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从水之旅谈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从水之旅谈起
长乐朝阳中学林小英
本章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展现了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
以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事例引导学生观察、认识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水。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加深对水的认识,学会运用科学规律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水的三种状态相互转化的条件,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现象,总结、归纳出三种物态变化的普遍规律。
最后从水是生命之源,联系当前全球面临的缺水及水污染问题提出珍惜每一滴水、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新课题。
启迪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第一节科学探究:熔点与沸点
1、通过对冰的熔化现象的科学探究,熟悉科学探究全过程的各个环节。
2、体验水的三种状态,会描述水的三种状态的特征。
3、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现象熟悉水的熔点与沸点。
4、学会对物质进行简单的分类。
初步认识常见晶体的熔点与沸点。
5、从科学探究过程中,感知熔化、汽化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增大压强,水的沸点不变
B.0℃的水变成0℃的冰要吸收热量
C.松香由固态转化成液态时的温度不变
D.冰在熔化时吸热
2.某种物质熔点为232℃,在这种温度时该物质的状态应为:()
A.固态
B.液态
C.固液共存状态
D.上述情况都有可能
3.要使水的沸点高于100℃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A.加强火力
B.延长加热时间
C.加密闭的盖子
D.移往高处加热
4.在很冷的地区使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其主要原因是:()
A.水银有毒
B.固态水银比固态酒精的熔点低
C.液态酒精比液态水银的凝固点高
D.液态酒精比液态水银的凝固点低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云是有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的小水滴或小冰晶。
C.冰的熔点是0℃。
D.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6.关于水池中的水结冰先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池底的水先结冰
B. 水池中部的水先结冰
C. 表面的水先结冰
D. 全池的水同时结冰
7.现代建筑出现一种新设计:在墙面装饰材料中均匀混入小颗粒状的小球,球内充入一种非晶体材料,当温度升高时,球内材料熔化吸热,当温度降低时,球内材料凝固放热,使建筑内温度基本保持不变.在下面四个图象中,表示球内材料的熔化图象的是( )
8.白炽灯发光时,灯丝温度高达2000以上,那么下列材料中可作为灯丝的是()
A.铜
B. 铁
C. 铝
D. 钨
二、填空题
9.汞、橡胶、金刚石这些物质中,常温下呈液态的是,适宜用做冲击钻钻头的是。
10.在熔化过程中,有一定的熔点,没有一定的熔点。
11.一般情况下,冰的熔点是℃。
冰是晶体,它在熔化过程中要热量,温度却保持不变。
12.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它有两种方式分别是和。
三、分析与思考
13.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当水温升到90℃时,随着加热过程,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某同学记录数据如下表:
⑴根据记录在图5中画出水的沸腾图像
⑵由实验现象归纳水沸腾时的特点:
14、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13所示:
(1)实验时所选用的温度计应该是____________温度计。
(填“酒精”或“水银”)
(2)实验时,先后四次观察到烧杯中水出现的现象如图14所示,把四个现象按出现时
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
(3)图15所示是根据实验记录作出的水的沸腾图象,由此可知此时水的沸点是
_________℃。
15、简述云、雨、雪的形成。
