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洋浦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省洋浦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末测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
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这段材料,完成1-3题。
经学的真正确立是在汉武帝时代。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收博士弟子五十人。
其后博士弟子屡经增加,东汉时多达三万人。
五经博士及其弟子以五经为研习对象,这就形成了经学。
所谓经学,是指专门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
从中国文化史看,经学出现的前提是汉王朝运用国家力量将民间流传的文化经典宣布为国家经典,并设立博士制度予以专门研究,于是,五经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
从国家制度层面保证儒家经典的传习,确立了儒家经典在中华文化经典中的主流地位,客观上也确立了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儒学作为汉代主流思想,是与中央集权的统一相适应的。
儒家主张的五伦、五常作为社会伦理道德,也因儒家的主流地位而得以明确确立。
两汉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秦始皇焚书,造成文化典籍的浩劫,五经借助儒生记忆而保存下来。
用汉代流行的隶书书写的经书文本,被称为今文经。
汉景帝以后,陆续在孔府旧宅壁等处发现的与五经有关的用战国字体书写的文本,被称为古文经。
古文经与今文经不仅书写字体不同,而且同一部经典的篇章多寡也或有差别,如孔府旧宅壁中友现的《尚书》就比汉初伏生所传《尚书》多16篇。
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其他古文经典,如《周官》《左传》等。
因汉武帝及其后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博士,西汉末刘歆便要求把古文经也立于学官,但遭到今文经学家的阻挠,一时没有实现,于是引起令古文经学家之间的一场大争论。
西汉时期,今文经学是经学主流。
今文经学通经以致用,注重思想的阐发,强调经书的历史借鉴意义,但弊病是与谶纬结合而流于神秘。
古文经学在东汉发展昌盛,注重文字训诂和对典章名物的解释,突出还原历史和文化传承,学术贡献良多,弊病是流于繁琐的文献考证而脱离思想和生活。
东汉章帝时的《白虎通义》主张今文经学,强调经学大义与社会价值,借以维护主流思想,带有一定的理论总结性。
东汉末古文经学家郑玄融合今古文经学,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今古文经学的分歧和论争促进了经学的发展,它们所代表的两种学术精神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对后来的中国学术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下列关于“两汉经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今文经、古文经的不同是分别采用了隶书和战国的字体书写,今文经的篇目与内容相对较丰。
B.汉朝五经博士制度的建立,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及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C.汉武帝接受“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以五经为研习对象,标志经学的真正确立。
D.今古文经学的学术精神和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后世中国学术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东汉的《白虎通义》和古文经学家郑玄对五经的注释,分别代表了汉代今文经学、古文经学
最高成就。
B.儒家思想作为汉代主流思想的地位确立以后,儒家主张的五伦与五常也明确确立为社会伦理道德。
C.今文经学注重思想的阐发,古文经学注重训诂和考证,两者都强调发挥五经历史资源的现实价值。
D.儒家经典被汉王朝宣布为国家经典,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这是中央集权统一的条件。
3.根据原文,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国家高度重视以及有效的制度保障,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B.古文经学一直未能立于学官,但凭借民间研究力量的不断努力,在东汉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C.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分歧与论争,客观上促进了两派的相互了解,推动了经学的发展。
