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三
一、语言文字应用
1.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今天下午,蔡振华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出台,是中国足球的福音,中国足球工作者要有_________的勇气,转思路,换脑筋。

②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览今天开幕,展览内容主要揭露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进行的_________的屠杀、迫害和摧残,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累累罪行。

③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谈及他与台北故官冯明珠院长再次见面的情形,说:“我们很快就进入实质性的交流,少了一些寒暄,多了一些_______。


A. 破釜沉舟惨无人道心照不宣
B. 孤注一掷惨无人道心领神会
C. 破釜沉舟惨绝人寰心领神会
D. 孤注一掷惨绝人寰心照不宣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破釜沉舟”“孤注一掷”均有最后一搏力图胜利之意。

前者含褒义,指富有勇气,不留退路,决心与敌一决胜负;后者含贬义,指竭尽本钱赌一把。

“惨无人道”“惨绝人寰”均有悲惨之意,但前者形容某人或某些人行径卑劣,不讲人道;后者形容某件事特别悲惨,其悲惨程度人间少有。

“心照不宣”“心领神会”均有心里领会,不必体现于语言之意,但前者一般指双方或多方,而后者一般指一方。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

【技巧点拨】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天崩地坼”形容巨大的声响。

“穿云裂石”形容乐器声或歌声高亢嘹亮。

“发聋振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

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第一句中主语是“中国足球工作者要有”不能用贬义词,因此用“破釜沉舟”;第二句中“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进行的_____的屠杀、迫害和摧残,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累累罪行”说明日本侵略者行径卑劣,不讲人道,因此用“惨无人道”;第三句中“我们很快就进入实质性的交流,少了一些寒暄,多了一些”主语是“我们”因此用“心照不宣”。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乡愁是一份沉重的爱,离开故土的游子,默默将爱收藏在心底。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故乡的思恋越发日久弥坚。

B. 我这人常常丢三落四,手机饭卡自不用说,前几天出差太仓促了,我竟然把家门钥匙没有带上,结果出差回来进不了家门。

C. 凭借“江南三部曲”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之后,作家格非又凭新作《望春风》入选“新浪好书榜·2016年度十大好书”。

D. 百年来,中华书局一直以传承文明为己任,本着守正出新的原则,整理出版了大批古籍,也推出了许多高水平的学术新著。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

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A项,“越发日久弥坚”语意重复,“日久弥坚”意思是“经历时间越长久,越显得坚定不移”,“越发”与“弥”语义重复。

B项,“我竟然把家门钥匙没有带上”语序不当,应该把否定词“没有”放在“把”字前。

C项,主宾不搭配,这句话的主干是“格非入选好书”,主宾搭配不当。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

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

比如C项,压缩后可以发现,句子主干是“格非……入选……好书”,主语和宾语不搭配。

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

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

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3.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最后,感谢嘉宾王小美和我们一起度过了这段美好欢乐的时光,也祝贺她荣幸地加入我们的综艺之友俱乐部!感谢大家的光临,我们下期节目再会!
B. 期中考试成绩揭晓后,同桌安慰小芳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一次考试失败算不了什么,振作精神,下一次考试你的成绩一定会有进步的。


C. 这次,幸亏班主任张老师从中斡旋,才化解了赵明和张华的矛盾,使得两人化干戈为玉帛,重新握手言和。

D. 很荣幸,今天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唱我自己写的歌,我真的十分激动;评委老师们的点评,也让我受益匪浅,衷心感谢各位的聆听!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得体。

A项,“荣幸”,指荣耀而幸运,一般是表现自己谦虚的意思。

不用于表现他人。

B项,“胜败乃兵家常事”,意思是指不要把偶然一次的胜利或失败看得太重。

用于考试,使用正确。

C项,“斡旋”,指调解争端,是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方式之一。

大词小用。

D项,“聆听”,指集中精力、认真地听,多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

使用对象错误。

4. 下列诗句中吟咏的季节与其他三句不一致的一项
A.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B.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C.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D. 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诗句中吟咏的季节与其他三句不一致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以及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首先要明确每个季节的特点,然后到诗句中圈出与该季节相关的内容,最后做出判断。

D项,“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从“翠麦”“熟黄梅”可以判断这是初夏。

A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意思是“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这两句出自杜牧的《江南春》,考生需要借助诗句的出处以及前两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来判断季节;B项,“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可以借助“桃花”“鳜鱼肥”判断;C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可以借助柳树的特点判断,这三项皆为春天。

