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湖州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湖州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飞来的木桶
高军
1939年冬天,沂蒙山区比往年冷得多。

这样的气候对患有肋膜炎的徐向前来说是很不舒服的。

部队很快就要从东高庄村移防了,一有空闲徐向前总是到老百姓家里多转一转。

这天他和警卫员随意走进了麻其老人家中,老人正坐在被窝里取暖。

麻其想从床上起来,徐向前赶紧上前一步,按住了他:“大爷,够冷的哈。

”徐向前觉得那破被子薄薄的,仅有很少的一点暖意,“你就坐在被窝里,咱们拉拉呱。

”说着,他把自己披的大衣脱下来,盖在了麻其的薄被子上面。

警卫员想阻止,徐向前摆手阻止他说下去:“咳,咳,你出去吧,我和大爷说说话。


麻其心中一热,眼睛有些湿润起来。

徐向前倾着身子,拉着他那粗糙的手与他家长里短地说着话。

麻其看徐向前嘴唇有些发青,想把大衣让他披上。

徐向前用力制止了:“大爷,这是送给你的。


告辞的时候,麻其还是起来了,徐向前赶紧给他披上大衣,拉了拉领子:“这样会暖和一点,别送了,有空我再来看你……”
拐过院子墙角的时候,警卫员突然对徐向前小声说:“首长,大爷家的木桶盛的水不易上冻,咱们饮马用的铁桶,太容易冻实心了,要是……”徐向前摆摆手制止了他,大步向前走去。

这些天天气太冷了,饮马水很快就被冻住了,冻实的冰块倒都倒不出来,非常麻烦,警卫员打的小九九是想要麻其家的木桶,但看到徐向前很坚决地摆了手,知道没有戏了也就打消了这一念头。

可是说来也奇怪,第二天警卫员在大门楼下发现了一只不知道从哪里飞来的木桶,他高兴地拿着去井上打满水,提回来就放到了马头前面。

他站在一边,高兴地观察着,马悠闲地喝几口水,偶尔抬起头来看他一眼,温驯的眼睛中好像充满感激之情。

“怎么回事儿?”警卫员转眼一看,是徐向前来了,正用严厉的眼光逼视着自己,食指直直地指着木桶。

“我、我……”警卫员正想解释,被徐向前毫不客气地打断了,“我什么我,赶紧给麻大爷送回去。

”警卫员想,肯定是自己昨天说的话让大爷听见了,大爷知道咱们的军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所以偷偷把木桶给送过来了。

于是赶紧倒掉水,提起来就小跑着去了。

徐向前在军用地图前思考着,时而也会用手在上面指点比画一下。

不一会儿,警卫员提着空空的木桶慢吞吞地回来了。

徐向前转回身来:“怎么回事儿?”
警卫员汇报说:“麻其大爷家的木桶还好好地在家里呢,他根本不承认这是他家的木桶。

”徐向前自言自语道:“难道是长着翅膀自己飞来的?”警卫员赶紧接上说:“我什么异常情况也没有发现,什么动静也没听到,早晨起来大门楼下就发现了这只木桶,说不定就是自己飞来的呢。

”徐向前瞪了他一眼,他赶紧住了嘴。

徐向前又问道:“老人家怎么说的?”警卫员小声说道:“大爷说,找不到主儿就先用着呗。

”徐向前嘱咐道:“先注意观察情况吧,看到底是谁给咱送来的,然后再做处理。

”警卫员出去了,徐向前又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儿,摇摇头又回到了地图前面。

又过了一天,一切都已收拾整齐,部队就要出发。

徐向前让警卫员提起两个铁筲桶,招呼说:“走吧。

”警卫员有些疑惑,但还是听话地紧跟上了脚步。

他们再次来到了麻其家的小院子,麻其看着警卫员提的铁筲桶,问道:“这个……”徐向前用一只手揽着麻其的肩:“天气太冷了,咱们屋子里说话吧。

坐下后,徐向前说道:“麻大爷,部队马上就要出发了,我们过来向你告个别,再来看看您老人家哈。

”麻其说:“别见外啊,你送我的棉大衣可暖和了。

”徐向前说:“前天早上,我那里突然飞去了一只木桶,我用来饮马可好用了,特別是这大冷天。

可是,你说说它会长翅膀吗?怎么就会飞了去呢?”麻其呵呵一笑:“山里奇事多,长翅膀也是有可能的。

”徐向前用舒缓的语调深情地说道:“玩笑话咱就不多说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啊,这说明我们的军队是得到了拥护和支持的,我们深深感谢父老乡亲们的大力支持啊。