D.西汉儒生凭借口耳相传,把五经书写下来形成今文经,今文经的研究成为西汉经学主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
李朴,字先之,虔之兴国人。
登绍圣元年进士第,移西京国子监教授,程颐独器许之。
移虔州教授。
以尝言隆祐太后不当废处瑶华宫事,有诏推鞫【注】。
忌者欲挤之死,使人危言动之,朴泰然无惧色。
旋追官勒停,会赦,注汀州司户。
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纯礼自言待罪四十六日,不闻玉音,谓朴曰:“某事岂便于国乎?某事岂便于民乎?”朴曰:“承旨知而不言,无父风也。
”
右司谏陈瓘荐朴,有旨召对,朴首言:“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屡变,始出一二大臣所学不同,后乃更执圆方,互相排击,失今不治,必至不可胜救。
”又言:“今士大夫之学不求诸己,而惟王氏之听,败坏心术,莫大于此。
愿诏勿以王氏为拘,则英材辈出矣。
”蔡京恶朴鲠直,他执政三拟官,皆持之不下,复以为虔州教授。
又嗾言者论朴为元祐学术,不当领师儒,罢为肇庆府四会令。
有奸民言邑东地产金宝,破田畴,发墟墓,朴至,请罢之。
改承事郎,知临江军清江县、广东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
钦宗在东宫闻其名,及即位,除著作郎,半岁凡五迁至国子祭酒,以疾不能至。
高宗即位,除秘书监,趣召,未至而卒,年六十五。
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中书侍郎冯熙载欲邂逅见朴,朴笑曰:“不能见蔡京,焉能邂逅冯熙载邪?”居官所至有声。
在广南,止其帅孙埃以文具勤王,不若发常赋助边。
破漕使郑良引真腊取安南之计,以息边患,人称其智。
朴尝自志其墓曰:“以天为心,以道为体,以时为用,其可已矣。
”盖叙其平生云。
有《章贡集》二十卷行于世。
(选自《宋史·李朴传》,有删改)
【注】鞫:审问。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B.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C.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D.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绍圣、熙宁、元丰、贞观、康熙。
B.古代人尊崇右,右尊左卑。
如“位在廉颇之右”。
官位前加“右”表示比加“左”地位高。
C.国子监,是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D.墓志是坟墓内或坟墓上的碑文,分“志”和“铭”,一般为记述死者生平事迹或悼念性的文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朴历任官职,颇有声望。
他相继担任虔州教授、肇庆府四会令、国子祭酒、秘书监等职,在任职之处都留有很好的名声。
B.李朴指摘时弊,忠于朝廷。
他人朝答对,认为自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多变,如果今天政事不当,必定导致不能挽救的局面。
C.李朴傲视当朝权贵。
中书侍郎冯熙载想以邂逅的方式与李朴相见,李朴笑道,既然不能见蔡京,就更不能邂逅冯熙载。
D.李朴耿直刚正,敢于进言。
他因曾经言说隆祐太后处事不当而被停职查办;他批评翰林承旨范纯礼不敢言,没有范父的风范。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忌者欲挤之死,使人危言动之,朴泰然无惧色。
(5分)
译文:
(2)今士大夫之学不求诸己,而惟王氏之听,败坏心术,莫大于此。
(5分)
译文: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11分)
溪居柳宗元
久为簪组①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傍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①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
8.这首诗的中间两联描述了怎样的场景?塑造了怎样的主人公形象?(5分)
答:
9.清代诗人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 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鹏鸟振翅飞翔时的壮美画面的句子是:“,”。
(2)文中用两种短命的东西来说明何谓“小年”的句子是:“,。
”
(3)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选考题
(请从三、四大题中任选一题在答题纸指定区域作答,多选按第三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 阅读下面文字, 完成(1)—(4)题。
背叛
余显斌
将军派人下山去找粮。
多少天了,我们断了五谷,只有吃皮带,吃草根。
总之,能吃的东西我们都吃了,除了石头和
树木外。
将军挠着后脑勺说,不行,得弄点粮食,不然的话,咋打仗?
王老蔫一听,扶着树干站起来,自告奋勇道,我去。
将军打量了一下他,问道,你去?
王老蔫点点头,告诉我们,他熟悉路,就像熟悉自己的手指。
我给将军眨了下眼,背过王老蔫,悄悄告诉将军,这小子又胆小又怕吃苦,什么时候这么勇敢过?不可信。
将军瞪大眼睛问,啥意思?
