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 风骚惊世俗 笔墨任天真——记章草大家吕洪年先生
俯仰叹赏兴未已山雾忽来天地白——吕凤子绘画艺术特征略论

吕凤子14俯仰叹赏兴未已山雾忽来天地白——吕凤子绘画艺术特征略论⑩文/赵启斌吕凤子(1886年-1959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中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自民国初年以来即从事中国画创作,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
同时,他在画论、书法、篆刻、诗词等方面也有着深厚的造诣,在现代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吕凤子以中国文化为本体,从时代的变革中选取绘画素材进行绘画创作,既真实地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迁,也记录了个人思想、情感发展变化的过程,其作品因丰富的精神内涵而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仅就吕凤子的绘画艺术特征展开讨论。
一、将社会时局题材纳入创作范围吕凤子从事中国画创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成分,保持着对政治、社会时局题吕风子(1886年一1959年),江苏丹材的关注。
吕凤子认为绘画具有教育的功阳人,我国现代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能和社会意义,画家的创作不能脱离所处和美术教育家。
原名浚,号凤子,早年的时代、现实和当时的政治背景,绘画要画名江南风,后改凤先生。
1907年考入“写神致用”。
他的绘画创作即是如此,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师从李瑞清:1911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其绘画题材既年创办正则女校,历任武进女师、常州有仕女、罗汉等古代传统题材,也有反映五中、长沙师范、扬州师范等校教师。
现实生活的现代人物画题材,比如难民题后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教授、上海美专材和农民题材,从中寄托自己对现实社会教授兼教务主任、镇江第六中学校长、的深情关注。
吕凤子关注社会现实的创作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主任兼国画组首席观点,始终贯穿在他每一个时期的创作之教授、国立艺专校长、正则艺专校长、中,基本上没有间断。
国立社教学院艺术系系主任等职:建国吕凤子早期许多作品隐含着强烈的后,担任苏南文教学院艺术系教授、苏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呈现出对动荡社会中南文联委员、江苏师范学院制图系教人民苦难的沉重心情。
如1925年的《观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筹委会副涛图》、1919年的《古松图》、1927年主任委员,当选江苏省人民代表、全国的《自赋浪淘沙》即是如此。
论草书大师吕洪年及其理论(中)

草 的草法 严谨 ,笔笔 讲来历 ,有着专 门的法 度 。章草 的来源和章 草草法的来源 , 即结字与点画形 成的基本 的结字和点画 已是汉字书写 中极 省变 和精炼的 了 , 不 规律 ; 不仅 如此 ,他还 能胸有 成竹地达 到点画准确 、 仅 点画有根据 、有来源 ,而且结字也 与篆隶有着 紧密 分明, 韵致高古。 高古要达到是非常不易的, 这与书 的联 系 。如果在 书写时违背草法 ,随意连笔 草写 , 任 法家本人 坚实广博的学养 、 敏锐 的观 察力和超强的理
笔 为体 ,则极 易误入歧途 ,甚至进入死 胡 同,不能 自 解 力及形 象记忆 力分不开 。应 当肯定 ,对民国年间的
拔。
《 沙坠 简 》、张凤 的 《 流 汉晋 西陲木 简乙编 》和各地
吕洪年先生 的 《 训章草 ( 校 急就 章 )》为后来 者 陆续 出土 的一些竹木 简书 ,吕洪年先 生都 曾进行 了深 提供了研 习章草的方便之门。它有如下之特点 :
其四 ,章楷二 体 ,动静 结合 ,眉批 高妙 ,隶
啄于 t
章草 的临习需要有 相当的篆隶功 夫和修养 ,否则 省略某些笔画或者结 构。变 ,就是将原来的笔画或形 要 获 得章 草 的真谛 是 根 本不 可 能 的 。章 草既 不 属于 式 ( 位置 和相互关 系 ),改变笔顺 。变的处理 回避 了
详而 静之书 , 不属于简而动之 书 ,而是处于 二者之 竖笔所 占的空间和 书写的难度 ,发挥 了章草的横势 , 也
间。 章草是在篆书中萌芽, 最后通过隶书的发展而定 同时对章草每字内部的连笔草写变得更为生动、绵密 型。同时今草也是在章草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脱颖而出 和 匀称 。连 ,就是将某些本不 相连的笔画连在一起 书
雠
王冕的诗歌