5.
时间疫情分布情况疫情确诊及死亡人数接触史
4月10日上海15例,江苏12例,浙江11例感染38人,死亡10人32人接触禽类鸟类
4月15日
上海24例,江苏16例,浙江15例,
安徽2例,河南2例,北京1例
确诊60例患者,死亡13人48人接触禽类鸟类
A. 疫情分布范围逐渐扩大,呈向北方蔓延的趋势。

B. 感染与死亡人数不断上升,但死亡概率有下降。

C. 感染原因复杂,但大多和与禽类接触有关。

D. 大众要尽量不接触禽类,科学安全食用禽类产品。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面有关H7N9(禽流感)的调查数据,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设题的对象是表格。

考生应关注表格调查的每个项目和具体的数字。

C项,“感染原因复杂”错误,感染原因“复杂”在表中无依据,从表格中来看,主要调查了时间、禽流感的疫情分布、疫情确诊及死亡人物、接触史,从接触史来看,大多数人都接触过禽鸟类鸟类,并不能看出感染原因的复杂性。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维右丞,年未弱冠,文章得名。

性娴音律,妙能琵琶,游历诸贵之间,大为岐王之所眷重。

时进士张九皋,声称籍甚。

客有出入于公主之门者,为其致公主邑司牒京兆试官【注】,令以九皋为解头。

维方应举,具其事言于岐王,仍求庇借。

岐王曰:“贵主之强,不可力争。

吾为子画焉。

子之旧诗清楚者。

可录十篇;琵琶之新声怨切者,可度一曲。

后五日当诣此。


尚书右丞王维还不到二十岁的时候,文章就很出名了。

他精通音律,琵琶弹奏得很精妙,在那些王公贵族之间交游,尤其得到歧王的眷顾与看重。

当时参加进士考试的张九皋名气很大,有一个经常出入太平公主府上的客人,替他请求邑司以公主的名义给京城的考官写封推荐信,命令推荐张九皋为京兆府的第一名。

王维正要参加进士考试,就把这件事详细地告诉了岐王,并且希望求得歧王的帮助。

歧王说:“公主势力这么强大,我的力量不能与她相争。

我来为你筹划这件事。

你找出过去写的那些清秀脱俗的诗歌,抄录十首。

再新谱一首声调哀怨凄切的琵琶曲。

五天后再到我这里来。


维即依命,如期而至。

岐王谓曰:“子以文士,请谒贵主,何门可见哉?子能如吾之教乎?”维曰:“谨奉命。

”岐王则出锦绣衣服,鲜华奇异,遣维衣之;仍令赍.琵琶,同至公主之第。

岐王入曰:“承贵主出内,故携酒乐奉燕。

”即令张筵。

诸伶旅.进。

维妙年洁白,风姿都美,立于前行。

公主顾之,谓岐王曰:“斯何人哉?”答曰:“知音者也。

”即令独奏新曲,声调哀切,满座动容。

公主自询曰:‘此曲何名?”维起曰:“号《郁轮袍》。

”公主大奇之。

岐王曰:“此生非止音律,至于词学,无出其右。

”公主尤异之,则曰:“子有所为文乎?”维即出献怀中诗卷。

公主览读,惊骇曰:“皆我素所诵习者。

常谓古人佳作,乃子之为乎?”因令更衣,升之客右。

维风流蕴藉,语言谐戏,大为诸贵之
所钦瞩。

岐王因曰:“若使京兆今年得此生为解头,诚为国华.矣。

”公主乃曰:“何不遣其应举?”岐王曰:“此生不得首荐,义不就试,然已承贵主论托张九皋矣。

”公主曰:“何预儿事,本为他人所托。

”顾谓维曰:“子诚取解,当为子力。

”维起谦谢。

公主则召试官至第,遣宫婢传教。

维遂作解头而一举登第矣。

王维按照岐王的吩咐,如期而至。

岐王对他说:“你凭着一介书生的身份,请求进见公主,哪能有什么门路见到她呢?你能按照我教的去做吗?”王维说:“谨听您的吩咐。

”岐王就拿出锦绣衣服,鲜艳华美奇异,让王维穿上;还让他带上琵琶,一起到公主的府上。

岐王进去说:“正赶上公主从官里回来,所以带上酒席和乐队宴请您。

”于是就命令人摆开筵席。

众多乐工一起进来。

王维年轻,皮肤白皙,风姿俊美,站在乐队的前排,(非常惹人注目)。

公主看见他,问岐王说:“这个人是谁啊?”岐王回答说:“是个通晓音乐的人。

”便让王维单独演奏新的琵琶曲。

王维弹起琵琶,声调哀怨凄切,满座的客人都被感动了。

公主亲自问王维说:“这支曲子叫什么名字?”王维起身答道:“名叫《郁轮袍》。

”公主非常惊奇。

岐王于是对公主说:“这个人不仅擅长音律,如果说到诗词,更是无人能超过他。

”公主更加感到惊奇,问王维:“你有自己写好的诗文吗?”王维就从怀中拿出诗卷献给公主。

公主看过之后,惊奇不已,就说:“这些都是我平日里背诵熟悉过的,还常常以为是古人的作品,原来竟然都是你写的啊?”于是让王维把艺人的衣服换下,坐到客人中最尊贵的座位上。

