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空天防御力量建设过程中的得与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日,俄总统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将《俄联邦下一阶段发展规划远景》的草案刊登在其总统网站上,让国人充分地加以讨论,并提出个人的修改意见。
实际上,这份草案的主要内容在2009年11月20日总统向联邦会议提交的国情咨文中已有所体现。
总统之所以这样做,一是为了让国人更好地了解俄罗斯未来的发展方向,使国人有一个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发展目标,二是集思广益,使国家政策的制定更加体现民意,更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三是提高国人参政议政的意识,增强其责任感,从而达到充分理解和支持国家政策的目的。
应该说,这一举动说明了俄罗斯现政府在政治上是比较开明的,体现了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但是,俄政府在军事方面的一系列做法却表现出了截然相反的一面。
目前,俄军正在进行的新一轮改革狂潮方兴未艾,其结局和具体效果如何还有待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但众所周知的是,这场军事改革遇到了诸多困难和来自各方的强大阻力,甚至有很多高级军官和军事专家都表示出强烈的不满和对改革措施的不理解。
改革的反对派声称,“这次的军事改革在事先就没有进行过广泛的征求意见和缜密地讨
论论证,大多数官兵对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根本都一无所知,甚至很多高级军官根本就不知道要进行改革这件事。
在这种情况下强力推行如此大规模的军事改革,恐怕很难起到预期的效果。
”
实际上,俄军的军事改革始源于前苏联末期,近20年的改革历程经历了太多的曲折和艰辛。
从一开始的军兵种改革(由五军种缩编为三军种),到现今的组织结构调整(由四级指挥体制改组为三级指挥体制),每迈出一步都要冒着极大的风险,其中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
为了让读者明白俄军事改革(特别是军兵种结构改革)
俄军空天防御力量建设过程中的得与失
文章从俄军空天防御力量发展和建设的角度入手,回顾了俄军近20年来的军兵种改革历程,并对其中的得失成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为未来空天防御体系的建设提出了建议。
最后,得出下列结论:俄罗斯面临着严重的空天安全威胁;空天防御体系的建设已经历了太多的弯路和挫折,不能再拖延了;空天防御战略司令部的建立极有必要。
谢尔盖•阿尔卡德耶维奇•沃尔科夫 著
天云 译
的脉络,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自苏联解体以来俄军军事改革的大致进程,并以此为参照,分析一下俄军在空天防御力量建设过程中的得与失。
本文中所采用的数据大多引自于国防部第2中央科学研究所、防空指挥学院(后更名为空天防御学院)、战役战术研究中心、防空军科学技术委员会、防空军总司令部(1998年并入空军总司令部)的档案、科学研究和调查报告。
防空军去留之争
苏联解体前夕,时任国防部长的沙波什尼科夫空军元帅向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提交了一份报告,建议对苏军的编制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戈尔巴乔夫批准了这份报告,并指派国防部长着手实行。
1991年11月12日,戈尔巴乔夫签发了第УП2846号总统令——《关于组建战略威慑力量的决定》。
该文件主要包括四项内容:“第一,为了保持国家政治稳定和军事改革的顺利进行,为了维持当今世界的军事战略均势,俄军应当以战略火箭军、导弹袭击预警系统、太空监测系统、太空导弹防御系统、太空指挥控制系统为基础,组建一个新的军种——战略威慑力量;第二,空基和海基战略核力量在作战时归战略威慑力量总司令指挥;第三,任命马克西姆•尤里•巴甫洛维奇大将为战略威慑力量的总司令;第四,国防部长应于1991年12月15日之前向总统提交战略威慑力量编制体制一览表。
