Ⅱ象限第Ⅱ象限是第Ⅰ象限在水平方向上的延伸,主栏的部门分组与第Ⅰ象限相同;宾栏由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等最终使用项目组成。
沿行方向看,反映某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用于各种最终使用的价值量;沿列方向看,反映各项最终使用的规模及其构成。
第Ⅰ象限和第Ⅱ象限连接组成的横表,反映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的使用去向,即各产品部门的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数量。
3、第Ⅲ象限第Ⅲ象限是第Ⅰ象限在垂直方向的延伸,主栏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等各种增加值项目组成;宾栏的部门分组与第Ⅰ象限相同。
第Ⅲ象限反映各产品部门的增加值及其构成情况。
第Ⅰ象限和第Ⅲ象限连接组成的竖表,反映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投入来源及产品价值构成,即各产品部门总投入及其所包含的中间投入和增加值的数量。
4、第Ⅳ象限表右下角成为第Ⅳ象限,从理论上来讲该象限是反映最终产品的再分配情况,实际上再分配是很复杂的经济问题。
中国投入产出表部门分类解释

中国投入产出表部门分类解释【原创版】目录一、引言二、中国投入产出表的定义与作用1.投入产出表的定义2.投入产出表的作用三、中国投入产出表部门分类详细介绍1.农业部门2.工业部门3.服务业部门四、投入产出表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五、结论正文一、引言投入产出表是一种描述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生产、消费、投资等活动关系的经济分析工具。
在我国,投入产出表被广泛应用于政策制定、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规划等领域。
本文将对中国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分类进行详细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二、中国投入产出表的定义与作用1.投入产出表的定义投入产出表(Input-Output Table)是一种描述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生产、消费、投资等活动关系的矩阵表。
它通过表格形式展示了各部门之间的投入来源和产出使用去向,反映了经济系统中各个环节的相互依赖关系。
2.投入产出表的作用投入产出表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产业结构和部门间相互依赖关系:通过投入产出表,可以清晰地了解各个部门的生产、消费和投资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关产业结构和部门间合作关系的信息。
(2)预测和规划国民经济发展:投入产出表可以反映国民经济中各个部门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政府部门预测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
(3)分析经济波动和传导机制:投入产出表可以展示经济系统中各个环节的相互依赖关系,有助于分析经济波动的来源和传导机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应对经济波动的有效手段。
三、中国投入产出表部门分类详细介绍1.农业部门农业部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主要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
农业部门的主要任务是生产农产品,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原材料和食品。
2.工业部门工业部门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主要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
工业部门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生产和加工,将农业部门的原材料转化为各种工业产品,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生产资料和消费品。
第三章投入产出表的基本结构和平衡关系

右上为第二象限,是第一象限在水平方向的延伸,反映 每个部门产品(或劳务)用于最终使用的情况。
左下为第三象限,是第一象限在垂直方向的延伸,反映 每个部门所“消耗”的最初投入的情况。
•右下为第四象限,主要反映 转移支付,在编制投入产出 时,一般不收集这部分数据。
(2)投入指标(纵向)
总投入:指一定时期内经济系统各“部分” 进行生产活动所投入的总费用。 中间投入:指经济系统各“部分”在生产或 提供货物与服务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所有 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初始投入(增加值):指经济系统各“部分” 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 的转移价值。
2、行与列的含义
最终消费 资本形成 净出口
1 2 . . n
2、第二象限 的经济意义
最终使用的项目构成和部门构
项目构成:同一部门最终产品使用项目
部门构成:同一最终产品使用项目的部门来源
1 2 …n
3、第三象限的 经济意义
增 加 值
固定资本折旧 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净额 营业盈余
Yi
增加值的项目构成和部门构成
项目构成:同一部门增加值的构成项目
(三)平衡关系
1、商品供应量与需求量的平衡 (1)商品供应量(商品横行)
vij
i 1
n
n
Qj
(j=1、2……n)
(2)商品需求量(商品纵列)
uij yi Qi
j 1
(i=1、2……n)
(3)商品供应量=商品需求量
对一种商品:
v ij
i 1
n
统计师《统计工作实务》辅导: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平衡关系

