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作家生平,创作风格.
2.诵读,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了解诗中所用的典故。
3。
把握《锦瑟》这首诗的意境,掌握《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4。
了解诗人淡然伤感的情怀,学习作者理性地看待世事的人生态度。
5。
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歌的主旨,把握诗歌的意境。
2。
了解诗歌所用的典故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
早年的诗人,也曾有救世济国的伟大理想。
他写诗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
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
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忘世事,他知道忧天无力,回天无术,就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这表现在诗歌创作中,他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
(二)《锦瑟》
1.解题
2。
整体感知:
(1)听录音(把握感情基调:伤感哀怨) (2)全班齐读3.具体研读:
首联,毫无疑问是起兴之笔。
大意是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感慨万千。
锦瑟的五十根弦,象征诗人将近五十岁的人生(李商隐活了46岁)。
瑟之发音,清幽哀怨,表示伤感.“一弦一柱”诗人仔细、平静地回顾自己曾有的青春年华,看出诗人寄意遥深,感情凝重;“思华年”为全篇主旨,以下两联就是他青春年华时所经历过的,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也是诗人追忆的内容。
诗人究竟在苦恋什么呢?他表达得太委婉了,只是用了两个典故来传达。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
此联紧承上文“思华年”一语,写诗人回忆中的感受.出句用庄周梦为蝴蝶事,似乎有这样的意思: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样美好,在回忆中又是如此真切,的确使人迷恋,致使诗人觉得那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眼下的困顿状况只不过是一场梦.但又可以反过来理解:如果眼下的困顿状况是真,则昔日美好的理想和情思岂不成了虚幻的梦?这真是“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诗人已经完全陷入一种迷惘的境界之中了.对句用望帝魂化杜鹃事,则似乎表明了诗人对“华年"的一往情深,即无论是梦是真,他都不会让自己的“春心”(也就是他的美好理想和情思)自生自灭,即使他死去,也要像望帝那样借杜鹃的啼声唱出自己的悲哀。
这两句各用一事,而衔接得如此自然,如出一意,也反映了诗人用典的工巧。
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本来,在颔联里诗人用“庄生”“望帝”两典似乎已将他的“华年之思"说得差不多了,往下确实难以为继,孰料诗人在瞬息之间视通万里,给我们展示了这两幅美好的画面,真可谓奇峰突起。
前一幅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轮明月为背景,塑造了鲛人泣泪成珠的形象.这是从民间传说中演化出来的,但又有作者的创造。
“珠有泪”者,珠光、泪光融成一片,难以分清之
谓也,它使人怅惘而又联想无穷。
试想,鲛人在痛苦中哭泣,其泪却化为人们喜爱的珍珠,其中有多少情味可供读者品尝!至于这泪究竟是影射美人之泪还是作者本人之泪,大可不必去管,反正这意境是够美的了。
后一幅以蓝田秀丽的群山和温暖的阳光为背景,塑造了“玉生烟”的形象.玉沉埋在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在空中,为山增辉。
这个想象来源于古老的传说(陆机《文赋》里“石韫玉而山辉"一句也来自这个说法)。
但诗人引用这个说法的意义非同寻常:从玉被掩埋这一面来说,那是很可悲的;从“生烟"这一面来说,却又使人感到欣慰,其中的况味也真是一言难尽。
这两幅画面尽管色调不同,但在表达作者怅惘、悲伤之情上是完全一致的。
至于它们的象征意义如何,那就有待专家们各抒己见了。
尾联是对“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总括。
“此情”统指颔、颈二联所概括抒写的情事,即自己的悲剧身世。
两句意思是:华年所经历的这种种情境哪里是等待今日闻瑟时才不胜怅惘呢,就是在当时已使人惘然若失,怅然不已了。
“惘然”二字,概括“思华年”的全部感受,就是迷惘、哀伤、寂寥之情。
末两句加倍渲染了今日追忆时的无限怅惘悲凉。
4。
关于《锦瑟》的主题:
《锦瑟》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这首诗的立意究竟缘何?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归纳起来,有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寄兴说、诗集总序说等等。
对诗意的理解,之所以有种种歧义,皆因这首诗意象朦胧,意境凄迷。
我们现在通常以恋情说和自伤身世说来理解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我们今天就是以自伤身世说来理解这首诗的主题的:诗中是一个暮老人回首锦瑟华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
其意境高远,感情真挚,可意会不可言传。
5。
小结:
这是一位富有抱负和才华的诗人在追忆悲剧性的年华流逝时所奏出的一曲人生哀歌.诗歌抒写其华年所历的种种人生境遇和人生感受,传达他在思华年时迷惘、哀伤、落寂、惆怅的心声。
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声呢?结合作者李商隐的身世我们可以略知一二.
6。
作者李商隐简介
李商隐,男,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或博爱县),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
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于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38年)进士及第。
曾任
弘农尉、佐幕府、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
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因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
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而不得志,后潦倒终身。
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大有大不如前的趋势,而李商隐却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杜牧与他齐名。
两人并称“小李杜”,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
有《李义山诗集》。
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如果说第一首无题诗《锦瑟》是作者以个人为中心在自伤身世,那么我们接下来学习的这首咏史诗《马嵬》则是站在国家的角度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
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
(三)《马嵬》
1。
背景介绍:
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
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
史称“马嵬之变”。
《马嵬》为咏史诗,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故事为抒情对象。
2.解题
李商隐恩师令狐楚仙逝,他送灵回京至马嵬,远望杂乱地长着灌木丛和荒草,有的地方露出黄土,给人一种枯败苍老之感的马嵬坡,有感而吟《长恨歌》.一边的七师哥于是义激义山道“驴背上吟诗,颇有情味,何不以《马嵬》为题,借古讽今,吟咏一首呢?"