”
1991年11月28日,苏联国防部长签署命令将总统的第УП2846号总统令转发全军,并要求总参谋部作战总局于1992年3月1日之前将初步计划呈报国防部。
时任总参谋部作战总局局长的库兹涅佐夫上将具体操办此事。
1991年12月10日,苏军总参谋长会同战略威慑力
量总司令和防空军总司令联名向国防部长提交了《战略威
慑力量编制体制计划表》,后由国防部长呈送苏联总统审查。
可惜的是,当时苏联国内的政治局势发生了迅猛的变化,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这份计划表当然也就被
束之高阁,不了了之。
俄罗斯联邦宣告成立后,由叶利钦担任俄联邦第一任
总统,并于1992年5月7日在原苏军的基础上组建了俄罗
斯军队,格拉乔夫元帅被任命为国防部长。
当时俄军的编
制体制基本和苏军一样,也是由五军种两兵种构成。
五大
军种分别是陆军、海军、空军、防空军和战略火箭军,两
兵种是空降兵和航天兵。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1990年苏联
国防部第28号命令,陆军航空兵脱离空军的战斗序列,转
归陆军管辖。
新成立的俄罗斯联邦可谓是“内忧外患”,外部面对
着急剧变化的军事政治和军事战略形势,内部是经济低迷
民生艰难。
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领导人毅然决然地决定
实施军事改革,并把这次改革的重点定为两个方向,即裁
减军队人数和完善军兵种结构。
为了完成上述两项任务,国防部及其附属的多家中央
科学研究所、总参谋部、各军兵种司令部等单位的主官和
相关人员进行了大量缜密细致的工作,反复讨论,反复论证,精确计算,精益求精。
要知道,军兵种结构的调整涉及到
军队的方方面面,几乎牵扯到每一位官兵的利益,急躁不得,也马虎不得。
1992年,总参谋部制定出了《军兵种结
构调整计划》。
从1993年到1996年,特别审查小组对这份
计划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论证,开展了大量的科研调查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名为“改革-2000”的科学调研。
总参谋部在《军兵种结构调整计划》中提出,“1996-2000年期间,俄军将由五军种结构变为四军种结构。
防空
军将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军种,而是与空军合并成一个军种,称为‘大空军’或是‘空防军’。
此外,这个四军种结构也
只是一个过渡,最终俄军将实现三军种结构。
”总参谋部
希望通过这场军兵种变革,使俄军在体制结构上与美英等
国军队相同。
防空军司令和一些军事研究员却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他们认为,吸取和照搬发达国家军队建设的成功经验
虽然可取,但归根结底要立足于本国现实,要充分考虑到
俄罗斯特殊的国情和军情,鉴于防空军具有十分特殊的重
要性,因此不宜并入空军。
他们指出,“防空军之所以要保持强大的战斗能力和作
为一个独立的军种而存在,是由包括历史、地理、地缘政治、自身独特的军事属性等在内的诸多因素决定的。
再说,俄
防空军的作战条件与美军防空部队是不一样的,主要表现
在三个方面:第一,美俄两国在空袭兵器的数量上相差悬殊,美国有2000件,而俄罗斯只有150件;第二,两国在
防卫区域上不能相提并论,俄防空军需要防卫国土的面积
是美军的1.8倍;第三,俄军防空预警能力不强,空袭预
警时间为0.1-1小时(敌空袭兵器飞抵俄边境地区)和1-5小时(敌空袭兵器飞抵俄内地),而美国的空袭预警时间
分别为1-5小时和5-10小时。
与美军相比,俄军的防
空任务十分繁重,面临的防空压力也很大。
因此,俄罗斯
不但不应该取消防空军独立军种的地位,反而应该加强防
空军的建设,特别是导弹袭击预警系统、太空导弹防御系统、太空防御系统和太空监测系统,从整体上提高防空军
的作战效能,进一步增强对本国核部队和核设施的保护力度,提升与敌空天进攻兵器对抗的能力。
”
“如果裁减防空军只是由于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的原因,
那可以通过采用整合空防力量的办法来节省资金。
