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发展生态学视野下的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发展生态学视野下的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
发布时间:2021-12-07T05:12:46.328Z 来源:《教育考试与评价》2021年第10期作者:刘玮[导读] 为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应研究人类发展生态学在其中产生作用。

分析在成长中面临困境,应用生态学中宏观系统、外展系统、中间系统、微观系统方法对其进行解决。

专业成长在宏观层面有政策保障,在外展层面有社会支持,在中间层面有团队合作,在微观层面有自身不断发展。

由此可知,人类发展生态学,对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有着深远影响。

刘玮
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
摘要:为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应研究人类发展生态学在其中产生作用。

分析在成长中面临困境,应用生态学中宏观系统、外展系统、中间系统、微观系统方法对其进行解决。

专业成长在宏观层面有政策保障,在外展层面有社会支持,在中间层面有团队合作,在微观层面有自身不断发展。

由此可知,人类发展生态学,对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有着深远影响。

关键词:人类发展生态学;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策略
前言
人类发展生态学是一位美国心理专家提出的理论,个人发展是在某种生态环境中进行。

着重强调个体与多类型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并以此促进其发展。

制约以及决定农村学前教育的因素,包括教师专业成长。

从人类发展生态学角度出发研究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能够提供新参考视角。

通过观察成长中各种元素之间碰撞情形,启发从多系统角度认知个人发展。

1人类发展生态学视野下的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环境
宏观系统为个体所处社会组织、制度、机构、文化背景。

社会组织、机构属于硬条件,文化背景属于软条件,这些条件为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外部生态环境。

外展系统是个人未直接接触某种环境,但这些环境会对成长有一定联系,从而间接影响发展,幼儿家长以及社区可以视为影响专业成长外展系统。

中间系统是两个及两个以上个体所在环境中相互产生作用力,除表象联系之外,隐象关联也会对成长产生影响,主要指建立学习共同体以及外界合作交流协作体[1]。

微观系统是个体直接接触体验生态环境,对从事活动、承担角色、人际关系真实感受以及经历。

2农村幼儿教师在专业成长中面临的困境 2.1教师培训以及政策扶持受限
部分教师未经过专门训练以及教育,社会地位得不到认同。

虽然目前已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等,逐渐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健全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但是仍有农村幼儿教师资格认定存在困难现象。

对农村教育投入力度不够,阻碍教师专业成长。

教育经费较为紧张,很多农村幼儿园运行都在勉强维持。

许多农村幼儿教师普遍综合素质较低,倘若未按时收到工资,加之教育环境较差,很可能出现教师流失现象。

2.2外部发展力度较低
虽然家长是幼儿园重要合作伙伴,但是部分教师忽视与家长之间深入沟通。

只是了解幼儿基本情况,未深入了解幼儿其他状况,也就使教学始终处于单一化模式,未能从多角度考虑问题,继而专业成长受限。

幼儿园与社区之间缺乏联系以及合作,也就无法为专业成长开拓广阔空间。

2.3团队协作能力较差
教师之间合作,或是与外界交流都较为匮乏。

“传、帮、带”传统无法充分得到发挥,未有老教师认真制定帮教计划,帮助新教师尽快成长。

未邀请优秀教师、教科研人员、幼儿教育专家到幼儿园开讲座,未参观访问其他幼教机构,未与其他学前教育专业高校建立长期合作[2]。

2.4未有较高自身发展意识
部分教师自身发展意识较为薄弱,认为幼儿教育无需较高教育水平,继而未主动思考专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

在对幼儿教学过程中,即使采取方法有不妥之处,也未对其进行反思以及改正。

3构建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策略
3.1宏观系统——给予政策保障职前培养以及在职培训,是以专门机构、系统课程等形式保证教师专业成长。

随着教育事业不断改革,培养教师模式已由中专层逐渐转为师院、研究生等。

调整课程内容,协调统一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实践课程等,培养出基础扎实、专业性以及实践性强的幼儿教
师。

建立多层次、多元化教师培训体系,从各个方向展开在职培训。

教育管理和调控最主要方法为教育立法,增加学前教育立法细则,给予学前教育应有法律地位,建立一系列具有针对性法律法规,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

依法治教,提供一个健全法制环境为其专业成长保驾护航。

制定幼儿教师资格标准,使其任职相关标准以及品格要求能够明确指出。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政策支持力度,保证教育经费准时到位,并且随着经济发展,经费能够按比例增加[3]。

提升教师待遇以及地位,鼓励以及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幼儿园任教,支援农村幼儿教育发展。

