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第93期教学研究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个性能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先决条件。
本文主要阐述了在统计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统计教学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主要目标的教育。
按照目前对人才素质结构通行的划分方法,我们把人才素质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三个方面,心理素质在人才素质整体结构中具有基础与核心的作用。
而心理健康水平是良好心理素质的集中表现。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保证,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各种活动,多渠道、多方位交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其中,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途径。
因此,在财经专业的统计学课程中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个统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在统计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与社会的发展及受教育者本身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它强调教育活动在教育人的过程中,要以人为中心,学生在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发展中,都存在心理素质的问题。
其中,心理健康状态是使个性能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先决条件,对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显示、描述、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系列概念、原理、原则、方法和技术的科学,它是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在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数量性学科特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课程深奥难懂、学习兴趣不高,厌学情绪会出现在统计课学科教学进程之中。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统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所以,在统计教学中,适时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统计教学的当务之急。
在统计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统计教育中有许多可供挖掘的素材,成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条件,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统计学的应用性特点,即统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着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引用一些翔实的统计资料,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2)统计学的实践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数据、用数据解释结果的能力,以增强学生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统计学的严谨性,要求学生严格按《统计法》办事,充分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杜绝弄虚作假、伪造数据的不道德行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二、统计学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营造和谐课堂的心理环境
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师生互动交流的场所。
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教师不应以教育者自居,课堂上应充分发扬民主、自由、平等的作风,要勇于听取学生意见,善于控制自身情绪,做到和善宽容、豁达大度,从而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其次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师在教学中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信任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运用肯定性评价激励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健康的教学环境中学习。
第三,教师要善于创建愉悦的课堂环境。
教师课堂上的一言一行无不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一个和蔼可亲、积极乐观热情的教师特别容易让学生接受,教学中学生会时刻感受到温暖,时刻保持着对老师的期待,并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学要求。
(二)精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1、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的方法论科学。
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
文/朱思清
统计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21・
统计教育2007年第6期
系,通过这些数据方面反映社会经济现象规律性的表现。
在统计教学中,可以结合我国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统计数据,应用大量翔实的统计资料,充分介绍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历程,深刻反映国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统计具有总体性的特点。
从总体上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方面,是统计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特点,统计的总体性特点告诉我们,研究客观事物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过程,要从总体上进行观察,要从全部的或足够多的个体观察入手最后达到对总体数量的认识。
在统计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学生个体上的差异,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找准人生的奋斗目标,我们在强调个人奋斗时,也要教育学生从总体上看问题,从全局上思考问题。
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得以发展,在团结与协作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交际能力和团队精神,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健康发展。
3、统计数据具有集中趋势和离中趋势两个重要的数量特征。
集中趋势是指总体单位各变量值向某一点集中的情况,反映变量值的一般水平,从而反映出该变量分布的综合数量特征;而离中趋势则反映总体单位各变量值的离散范围和离散程度。
集中趋势和离中趋势是总体变量描述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它们从两个不同侧面共同描述了变量分布的全貌。
在统计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集中趋势和离中趋势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告诫同学们正确对待每一个人的优缺点,不能只看到同学不好的一面,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善于与人友善相处,从而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
4、统计数据的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不断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提高数据的准确性,是统计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统计数据的质量问题已发展到相当严重的程度,造成了许多严重的后果,严重损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在统计教学中,对学生加强普法教育,认真学习《统计法》,不断培养学生统计守法意识,强化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思想意思,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平。
5、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市场化条件下企业对人才的统计理论要求较高,但更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也就是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去解决企业所面对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统计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大胆走出课堂,到实验室和实际工作中去,组织学生充分利用时间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进行统计方案设计、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数据的分析,写出统计分析报告等。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三、在统计教学中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要求
事实证明,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学生的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在许多情况下,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决定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积极的工作态度是统计教学中良好的心理教育的开端。
一个统计教师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是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只有热爱自己的事业,采取积极的工作态度,才能热爱自己的学生。
师爱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
”
2、良好的教学心境是影响学生心理感受进而影响统计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教师要善于创设积极良好的教学心境。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轻松、幽默、活泼的课堂心理环境中,可以放松心情,消除紧张情绪,并以开放的心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从而增进了学识,培养了能力,思维得到启迪。
3、自觉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统计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学生的向师性,决定了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长远性和多面性。
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这就要求统计学教师性格开朗、热情乐观、宽容大度、学识渊博,有毅力,有恒心,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富有爱心,心理素质稳定,不浮躁,有涵养。
总之,在统计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全面提高统计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新时代统计教育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贾晓波.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M].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3
[2]李洁明.祁新娥.统计学原理[M].复旦大学出版1999.12
作者单位:湖北省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责任编辑:岳大波)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