投⼊产出表的基本平衡关系 在投⼊产出表中有⼀些基本的总量平衡关系。
具体归纳如下: 总投⼊=总产出 中间投⼊+增加值=总投⼊ 中间使⽤+最终使⽤=总产出 增加值合计=国内⽣产总值=最终使⽤合计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总产出与总投⼊之间具有平衡关系,不仅⼀个经济总体的总投⼊等于其总产出,⽽且在单个部门层次上总投⼊也等于其总产出。
2. 直接消耗系数与完全消耗系数及其应⽤ 通过对投⼊产出表进⾏投⼊产出分析,可以系统反映产业之间的关联。
其基本⽅法是以第Ⅰ象限为依据,通过中间投⼊流量计算各产业间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称为投⼊系数或技术系数,⼀般⽤表⽰,其定义是:每⽣产单位j产品需要消耗i产品的数量。
直接消耗系数的计算公式是: 对所有产业计算直接消耗系数,结果构成⼀个系数矩阵,通常⽤A表⽰。
直接消耗系数只反映了产业间的直接联系,却不能反映产业间联系。
需要在直接消耗系数基础上计算完全消耗系数,既反映直接联系,也反映间接联系。
单个完全消耗系数⽤b表⽰,对所有产业计算完全消耗系数,所形成的矩阵⽤B表⽰,它是依据直接消耗矩阵计算得到的,其计算公式如下: B=(I-A)-1-I 式中(I-A)-1称为列昂惕夫逆矩阵,也是⽤来分析产业联系的重要⼯具。
如果⽤X表⽰总产出向量,⽤Y表⽰最终使⽤向量,则中间使⽤矩阵为AX,根据投⼊产出表中的平衡关系可以得到: AX+Y=X 从⽽有: (I-A)-1Y=X 把上式写成差分形式,得到 (I-A)-1 ?SY=?SX 可见列昂惕夫逆矩阵度量了最终使⽤与总产出之间联系的强度,它的含义是,如果每个产业的最终使⽤都增加⼀个单位,则各产业总产出将增加的单位数。
投入产出表的主要系数

投入产出表的主要系数投入产出系数是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的重要工具。
投入产出系数包括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和各种诱发系数。
由于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是最基本的投入产出系数,这里只介绍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1 、直接消耗系数直接消耗系数,也称为投入系数,记为a j(i,j=1,2, …,n),它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第j产品(或产业)部门的单位总产出所直接消耗的第i 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将各产品(或产业)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用表的形式表现就是直接消耗系数表或直接消耗系数矩阵,通常用字母A 表示。
直接消耗系数的计算方法为:用第j 产品(或产业)部门的总投入X去除该产品部门(或产业)生产经营中所直接消耗的第i产品部门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x j ,用公式表示为:a j=X j/X j (i,j=1,2, …,n)直接消耗系数体现了列昂惕夫模型中生产结构的基本特征,是计算完全消耗系数的基础。
它充分揭示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即部门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关系的强弱,并为构造投入产出模型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参数。
从直接消耗系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可以看出,直接消耗系数的取值范围在0三创<1之间,3越大,说明第j部门对第i部门的直接依赖性越强;a j越小,说明第j部门对第i部门的直接依赖性越弱;aj=0则说明第j部门对第i部门没有直接的依赖关系。
2、完全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是指第j产品部门每提供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第i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之和。
将各产品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用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完全消耗系数表或完全消耗系数矩阵,通常用字母B表示。
完全消耗系数的计算公式为:n n n n n nb ij —a j ■—a ik a kj •—■—a is a sk a kj ■—a it a ts a sk a kj ・・・k =1 s=1 k =1 t =1 s=1 k=1(i,j=1,2,…,n )式中的第一项aij表示第j产品部门对第i产品部门的直n―3ik 3kj接消耗量;式中的第二项心表示第j产品部门对第i产n n――a is a sk a kj品部门的第一轮间接消耗量;式中的第三项sm 2 为第二n n n———a)t a ts a sk a kj轮间接消耗量;式中的第四项ysT2 为第三轮间接消耗量;依此类推,第n+1项为第n轮间接消耗量。
投入产出分析投入产出表的直接应用