王冕的诗歌白梅[作者] 王冕 [朝代] 元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异乡[作者] 王冕 [朝代] 元东山西山生白云,异乡那忍见残春。
野蒿得雨长过树,海燕隔花轻笑人。
每是闭门疏世事,何曾借酒恼比邻。
过从时有相嗔怪,不解潜夫意思真。
墨萱图·其一[作者] 王冕 [朝代] 元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送王克敏之安丰录事[作者] 王冕 [朝代] 元丹墀对策三千字,金榜题名五色春。
圣上喜迎新进士,民间应得好官人。
江花绕屋厅事近,烟树连城野趣真。
所愿堂堂尽忠孝,毋劳滚滚役风尘。
金水河[作者] 王冕 [朝代] 元金水河从金口来,龙光清澈净无埃。
流归天上不多路,肯许人间用一杯?杨柳春融青雾拥,芙蓉秋霁锦帆开。
老夫白发少年志,适兴时来看一回。
即景[作者] 王冕 [朝代] 元江北春深野草芳,江南春浅柳枝黄。
凫鸥得水竞出没,寒雀受风相颉颃。
适意漫提如意舞,醒时不异醉时狂。
昨朝孺子拦街笑,笑杀人间马子长。
仁风[作者] 王冕 [朝代] 元仁风蔼区宇,圣道日月明。
膏泽育万汇,衣冠乐升平。
夷陵虽云僻,岂无王化并?奈何洙泗流,不浃荆楚氓。
蛆惑祠奸操,声教若掩扃。
樊山老文学,执法开杳冥。
荡涤众陋习,魑魅不能撄。
巍巍鲁灵光,中天丽晶莹。
一变风俗美,再变礼乐兴...今时[作者] 王冕 [朝代] 元今时自与古时别,酒兴何如诗兴赊?风引白云归坐榻,雨蒸花气入窗纱。
漫言海上神仙宅,不抵江南处士家。
有客相过勿多论,老夫迂阔是生涯。
劲草行[作者] 王冕 [朝代] 元中原地古多劲草,节如箭竹花如稻。
白露洒叶珠离离,十月霜风吹不倒。
萋萋不到王孙门,青青不盖谗佞坟。
游根直下土百尺,枯荣暗抱忠臣魂。
我问忠臣为何死?元是汉家不降士。
白骨沉埋战血深,翠光潋滟腥风起。
山南雨暗蝴蝶飞,山北雨...世情[作者] 王冕 [朝代] 元世情多曲折,客况自堪怜。
沁园春全文及赏析

沁园春全文及赏析沁园春全文及赏析沁园春全文及赏析1[现代]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注释:【1】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
本词选自《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2】寒秋:就是深秋、晚秋。
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3】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所以说是湘江北去。
【4】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
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
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
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5】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
【6】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
尽染:此处化用王实甫《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句意。
【7】漫江:满江。
漫:满,遍。
【8】舸(gě):大船。
这里泛指船只。
【9】争流:争着行驶。
【10】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
击,搏击。
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
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11】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
万类:指一切生物。
霜天:指秋天,即上文“寒秋”。
【12】怅寥廓(chàng liáo kuò):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
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
于右任写笔墨精良人生乐事气质变化学问深时联

于右任,原名乔翁,字伯驹,号颐如,晚号芸谷,山西肃宁人。
于右任以写笔墨精良而著称,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更融入了他对人生乐事、气质变化和学问深时联的思考。
在本文中,我们将围绕这些关键主题展开讨论,深入剖析于右任文学作品背后的深刻内涵。
1. 人生乐事:在于右任的文学作品中,人生乐事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在他的笔下,乐事并不仅仅是短暂的快乐和愉悦,而是一种深层次的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生中种种美好的瞬间,无论是与亲友相聚、欣赏自然美景,还是体味人生百态,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2. 气质变化:气质在于右任的作品中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意义。
他以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揭示了人生中气质的变化与个性的成长。
从孩童时期稚嫩可爱的天真气息,到成年后的风华绰约,再到晚年时的沧桑与睿智,于右任的作品深刻地描绘出了气质在人生中的蜕变和塑造。
3. 学问深时联:于右任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对学问深时联的探索和表达。
他深谙人生百味,对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有着非凡的造诣,通过这些学问的交融,他传达了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在他的作品中,学问与深时联,共同构成了一幅幅意境深远的艺术画卷。
总结回顾:通过以上的探讨,我们不难发现,于右任的作品深刻而丰富,这不仅需要作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更需要对人生、气质和学问的深刻思考。
于右任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种文字表达,更是一次对人生、时代和学问的深刻反思和探索。
正如他所言:“书本原是著称理,万状纤纤说有时”,学问的深邃和时代的变迁,构成了于右任作品独特的魅力所在。
个人观点:在我的观看下,于右任的作品展现了他对人生和学问的深刻思考,无论是对于乐事的体验,还是对气质变化和学问深时联的探索,都展现出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文学情怀。
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他对人生的热爱和对学问的追求,更能够从中汲取到生活的智慧和力量。
在知识文章的撰写中,提及于右任、人生乐事、气质变化、学问深时联等关键主题,将有助于引发读者对于这些主题的思考和探讨。
雄浑奇崛 朴拙高古