李商隐于是吟《马嵬》(其一)(其二)两首诗,借古讽今,以唐明皇时期马嵬事件的藩镇之乱讽刺当时的甘露之变的宦官专权.(“甘露之变”———大和九年(835年),宰相李训引诱宦官参观所谓“甘露",企图将其一举消灭,但事情败露,反而导致宦官大肆屠杀朝官,史称“甘露之变”。
)因此,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
3.整体感知:
(1)放录音范读。
(感情基调:讥讽)
(2)全班齐读
4.具体研习:
首联: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曾令道士去海外寻其魂魄,有道士说在海外的仙山找到了她并带回金钗之类的饰物给唐玄宗看,并说杨贵妃约订和唐玄宗的他生之约。
这句是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
颔联:“虎旅传宵柝”、“鸡人报晓筹"各是什么声音?—————军营内禁卫军敲梆子的声音,而后者为掌握时间的卫士在宫内报时的声音。
“空闻"——只听到。
“无复"—-没有听到.这两句写了只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显然写出了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
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空闻”对"不复"对比手法,突出玄宗的惜安今危,惜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颈联:”此日”指杨贵妃被赐死的这一日(756)六月十四日。
"当时”回顾五年前七夕这一天,当时唐玄宗与杨贵妃在七夕"海誓山盟",并且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
这两句实在讽刺玄宗虚伪,自私,为了保命违背了诺言。
同时也可以看出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
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运用
了对比的手法引发人们的深思:自己当了四十五年的皇帝却保护不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比不上普通老百姓家夫妻恩爱。
这句是全诗的诗眼,引起读者深思:唐,杨悲剧的根源.诗歌批判了李隆基晚年的荒淫好色,不理朝政,任用奸臣,远离忠贤,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以至于自己酿成自己的爱情悲剧。
(四)总结两首诗的艺术特点:
这两首诗一首是无题诗代表,一首是咏史诗代表,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身世之感伤和国家之痛苦的呢?
第一首《锦瑟》的表现手法:
1。
朦胧的意象 2。
哀怨的基调 3.凄迷的意境 4。
华美的语言 5.象征的手法
第二首《马嵬》的表现手法:
1.讽意至深:①否认神仙怪诞,生命轮回说②对比唐玄宗今昔境遇,而寓意自明③结尾通过设问深化议题
2.用笔至细:倒叙的方法 :称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的凄凉.五六两句也是倒叙的手法,先说六月十四日这天发生事变,再回忆五年前夫妻的山盟海誓.
3. 措辞的委婉:如“空闻”“如何"等词。
4。
立意含蓄:最后在对比中点明题旨.
5。
对仗工整:中间两联。
(五)诗歌鉴赏方法总结
我们学习了李商隐这两首诗,知道了作者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那么这两首诗对我们做诗歌鉴赏题有什么帮助呢?我们说第一首是无题诗,对主旨不好把握,我们通过诵读,从意象入手,通过凄迷的意境也能略知一二。
第二首是咏史诗,我们通过诗歌题材分析,更能容易把握诗歌从而鉴赏诗歌.
1. 意境类诗歌鉴赏【答题步骤】:
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绘景)。
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析景):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迷,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悟情)
2。
怀古咏史诗答题基本思路:
①弄清史实;②要体会意图;③分析写法;④领悟感情。
常见感情: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感悟昔盛今衰,感慨个人遭遇,抨击统治者昏庸和社会时弊,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六)拓展练习
1、阅读下首唐诗,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简析严维诗三、四两句的意境。
【答案要点】
诗人独立江边遥望朋友去处不愿离去,直到很晚。
秋夜清冷,乌鸦都已归巢,唯有江水悠悠。
(步骤一)描绘了冷清萧瑟凄凉的意境. (步骤二)表达了诗人无限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洛桥李益
金谷园中柳, 春来似舞腰.
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注:“洛桥",一作“上洛桥”,即天津桥,在唐代河南府河南县(今河南洛阳市)。
当大唐盛世,阳春时节,这里是贵达士女云集游春的繁华胜地.但在安、史乱后,已无往日盛况。
河南县还有一处名园遗址,即西晋门阀豪富石崇的别庐金谷园,在洛桥北望,约略可见。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的主题是抒发对好景不常、繁华消歇的历史盛衰的感慨,请从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的角度谈谈诗歌的独特意境和情调.
【答案】
以金谷园引出洛阳桥,用消失了的历史豪奢比照正在消逝的今日繁华,激发人们对现实的关注,而不陷于历史的感慨,发人深省用柳姿舞腰的轻快形象起兴,仿佛要引起人们对盛世欢乐的神往,却以独上洛桥的忧伤,切实引起人们对时世衰微的关切,含蓄深长的诗歌从现实看历史,以历史照现实,从欢乐到忧伤,由轻快入深沉,巧妙地把历史的一时繁华和大自然的眼前春色溶为一体,意境浪漫而真实,情调遐远而深峻,表现出唐由盛入衰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