也就是说,将各军种中的涉及到执行空天防御任务的部队组织起来,实施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形成一个完整的空天防御
体系,其主力和核心就是防空军。
当然,关于这个空天防
御体系的技术论证应是军队中长期远景规划中的内容,这
里不做详述。
”
最终,防空军司令和军事研究员们的看法和观点没有
被总参谋部所接受。
军兵种改革方案的比较与评估
与此同时,军种联合工作小组也对未来俄军的结构体
制做了大量的取证论证和科学调研工作。
军种联合工作小
组成立于1993年5月17日,隶属于总参谋部。
其主要职责是:对拟定的8种(后来增加为10种)军兵种改革方案进行综
合性评估。
10种军兵种改革方案见表格1。
从表格中我们
可以看出,防空军的撤编已是不可避免。
对军兵种改革方案进行综合性评估是一项工作量极大
而又特别复杂的工作,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
评估出每个方案的优劣所在,要对各个军兵种在战略(战役、战术)方面的协同能力、作战效能的高低、指挥控制能力
的强弱等关键性指标实施量化评估,最终根据预设的标准
打出具体分值,供国家军政领导人参考。
为了更加合理地评估这10个军兵种改革方案,国防
部第2中央科学研究所的专家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评价标准——职能相似性,其核心就是整合军兵种内职能相似或相近的部队,以达到节约资源形成合力的目的。
他们认为,“职能的相近(相似)性就决定了所承担
任务的一致性,也决定了所辖武器技术装备的战场协作性。
在执行作战任务时,整合军种内、军种间职能相似或相近
的部队,统一指挥和协调它们的行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1993年-1995年,国防部第2中央科学研究所在对
10种军兵种改革方案进行研究对比后,得到了一组数据(见表格2和表格3),并得出下列结论:
第一,将第1套方案与第8套方案进行模拟仿真比较,可以发现后者防空部队的作战效能下降了15%-20%(一
说11%-32%);
第二,在所有的4军种方案中(第3、5-10套方案),最好的应该算是第6套方案。
该方案把空军和防空军合二
为一,组成了新的空军,将执行空中进攻和防御任务的主
力部队进行了一次大的整合和调整。
按照第6套方案进行
改革,既完成了总部下达的裁减军种数量的任务,又解决了原先防空军兵力兵器的去留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在常规
战条件下,新空军中的突击航空兵负责执行空中进攻作战
任务,而防空兵则负责执行空中防御作战任务。
实际上,在一场战争中,空中防御和空中进攻并不是单独进行的两种战役,而是互相结合紧密的联合作战。
从
作战角度来看,旧空军与防空军的合并有诸多益处,主要
表现在:大大提高了新空军各部(分)队之间协同作战的能力;促进了本国防空兵器与空中进攻兵器的均衡协调发展;实
现了空中进攻战役和空中防御战役的有机统一,有利于本
国空军夺取和保持战区制空权;有助于形成统一的空中进
攻/空中防御战役理论,并可于平时(非战时)对其进行检
验和修改;形成统一的航空技术发展方针和政策;有利于
进一步整合情报侦察资源,提高信息的综合使用效率,避
免重复建设;通过部署地平线外雷达和远程探测航天系统,增强了新空军战场态势感知和战场监控的能力。
第三,第5套军兵种改革方案不尽合理。
它把空军、
防空军和航天兵三者整合成一个军种。
可就目前和未来一
段时间来看,航天兵所承担的作战任务与空军和防空军
联系不大。
航天兵主要负责太空进攻和太空防御任务,其
麾下的部队和设施往往都是具有特殊功能的国家专用资源。
不管将其并入哪个军种,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航天兵的
任务属性,从而降低航天兵执行太空作战任务的效率和质量。
考虑到俄军目前的状况和航天兵的作战能力,还是将航天
兵作为一个独立兵种比较合适。
但如果将来出现了激烈的
太空军事化对抗,那么把防空军、空军和航天兵等所有的
空天进攻/防御力量整合为一个军种是比较合适的。
不过,这是后话。
此外,如果在改革的第一阶段就将航天兵和太空导弹
防御部队合并成一个兵种,就会妨碍当时空天防御系统的
整体建设。
因为根据俄联邦总统第1032号命令,“太空导