雄浑奇崛朴拙高古作者:韦青来源:《收藏界》2015年第05期徐悲鸿曾评价一人曰:“承历世之传统,开当代之新风,三百年来第一人,非凤先生莫属。
”由于他生性淡泊,甘于寂寞,一生忙于“画画、教书、办学校”,默默耕耘,不计收获。
正如张大千所言:“他的才华真高,但是他的生性却很淡泊……要是他稍微重视一点名利,他的名气就会大的不得了。
”他就是与张大千、齐白石等齐名的近代国画大师吕凤子。
吕凤子(1886-1959年),原名浚,字凤子,早年署名江南凤、中年凤先生、晚年称老凤,江苏丹阳人。
是中国现代著名书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曾创办上海神州美术院和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历任上海美专教授兼教务主任、国立东南大学教授兼艺术科主任、国立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兼艺术教育系主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江苏师范学院图画艺术科主任、中国美协江苏分会副主席等职。
一生培养了大量人才,桃李遍天下。
现代著名画家刘海粟、徐悲鸿、张书旗、吴冠中等都曾向其学习过书画。
吕凤子的文化素养博大精深,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对儒理、哲学、老庄、佛学等无不精通。
他一生兼擅数艺,书、画、印皆独标一格,诗文亦佳,又兼涉琴、棋,将中国传统文化多方面的修养集于一身,绝非一般艺术家所能为。
在中国画领域,他以罗汉、美女、凤体书“三绝”成为书画大师,有东方“米盖朗基罗”之誉。
一生创作了大量书画,在各个时期都有重要作品发表。
如1931年创作的《庐山云》获巴黎世界博览会中国画一等奖,1939年的《逃亡图》、《敌机又来矣》选送苏联展出,1942年的《四阿罗汉》获重庆第三届全国美展金奖,1959年的《菜农的喜悦》获江苏省美展一等奖等。
是二十世纪江苏四大画家之一。
抗战时期,吕凤子携妻带子,率领正则学校部分教师,历尽艰难险阻,于1938年在重庆璧山创办正则蜀校。
1940年又接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
在战争环境下,他克己尽责,捐资卖画,以“苦行僧”的精神,矢志办学。
抗战胜利后,吕凤子回到故乡丹阳,在一片废墟中重建正则学校。
乱画 古诗词