王维风流潇洒,而且说话诙谐风趣,很受各位达官贵人的钦佩瞩目。

岐王于是说:“如果让京兆府今年推荐这人为第一名,那他一定可以成为国家的精英。

”公主说:“那为什么不教他去参加进士考试呢?”岐王说:“这个人如果不被推荐为第一名,就坚决不去参加考试。

可是我听说第一名已经承蒙您的推荐,给张九皋了。

”公主笑着说:“他与我有什么关系,这件事本来也是受人之托。

”随即回头对王维说:“你果真想要第一名的话,我一定尽力帮您争取。

”王维站起身谦恭地道谢。

公主就把主考官召到府里,派宫女传达自己的命令,于是王维就被京兆府当做第一名推荐,而且最终一举考中了进士。

天宝末,禄山初陷西京。

维及郑虔、张通等皆处贼庭。

洎.克复,俱囚于宣阳里杨国忠旧宅。

崔圆因召于私第,令画数壁。

当时以圆勋贵无二,望其救解,故运思精巧,颇绝其艺。

后由此事皆从宽典,至于贬黜,亦获善地。

维累为给事中,禄山授以伪官,及贼平,兄缙为北都副留守,请以己官爵赎之,由是免死。

天宝末年,安禄山刚攻陷西京长安,王维和郑虔、张通等人都在叛贼的朝廷中当了官。

等到唐朝军队收复长安时,他们都被关押在宣阳里杨国忠的旧宅院。

崔圆把他们召到自己的宅第,命他们画了几墙的壁画。

当时,他们都认为崔圆的功劳、地位最高,希望得到他的解救,所以都用尽了构思技巧,发挥所有的绘画才能。

后来因为这件事,他们都被从宽处置了;以至于贬官,都被贬到较好的地方。

王维官职不断升迁,做到给事中,安禄山曾授给他伪朝廷的官职。

等到叛贼被平定,他的哥哥王缙担任北都副留守,请求用自己的官职和爵位替王维赎罪,因此王维被免除了死罪。

累为尚书右丞。

于蓝田置别业,留心释典焉。

王维官职升迁做到尚书右丞。

他在蓝田购置了别墅,在那里潜心研究佛教经典。

(选自薛用弱《集异记》,有删改)【注】“为其致公主”句:公主,指太平公主,唐高宗的女儿。

当时她声势显赫,是岐王的长辈。

邑司,为公主掌管地租、财物的官员。

京兆试官,京城的主考官员。

6.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仍令赍.琵琶,同至公主之第赍:赏赐
B. 诸伶旅.进旅:共同
C. 诚为国华.矣华:精英
D. 洎.克复,俱囚于宣阳里杨国忠旧宅洎:自从
7. 下列对文中画短线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解头:即解元,“头”同“元”,唐朝时科举乡试的第一名。

举进士者均由地方解送入京,故名。

B. 知音:暗引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典故,指能了解并欣赏自己的人。

C. 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此处用于纪年。

我国古代主要的纪年法有王公年次年号、干支、年号加干支纪年法等。

D. 释:释迦牟尼的简称,是佛陀的姓氏;自东晋以后,佛教出家人自称释子,对外人而言称释氏。

释典,即佛经。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贵主之强,不可力争。

吾为子画焉。

(2)此生不得首荐,义不就试,然已承贵主论托张九皋矣。

9. 文章结尾说“维遂作解头而一举登第矣”。

根据文意,分条概括王维登第的原因。

【答案】6. A 7. B
8. (1)公主势力这么强大,不能凭蛮力与她相争。

我来为你筹划这件事。

(2)这个举人如果不被推荐为第一名,就坚决不去参加考试,可是我听说第一名已经承蒙您的推荐,给张九皋了。

9. ①王维才华横溢;②王维求得庇借;③岐王傾力相助;④公主赏识推荐。

【解析】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

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仍令赍琵琶,同至公主之第”,“赍”如解释为“赏赐”则与语境不合,从句中来看,应是让他携带琵琶一同到公主的府第中去,“赍”应解释为“携带”。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比如本题A项的“赍”就可以借助语境推测出意思,应为“携带”。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

