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枕头鹅
——叔叔讲给小侄女的晚安故事
[瑞士]胡戈•罗切尔
闭上眼,靠在鹅毛枕头边倾听。

它一直在等你呢,但在把头靠上去之前,先用手拍拍它。

放心,这样不会弄疼这只鹅的:只要你还醒着,它就没有感觉;只有当你睡着了,它才能取回它的羽毛。

有一次,你从枕头里拔出一根羽毛,吹向空中后再也找不着了,这么做实在太大意了。

别再拔它的毛了,它身上的羽毛都被拔光了,它需要这些精美的绒毛。

闭上眼睛,仔细听,枕头鹅正从枕头里拔出羽毛,放到头顶上,插在脖子上或大腿内侧,它到底要做什么呢?不管怎样,它立刻变得光彩照人。

现在,闭上眼睛,别说话。

我们或许可以听到它是如何蹒跚地走上房顶,现在它也许已经在楼梯间里了。

在地面上行走时,它和其他鹅没什么两样,先迈一只脚,跟着迈出另一只,它的步子总是不偏不倚,落在身子中间的重心上,因为身子太沉了。

它又晃晃悠悠地迈出了第二步,小心地保持着平衡,却在迈出下一步时翻了个跟头。

但是摔跤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飞起来了!
有时候,它会带着你在一夜之间环绕世界好几圈,但它必须在第二天清晨赶回来,在你醒来之前,再把所有的羽毛塞进枕头里。

没有哪架飞机能飞这么快。

如果你想和它一起飞,就必须先把眼睛闭上,这样才不会感到晕。

枕头鹅常常去远行,这一点和鹅一样,鹅从不把家安在一个固定的地方。

恐怕人们需要一张地图,不是用来标记那些国家的边界,而是用来标识一队队鹅的迁徙路线。

鹅从不相信国界,这也许就是有些人对鹅叫嚷“你这只蠢鹅”的原因吧。

正是因为枕头鹅到处游历,所以它和所有游览者一样,也喜欢讲述自己的见闻。

其实你叔叔也不例外。

不过,你还记得吗,你第一次和同班同学去爬山,回来后也津津有味地谈论了好几天呢。

枕头鹅到过各种完全不同的地方,但它的聒噪并不只是因为它到处远游。

现在,枕头鹅并不只是去拜访那些栖居在尼罗河、南美奥利诺科河这些大河河畔的鹅,更主要的是去探望那些处在危险中的鹅。

借助你的羽毛,它也会飞往夏威夷——你在电视上曾经见过这座群岛。

枕头鹅去那儿寻找三明治鹅。

三明治鹅在夏威夷的熔岩上四处逃窜,它们在火山坡上艰难地度日。

人类不仅自己追捕它们,还派出了野狗、野猪和猫鼬。

三明治鹅听不到它们逼近的脚步,因此当它们呼救时,常常已经在这些猛兽的口中了。

枕头鹅游览着这个曾经属于鹅的世界,直到它来到了一个像纽约一样的大都市里。

那里坐落着摩天大楼,却再也没有鹅群,只有零星几只鹅躲在树枝上和柳树杈间。

幼鹅们都不再去那些运河了,因为它们爬不上又高又硬的河沿。

枕头鹅又继续飞往一些港口城市。

当鹅靠近城市时,一般会飞得比较高,只有在无拘无束的大自然中才能低俯。

但枕头鹅却从城市的高空中俯降,几乎与烟囱、塔楼和天线擦肩而过,因为它曾测量过这片曾经属于鹅的土地:以前这里窝巢相连,如今却只有小木屋和仓库。

并不是所有的鹅都能幸存下来,很多种鹅已经灭绝了,有几只幸运地逃到了一位艺术家的画作中,从此就再也没有从绘着它们拍打的翅膀的丝绸上飞走过,一大群鹅在大海边停了下来,还有一些一直在飞,不是因为它们的翅膀强壮有力,而是那只日本的画笔让它们无法歇脚。

当我还是个懵懵懂懂的孩子时,有一次,我闭上眼睛,听枕头鹅讲火烈鸟的故事。

它一身玫瑰红,在地中海和红海岸边的绿海岬安了家。

今天当我闭上眼睛时,依然可以看见它们站立在那里,像士兵一样排着整齐的队列,它们的头低低地埋在身体里,长长的脖子蜷缩着,像打了结一样,仿佛忘记了什么不该忘记的事,正在苦苦思索。