弹防御部队和反卫星防御部队是空天防御系统的主要作
战力量”。
如果此时将航天兵和太空导弹防御部队合二为一,不但不会提高与敌新型空天进攻兵器(如超音速战机和巡
航导弹)的作战效率,而且也不利于本国反导反卫武器的
研发工作。
第四,从军兵种职能相似性的角度出发,第8套和第
9套军兵种改革方案算是比较糟糕的。
这两种方案都是将
防空军的各个兵种先行拆散后再并入其他的军种,导致防
空战力被分散割裂,效果自然不好。
第五,如果是要建立3军种结构,那第4套军兵种改
革方案就比较合适。
它把空军、战略火箭军、防空军和航
天兵整合成一个军种,至少有3大优点:将空军与防空军
合并,提升了俄军的空中作战能力;提升了战略核力量的训
练水平和遂行作战任务的能力;增强了防空措施实施的灵
活性,加大了己方地面突击兵力在常规战争中的生存几率。
第六,建立3军种结构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接从5军
种结构转变成3军种结构,一种是循序渐进,先转变成
4军种结构,再调整为3军种结构。
考虑到各种综合因素,第二种方法似乎更为可取。
理由有五:这种渐进的改革进
程不会对部队的战备水平造成大的损害;有利于部队的稳
定和改革过程的可操控性;有助于改革经验的积累和运用,第一阶段改革的经验教训可为第二阶段的改革起到很好的
借鉴作用;可及时发现和解决军兵种合并过程中出现的各
种问题;可适时修改和调整部分不合适的改革措施。
总参谋部军种联合工作小组做出的结论
总参谋部军种联合工作小组一面对国防部第2中央
科学研究所的研究报告进行论证,一面参与“改革-2000”科学调研工作。
后来,军种联合工作小组提出了这样的建议:由于本国战略进攻性武器(特别是洲际弹道导弹)数量的削减,所以打算取消战略火箭军的军种地位,将之降格为独立兵种;由于防空军总司令部和某些机构的强烈反对,空军与防空
军的合并事宜暂时搁置;形成4军种3兵种的军队结构体系,即陆军、海军、空军、防空军和战略火箭兵、航天兵、空
降兵。
防空军总司令强调指出,防空军部队和空军部队在作
战使用上存在着不小的差别。
防空军部队一般都有固定的
基地或防空阵地,可移动的范围是有限的,而空军的战机却可以在任何空域开展行动。
一旦战争爆发,位于各地的空军战机可在极短的时间内飞抵战区作战,而防空军部队却无法迅速变更部署地点,基本上只能依靠位于战区内的部分防空兵力实施作战。
即使两军处于同一个战区内,防空军和空军所执行作战任务的范围也是不一样的。
防空军有自己划定的防区,超出这个区域防空兵器就发挥不出应
有的作用。
空军则不然,其战机的灵活性决定了其可在任何空域执行作战任务,当然为了防止被己方防空炮火误伤,空军战机通常都在防空军设立的防区外实施作战。
此外,针对方案提出的将两军种中央指挥机关(即
总司令部)合并的提议也是行不通的。
赞同者认为,合并两军种的总司令部好处很明显,既减少了指挥机构的数量,缩短了指挥的层次和环节,又提高了指挥效率,增强了两军联合作战的能力。
但防空军总司令认为,这在平时是行得通的,战时却不能,因为两支职能不同、指挥体制迥异的军队要想做到战场上指挥一致是很困难的,即使是只把空军中的前线航空兵与战区内的防空部队组成联合作战集群都很难实现。
有鉴于此,防空军总司令坚决不同意在改革的第一阶段(从5军种转变为4军种结构)就实现防空军与空军的
合并。
据总参谋部军种联合工作小组论证,俄军空天防御力量未来的最好组织结构是:防空军区+独立防空集团军+
太空导弹防御部队+陆军防空力量。
其优点是:在空天防
御作战中,便于制定统一的作战计划和对战区内所有防空
力量实施统一指挥;增强军事、经济、国家基础设施等重
要目标的空防能力,预计可提高防御效能10%-15%;使
防空导弹部队与歼击航空兵部队实现更密切的协同,并将
两者之间误伤事件的概率降低到30%;利于制定统一的武器技术标准,实现防空武器技术装备的模块化设计。
总参谋部军种联合工作小组还提出,战区内的防空
力量应逐渐向机动式部队转变,基本战斗单位由师改为旅,每个旅包括一个防空导弹旅和一个独立无线电技术营,战区内的所有防空力量由该战区的防空指挥部实施统一指挥。
1995年,“改革-2000”科学调研工作进入尾声。
总参谋部军种联合工作小组开始着手三项工作:一是制定各
级指挥机构的职责;二是以4军种结构为版本,制定俄
军1996-2000年的发展总规划;三是制定俄军各军兵种
1996-2000年的具体发展计划。
在军兵种结构问题上,军种联合工作小组提出了两个选择方案。
第一个方案是五军种结构保持不变,只是调整
军种内部和军种之间的隶属关系。