乱画古诗词1.书画诗文总不工,偶然生计寓其中。
——唐寅《贫士吟》2.官閒空绾文章印,水浅难移书画船。
——仇远《岁晏迁居》3.今晨告我武林行,一束图书画舸轻。
——孙蕡《送高文质游杭州》4.尽将书画散朋友,独与长铗归来乎。
——苏轼《次韵吴传正枯木歌》5.书画船过水晶宫,杨柳正绿花正红,且为老夫寄诗筒。
——方回《送□景文长兴丞》6.江湖漂萍本无蒂,一囊书画东西家。
——沈周《挽方水云道士用东坡先生清虚堂韵》7.江湖漂萍本无蒂,一囊书画东西家。
——沈周《挽方水云道士用东坡先生清虚堂韵》8.篆刻诗书画,造微靡不工。
——陈三立《为石醉六题其师江建霞京卿遗墨册》9.苏黄不作与可死,人间书画无真迹,劝君宝此勿轻掷。
——何景明《题文与可画竹上有东坡山谷题识》10.进观君艺何斑斓,能诗书画奕剑丸。
——程恩泽《沈栗仲同年宰酃县以弦歌化之邑能鼓雅琴者四十余人其治可想以诗赠之》11.箪瓢斋颇奢颜巷,书画船堪埒米家。
——刘克庄《次韵竹溪题达卿后坡·□反终身从李愿》12.初学书画同游戏,静阅琴棋相对闲。
——耶律楚材《寄妹夫人》13.一个琴棋书画手,数声鼓板笛笙歌。
——王延康《七十自寿诗·其六》14.书画琴棋诗酒外,深闺亦可寄闲情。
——那逊兰保《题览胜图》15.昔献书画图,新诗亦俱往。
——杜甫《八哀诗·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16.惜哉功名忤,但见书画传。
——杜甫《观薛稷少保书画壁》17.右军书画神传髓,康乐文章梦授心。
——齐己《荆州贯休大师旧房》18.聊雠二百载,傥有书画传。
——梅尧臣《饮刘原甫家原甫怀二古钱劝酒其一齐之大刀长》19.酒果若羔雁,书画及弊器。
——方回《送前歙黟楚□□五首·天王理万国》20.华屋旧公孙,燕室书画香。
——方回《小饮张季野宅分韵得张字》21.善书画意不画像,妙在托兴如声诗。
——方回《赠善画龙虎吴伯原杂言》22.园畦频点检,书画悦心情。
——朱有燉《拟不如来饮酒·羡我霜髯老》23.依稀淮岸潇湘浦,惯见月虹书画船。
清韵笔笔真率意,逸气草草大性情

清韵笔笔真率意,逸气草草大性情打开文本图片集元代立国90年,时间并不是太长,但在我国书画史上却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元代书画一改前朝工丽精致,怒张燥露的风气,形成了萧适恬淡。
清新雅正的风格。
涌现出赵孟頫、柯九思和时称“元四家”的倪云林、黄公望、吴镇、王蒙等一一大批书画大家,开创了我国书画史上光彩四溢的新高峰。
其中倪云林以其炉火纯青的书画境意显得尤为突出,创立了一代文人画风。
倪云林,名瓒,字元镇,号云林,别号有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萧闲仙卿、曲全叟等10余个。
亦自称倪迂、东海瓒、懒瓒。
江苏无锡人。
元大德辛丑年(公元1301年)生,明洪武甲寅年(公元1374年)卒,享年74岁。
倪云林所作书画,山水不着色,枯木平远,竹石以天然幽淡为宗+时称“逸品”;攻词翰,诗作皆及古意;书从隶入手,翰札熠熠有晋人风气。
他诗书画皆佳,只是诗书之名为画名所盖,而少为人所知晓。
性格狷介、好洁,一生所作诗书画无数,皆以自娱为乐。
倪云林书画以自娱为乐依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段文字之中: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近迂游来城邑,索画者必欲依彼所指授,又欲应时而得。
鄙辱怒骂,无所不有,冤矣乎。
讵可责夺人以不髯也。
以中每爱余画竹,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
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
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辨为竹。
真没奈览者何。
但不知以中视为何物耳。
这两段文字,集中体现了倪云林的绘画思想。
其立论的着眼点是认为绘画是抒发自身的思想,是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是自我娱乐。
这一绘画理论荡涤了前朝画风中的求形风气。
“宋人论作画,注重物理,而神韵气趣副焉。
元人则讲神韵气趣,其合物理与否,若不屑顾及之,云林所谓‘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盖无人深恶作画近形似,甚至不屑称作画之事为画,而称为写”。
这是郑午昌在《中国画学全史》中对宋元画风的分析,可渭鞭辟入里,一针见血地指出关键所在。
清代姚鼐《行草七绝》

