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云山镇云山中学初中政治教学论文 挖掘学生潜能 培养创新能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挖掘学生潜能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越来越快,而我国的科技,经济发展,总体上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必须把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如何启迪、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一、创新能力的特征
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创造性学习活动中或在需要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情景中表现出来的有创见的思维能力。

它作为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不受陈规旧习的束缚,独立自主地探索和判断一切问题,独特的见解,新颖的想法,原理独到的说明或应用都是创新能力的结果。

创新能力是人类心理的高级过程,是各种思维中最为积极也最有价值的思维形式,是创新性素质的顶层和核心,在尚未表现出来之前,属于一种最宝贵的潜在的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科学的培养和发展。

二、培养创新能力的策略与方法
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众多,其最根本的是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

1、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唤起学生创新意识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引路人和训练者。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正确确定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充分运用电视机、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大课堂容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采用自学讨论、合作、探究等灵活的教学方法,努力营造创新环境,使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求学生大胆质疑,不墨守成规,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张扬个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讲“我国环境问题的危害”时,利用多媒体出示漫画,我国两大河流——长江与黄河的对话,黄河在呼叫:“长江,长江,我是黄河,我是黄河,请回答”长江听到呼叫声,声泪俱下地回答:“黄河,黄河,我也是黄河!”通过出示此漫画,经过教师的点拔,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环境危害的认识,同时,让学生自己创造性地举出相关的例子,并予以适
当的引导。

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唤起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是实现培养创新能力的根本条件。

教师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让学生走出课堂,将所学知识与时政热点等相结合,多开展社会调查,辩论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样,能够畅通学生思维,发挥个人思维优势,激起更高的创新意识,积极开拓学生自身的创新思维。

创新兴趣的培养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启发式提问、幽默、表演、竞赛、比喻、讨论等方法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例在讲封建土地所有制时,可引用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和“印子钱,一还三,利加利,年年翻,一年借,十年还,几辈子还不完”的顺口溜,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因兴趣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3、培养学生质疑习惯,引发学生创新灵感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教育心理学表明:疑问会使人的大脑高度兴奋,精神高度集中,质疑问难是求异的开端,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育学生“凡事问一个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把具体问题抽象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养成质疑的习惯,尽可能为学生设置兴奋环境,创造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师生氛围,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到见解,鼓励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标新立异,独出心裁。

例在公安局长的办公室里,局长的儿子气喘吁吁的跑进来说:“不好了,你爸爸和我爸爸正在吵架。

”请问;局长与刚进屋的小孩是什么关系?传统的思维方式一般认为公安局长是男性,其实,在此问题中,公安局长是女性,二者是母子关系,只有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此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4、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创新水平。

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创新思维是从长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训练中逐步形成的,能否使学生成为有创造
力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接受过创新思维技能的训练,特别是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

教学中,教师必须在教给学生系统而有规律性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注重指导学生“学”,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他们“会学”,既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此“渔”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培养,在训练中加以强化。

例师问:“假如一棵树上有十只鸟,开枪打死一只,树上还剩几只鸟?”此问题看似非常简单,但情况很复杂,属于典型的发散思维问题,可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从无声枪、聋鸟、树太大等做出从无到十只等不同情况的十一种答案,使学生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思想境界,这样,既调动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增强参与意识,又激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情趣,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培养创新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1、学生要掌握好基础知识。

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来源,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前提。

创新思维不是主观上的臆造,而是有理论依据的,那些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不是创新思维,任何有创意的思想品德问题的解决,没有一定的相关知识和信息是不可能解决的。

2、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理。

好奇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

在创新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多给学生一些帮助、支持,不得讽刺、挖苦、打击学生,从客观上保护好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创新中去。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和灵魂,也是教师教好思想品德课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思想品德课教学时代性强,针对性强,并且,学生创新的结果不一定是人类未曾发现,未曾解决的新问题,更多的是对生活、对社会的思考,因此,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创新精神与求实态度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有所创造,有所发现,有所提高。

4、根据实际需要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好高骛远,不着边际。

且创新能力的提高有一个由模仿到融会贯通,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欲速则不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