16、生活中,人们常常把碗放在锅内的水中蒸食物,要求是碗不能与锅底接触,当锅里
的水沸腾时,碗里的水会( )
A ,稍后沸腾
B ,同时沸腾
C ,温度总是低于锅内水的温度,因而不会沸腾
D ,温度能够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
第二节 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1、 认识熔化是吸热过程。
学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学习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物理图象的
方法。
能分析熔化图象的物理意义。
2、 认识汽化是吸热过程。
会对蒸发和沸腾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
3、 理解升华是吸热过程。
能用分子动理论初步解释熔化、汽化、升华的吸热过程。
一、选择题 1、晶体熔化时 ( )
A.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B.不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C.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D.不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2、冰是一种制冷剂,主要是因为: ( )
A.冰的温度低
B.冰的传导热的能力强
C.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
D.主要是因为冰的放热能力强
3、同学在“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时,选用两块完全相同的玻璃片,分别在
玻璃片滴上一滴水,放在同一张实验桌上,如图11所示,观察图中情景可知该同学主要研究蒸发快慢是否与……………………………………………………(
)
A .液体的温度有关。
B .液体的种类有关。
C .液体的表面积有关。
D .上方空气的流速有关。
4、气温高游泳会觉得不太冷,但上岸后会觉得冷这是因为( )
A.人体皮肤上的水蒸发时从人体吸收热量
B.人刚上岸,还没有习惯岸上的环
境
C.空气温度比水的温度低
D.人体热量一部分传到空气中所以人冷
5、夏天,人站在吊扇下吹风会凉爽,如把一只温度计放在这个吊扇下,温度计的示数
将会 ( )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以上三种情况均可能发生`
6、夏天扇扇子,会感到身上很凉爽,这是因为: [ ]
A.扇出的风把身体周围的热空气赶跑
B.扇来的风是凉的
C.扇来的风加快了身上汗液的蒸发,汗液蒸发时要吸热
D.扇来的风把身上的热吹掉了
7、在唐朝的皇宫里,夏天由宫里人推动高大的水车,将水洒到宫殿的房顶上,水再顺
着房顶流下.当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
A. 清洁房顶.
B. 解暑降温.
C. 寻欢作乐.
D. 为了新奇、美观.
8、将在熔化过程中的冰放到0℃的恒温箱后: [ ]
A.冰继续熔化
B.冰不能继续熔化,原来的冰熔化成的水在开始凝固
C.冰不继续熔化,水也不凝固
D.如果冰的质量太少,它将继续熔化
二、填空题
9、夏天,水泥马路的温度往往比湖水高得多,为此,市政部
门经常派出洒水车向路面洒水降温,这是利用了
的道理。
10、 2005年春节晚会上,一群风华少女用精美绝伦的舞蹈把
我国佛文化中的"千手观音"演绎得淋漓尽致,给人以美的熏
陶,善的启迪。
舞台上云雾潦绕,宛如天庭,它们是固态二氧化碳 _______
时吸热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而产生的效果。
(填物态变化)
图11
11、 不同季节的气温变化时,水会发生各种物态变化:春天,冰雪消融是 现象;夏
天洒在地板上的水很快干了,这是 现象;以上两种物态变化时都 热。
12、 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要蒸发,蒸发时要______热,雾、露、白气的形成都是水蒸气
的________现象,
三、分析与思考
13、研究一下热现象
小组进行200g
冰的熔化实验,图像如下:
根据图像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
请你将错误之处圈出来,并在其下方改正:
(l)晶体在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上升。
( )
(2) 在C 点时,物质是固体状态。
( )
根据该图像能够获得合理的信息有
信息一: ;
信息二: ;
信息三: 。
14、炎热的夏天,四人到青岛浮山游玩.爬到光秃秃的山顶岩石上休息时,随身带的
几瓶矿泉水都被晒成了温水。
大家多么想喝上一口凉水呀!小张用毛巾擦汗时,想到了
一个办法,大家终于喝上了凉水!
(l)办法: ;
天中蒸腾作用的变化规律是:日出后,蒸腾作用随之增强,到午后三时左右达到最高峰,
三时以后,植物体内的水分减少,气孔逐渐关闭,蒸腾作用随之下降,日落后蒸腾作用
降到最低点.