大爷啊,我有了那飞来的木桶,这两个铁筲桶也就用不着了,想着送给你哈。

”麻其摇头:“这不行这不行。

”徐向前笑了笑:“这也能给我们行军减轻一些负担啊。

”麻其嗫嚅着:“你看看你看看,这刚送了我大棉袄,怎么能再要这个啊?”徐向前说:“不是说军民一家吗?咱们就别分你我了好不?”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首长,大爷家的木桶盛的水不易上冻,咱们饮马用的铁桶……”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实则是全文叙事的转折点。

B. 文章开头交代沂蒙的天气状况,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为下文徐向前将身上大衣赠送给麻其作铺垫。

C. “你说说它会长翅膀吗?怎么就会飞了去呢?”文中连用两个问句,刻画出了徐向前对木桶来历感到困惑的心理。

D. 伏笔是小说常用的手法,如文中“徐向前让警卫员提起两个铁筲桶”就为下文将铁筲桶送给麻其埋下了伏笔。

2. 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3. 简要分析“木桶”这一事物在文中的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
梁衡
①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

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

2016年盛夏时分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

②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③正走着,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

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

忽然眼前一亮,一条溪流从山上奔腾而下。

眼前这条溪流无法与我见过的任何一条流水相比较,因为它没有留下一丝人类活动的痕迹。

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

④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

⑤人类虽然早已进入现代文明,但是总忘不了找寻原始。

这是因为它,一是大自然的原点,可由此研究自然界的进化,包括人类自己;二是人类走出蛮荒的出发的起点,是生命的源头,我们有必要回望一下走过的来路。

判断一个地方是不是够原始,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有没有人的痕迹。

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种种干扰和玷污。

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人文污染过的地方。

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词,无文。

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

⑥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说一说这里的石头。

国内很有名的一处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那是一片秀气的石柱。

还有贵州天星桥,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巧。

而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

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唤,各具其态。

⑦现在要说一说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藓了。

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湿润的温床。

它生在地上、树上、石上,绿染着整个世界,不留一点空白。

最让人感动的是它的慈祥,它小心地包裹着每一根已失去生命的枯木。

那些直立的、斜依的、平躺于地的大小树干,虽然内里已经空朽,你轻轻一碰就是一个洞,但经它一打扮,都仍保持着生命尊严。

绿苔与枯树正在悄然作着生命的转换。

⑧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

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石”,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霸气十足。

它的须根向四周摸索,拳握住一点点沙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

松树的根能分泌一种酸液,一点一点地润湿和软化石块。

成语“相濡以沫”是说两条鱼,
以沫相濡,求生命的延续。

而这棵红松种子却是以它生命的的汁液,去濡润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终于感动了顽石,让出了一个小小的空间。

它赶紧扎下一条须根,然后继续濡石、挖洞、找缝,周而复始,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

⑨如果说刚才的那棵树有男性的阳刚之烈,下面这棵便有女性的阴柔之美。

它生在一根窄长的条石上,两条主根只能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间的树身,全树就成了一个丁字形,一个标准的体操“一字马”。

那两条主根是她修长的双腿,树干是她曼妙的身躯,挺胸拔背,平视前方。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棵树的根与身子长得一般的粗细,一样的匀称,一样的美丽。

好一个“幽谷美人”!
⑩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生了生命。

它先以苔草、蕨类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孵化出高大的乔木林,就成了动物直至我们人类的摇篮。

这时再回看那艘石头巨舰,是泰坦尼克号?是哥伦布的船?是郑和下西洋时的遗物?都不是。

它沉静地停在这里,是特别要告诉我们,假如没有人的干扰地球是什么样子,大自然是什么样子,我们曾经的家是什么样子。

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留下了一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朝代之兴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

⑪我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的小火车路,不为伐木,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

4. 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标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中,“原始林”点明了本文描写对象,而“幸存”一词表现了作者思想情感。

B. 作者一行不顾大雨换上迷彩服、长筒靴,带着雨伞,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说明作者一行造访原始林兴致浓厚。

C. 作者认为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干扰与玷污,所以喜欢原始林的三无境界,在这里可以与自然亲密接触。

D. 结尾写作者一行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小火车轨道,不为伐木,而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作者为此感到欣喜。

5. 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主体部分顺序非常清晰,从发现原始林,到进入原始林,再到最后下山离开,有头有尾,脉络分明。

B. 作者描写原始林里的石头,写云南石林、贯州天星桥是为了在对比中突出原始林里的石头野性十足的特点。

C. 文章非常注意段落间的过渡,比如第九段开头运用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上下段落内容自然衔接。

D. 文章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苔藓、大树,步步递进,层层深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世界,让人如临其境。