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

B项,“知音:暗引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典故,指能了解并欣赏自己的人”有误,从文中来看,此处的“知音”应指通晓韵律。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贵主”,指公主;“贵主之强”,“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不可力争”,“力”,名词作状语,凭蛮力;“子”,代指你;“画”,筹划;“焉”,代词,这件事。

第二句中,“不得首荐”,被动句,不被推荐为第一名;“就试”,参加考试;“然”,然而;“论”,推荐;“托”,给。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首先审题,把握题干的要求,“文章说‘维遂作解头而一举登第矣’。

根据文意,分条概括王维登第的原因”,然后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概括。

题干中的引文“维遂作解头而一举登第矣”在第二段的结尾,故应到上文圈出相关的文字,如从王维自身来看,第一段说“王维右丞,年未弱冠,文章得名。

性娴音律,妙能琵琶”,可见王维才华横溢;如第一段“维方应举,具其事言于岐王,仍求庇借”,可见王维求得庇借;如第一段第二段岐王向公主推荐王维,岐王的傾力相助也是原因;如第二段公主对王维的赏识和推荐,也是原因,这几个是外因。

解答本题考生可以从内因和外因两个角度作答。

参考译文:
三、古诗词鉴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道间即事
黄公度
花枝已尽莺声老,桑叶渐稀蚕欲眠。

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天。

村垆沽酒谁能择,邮①壁题诗尽偶然。

方寸②怡怡无一事,粗裘粝食地行仙。

【注】①邮:驿站、旅舍。

②方寸:指心。

10. 本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它是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出来的?
11. 简要概括颈联表达的情感。

【答案】10. 江南初夏的景色。

黄莺,借其“声老”,表明春天已逝;桑叶,写其稀疏,表明初夏来临;梅雨,更体现了江南初夏的季节特点。

11. 奔波赶路的艰辛;怅惘失意的情怀;随遇而安的心境。

【解析】
1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它是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出来的”,这是针对诗歌的意象设题。

概括时节要先关注诗人选取的意象。

本题写景主要集中在前四句,“花枝已尽莺声老,桑叶渐稀蚕欲眠”,诗中作者用到了“花”,写“花枝已尽”,可见花期已过;“莺声”,用“老”形容,可见黄莺已经长成,属于暮春时节。

“桑叶”已经稀少,春“蚕”将要进入眠期,可见已经是暮春初夏。

“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天”,“梅雨”提示了这是江南初夏的景色,“麦秋天”进一步引证了这是初夏时节。

1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概括颈联表达的情感”,这是针对诗歌的情感设题。

诗歌前两联主要是写景,后两联主要是叙事抒怀,“村垆沽酒谁能择,邮壁题诗尽偶然”,意思是“我在小村的酒店停下,喝着薄酒,没有选择的余地;住在旅店里,在墙上题诗,也只是偶然”,诗人在梅雨时节赶路,已见羁旅行役之苦。

走累了,也只能在乡村酒店歇歇脚,饮几杯水酒解解乏,更显出沉滞下僚,仕途奔波之艰辛。

“谁能择”一句反问,深化了意境,隐隐露出蹭蹬失意的情怀。

逆旅生活的另一侧面也反映了诗人随遇而安,恬然自适的心境。

在邮馆客舍的墙壁上,即兴题诗,把偶然的感受
信手写出,只不过是为了排遣旅途的寂寞,消除心头的郁闷。

旅人皆然,己亦如是。

“尽偶然”与“谁能择”相对应,用全称判断加强语势,蕴含着不得不随俗浮沉,与时俯仰的衷曲。

尾联笔意洒脱,诗人决心丢开烦恼,以旷达求解脱。

“怡怡”一词,用意精到。

诗人仕途坎坷,生活清苦,但还有“粗裘粝食”,自然应无怨尤。

结句以“地行仙”自喻。

作者在尾联直抒胸臆,以作收煞,说自己虽然劳累途路,但心中怡然,毫不把得失萦绕胸中,穿着粗布衣服、吃着粗食,仍然恬淡无忧,犹如地行仙一样。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