但是很快,它们把这事也忘了,脖子伸得笔直,又要起飞了。

当你闭上眼睛,枕头鹅或许也会跟你说起那些火烈鸟。

或许它今天有别的打算——飞往南极,去找饮雪的企鹅,去那些没有人溜冰的冰原上。

那里的企鹅按照个头大小整齐地排列着。

虽然那儿不是一个贫瘠的地方,但是敌人在那儿过得并不舒坦:大部分猎人的手指都冻坏了。

渐渐地,企鹅们也懒得飞了。

它们很多时候待在水下,羽毛不断增多,都快变成鱼鳞了。

小企鹅的爸爸妈妈有时会把蛋放在脚上玩耍,这时,小企鹅们就会特别开心。

枕头鹅不仅拜访亲戚,也会去看那些鹅类的鸭和鸭类的鹅。

它们的亲戚关系并非能用三言两语说清楚。

比如,枕头鹅的曾祖母根本不是鹅,而是一只鸭,而且是一只相当有名的鸭,因为它会法语。

它被一个同样有名的男子宰杀了。

那个男子身前围着一条白色的围裙,戴着一项白色条纹的帽子,给它准备了一个华丽的坟墓。

当然它也被拔了毛,这是所有禽类家族的共同命运。

在这只法国鸭祖母的葬礼上,出席者都使用最昂贵的餐具、银刀和银叉。

这只鹅一直有点自负,它躺在盘子上,看上去很鲜嫩,旁边是一小勺由橙汁和磨碎的桔子皮做成的调味汁:因此后代子孙称它为桔子鸭。

枕头鹅以曾祖母为荣。

这位先辈走过无数鸭鹅走过的路:游过两岸长满植物的支流,穿过潮湿的草地和森林,经过它们的休息筑巢之地,最后走到墓地——也就是人们的胃里,他们说那是鸭和鹅的天堂。

当你早上醒来时,枕头已经被压扁了。

有时枕头鹅没有时间把羽毛塞回去,但这不是唯一的原因。

那突起的一端是枕头鹅飞过的一座小山,那些凹凸不仅是你头枕的地方,还是一片平静的海洋和水塘,枕头
鹅和鹅群们一起在那儿停歇。

这些褶皱则是你入睡后枕头鹅张开翅膀起飞的痕迹。

(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枕头鹅是一只枕头在孩子睡着时变化成的鹅,叔叔告诫侄女不要再拔枕头鹅的毛了,利用了儿童的同情心达到说服侄女爱惜财物的目的。

B. 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叙述,叔叔是这篇小说的人物,也是枕头鹅故事的叙述者,在故事中是全知的叙述者类似拟话本小说中说书人的角色。

C. “闭上眼”“闭上眼睛”这两个短语多次在小说中出现,给读者展示了叔叔给侄女讲睡前故事的温馨场面,表明小说中的故事具有童话色彩。

D. 枕头鹅在童话故事中起到了线索作用,小说通过枕头鹅的游历及身世,讲述了三明治鹅、企鹅、火烈鸟和鸭祖母或不幸或安详的生活。

2. 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3. 小说多处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敦煌学是目前世界上以地名学的国际显学。

为何敦煌如此特殊,能形成一门以其地名而命名的学科,而且成为世界关注、举世闻名的学科?
敦煌引人关注是由其地位决定的,敦煌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特殊的历史地位。

汉唐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政治重心在西北,对外交往的通道主要就是丝绸之路。

不论丝绸之路分几条道路,或作为网络状不断变化,但敦煌都是唯一不变的吐纳口,故而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枢纽。

通过敦煌,来自异域的物种和文化传到了中国,如西方的葡萄、胡桃、石榴等物产,佛教、景教、摩尼教等宗教,以及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

中国的丝织品、钢铁,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也经敦煌传入天山南北和中亚,并经中亚远播欧洲。

敦煌在丝绸之路和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特殊地位,赋予敦煌以地名学的条件。

能产生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的敦煌学,则主要缘于敦煌文献的发现。

1900年,道士王圆箓偶然发现了藏经洞,里面有中国中古时期的各类文献6万余卷。

这些文献以佛教典籍为主,还有道教、景教和摩尼教典籍。

除了宗教文献,还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医学等诸多方面的资料。

敦煌文献有着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这是因为中国的史学传统是当代人基本上不修当代史,多是后代修前代的历史,当后世修前代历史时,主要利用前代留存下来的官方实录等各种档案文献,史家对这些档
案文献进行提炼、考释,并根据官方意识和史家个人的史德、史识进行取舍分析,再加上所处的位置及政治倾向的限制,还有史书体裁、体例和字数的局限等,可能大部分是提纲挈领的记述。