(1)你认为蒸腾作用能降低植物及其周围环境的温度的物理原理是
;
(2)根据短文,影响植物蒸腾作用强弱的因素有: ;
16、用物理知识解释“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话的含义。
第三节 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
1、理解冰、雾、霜的形成过程及放热现象。
2、能对实验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晶体物态变化的一般规律。
3、理解物态变化图像的物理意义和作用。
4、 会用物态变化的规律解释自然界或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物态变化现象。
了解电冰箱的基
本原理及生产“无氟冰箱”的意义,有环境保护意识。
一、选择题 1、雷州半岛常年干旱少雨,严重影响了我市的工农业生产.今年2月21日我市在廉
江高桥镇发射了6枚火箭,利用火箭把催化剂播撒到云中实现了人工降雨.催化剂使空
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冰粒在下降过程中变成了雨滴.水蒸气变成冰粒,冰粒变成
雨滴的物态变化过程分别属于 ( )
A .凝华、熔化
B .升华、熔化
C .凝华、液化
D .升华、液化
2、水烧开后,壶嘴向处喷出“白气”,这“白气”形成过程是( )
A.先液化再蒸发
B.先汽化再液化
C.先升华再液化
D.先汽化再凝华
3、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瓶装矿泉水时,会发现瓶外壁“出汗”,这是……………( )
A .水从瓶内渗出来的结果
B .空气中水蒸气遇冷的液化现象
C .空气中水蒸气的汽化现象
D .瓶外壁上的水汽化产生的现象
4、在下列物态变化中,都能放出热量的是 ( )
A.蒸发、沸腾
B.汽化、升华
C.凝固、熔化
D.液化、凝华
5、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水在大自然中循环,形成不同的状态,如雾、露、霜、冰等,
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的是( )
A.雾的形成
B.霜的形成
C.露的形成
D.冰的形成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冰比水温度低
B 、冰的熔点就是水的凝固点
C 、水温降到0℃就会逐渐结成冰
D 、水烧开时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
7、当晶体的温度正好是熔点或凝固点时,它的状态为( )
A 、一定是固体
B 、一定是液体
C 、一定是固液共存
D 、可能是固液共存
8、牙科医生在给病人检查时要用到一个小的平面镜,在放入病人口腔之前总是先放到酒
精灯上烤一下,再放入病人口中,这样做是( )
A 、为了卫生,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烧一下,能杀死病菌
B 、为了让病人不感到太凉,所以要放在火焰上烤一下
C 、纯属职业习惯,其实不烤也行
D 、防止水蒸气液化,对于他看清病情是有利的
二、填空题
9、、下列常见物理现象各属于哪种物态变化:
A.严冬玻璃窗上结有冰花__________
B.秋天早晨草叶上挂满露珠_________
C 炎夏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就干______ D.铸造车间里铁水铸成零件________
10、阅读下列文字,完成表格内的填空:
缥缈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点着我们生活的空间/物态可以
变化/犹如生活需要色彩
11、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
飞船在“长征二号F ”火箭的推动下,
开始了中国人的首次太空飞行。
如图
3-1所示。
请你结合物理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⑴火箭中的燃料和氧化剂是 (填“固”、“液”或“气”)态的,
⑵火箭点燃后,尾部的火焰如果直接喷到发射台上,发射架要熔化。
为了保护发射架,
在发射台底建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池中,这是利用了水汽化时要 ,使周围
环境温度不致太高,我们看见火箭刚点燃时周围大量的
“白气”是由于水先 后 形成的。
请你也举出一个生产技术或生活中利用物态变化来调
整环境温度的例子:
⑶飞船返回进入大气层时,由于和空气高速摩擦而使船体表面温度很高,为了防止烧
坏飞船,科学家在飞船表面涂上一层特殊物质(又叫“烧蚀层”),这层物质在高温下 从而保证飞船温度不至于升得太高。
12、电冰箱是利用制冷剂气体在冰箱背后的冷凝管中 放热,使冰箱后背发烫,
制冷剂液体进入蒸发器 吸热,使冰箱内温度降低。
(填物态变化)
三、分析与思考