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

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比如本题中,考生应结合颈联的内容以及诗人此时的境遇来分析情感。

四、名句名篇默写12.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白露为霜。

(《诗经·蒹葭》)
(2)怒而飞,___________________。

(庄子《逍遥游》)
(3)亲小人,远贤臣,_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出师表》)
(4)住近湓江地低湿,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5)______________,多于南亩之农夫。

(杜牧《阿房宫赋》)
(6)______________,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赤壁赋》)
(7)______________,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
(8)踏遍青山人未老,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清平乐·会昌》)
【答案】(1). 蒹葭苍苍(2). 其翼若垂天之云(3).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4). 黄芦苦竹绕宅生(5). 使负栋之柱(6). 纵一苇之所如(7). 君子成人之美(8). 风景这边独好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

本题属于后者。

考生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蒹葭”“苍苍”“翼”“倾
颓”“芦”“栋”“纵”“苇”等。

五、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耒歌
陈绍龙
①一片雨烟。

一片朦胧。

②耒歌响起的时候我还在梦里。

耒歌,是耕田人耕田时唱的歌。

秋李郢人叫它“嘞嘞”,或叫“打嘞嘞”。

耕田人是报时鸟,秋李郢人说他们都是属“鸡”的,差不多鸡叫过之后他们就起身了。

耒歌为秋李郢报时。

③秋李郢人听惯了耒歌。

只是听耒歌要早。

起先,耒歌被淹没在夜色里,一声,一声,仿佛那娇嫩的鸟喙始终还没有啄开壳儿,忽然,歌如闪电,裂帛声出,这只壳终于被撕开了一道口子,“咿呀”一声,晨,破壳而出。

④耕田要早。

野地里,听到鸡鸣,耕田人也会仰着脖子“喔喔喔”的,学着鸡叫,玩。

他们这样“喔”的时候就把耒歌停下了,鸡不叫的当儿,他们照样唱他们的耒歌。

唱给牛听,唱给田野听,唱给自己听。

⑤牛听了有精神。

牛不说话,只在默默地耕田,在水田里拉犁,垄笔直,夜还黑着呢,都不走字。

“牯子——”每句词前面都加“牯子”,“牯子,哥哥想你到五更哟,牯子,”好像耒歌就是唱给牛听的。

牯子能听明白吗。

真是。

牯子是牛。

⑥天没亮的时候,耒歌唱的都是掏心掏肺的句子。

秋老二50多岁了,单身。

对牛弹琴,耒歌真是这样的。

田野原本是黑的,在梦里,没醒,渐渐地,泛白,见亮,睁开惺忪的眼睛,似被耒歌唤醒。

鞭催花发,押着水韵,梢头的水雾在绽放。

⑦“打伴儿。

”问急了,秋老二说了实话。

耒歌唱给自己听,给自己打伴儿。

黑夜寂寥,唱歌,跟牛说话,跟自己说话,一个人在心里,一个人在嘴上。

⑧秋老二耕田的时候喜欢带他的黑黑。

黑黑是条狗。

黑黑的叫声夹杂在耒歌里。

黑黑叫,隐约地,村庄也便传来狗的叫声。

耒歌是秋李郢的晨曲。

黑黑的叫声有点沙哑,像这支曲子里的锣,或是铙。

远处的狗叫声成了低音部的和弦。

⑨黑黑一身黑,没杂毛。

黑黑有劲,个大,有小半人高,也能吃。

早年,粮食金贵,一条狗的饭量能顶一个人呢。

好些人劝他,勒了吧,多肥。

秋老二不吱声。

过年的时候,又会有好些人到他家晃悠:勒了吧,喝酒。

⑩“滚!”
他们是冲着那条狗的,想吃狗肉,喝狗血汤。

狗血汤没喝到,一个个却被骂得狗血淋头。

秋老二多心疼黑黑呀。

没有人理解。

那会秋李郢人家家都有两亩自留地。

自留地得请人耕田呀。

秋老二是耕田的好手,请他的人多。

给哪家耕田了,哪家得把牛喂饱,也还要做份早茶或者晚茶给耕田人的。

早茶、晚茶也是尽村民家之所有。

秋李郢人不怠慢耕田人。

有人发现,吃晚茶或是早茶的时候,秋老二会偷偷用手帕包一块饼或者一块鸡肉揣在怀里。

动作之快,像是魔术。

人们知道了,那是带给黑黑吃的。

秋老二不想让人说闲话,狗哪能吃饼,吃肉?
他咋对黑黑那么好?
那天有人晚茶用酒招待他,他喝大了。

他哭了。