如魏晋隋唐时的均田制,在《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中,都是简略的提纲,缺少具体内容,从而使史学界怀疑均田制是否实行。

敦煌所发现的文献,就是未经后世加工改造的原始文献,其中有许多关于实行均田制的具体细节,如授田、退田、给田等,退田包括老退、剩退、婚退等。

通过对这些文书的解读研究,我们知道均田制确实实行了。

至于授田的数量与均田令的规定不一致,一方面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情况不同;另一方面是制度规定与实际执行的问题,即令文的规定是最高的限额,不是一定要达到的数额。

敦煌文献包含范围非常广泛,被称为“学术的海洋”、中国中古时期的“百科全书”。

敦煌文献在敦煌发现,也主要是敦煌的地域文献,但它绝对不仅仅是敦煌的地方文献,而是全国的文献,要跳出敦煌,放眼全国。

还有中国以外的文献,如梵文、叙利亚文、希伯来文等,反映了中国以外的历史文化,是了解、研究世界历史文化的绝好材料。

敦煌学成为以地名学的国际显学,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即敦煌的石窟。

这是“西夏学”“徽学”“吐鲁番学”等无法可比的。

莫高窟位于敦煌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从4世纪到14世纪,人们在这里连续开窟造像,形成了南北长1700余米来的石窟群。

作为中国西部的边郡敦煌,能够产生如此宏伟的石窟艺术,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从汉代开始,尤其是魏晋时期中原文化在敦煌积淀,中西文化交流趋于繁荣。

作为丝路“咽喉”,敦煌最先接触到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的文化艺术,使佛教艺术与文化在敦煌落地生根。

敦煌艺术是佛教艺术,而佛教艺术源于印度、并经中亚传入中国。

所以,在敦煌石窟中必然会有许多印度、中亚艺术的痕迹。

如莫高窟是建筑、壁画、雕塑结合的产物,仅就壁画的内容而言,它描绘了我国各民族、各阶层的情况,如生产劳动、风俗礼仪、民族关系等。

因此,法国人将敦煌壁画称为“墙壁上的图书馆”。

敦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结晶,除了佛教,还有许多其他的内容,如敦煌壁画上发现的玻璃器皿,表现了萨珊波斯的艺术风格,由此可以探讨西亚地区玻璃器皿的制造工艺。

虽然敦煌艺术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佛教艺术的源头也在印度,但敦煌文化却有独特的地位。

莫高窟的创始者乐僔是敦煌本地人,这就说明,敦煌艺术也是中华民族固有文化的反映,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刘进宝《敦煌学何以成为国际显学》)材料二:
作为一个名词或历史概念的敦煌学,其内涵具有不确定性,每个使用者在遵守命名学原则的基础上,都可以有自己的界定,每个读者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可以见仁见智、人见人殊。

一般意义上,敦煌学的内涵,当以千佛岩、榆林窟诸石窟之造型艺术与千佛洞所出诸隋唐以来的文献为主,而爰及古长城残垣、
烽燧遗迹、所出简牍,及高昌一带之文物为辅。

敦煌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它不仅与其他相关学科部分地重叠交叉,而且各部类之间也存在着交叉重叠关系。

季羡林先生在《敦煌学大辞典》的“敦煌学”词条中,主要依据敦煌学的研究对象,确定敦煌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

李正宇则认为敦煌学“是包容了诸多单体学科,兼有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及意识形态科学的特殊学科”。

按现代学科分类,敦煌学研究对象的内容不仅涉及宗教、历史、文学等文科的诸多学科,还涉及医学、数学等自然科学的一些学科。

所以,多科性或多学科交叉是敦煌学的本质特征。

但是,敦煌学不是其所涉及十几个学科的简单综合,更不是把它所涉及的十几个学科的全部内容统统包揽收容,变成一个多种学科的联合体,而是由各学科与敦煌有关的部分组成的新兴交叉学科。

(摘编自郝春文《关于敦煌学之命名、内涵、性质及定义的探索历程》)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在北方,丝绸之路是对外交往的通道,而敦煌则是其吐纳口,成为了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枢纽。

B.二十四史与《资治通鉴)对均田制只是简略记述,而敦煌文献则全面详细地记载了均田制实行的各项具体措施。

C.敦煌艺术深受佛教影响,石窟艺术具有明显的印度、中亚艺术的痕迹,而我国各民族的文化只能在壁画中见到。

D.敦煌学的内涵具有不确定性,对其界定更是见仁见智,如季羡林先生与李正宇有关敦煌学的定义就有所不同。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史实在史书中只是提纲挈领地记述,这和后代修前代史时受官方意识、个人史德、史书体例以及字数限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关。