第三章投入产出分析的应用§3.1 投入产出表的直接应用投入产出表提供了经济系统及其内部各部分之间技术经济联系的大量信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经济系统的内部结构分析⒈产业结构分析⒉投入结构分析⒊使用构成分析⒋消费结构分析⒌投资结构分析⒍进出口结构分析⒎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分析二、比较分析比较分析方法是一种重要的实用经济研究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得到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结论。
⒈部门之间各种结构的比较主要是投入结构(中间投入结构和最初投入结构)的比较。
⒉不同年份之间的比较利用投入产出表进行不同年份之间的比较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尤其在经济结构、技术水平迅速变化的时代,更具重要性。
为了进行不同年份之间的比较,必须编制可比价投入产出系列表。
为什么?⑴可比价投入产出系列表可比价投入产出系列表具有以下特点:①部门分类一致。
例如18个部门和30个部门的1981、1983、1987、1990、1992和995年的可比价投入产出系列表。
②价格基准年一致。
例如都以1990年的价格为基准价格。
⑵可比价投入产出系列表的编制步骤:①各年现价投入产出表部门的归并;②将部门分类相同的各年现价投入产出表的各部门总产出进行价格缩减;③将各部门的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按比例调整;④可比价的总投入减去可比价的中间投入得到最初投入。
关键是各部门相对于基准年价格指数的确定。
⑶可比价投入产出系列表的应用⒊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比较⑴作用⑵注意可比性三、产业关联分析⒈ 产业关联分析是投入产出表的一个重要应用方向主要用于产业选择⒉ 影响力系数影响力系数反映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影响力系数j F 的计算公式如下:n j n b F n i n j ij n i ij j ,,2,11111 ==∑∑∑=== 其中,ij b 为矩阵1)(--A I 的元素。
当影响力系数1>j F 时,表示第j 部门的生产对其它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超过社会平均波及影响水平;当影响力系数1=j F 时,表示第j 部门的生产对其它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等于社会平均波及影响水平;当影响力系数1<j F 时,表示第j 部门的生产对其它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低于社会平均波及影响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由梦想会计学院梁老师精心编辑整理(营改增后知识点),学知识,抓紧了!
投入产出表相关知识
投入产出表又称部门联系平衡表,是反应一定时期各部门间相互联系和平衡比例关系的一种平衡表。
投入产出表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产生于美国,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瓦西里·列昂惕夫(WLeontief)在前人关于经济活动相互依存性的研究基础上首先提出并研究和编制的。
(一)投入产出表的由来
投入产出表是运用投入产出技术,将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中投入的各种费用的来源与产出的各种产品和服务的使用去向,组成纵横交错的棋盘式平衡表,全面而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生产过程中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经济技术联系。
投入产出表的投入是指各部门在生产货物和服务时的各种投入,包括中间投入的最初投入。
产出是指各部门的产出及其使用去向,包括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
投入产出表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产生于美国,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哈费大学教授瓦西里·列昂惕夫(W.Leontief)在前人关于经济活动相互依存性的研究基础上首先提出并研究和编制的。
列昂惕夫从1931年开始研究投入产出技术,编制投入产出表,目的是研究当时美国的经济结构。
为此,他利用美国国情普查资料编制了1919年和1929年美国投入产出表,并分析美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均衡问题。
1936年他在美国《经济学和统计学评论》(1936年8月)上发表了投入产出法的第一篇论文“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数量关系”,标志着投入产出分析的诞生。
1941年他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1919—1929》一书,他在该书中详细阐述了投入产出技术的主要内容。
1951年该书在增加了1939年投入产出表和一些论文后再版。
1953年,列昂惕夫与他人合作,出版了《美国经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