13、如图4-3所示,为锡熔化或凝固的图象,根据图象可知
(1)锡的熔点是_________℃。
(2)AB 段图象表示的是
___________,BC 段表示的是___________过程,这段
过程中___________保持不变,但必须从外界
___________。
CD 段表示的是_______,DE 段表示的
是__________,EF 段表示 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锡必须向
外 ___________,FG 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_过程 (3)锡熔化过程经过_______________分钟,
在3—6分钟的时间内锡所处的状态为_________________,9—12分钟内锡处于
_________过程,锡在3—6分钟内与9—11分钟内的不同点在于__________。
14、李明同学认真观察烧开水的过程,初步发现当水沸腾时,不断有“白气”出现;
但通过进一步的仔细观察发现“白气”的位置总是与壶嘴有一小段距离,而在水壶嘴位
置什么也看不见,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上面两个现象。
15、由于天气炎热,会议室内开着空调,一位参加会议的同学发现会议室的玻璃窗上结
了层小水珠,对这种现象的下述解释中正确的是:
A . 低温的水蒸气在玻璃窗上室外的一侧形成了小水珠
B .高温的水蒸气在玻璃窗上室内一侧形成了小水珠
C .室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在玻璃窗室内一侧形成了小水珠
D .室外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在玻璃窗室外一侧形成了小水珠
16、“下秧太冷怕烂秧,小秧出水怕青霜。
”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第四章 水资源危机与节约用水
1
、认识水与人类的关系,了解常见的水污染源及水污染现状,认识水污染与缺水是当今
世界最严重的社会问题。
2、认识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有节约用水的意识;有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的紧迫感。
3、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一、选择题
1、不会造成污染危害的是()
A 、汽车排放的尾气B、污水的任意排放
C 、农药化肥的任意使用D、植物的光合作用
2、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被污染的水,经过过滤后就可消除污染
B、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
C、人食用的自来水是经过沉淀、过滤、消毒等净化过程除去污染的水
D、大量放养鱼虾不,会造成水体污染
3、解决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危机的重要措施是节约用水。
在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节约用水意义重大,下面的节水办法中不可行的是( )
A、每日定量、定时供水。
B、在每天的淘米、洗衣、冲厕的过程中,限量用水。
C、减少每个人每天的饮用水
D、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喷灌技术
二、填空题
4、许多地方把工业生产中排放到附近的水源,造成对水源的严重污染。
而目前城市生活的任意排放、农业生产中的任意使用都是造成水被污染的因素。
三、分析与思考
5、水灾是我国的一种多发的自然灾害。
下面是一些历史上的水灾记录:
黄河在2000年内决口成灾1500多次,重要改道26次,水灾波及范围达25万平方米。
1117年黄河决口淹死百余万人。
1642年黄河决口,水淹开城河,全城37万人中有34万人淹死。
1933年黄河决口54处,受灾面积1.1万平方米,受灾人口360多万,死1.8万人。
长江在1300多年间水灾200多次。
1931年自沙市至上海沿江城市多被水淹,武汉市受淹百日,淹没农田333.3万顷,受灾人口2850万人,死亡14.5万人。
淮河在历史上每2至年即发生一次水灾。
特别是黄河夺淮期500年间,发生水灾达350次。
1931年淮河大水,水淹蚌埠,淹地面积513.3公顷,死7.5万人。
1975年淮河上游暴雨,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失事,严重受灾人口550万,死亡数万人,京广铁路被冲毁102千米,中断停车18天。
1991年,江淮及太湖流域梅雨期暴雨洪涝成灾,安徽、江苏、河南、湖北、湖南、浙江、上海等省市受灾人口达1.3亿,死亡1200多人,伤25万多人,仅安徽、湖北两省55个市县受淹,直接经济损失600多亿元。
由上面的资料,有人得出“我国经常闹水灾,我国不缺水”的结论,对吗?为什么?