清代姚鼐《行草七绝》姚鼐《行草七绝》。
姚鼐(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
安徽桐城人,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
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
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姚鼐是显赫的吴兴姚氏的后裔,其一世祖居麻溪(今枞阳钱桥河南岸姚王集),五世祖姚旭明景泰年间迁居桐城城里。
至姚鼐,其家族居桐城县城已300余年。
姚鼐1731年十二月二十日(1732年1月17日)出生于桐城南门的一个官宦书香人家。
其祖先姚旭为明云南布政司右参政、姚之兰为江州府知府加按察副使衔,皆载入《明史循吏传》;高祖姚文然,康熙时任刑部尚书;曾祖姚士基,曾任湖北罗田知县,均贤良清廉,辞世皆享名宦祠祀。
伯父姚范,进士及第后为翰林院编修,著有《援鹑堂文集-诗集》,学贯经史,与桐城派祖师之一的刘大櫆情深意笃,使姚鼐得以跟其伯父受经学,跟刘大櫆学文。
其祖父姚孔瑛二十六岁时即去世,父淑终生为一介布衣。
姚鼐出生时,家庭已衰落。
鼐幼嗜学,伯父姚范授以经文,又从刘大櫆学习古文,刘大櫆对姚鼐特别器重,称其“时甫冠带,已具垂天翼”,“后来居上待子耳”。
乾隆十五年(1750),他二十岁考中举人后,经过五次礼部会试均名落孙山,直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三十岁第六次应礼部试,才中进士,授庶吉士。
3年以后,散馆改主事,分属兵部;旋又补礼部仪制司主事。
后历任山东、湖南乡试副考官,会试同考官和刑部广东司郎中等职。
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廷开四库全书馆,姚鼐被荐入馆充纂修官。
此职本应翰林方可充任,独鼐与休宁戴东源、兴化伍大椿、歙县程晋芳等8人破格当选。
《四库全书》成,鼐乞养归里,不入仕途,时年44岁。
大学士于敏中、梁国治先后动以高官厚禄,均被辞却。
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否则,不如“从容进退,庶免耻辱之在咎已尔”。
孙奇逢的诗

《偶题》孙奇逢〔明代〕程日多清课,操功不厌深。
看云消妄相,调鹤息机心。
《刘佐五设榻兼赠宝刀》孙奇逢〔明代〕东风吹雪满阑干,晓日清空白画寒。
四十年来燕市里,楼前流水红尘起。
竿头青苎酒旗摇,有人匣中鸣宝刀。
把手赠之锦作带,浑惭下榻逢交泰。
坐间肝胆饶素肠,情兴淋漓月照床。
烧烛顿忘别话久,香添再煮瓶中酒。
春花未吐春衫纡,山色溪光尽入庐。
今夜停杯好相语,平明上马过东去。
应知依依不胜情,桥南细问黄莺声。
中天斗畔高明月,莫教清笳吹石碣。
云绕蓟门老纶巾,路傍羞对看花人。
《书感》孙奇逢〔明代〕我来千余里,思见英雄人。
胸中罗今古,万物待其新。
人也而天游,钓渭与耕莘。
不然隐君子,山水乐相邻。
丘壑适吾意,皎洁不染尘。
二者俱悠邈,斯道竟沈沦。
乃知古人出,尧舜其君民。
退处林泉下,坐使风俗淳。
仁可覆天下,亦可善此一身。
此字不分明,痛痒总不亲。
庸众是非泯,英雄好恶真。
此是经纶手,千古无等伦。
《读许鲁斋集》孙奇逢〔明代〕我读公遗书,知公心最苦。
乾坤值元运,民彝已无主。
公等二三辈,得君为之辅。
伦理未全绝,此功非小补。
不陈伐宋谋,天日昭肺腑。
题墓有遗言,公意有所取。
众以此诮公,未免儒而腐。
道行与道尊,两义各千古。
《简杨莪蒿》孙奇逢〔明代〕老至躬耕卫水涯,纆桑君复惜年华。
山川独放达官舫,鸡黍重寻野客家。
竹隐锉帘闲鸟雀,尘飞谈笑带烟霞。
穷庐近识身多累,得借桐阴晚种瓜。
《次韵鹿干岳》孙奇逢〔明代〕高风当日几相寻,并见攀条赠友吟。
方恨偷儿疑鬼物,宁知天籁寄人心。
世殊不异山阳笛,志在依然流水琴。
闻道奚囊投烈焰,记来只字抵千金。
《长至》孙奇逢〔明代〕日临长至雪霜深,倚榻围炉酒自斟。
一代是非谁共语,百年感慨入孤吟。
闲从竹石同幽梦,静向琴书寄远心。
此际阳生人不觉,贞元消息好相寻。
《送友归白下》孙奇逢〔明代〕惊看鸿雁北,归带白门秋。
恋弟耽孤托,思亲畏远游。
装轻惜道路,老至爱朋俦。
来岁黄花发,东篱一径留。
《题宋怀豫饮光台》孙奇逢〔明代〕台敞元无暑,翛然万虑捐。
一代章草大家吕洪年