6. 文章主要内容是原始林,为什么从第⑤段开始花了很多笔墨写石头?
7. 文章在细致写景的同时,还有一些恰到好处的议论。

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读下面短文,完成文后各题。

从中国古代隐身术的传说,到哈利·波特的隐身斗篷,人类一直梦想“隐形”。

一些国家的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人类离这个“梦想”越来越近。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科学家们最近研制出了一种薄膜式“超级材料”或称“特异介质材料”。

这种材料克服了以往材料坚硬易碎的缺点,用单功能层的聚合物薄膜制成,是可实现隐形的超级材料,这意味着人类向实现哈利·波特隐形斗篷的幻想又迈出了一大步。

利用超级材料实现“隐形”,是由英国两所大学的两名教授分别领导的研究小组独立研究的课题。

2006年5月,伦哈特教授和潘德瑞教授等提出了利用特异介质材料改变光线传播方向从而实现隐形的理论,即“变换光学理论”。

物体之所以被人眼看见,是因其阻挡了直射的光线,令光线发生了反射。

如果我们制造一种隐形材料,让光线在其表面如流水绕过岩石般一滑而过,继续保持直线传播,那么,被隐形材料覆盖的物体就不会反射出肉眼所见的光来,也就“隐形”了。

海市蜃楼是自然界光线弯曲折射传播最好的例子。

控制光线的折射路径是实现隐形的关键,而超级材料可以实现。

超级材料是一种人工复合材料,其工作原理是阻断并引导光线。

它是采用可控制折射率的新型人工电磁介质,来实现人工控制光沿弯曲路线行进。

除了英国两名教授外,美国杜克大学的大卫·R·史密斯教授在潘德瑞的理论发表几个月后,就首次成功地让一个直径5厘米的铜圆环几乎无法被微波发现。

今年3月,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科学家团队成功实现三维物体隐形:实验使用一种叫“径直激光平板刻录”的技术,改变了超级材料表面不同角度的折射率,使观看隐形效果的角度达到60度。

此外,美国波士顿大学和塔夫茨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还通过黄金谐振涂层制作出了丝状材料的隐形斗篷。

由于丝的特性,使得这种丝状超级材料在医学领域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我国著名隐形材料专家陈焕阳教授说,变换光学给了隐形研究新的空间,它甚至还可以做得更多,这正是这个领域的迷人之处。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终极的隐形在原理上只能在很窄的频段实现,所谓的宽频隐形,都需要以其隐形效果变弱为代价。

目前,还没有出现能够在可见光范围内完全实现隐形的隐身斗篷。

但超级材料的隐形功能已经受到各国军事科研机构的高度重视,并在医药、科技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人民日报》2010年12月15日,略有改动)
8.下列有关“超级材料”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超级材料是伦哈特教授和潘德瑞教授根据“变换光学理论”,用单功能层的聚合物薄膜制成的可实现隐形的材料。

B.超级材料也称作“特异介质材料”,是一种薄膜式的人工复合材料,具有柔韧的特征,适合制作哈利·波特的隐身斗篷。

C.超级材料采用可控制折射率的新型人工电磁介质,通过阻断并引导光线来实现人工控制光沿弯曲线路行进,从而达到隐形。

D.这种材料具有隐形的功能,已经引起各国军事科研机构的高度重视,在军事、医药、科技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物体之所以被隐形,是光线在其表面如流水绕过岩石般一滑而过,继续保持直线传播,因而就不会被人们的肉眼看到。

B.在英国两位教授的理论发表后,美国杜克大学的大卫·R·史密斯教授首次成功地让一个直径5厘米的铜圆环几乎无法被微波发现。

C.德国的科学家团队使用一种叫“径直激光平板刻录”的技术,改变了超级材料表面不同角度的折射率,成功实现三维物体隐形。

D.从原理上讲,终极的只能在很窄的频段实现,频段越宽隐形效果越差,而目前还没有研究出在可见光范围完全隐形的材料。

10.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制造出了能够控制自然界光线折射路径的超级材料,使之弯曲折射传播,就可以根据观赏的需要使海市蜃楼随时出现。

B.丝的特性是细长柔软易弯曲,通过黄金谐振涂层制作出的隐形丝状医学材料,在治疗疾病方面使用更方便,会减轻病人的痛苦。

C.隐性材料和隐性技术,在军事上可以实现更好的隐蔽,能够有效地迷惑敌人,保护自己,战术意义重要,应用前景广阔。

D.英美等国科学家已经在“隐形”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一定能够实现终极“隐形”的梦想。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外扮监斩官上,云)下官监斩官是也。

今日处决犯人,着做公的把住巷口,休放往来人闲走。

(净扮公人,鼓三通、锣三下科。

刽子磨旗、提刀,押正旦带枷上。

刽子云)行动些,行动些,监斩官去法场上多时了。

(正旦唱)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

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刽子云)快行动些,误了时辰也。

(节选自关汉卿《窦娥冤》)
11.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外、净、正旦等都是元杂剧角色,外是“外末”的简称,扮演青年男子。