开始的军种结构如下:陆军;战略火箭军;防空军(包括太空导弹防御部队、防
空部队、防空导弹部队、雷达部队和电子战部队);空军(包括远程航空兵、军事运输航空兵、轰炸航空兵、强击航
空兵、歼击航空兵和侦察航空兵);海军;航天兵;空降兵。
至2000年,军种结构要转变成下列模式:各军种基本不动,只是把空军的歼击航空兵、陆军中的防空力量、各军区的
防空力量转隶到防空军名下即可。
第二个方案是分两步走,第一步先合并防空军和空军,第二步再把战略火箭军与空防军进行合并。
开始的军种结
构如下:陆军;战略火箭军;防空军(包括太空导弹防御部队、防空部队、防空导弹部队、雷达部队和电子战部队);空军(包括远程航空兵、军事运输航空兵、轰炸航空兵、强击航空兵、歼击航空兵和侦察航空兵);海军;航天兵;空降兵。
至2000年,实现如下结构:陆军;战略火箭军;空防军(包括太空导弹防御部队、防空导弹部队、雷达部队、电子战
部队、远程航空兵、军事运输航空兵、轰炸航空兵、强击航空兵、歼击航空兵和侦察航空兵);海军;航天兵;空降兵。
至2005年,实现如下结构:陆军;空天防御力量(包括战略火箭兵、太空导弹防御部队、防空导弹部队、雷达部队、远程航空兵、军事运输航空兵、轰炸航空兵、强击航空兵、歼击航空兵和侦察航空兵);海军;航天兵;空降兵。
针对上述两个方案,防空军总司令的意见是:“要想
建设和发展俄罗斯的空天防御力量,必须首先树立一个明
确的观念——空天防御体系是一个国家性的战略级防御体系。
空天防御力量就是要将职能相似的部队集合成一个独
立的军种,便于统一指挥和协同作战。
但似乎不把陆海军
的防空兵力包括在内显得更好一些。
军兵种结构改革是一
件极其复杂的工作,需要总部长时间的技术论证和实践检验,盲目推行妄想“一蹴而就”是根本不可能的。
如果只是为
了单纯的节省资金就照搬外军模式,对我们的国防事业是
有百害而无一益的。
防空军与空军不是不能合并,而是事
先要进行仔细地筹划,并通过大量的理论验证和实践操作,力求用最小的损耗达到最佳的组合效果。
否则,不但会降
低部队的战斗力,而且还会造成指挥体系的混乱,得不偿失。
”
“为了实现与空军的完美整合,我们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对空天防御力量的编制体制进行科学合理的论证,制定空
天防御力量的建设构想,并对实施方案进行实践验证;第二,出台空天防御力量指挥控制系统建设方案,并制定详细的
措施以实现之;第三,制定完备的空天防御力量兵员补充
机制和干部培训机制,确定出为此需建立科研教学机构的
数目,并制定详细的措施以实现之;第四,完善空天防御
武器技术装备的采购机制,使武器技术装备实现标准化和
模块化。
以上这些工作最好由总参谋部军种联合工作小组
来做,因为他们掌握着大量详实准确的第一手调查资料。
”
据初步估算,总参谋部军种联合工作小组要想全部完
成上述4件工作,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分别为:第一项
工作需3-5年,第二项需2-3年,第三项需1年,第四
项需1年。
也就是说,空天防御力量的组建过程共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6-2000年):在削减军种数量和军
队员额的同时,逐步落实上文提到的4项工作。
在这一阶段,需要做的工作还包括: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明确
俄军所承担的任务,并履行其相应的职能;完成对防空军
所属部队的整编工作,进一步完善防空区域指挥系统;组
建机动式防空部队,提高陆海空基各型防空系统的作战能力,实现国家整体防空实力的跨越式发展;提高导弹袭击预警
系统、太空监测系统和太空导弹防御系统的作战效能;在
防空军指挥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建设国家级的空中侦察与
监测系统;建设统一的歼击航空兵作战指挥系统;采取有
力措施,提高领空防卫能力;加强空中边境线的保卫;制
定空天防御力量的训练计划和作战使用原则。
第二阶段(2001-2005年):成立新的军种——空
天防御力量,彻底完成俄军结构体制调整工作。
在本阶段,需要做的工作包括:组建空天防御力量总司令部和各级指
挥所,形成功能完善的指挥控制系统;建立完善的干部培
训体系;解散原空军中的歼击航空兵师,其属下的歼击航
空兵团编入原防空军的军师级作战单位之中;陆军中的前