3.2外展系统——社会支持
从某种角度来讲,家长可以为教师提供幼儿大量资料,便于教师较为全面审视自身工作。

通过与家长交流,教师可以了解到幼儿日常生活、学习状态、对教学感受。

在全面掌握幼儿情况之后,对改善教学方法以及专业敏锐性有较大帮助。

家长有着各自不同文化水平、职业素养等,本身可以成为教师学习对象。

教师再积极获取来自家长配合以及支持,例如,组织幼儿参观家长工作环境,请家长到幼儿园扮演一日教师活动。

在互动互补中,教师与家长交流经验、协调合作,使教师获得专业成长。

与社区之间,幼儿园应经常性与之合作。

对社区举办文化教育活动,开展幼儿宣传教育给予支持,争取社区参与到幼儿教育建设中。

社区为农村幼儿教师成长提供广阔生态空间,社区文化活动能够促进其专业成长。

当幼儿园与社区联系频率增加之后,自然而然社区人员充分了解到幼儿教师不易之处,尊重其工作,正确认知其地位,从而提升幼教社会地位,使得教师有归属感、荣誉感、认同感,进而增强其工作积极性。

与此同时,教师在与社区人员接触中,也能感受到自身不足之处。

发现需要改进地方之后,将改善方法纳入教师培训计划里。

与社区人员互动过程中,积极提升教育水平,形成以幼儿园为中心一种社区教育发展模式。

3.3中间系统——团队协作
形成学习共同体,同事之间相互交流,气氛融洽和谐,在交流中各自思想发生碰撞,便于活跃思维、创新理念、解放固态思想[4]。

例如,每周教师之间举行3次探讨活动,每次2小时。

活动中可以讲述各自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是分享教学经验等。

因为每位教师文化水平不同,所以考虑问题出发点也不同,这样能拓宽个人思路,对自身知识、经验重构有较大意义。

一般幼儿园存在“传、帮、带”优良传统,以老教师职业操守、专业能力等熏陶新教师,使其较快适应工作,提升专业能力。

在此过程中,老教师也能反思过往,总结成长经验教训,彼此之间产生共鸣以及思索,各自批判学习后共同成长。

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不能只局限于本园教师协作,还应扩展到外界,建立开放且动态团队。

邀请优秀教师、教科研人员、幼儿教育专家到幼儿园开讲座,还要与其他学前教育专业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即在幼儿园成立高校教学基地。

借助高校师资力量以及较为完善理论知识,实行教育教学改革,开展课题开发、专题调研。

邀请高校教师在幼儿园作为兼职,将先进知识传递过来,时下新技能、新理念也能接收到。

虽然农村幼儿教师有着丰富教学经验,但是理论方面较为匮乏。

通过与高校协作,幼儿教师可获得问题解决以及教学信息获取途径,继而提升理论修养。

参观访问其他幼教机构或幼儿园,并从中拓展眼界,增长知识之后能够将其带到教学工作中。

以开放胸怀和姿态,多多获取外界信息,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3.4微观系统——自身发展
成为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动力是专业精神,可分为专业情操、专业信念、专业理想。

对于幼儿教育,教师需带有理智性价值情感,即专业情操。

教师每天面对身心处在发展中、性情各不相同、可塑性较强幼儿,需要对其每个阶段关注到位。

工作较为琐碎,难免出现顾及不到地方,长此以往部分教师会产生职业倦怠情绪。

因为产生情感动力源泉是来自内心欲望与需要,所以幼儿教师应爱事业、爱幼儿。

敬业是一种精神,乐业是一种境界,从敬业到乐业是教师成长所需走的一条路。

教师坚信这份职业价值,并且坚守选择这份职业,是专业信念体现。

教师对从事职业有一种幸福感,可以说是一位称职教师。

热爱幼儿,并且让幼儿感到幸福,使幼儿以及自身都能有所发展,认知到更为久远安身立命之道,是要将自己学识以及往后余生专注投入到幼儿身上。

专业理想则为追求成为一名优秀幼儿教育工作者,不断改善职业素养,提升专业能力以及服务水平,维护专业形象、荣誉等。

在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学会反思是应具备的素质,对幼儿反思、对活动反思、对理论反思。

幼儿教师不仅负责看管孩子,传授各方面知识,还是知识吸收者。

与幼儿互动中,吸取教学经验以及专业成长养分。

幼儿发展变化以及行为表现都有着一定评价意义,教师应把这些作为改进工作相关依据。

行动反思可以是发现以及寻找问题,分析其症结之处,想出几种解决问题办法,将办法付诸实施,验证实施结果,再从验证结果中发现新问题等,循环往复,能够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整体水平。

虽然教学离不开理论支持,但最好不要完全照搬全用,应以批判继承角度,评价以及分析各种理论,采取适当方法辨别文献材料,结合实际农村教育情形,重新构建理论而形成有特色理论库。

结论:
个体发展是在各种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中不断前行,从宏观、外展、中间、微观系统方向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循环式系统。

当某个系统与其他系统接触联系时,会通过一定方式而直接对个体发展产生影响。

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过程中应用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在不同角度提升能力,能够促进专业快速成长,体现出职业价值。

参考文献:
[1]高雪,杨萍,冯海英.人类发展生态学视域下师幼冲突的归因与化解[J].科教文汇,2020, 000(016):144-146,156.
[2]张晓梅,马雪.人类发展生态学视域下师幼互动的有效策略[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9,035(010):67-72.
[3]胡敏.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与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9,21(02):28-30.
[4]叶秀丹,沈小婷,蒋俊华.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困境与对策——以海南省为例[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8(09):12-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