B. 上、云、唱都是舞台动作提示,如“刽子云”提示下面的话是刽子说的。

C. 元杂剧剧本由唱词、念白和舞台说明等组成,用于演出,但又适合阅读。

D. 元杂剧唱词按一定宫调、曲牌写成,一本戏一般由正旦或正末一唱到底。

12. “滚绣球”这支曲子中,窦娥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各题。

桃花
罗隐①
暖触衣襟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

数枝艳拂文君酒,半里红欹宋玉墙。


尽日无人疑怅望,有时经雨乍凄凉。

旧山山下还如此,回首东风一断肠。

①罗隐:唐末文学家,少时即负盛名。

因其诗文好抨击时政,讥讽公卿,故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隐。

②文君酒:语出,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故事。

宋玉墙: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惑阳城,迷下蔡。

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

13.下列对诗句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暖触衣襟漠漠香”,用拟人手法,写桃花不仅带给人花香,还带给人温暖。

B.颈联写因风雨而游人寥寥,让人迟疑怅恨,倍感凄凉。

C.颔联虚实结合,既写眼前桃花的红艳,又借用典故写桃花带给人的遐想。

D.诗歌末句写作者因桃花倍受东风摧残而生的无尽悲伤。

14.这首诗一、二两联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对诗人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表现宇宙永恒,生命代代相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描写音乐可以震破五色石,引来一场秋雨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6.用所给材料一概括出一个5字短语,然后跟材料二所给短语一起组合出下联,完成一副对联。

要求内容贴切,符合对联格式。

材料一:历经5年规划、9年建设,前后历时14年,总长约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于2018年10月25日正式通车。

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西接广东珠海和澳门,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今后,香港、珠海、澳门三地间的时空距离将大大缩短——驾车从香港到珠海、澳门,将从3小时缩短至45分钟,珠三角西部都将被纳入香港3小时车程范围。

材料二:三千里振国威波涛正涌跨海长虹
上联:四十年改革犹酣,仰观日月星,望天巨眼施神力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7.下面是一封求职信的主要内容,加横线的词语全部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日前①访问贵社网站,得知招聘编辑的消息,我决定应聘。

本人写作才能②超群绝伦,如能③加盟贵社,定当④鼎力工作。

现寄上我的相关资料,如有意向,请与我⑤洽谈。

A. ②④
B. ③⑤
C. ④⑤
D. ①③
四、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知名教育人士、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对高考考生的一条建议,在网上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一场网络直播中,俞敏洪从自身经验出发,建议高中生在选择大学时“离开自己的家乡去大城市”,而且“离得越远越好”。

这则“去大城市读大学”的建议很快引发了颇具冲突性的网络讨论。

有人认为俞敏洪的建议字字珠玑,对学生的前途意义重大;也有人认为这样的择校方式未免有些狭隘,甚至意味着对自己家乡的“背叛”。

班级计划举行一场辩论活动,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

你对上述哪种观点感触最深?请结合你感受和思考写一篇辩论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题中C项,“徐向前对木桶来历感到困惑”错误,徐向前早知道是麻大爷送的,后文给铁桶的情节可以验证。

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小说中的艺术手法的能力,要求分析文章第二段中句子的描写方法及其表达效果,小说中的描写一般有语言、动作和心理等,语段中“按”“脱”“盖”属于动作描写;“大爷,够冷的哈”“你就坐在被窝里,咱们拉拉呱”属于语言描写,分析效果注意从刻画人物性格的角度分析,语言的效果还要看用词等,句中“哈”“拉拉呱”具方言特色,便于拉近人物之间的距离,利于刻画人物,突出人物的平易近人。

【3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中物象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从情节的推进、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等角度分析,从结构看,“木桶”是全文的线索,文章写了“看上木桶——送木桶——拒绝——飞来木桶——还铁通等事件,“木桶”贯穿全文始末;从人物的塑造看,通过麻大爷“送木桶”,士兵“还木桶”塑造了马大爷知恩图报,徐向前治军严明的形象;从主旨的角度看,围绕“木桶”的一送一还,反映出“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家亲”的小说主题。

【点睛】分析某物象在文中作用的题目要结合文章的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主要从反应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有时还是文章的线索。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本思想内容的能力。

D项,“作者为此感到欣喜”是错误的。

结合结尾和全文来看,作者对开展原始森林游是忧虑的,因为“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种种干扰和玷污”,这种游览同样是对原始森林的玷污与干扰,甚至可能产生破坏。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鉴赏散文艺术特色的能力。

D项,“层层深入”是错误的。

这些景物之间并没有层层深入的关系,而是并列。

故选D。

【6题详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