6、你认为防治水污染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7、、关于水有这么一组数字:每个普通人体含水50L,占体重的65%,占人体组织的70%至75%,对于血液几乎100%,即使骨骼也占20%。
由上面的资料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第十一章综合能力提升与实践
[例]:吃饭前,爸爸给小明晾了一碗热汤,汤上漂着一层油。
小明吃饭太急,噎得难受,顺手就端起汤喝了一口,烫得小明大叫起来:“哎哟!真烫,凉了半天还这么烫?”爸爸说:“你看见了吗,汤上还漂着一层油呢?”小明还没有想明白。
爸爸说:“我在云南吃过“过桥米线”,一座下来,服务员会给你端来一碗汤,汤上也是漂着一层油,看上去不像热汤,随后又端来一盘切得薄薄的生肉片,把肉片往汤里一涮,生肉片就熟了,最后放进刚熟的米线,吃起来就鲜美可口,别有风味。
”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对上面话中所描述的有关物理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解:(1) “汤上漂着一层油”,因为油的密度小于汤的密度,油浮在汤的表面上形成油膜。
(2)“看上去不像热汤”,是因为油膜隔绝了水与空气的接触,有效的减缓了水份的蒸发,所以不见冒热气。
(3)“居然把生肉片涮熟”,汤的实际温度很高,肉片吸热升温,最后被烫熟。
评析:本题综合考查了密度、浮力、温度、蒸发、液化、热传递等知识。
解答本题应明确一个关键环节,那就是:汤不冒热气是因为表层的油阻挡了水的蒸发,而不冒热气的汤因为减少了热量的损失而温度很高,能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温。
1、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鸡蛋:,常看到鸡蛋先湿后干的现象,此现象反映的物态变化过程正确的是 ( )
A.先液化后蒸发
B.先升华后蒸发
C.先液化后升华
D.先凝华后升华
2、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水在大自然中循环,形成不同的状态,如雾、露、雪、冰晶、霜、雨等,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的是()
A.雾的形成
B.霜的形成
C.露的形成
D.雪的形成
3、下图所示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些现象,针对各种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玻璃上的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
B.棒冰冒“白气”是棒冰升华形成的
c.花草上的小露珠是草叶分泌出来的
D.热风干手器的作用是加快手上的水分蒸发
4、水烧开后,壶嘴向处喷出“白气”,这“白气”形成过程是( )
A.先液化再蒸发
B.先汽化再液化
C.先升华再液化
D.先汽化再凝华
5、在桶中盛水,水中有一块冰,外界给的热量恰好能使冰全部熔解,则: []
A.由于冰的熔解水温下降
B.由于冰的熔解水温升高
C.水的温度不随冰的熔解而改变
D.由于冰的熔解水面将升高
6、小明两次煮鸡蛋,第一次在水沸腾后,继续用“急火”煮,第二次在水沸腾后即将火焰调小用“文火”煮,但仍然保持锅中的水沸腾,直到将鸡蛋煮熟,两次比较() A,第一次省时间
B,第二次省时间
C,两次所用时间基本相同
D,第一次省燃料
7、用同样多的0℃的水和0℃的冰来冷却食品,事实证明,用冰的效果更好一些。
这是因为( )
A、冰可以和食品充分接触
B、冰比水的温度低一些
C、冰熔化时要吸大量的热
D、水结冰时要放大量的热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冰的温度升高到0℃就一定会化成水
B、水在沸腾的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C、液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逐渐降低
D、把20℃的水放入20℃的房间里,水仍可蒸发
二、填空题
9、如图9所示的温度计示数为_____℃。
我国南极科考队成功登上南极的最高点——冰穹A的气温达零下80℃以下,用这样的温度计____(选填“能”或“不能”)测量当地的气温。
图9
10、不同季节的气温变化时,水会发生各种物态变化:春天,冰雪消融是现象;夏
天洒在地板上的水很快干了,这是现象;以上两种物态变化时都热。
11、下列常见物理现象各属于哪种物态变化:
A.严冬玻璃窗上结有冰花__________
B.秋天早晨草叶上挂满露珠_________
C 炎夏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就干______ D.铸造车间里铁水铸成零件________
12、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夜间温度时,它在草木上凝结成小水珠,就形成了;如果凝结在空气中的浮尘上,就形成了。
13、上物理课复习时,老师写下一幅热学对联,上联是“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是“盘内小冰,冰化水水温不升”。
对联中包含的物态变化是和,反映的共性是
14、在探究碘的升华的过程中,装入试管中的碘是态。
跟热水相比,试管中的碘是温物体,而水是温物体。
把装有碘颗粒的试管放入热水中的目的是为了使碘颗粒。
碘颗粒吸热后了紫色的碘蒸气,这一现象说明碘发生了
15、环戊烷是一种既容易液化又容易汽化的物质,而且环保,顺德生产的一种新型环保电冰箱就是利用环戊烷替代氟利昂进行工作的。
环戊烷在管子里流动,当它流到冷冻室时就会,流到冷凝器里就会这样就可以使冰箱的冷冻室长斯保持低温。
(填“吸热”或“放热”)
三、分析与思考
16、据<<北京晚报>>报道:2001年1月5日,阴天,天气约为-15℃,在新疆罗布沙漠的沙丘上覆盖着约5-10cm厚的积雪,然而过了约20min,雪不见了,脚下却是干爽的沙地。
这一现象令在场的科学考察队员瞠目。
请你用学过的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提出你的看法,雪为什么不见了?