一代章草大家吕洪年四川出现的书画艺术家不少。
尤其是民国年间,群雄并起,那时候,张大千、陈子庄还不是成都画派的代表。
更多的艺术家沉潜于艺术,为人低调而不奢华。
因之,在中国艺术圈常常被遮蔽。
一旦有艺术家进入成都,就发现一个不同于江浙的艺术风格的世界。
那里带有更深沉的艺术性,让不少人感叹:“真想不到成都还有这样的艺术大家。
”忽然之间,好像发现了艺术新秀。
实则是不扬名而已。
息翁吕洪年就是这样的一代章草大家。
7月9日,《回忆息翁》暨吕洪年先生书法艺术回顾展在四川省图书馆展出。
吕洪年(1911-1994)字穰之,号息翁,别署常精进斋主,祖籍四川省仁寿县,1911年出生于成都,卒于1994年6月,享年84岁。
四川著名书法艺术家。
成都文化界、艺术界谷芳德、辜祖亮、向黄、李兴辉、曾倩、唐劳绮、邱崇光、吴万庆等均出席了此次书法展开幕式。
此外,出席的还有四川省图书馆党委副书记司建华、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长何天谷先生等人,吕洪年先生哲嗣吕春焘现场致辞答谢来宾。
众多嘉宾云集在一起,怀念吕洪年先生。
吕洪年先生像吕洪年先生在民国年间曾任成都市政府副秘书长,是四川省图书馆二次创建人之一。
1949年之后,任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官员。
就先生入世的事功论,其不仅参与二次创立四川省图书馆,他还精通经文,涵泳书林,研诗词、擅书法,对文物收藏与鉴赏都颇有造诣。
可谓是四川一代卓有成就的书法艺术家。
书法家、学者向黄先生在《我心中的近现代章草大家吕洪年》一文中说:在长期被冷落的环境里,吕洪年凭着自己的国学功底和一生对草书的研究,“忍剪凌云一寸心”,先后将古人的《章草千字文》《草诀百韵歌》《章草千字文》《校训急就章》和《稿诀》这五部书重新进行了笺注。
其内容有的是在综合比较的基础上对前人草法的错误进行了校正,有的进行了批注,有的则进行了一些深入的阐发和训诂。
从而将古人整个草书之法则、法式和法度均进行了勘正和规范,可使后学者较容易地了解和掌握草书的法则和规律。
风骚惊世俗 笔墨任天真——记章草大家吕洪年先生

风骚惊世俗笔墨任天真——记章草大家吕洪年先生
沈弋然
【期刊名称】《巴蜀史志》
【年(卷),期】2005(000)004
【摘要】上世纪80年代,在天府之国的首府成都,曾经有一位造诣精深的章草大家、诗人、文史专家和文物鉴赏家,他学养深厚,深谙经史,通晓禅道,才华横溢而又性情狂狷不羁。
他的才情可与大书法家谢无量往来酬对,狂骜可以与大藏家陈子庄“对狂”、“对骂”,评点古今;谈文论艺,把酒纵情……如入无人之境。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也因其恃才傲物,故不为时所重。
【总页数】5页(P52-56)
【作者】沈弋然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
【相关文献】
1.雄迈静穆太极正则——太极拳大家洪均生先生诞辰103周年感言 [J], 李驻军
2.再领风骚数百年——记“中国民间文化产业十大领军人物”、江苏弘业国际集团董事长刘绥芝先生 [J], 朱林
3.让大家都富起来——记开封市政协委员、开封新立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吕新立 [J], 王德亮;朱广志
4.耿介绝俗的章草大家吕洪年 [J], 曹建
5.寂寞高者——吕洪年先生章草书艺管窥 [J], 蔡显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寂寞高者——吕洪年先生章草书艺管窥