B.中原文化的积淀、中西文化交流的繁荣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敦煌出现了“西夏学”“徽学”“吐鲁番学”等无法可比的石窟艺术。

C.敦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结晶,但在佛教这一主题之外,还有其他内容,如我们还可以通过壁画上的玻璃器皿等研究佛教之外的内容。

D.后世研究敦煌学时,重视其石窟造型艺术、出土文献、古长城残垣、烽燧遗迹和高昌一带的文物等,因为它们是敦煌学内涵的主体。

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敦煌文献具有不可替代学术价值的一项是()
A.敦煌文献未经后世加工改造,是原始文献。

B.敦煌文献在研究全国文化时具有参考意义。

C.敦煌在中西文化交流上具有特殊地位。

D.敦煌文献范围广泛,可以了解研究世界文化。

7.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敦煌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8.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都的秋(节选)
郁达夫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祝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嘶叫的秋蝉,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

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

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
株株的长大起来。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

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

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9.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态”的描绘,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流露出孤寂的心境。

B. 用“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作为故都人的代表,体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同时表现了“都市闲人”的生活写照。

C. “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主观感受,这种感受仅属于郁达夫一人。

D. 《故都的秋》是以“清”“静”“悲凉”为文眼的抒情散文,文章用北国秋景的浓色与厚味来和南方秋景的淡色、浅味形成对比,突出主旨。

10. 几种颜色中,作者为什么认为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并要求有“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11. 本文是以写景抒情为主的散文,关于“写秋诗文的议论”一段是否可以删去?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iè)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2. 对文中加点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从
B. 坠:掉
C. 契:契约
D. 求:找
13. 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B.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C.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D.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駿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②。

阵解星芒尽③,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注]①渭桥:泛指唐代长安附近渭水上的桥梁。

②辞汉月:离开京城。

天骄:匈奴,这里指敌人。

③星芒尽:战争结束。

④霍嫖姚:霍去病,汉武帝时名将,曾做过嫖姚校尉。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 颔联并没有接描写战场厮杀的场景,在“弯弓”与“插羽”之间就迅速地结束了战争。

C. 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战争结朿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D. 尾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麟阁,“独有”二字略有讽刺当政者之意。

15. 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塑造了将士们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诗文原句。

①青青子衿,____________________,沉吟至今。

(《短歌行》)
②且放白鹿青崖间,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登高》)
④__________________。

师者,__________________。

(《师说》)
⑤清风徐来,________。

举酒属客,__________,歌窈窕之章。

(《赤壁赋》)
⑥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挥斥方遒。

(《沁园春•长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鲁迅确实是语文教材入选率最高的作者,但如果说鲁迅作品对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在教学上有难度,_____①_____,未免有些无理取闹。

鲁迅所处的年代白话文运动方兴未艾,一些语言表达方式确实与当下有一定的差异。

应该看到,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如胡适的《我的母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背影》,普遍存在一些读起来“不通顺”的地方,然而都不至于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太大阻碍。

何况早期白话文和文言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了解一些并非坏事。

当然,想要读懂鲁迅,得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意识,要提前对其创作背景、思想感情有整体的把握。

讲《荷塘月色》绕不开朱自清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学《记念刘和珍君》也要知道为什么“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没有听过教师讲解、没有意识到揣摩种种隐喻重要性的学生,拿什么去理解《西西弗的神话》?又怎么去分析《变形记》?今天我们与其争论要不要在语文教材中保留鲁迅的作品,② ,鲁迅写这些文章是什么用意。

17.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不通顺”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在专业上,他可以说是我的“老师”,给了我许多学业上的意见,还带我接触了新领域。

B. 下城区作为杭州首个“城市大脑区块链”试点区域,在复工复产过程中应用了区块链技术。

C. 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D. 老张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哪家超市有免费试吃,哪个商场可以很容易把厕纸带走。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谨,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否改成“没有听过教师讲解、没有意识到揣摩种种隐喻重要性的学生,是不会去理解《西西弗的神话》的,不会去分析《变形计》的。

”请说明原因。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以下是明华写给他的导师王教授的一段话,其中有几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三处并作修改。

王教授,昨天研讨会上您的一番话,抛砖引玉,令我受益匪浅,我将自己的思考整理出来,请您斧正!您主编的《宋词鉴赏丛书》聚集了不少青年才俊,作为您的高足,我也忝列其中,深感荣幸。

您嘱咐我搜集研究资料,我一定会鼎力相助。

明天是端午节,这是我的家母从家乡带来的粽子,请您笑纳。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