我叹口气说,打败之后,本来就有些人心不稳。
我绝不是危言耸听,最近一段时间,在敌人的穷追不舍和大雪封山的情况下,有一些软骨头的战士,受不了苦,带着枪悄悄下山,投靠敌人,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因此,我不得不小心,不得不提醒将军,尤其对于王老蔫这样的人,不可不防。
可是,将军最终没有接受我这个参谋长的建议,还是派出了王老蔫。
现在,打垮后跟在将军身边的人也就十几个了,他们都是外地人,对于当地情况很生疏。
也只有王老焉是这儿的人,路熟。
王老蔫接受任务,敬了个礼,走了。
按照约定,第二天早晨王老蔫得赶到这儿。
可是,天亮了,太阳照亮了雪野,仍不见王老蔫回来。
我很是担心,告诉将军,得赶快转移,我怀疑王老蔫这家伙出了问题。
我分析,这小子路熟,不会出别的事,如果要出事,也一定是投敌。
将军摇着头说,再等一下。
将军自言自语,这个王老蔫,是不是让什么事耽搁了?
这一等,我们就等来了日军,一队黄乎乎的小鬼子,拿着枪向这边走来。
当头一人,正是王老蔫。
将军骂一声,软蛋,果然带着小鬼子来了。
说完,暗令十几个人赶快趴下,藏身雪里,做好战斗准备。
我们趴在那儿,一动不动。
王老蔫渐走渐近,能看清他脸上的笑容了。
这小子,很得意。
后边,跟着日军的小队长。
走到这儿,他站住了,一笑,告诉日军小队长,这儿是我们的一个窝点,不过,昨天将军和自己商定了,让自己运粮,不必来到这儿,直接送到虎头岭,天一亮他们就去取。
说到这儿,他一笑道,自己不想干了,因此,跑到门头沟,遇见太君,就投奔过来了。
因此,他断定,将军现在在虎头岭。
日军小队长听了,一扬指挥刀,前进!
一队日军跟着王老蔫,吭哧吭哧踏着深雪,继续向前走去,一步步上了虎头岭。
不久,虎头岭上,传来王老蔫的喊声,小鬼子,去死吧。
随着是一声手榴弹轰隆隆的爆炸声,然后一切都没有了,四野静悄悄的。
我们爬起来,望着虎头岭,一个个眼中涌出了泪水。
将军用手擦一把泪说,走,去门头沟。
在门头沟,我们在一处山洞里最终找到了一袋粮,渡过了难关。
多年后,我已两髻斑白,再次回到这儿,打问起王老蔫当年被捕的经过。
当地人告诉我,说有人亲眼见到,王老蔫当时不是被捕的,确实是自己走出来自愿给日军带路的。
当时,他扛着粮刚走到门头沟,发现一队日军悄悄向我们驻地方向摸去。
他一惊,忙藏好粮,拍打着衣服走出来告诉日军,自己是抗联,刚刚从将军那儿逃出来的。
他说,他知道将军在哪儿,愿意带路立功。
于是,他带着日军径直走向虎头岭,走向自己生命的终点。
他和我同年,如果活到现在,也已经九十多了。
(节选《金山》,2015年1期)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我”认为王老蔫既胆小又怕吃苦,从来没有勇敢过,担心他下山找粮会惹出麻烦,坚决阻止将军让他前往。
B.“将军最终没有接受我这个参谋长的建议”,其主要原因是认为“我”对王老蔫的看法有失偏颇,并且对于当地的情况,只有王老蔫熟悉。
C.“王老蔫渐走渐近,能看清他脸上的笑容了”,这里主要运用了神态描写,主要刻划了王老蔫为引诱敌人上钩时所表现出来的机智的一面。
D.“多年后,我已两髻斑白,再次回到这儿”,小说中的“我”对当年王老蔫英勇就义这件事念念不忘,为自己当年对王老蔫的误解而深感内疚。
E.这篇小说中的“我”是次要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一定的衬托作用。
(2)小说开头两段写“将军派人下山找粮”的目的是什么?(6分)
(3)作品中的王老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4)有人认为小说结尾部分这样安排纯属多余,还有人则认为作者这样结尾匠心独运。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4)题。
黄遵宪的外交活动
作为清朝第一任驻日使馆参赞,黄遵宪表现出很强的历史责任感。
除协助公使处理外交事务外,
他“既居东二年,稍稍习其文,读其书,与其士大夫交游”。
黄尊宪不愿埋首经籍,主张“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走经世致用之路。
为了澄清过去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糊涂概念,“遂发凡起例,创为《日本国志》一书”。
该书以“史家记述,务从实录”为指导思想,力求客观地向中国人民全面、准确地介绍日本的历史及现状,“详今略古,详近略远,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
显然,黄遵宪想要通过叙述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历史,为中国的改革提供借鉴。