线防空部队和集团军属防空部队统一划归空天防御集群指挥,并以二者为基础组建机动型防空师;大力建设导弹袭
击预警系统、空中侦察与监视系统、太空监测系统和歼击
航空兵作战指挥系统;以太空导弹防御系统为主体,加强
其与太空监测系统与反卫武器系统之间的协作;建设非战
略性导弹防御系统。
总参谋部军种联合工作小组在调查报告中指出,“与
其他军兵种相比,空天防御力量的行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既要完成空天防御任务,还要履行远程航空兵和军事运输
航空兵的职能。
因此,空天防御力量的总司令最好是集行
政管理与作战指挥为一身,否则可能无法充分发掘出空天
防御力量的所有内在潜力。
”
至于空军与防空军的合并问题,总参谋部军种联合工
作小组认为有利有弊。
好的一方面是:精简了指挥机构和
管理机构的数量,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空间情报侦察
信息的利用率;密切了防空部队与突击航空兵之间的协同
等等。
不利的方面表现在:指挥机构的过度精简给战场指
挥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以航空兵某团为例,原先该团处于A区,归A区指挥控制系统管辖。
战争爆发后,该团由于任务需
要转战至B区,这时它是归A区指挥控制系统管辖,还
是归B区指挥控制系统管辖就成了一个大问题,指挥体制
模糊不清,作战指令相互矛盾,延误战机暂且不论,必然
会造成该团人员装备的重大损失。
为了解决这个技术性问题,总参谋部军种联合工作小组还将继续进行相关理论的研究
与探索,并通过一系列的模拟仿真试验和实兵演习进行验
证和修改。
此外,防空军的军事研究员们还从经济的角度对空军
与防空军合并的效果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预计这项工
作将耗资0.2-2万亿卢布,其中1.8万亿用于指挥机构的改革和两军在战略战役层面的整合,0.2万亿用于两军在战术层面的整合。
如果在精简指挥管理机构的工作完成20个月之后,再精简空军与防空军的部队,可节约经费0.2-0.3万亿。
如果执行统一的技术政策和干部培训机制,则
又可节约一大笔经费。
综合上述各种因素,军事研究员们得出结论:在格拉
乔夫担任俄国防部长期间,俄军五军种的结构不大可能改变。
谢尔盖耶夫时代的空天防御之争
1997年5月,时任战略火箭军司令的谢尔盖耶夫大将
被任命为新一届国防部长。
新防长上任后,对俄军编制体
制调整的缓慢状况大为不满,要求各部委和有关研究机构
加快军队编制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特别是防空军与空军
的合并问题。
新防长认为,“空军与防空军的合并已是大势所趋,
无需再讨论。
我们研究的重点应放在下面这个问题上:隶
属于防空军的太空导弹防御部队是并入空军好,还是划归
战略火箭军管辖为佳?”
为此,国防部又成立了一个军种联合工作小组,专门
讨论这一问题。
在项目论证过程中,小组成员分成了两大派,争论相持不下。
以国防部第4中央科学研究所所长德
沃尔金少将为代表的第一种观点认为,“在《削减战略进攻
性武器条约》的框架内,战略火箭军不应该被降格为兵种,还是应作为一个独立军种存在为宜。
在这种条件下,太空
导弹防御部队划归战略火箭军指挥是符合作战环境需求的。
”第二种观点以防空军总司令、国防部第2中央科学研究所
所长苏米内少将、国防部第45中央科学研究所所长巴蒂里
少将为代表,认为:“太空导弹防御部队不能从防空军中分
离出去,统一的空天防御体系不应该被割裂。
”
第一种观点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两个。
一是“太空导弹
防御部队划归战略火箭军指挥后,可提高作战效能20%”,
另一个是“此举可大量节省军费开支,如果将战略弹道导
弹(装备战略火箭军)和A-135反导系统拦截导弹(装备
太空导弹防御部队)进行统一研发、生产和部署的话,至2010年可节约军费1万亿卢布。
”
专家们指出,第一个论据存在不少漏洞。
首先,20%
这个数据是如何计算出来的,第一种观点的支持者并没有
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其次,这样做会使太空导弹防御作
战的程序变得越来越繁琐:原先,当导弹袭击预警系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