(2)简单解释你提出的看法:
17、在桑拿浴室中放着一盆被烧得炽热的石头,在浴室中的人感到室温不够高时,就向石头上浇凉水。
越浇凉水,室温越高。
你能分析其中的道理吗?在家中是否有类似的现象?没有经验的同学可以自己烧一块石头试一试。
四、实验探究题
18、雪都是从天空中降落下来的,你相信房间里下雪的事吗?1773年冬天,俄国圣彼得
堡的一家报社就报道了这样一件有趣的新闻。
在一个舞会上,由于人多,又有成千上万枝蜡烛在燃烧,使得舞厅里又热又闷,那些身体欠佳的夫人、小姐们几乎要在欢乐之神面前昏倒了,这时,有一个年轻男子跳上窗台,一拳打破了玻璃。
于是舞厅里意想不到的奇迹出现了,一朵朵美丽的雪花随着从窗外吹来的寒冷气流在大厅里翩翩起舞,飘落在热得发昏的人们的头发上和手上,好象是要跟他们一起欢乐。
有人好奇地冲出舞厅,想看看外面的雪景。
令人惊奇的是天空星光灿烂,新月银光如水,丝毫没有雪的影子。
那么,大厅里的雪花是从哪儿飞来的呢?这真是一个使人百思不解的问题。
莫非有人在耍什么魔术?
后来,科学家解开了这个谜。
你能试着解开这个谜吗?
第一节《科学探究:熔点与沸点》参考答案:
1、D 2.D 3.C 4.D 5.D 6.C 7.C 8.D 9.汞、金钢石10、晶体、非晶体11、0、吸收、1
2、汽化、蒸发、沸腾1
3、(1)略(2)水沸腾时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
14.(1)水银(2)丙乙甲丁(3)99℃
15. ①云的形成:
云的形成主要是由水汽凝结造成的。
水汽从蒸发表面进入低层大气后,如果空气继续被抬升,就会有多余的水汽析出。
如果那里的温度高于0°C,则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小水滴;如果温度低于0°C,则多余的水汽就凝化为小冰晶。
在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逐渐增多并达到人眼能辨认的程度时,就是云了。
②雨的形成:在云中,云滴都是小水滴。
在各种不同的云内,其云滴大小的分布是各不相同的,只有当雨滴由于凝结作用增大到一定的程度时,再加上并和作用的结果,就使较大的云滴继续增长变大成为雨滴。
雨滴受地心引力的作用而下降到地面,形成降雨。
③雪的形成:
云中的水汽向冰晶表面上凝华,在这种情况下,冰晶增长得很快。
当小冰晶增大到能够克服空气的阻力和浮力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
16.D
第二节《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参考答案:
1.C
2.C
3.C
4.A
5.C
6.C
7.B
8.C 9、水蒸发吸热10、升华11、熔化、汽化、吸12、吸、液化13、(1)略(2)略冰在熔化过程温度不变冰熔化时温度是0℃冰熔化过程经历了32分钟14、(1)用湿毛巾包裹矿泉水瓶(2)水蒸发吸热使矿泉水温度降低15、(1)水蒸发吸热(2)水份的温度水份的表面积16、因为雪熔化吸热,使气温降低,所以人感到冷。
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参考答案
1.A
2.B
3.B
4.D
5.B
6.B
7.D
8.D 9、凝华、液化、汽化、凝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