书中以叙述日本历史为经,以评论古今得失为纬。
用“外史氏曰”的形式,阐发他的见解,从而把自己的改革思想揉合进日本史的叙述之中。
1891年11月1日,黄尊宪被任命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
到任后,他详察南洋各岛情形,体察侨民疾苦,并着手改善侨胞待遇。
当地英国殖民者设立的华民政务司“名为护卫华人,实则事事与华人为难”,甚至敲诈勒索。
黄遵宪一面与英国殖民主义者斗争,一面将《大清律例》中有关财产各条抄出,并译成英文,要求总督交给华侨聚居地承审官“一体遵办”,以保护华侨的财产。
同时,黄遵宪还提倡发展华文教育,改会贤社为图南社。
他亲任社长,拟定学规。
每月设定课题,鼓励南洋诸生学习中国文化,研究地方礼俗,关心民事民瘼。
当他卸任归国时,门生潘百禄在《送黄观察公度夫子返国》一诗中,用“遂令空白文明开”、“无异岭表韩公来”表达对老师的赞誉之情。
《马关条约》签订后,准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中日双方进行具体交涉时,黄遵宪受委派主持苏、杭两地谈判事宜。
他谈判的对手是日本著名外交家珍田舍己。
当时,珍田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要求在苏、杭开埠,专界专管,并且蛮横地说:“日本国政府接收专管租界之命,但求按约指地。
”黄遵宪毫不示弱,不为其气势所慑。
他援引《马关条约》条文,指出“新约所平,只许通商,遍查中文、日文、英文,并无许以苏州让给一地,听日本政府自行管理之语”,拒绝了田珍的无理要求,他又亲自草拟《商埠议案》,凡是《马关条约》文本语焉不详的地方,只要是有利于挽回中国自主权利的,“无孔不入”,“无微不至”,从而有理有利有节的挫败了珍田的嚣张气焰,在国家民族危亡的情势下为中国争了口气。
黄遵现在《上某星使论外交家尽职书》中,把他十几年间处理外交事务的经验总结为“挪展之法”、“渐展之法”和“抵制之法”,其中最重要的是“抵制之法”。
因为在他看来,当时清朝处于列强环视之下,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已祸害多年,在对外交涉中只图能多挽回些利权,以保国民生计。
又因为在弱肉强势的竞争原则下,弱国无外交,与帝国主义的斗争就不能不讲究策略。
他阐述说:“于固执己见,则诿以彼国未明我意;于争夺己权,则托于我国愿心协力;于要求己利,则谬谓两国均有利益。
不斥彼之说为无理,而指为难行;不以我之说为必行,而请其酌度。
”即在谈判中千万不能感情用事,把事情弄僵,贻误全局。
一定要掌握好谈判的分寸,应想方设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又不至于使对方下不了台,交不了差。
黄遵宪继续阐述说:“不以彼不悦不怿而阻而不
行。
言语有时而互驳,而辞气终不愤激;辞色有时而受拒,而请谒终不惮烦;议论有时而改易,而主意终不游移。
将之以诚恳,济之以坚贞,守之以含忍。
”黄遵宪认为,凡此种种交涉手段和谈判策略,最终是要达到使“吾民受护商之益”,即保护并发展民族工商的目的。
(摘编自郑海麟《黄遵宪传》)(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黄遵宪根据他几十年间处理外交事务的心得,归纳出“挪展之法”、“渐展之法”、“抵制之法”,从而把他的实践经验上升为外交谈判策略。
B.在中日两国关于苏州、杭州作为通商口岸的谈判中,珍田舍己要求专界专管、按约指地,以挽回自主的权利,而且态度蛮横,盛气凌人。
C.本文通过对黄遵宪外交活动及其思想的记述,反映了他外交思想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刻画了他阅历丰富、见识广博且勤于著述的外交官形象。
D.为了纠正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错误观念,实现他“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的主张,黄遵宪一到日本,就开始了《日本国志》的编撰。
E.黄遵宪从新加坡卸任回国时,他的学生潘百禄在《送黄观察公渡夫子返国》一诗中,把他比作唐代曾在岭南荒蛮之地传播文明的韩愈。
(2)黄遵宪所撰《日本国志》一书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6分)
答:
(3)从文中看,作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黄遵宪的主要功绩是什么?请简要论述(6分)答:
(4)黄遵宪认为,在当时的形势下,外交谈判应该坚持“诚恳”、“坚贞”、“含忍”三项原则,请选择其中一项,并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医疗质量是关系到病人生命安危的大事,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_______的天职。
②中国传统的严父慈母型的家庭关系,常令父亲们_______地承担起教育子女的义务。
③在全国比赛中屡获金奖的我省杂技团,_______地承担了这次出国演出任务。
A.当仁不让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B.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当仁不让
C.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当仁不让 D.义不容辞当仁不让责无旁贷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第二十五届阿姆斯特丹国际记录片电影节12天里吸引了20多万名观众,来自40多个国
家的近2500名电影人、300多部电影前来参与。
B.纵观世界各国的企业发展史,你就会发现,一个企业能否获得成功,往往不取决于它的规
模和历史,而取决于它的经营理念。
C.在过去的一个星期里,大家对教研室赵主任起草的教学大纲从多角度提出质疑,经过几轮
认真的讨论和修改,最终达成共识。
D.作为一个全新的、相对成熟的行业,不仅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也冲击了历史悠久的传统商业模式。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在学校的日子里,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默默地注视着学校红色的大门,由衷地感谢她带给我的一切。
①很多时候你可能觉得今天跟昨天没什么不同
②这时你可能非常留恋过去的日子
③突然发现它写得真好
④你回过头来,其实一切都在改变
⑤不禁哼出一句“月亮的脸偷偷地在改变”
⑥现在要离开这个学习了七年的学校
A.⑥②⑤①④③
B.①⑥②⑤③④
C.⑥⑤③①④②
D.①②④⑤⑥③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
从取向上说,____________,“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
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____________。
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重要途径,就是在把书“读薄”的同时,把书“读厚”。
读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____________。
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
17.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50个字(含标点符号)。
(5分)
近日,一些网友发布信息,号召节约粮食。
随后,新浪网发起“光盘行动”:拒绝浪费,从我做起,晒出自己吃光的盘子,一起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争做节约达人。
该信息被转发约5000万次。
紧接着,人民网也表示支持“光盘行动”,倡议网民“拒绝浪费,珍惜粮食。
今天不剩饭,
打包离开,从我做起”。
新华网、光明网及其他各大网站也纷纷关注和转载。
很快,活动参与者在北京实地发放宣传单6万多份,在餐饮企业张贴海报5000余张,天津、石家庄、呼和浩特等城市志愿者也纷纷发放宣传资料。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文章。
(60分)
某高校实行无偿献血换综合评价2个学分的政策,引起诸多讨论。
大一学生李超感到新奇:“既奉献了爱心,又收获了学分,一举两得,我想参加;不过,万一身体不适宜献血怎么办?”
而大三学生王东则质疑:“无偿献血是一种自发的爱心活动,不应附加条件,如果献血能获得学分,那就不是无偿了。
”
校方回应:并非强制要求献血,这项举措是为了鼓励和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综合评价的2个学分还可以通过参加支教、普法宜传和志愿者服务等活动来获取。
对此,你怎么看?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