黑黑早有人觊觎,那天他的黑黑给偷了,真的叫人给勒了。

地上一大撮狗毛。

“打伴儿……”
从秋老二断断续续的话语中,人们拼凑出了这样的一个事实:
有一天早起,天黑。

毛毛雨。

秋老二耕田没归。

秋老二只顾在雨地里唱他的耒歌了。

黑黑的撕咬声他没听到。

天亮时他发现,黑黑嘴角流血,一只耳朵耷拉到了嘴边,血肉模糊。

再看,田头一只狼眼放绿光,另两只狼夹着尾巴跑了。

“放绿光”的那只狼见状小坐之后也跑了。

黑黑救了秋老二一命。

原来如此。

秋李郢似乎理解了这个“伴儿”更深的内容。

秋老二把那撮狗毛给埋了,边上竖了块木板。

好些年,我早上听到秋李郢上空有耒歌响的时候,都仿佛能听到里面有黑的叫声。

仿佛看到,黑黑端坐在田头,端坐在雨地里,看着秋老二,看着田野。

田野,一抹雨烟。

(选自《散文》2016年7月)
13. 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4. 从叙述顺序的角度,说说第①段的作用。

15. 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本文倒数第④段。

16. 本文为什么以“耒歌”为题,试作探究。

【答案】13.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用“鸟喙渐渐地啄破蛋壳”来比“耒歌渐渐打破黑夜”,形象地写出了耒歌由弱到强的过程(或由沉闷到嘹亮的听觉感受),写出唱耒歌的耕田人的劳作之辛苦。

14. 运用插叙,交代了秋老二对黑黑“那么好”的原因:不止是单身寂寞的陪伴、情感倾诉的对象,更是生死相依的“伴儿”。

拓展了故事内涵,深化了主题。

15. 实写作者听到其他耕田人唱耒歌,由此想象(虚写)黑黑端坐在田头雨地里看着秋老二看着田野的情景,暗示失去“伴儿”黑黑的秋老二的境况(或想象出失去黑黑后的秋老二的孤单),含蓄地表达了对秋老二的同情和担忧(答“对黑黑的怀念”也可)。

16. 结构上,耒歌是全文的线索。

内容上,耒歌是耕田人用来消解起早摸黑耕地的辛劳的,是秋老二排解个人寂寞的歌(耒歌是辛苦的耕田人唱给牛听,唱给田野听,唱给自己听的歌),耒歌代表(概括或反映)了耕田人辛劳艰苦的生存状态;作者听到耒歌就想起了耕田人,想起了秋老二,所以耒歌又是作者用来表达对耕田人情感的载体。

【解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这是考查学生鉴赏散文语句的能力。

首先明确鉴赏的角度,然后明确划线句所写的对象。

“起先,耒歌被淹没在夜色里,一声,一声,仿佛那娇嫩的鸟喙始终还没有啄开壳儿,忽然,歌如闪电,裂帛声出,这只壳终于被撕开了一道口子,‘咿呀’一声,晨,破壳而出”,从修辞的角度来看,“仿佛那娇嫩的鸟喙始终还没有啄开壳儿”,这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耒歌渐渐打破黑夜”比作“鸟喙渐渐地啄破蛋壳”,用“歌如闪电,裂帛声出,这只壳终于被撕开了一道口子,‘咿呀’一声,晨,破壳而出”的描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耒歌由弱到强的过程,表现出耒歌由沉闷到嘹亮的听觉感受,写出唱耒歌的耕田人的劳作之辛苦。

“撕开”,这是使用比拟的修辞,“歌声”是听觉,而鸟喙破壳而出,这是视觉,作者用视觉来写听觉,这是通感的修辞手法。

点睛:鉴赏表达特色题,须从三方面建立起模式:构建起关于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表现)的知识网络系统模式。

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

把握思维模式,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

①修辞手法(优先);②表现手法(次之);③表达方式(其次);
④ 文章章法;⑤语言表达(④⑤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

思考分析时的两个结合。

①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

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

②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

比如本题,考生可以从修辞的角度来赏析划线句。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从叙述顺序的角度,说说第十七段的作用,这是作用题,从题干的提示来看,应是考查叙述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