寂寞高者——吕洪年先生章草书艺管窥
蔡显良
【期刊名称】《书画世界》
【年(卷),期】2003(000)012
【摘要】在书法艺术的历史舞台上,章草扮演着多少有点类似高人隐士的角色。
在汉代的短暂辉煌以后,每个朝代研习章草者可谓寥寥无几,唐代几乎没有,宋代蔡襄在其晚年偶尔临写章草时喟叹其难写,元代赵松雪并不以此名家,清代亦少人问津,辨明初有个宋克,或多或少为章草争得了些许颜面。
清段玉裁说:『其各字不连绵者曰「章草」,晋以下相连绵者曰「今草』。
』『字不连绵』,或许正是章草区别于今草的本体特征。
正如唐张怀瓘《书断》所云:『章草之
【总页数】2页(P24-25)
【作者】蔡显良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2.34
【相关文献】
1.吕洪年《草书法式五种》序 [J], 何崝
2.论草书大师吕洪年及其理论(上) [J], 杨代欣;罗清华
3.论草书大师吕洪年及其理论(中) [J], 杨代欣;罗清华
4.论草书大师吕洪年及其理论(下) [J], 杨代欣;罗清华
5.风骚惊世俗笔墨任天真——记章草大家吕洪年先生 [J], 沈弋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老书生聂振文诗词

不老书生聂振文诗词聂振文:字允之,号不老书生、天沐堂主人。
国家一级美术师,张大千再传弟子。
祖籍山东蓬莱,六十年代出生于辽宁丹东,后移居古都金陵。
书法初宗赵孟頫、苏轼,后涉诸家;绘画初习明清,再习宋元,后承传大千泼墨泼彩。
为著名书法家史成俊、书画大家郭子绪、岭南画派大师李汝匡、张大千关门弟子孙家勤等诸先生的入室弟子。
因得恩师孙家勤先生亲传大千泼墨泼彩之法,遂成为张大千泼墨泼彩技法大陆继承人。
-------------------------------------------------------------------------------------------不老书生/聂振文诗词(一)知天命示感聂振文冲高志年少,天命问山翁?胸满荡云水,吟风泼彩虹!——————————(二)张家界写生有感聂振文翠峰春色好,得意水云濛。
雨醉山初醒,挥毫如疾风。
2016.05——————————(三)阳春游云台山聂振文初听溪声入耳幽,清凉境界爽如秋。
时而渐觉空山寂,高阁登临已忘忧。
2017.05———————————(四)登华山有感聂振文登临华岳最高峰,眺望诸山近宇空。
思绪茫然于浩渺。
心随目远探苍穹。
2016.08———————————(五)内蒙古九峰山写生有感聂振文清风伴入九峰中,仰望群山绿缀红。
兴笔苍茫秋色染,墨随山势自然浓。
2018.08 ——————————(六)游艺感怀聂振文大道孤吟唱大风,金陵止步作闲翁。
寒窗灯下思云卷,墨染苍烟纸上功。
2018.07 ———————————(七)抒怀聂振文云山好隐鹤飞立,旷达逍遥尤为难。
尘染皆因游世久?明心印月有奇观。
2016.11。
———————————(八)登武当山金顶(七古)聂振文一柱擎天傲群峰,变幻异景秀无争。
碧海可及清烟雨?功数道法万古情。
2016.05 ————————————(九)江南游学聂振文身若江湖一叶舟,离乡不舍友朋留。
南方山水风光好,愿醉今生未可休。
八大山人朱耷草书题画诗赏析

八大山人朱耷草书题画诗赏析书王世贞诗。
立轴,行书,纸本。
纵164.5cm横63cm诗文:当时七子才名大,谁似金瓯出御题。
摇笔江南开雨露,挥鞭海水卷虹霓。
张公政就民堪乐,蜀国弦调听不凄。
倘许元戎过小队,新庄亦字浣花溪。
山人将篆书笔法触于行草中形成独特书体而著称。
此轴书法用藏笔、直笔写出粗细相对匀称的笔划,在端正中通过行间、字间的连带和字形简化来求得通幅书法的变化,于平衡中通过字间的位置安排和行与间的错落有致呈现出奇绝险怪而有度的特征。
整幅书法体现了奇特、夸张而又均衡、正整的艺术特色。
朱耷《草书唐耿湋旧宅清源寺诗轴》,纵—二七厘米,横六O·九厘米。
钤印二:遥属、可得神仙、八大山人。
己卯(1699)前后,草书唐耿湋(八世纪末)题王维(六九九—七五九)旧宅清源寺诗轴。
这是一幅八大山人书法中非常精美的草书大立轴。
但有的字,草法不常见,今把原诗录出。
儒墨兼宗道,云泉结旧庐。
孟城今寂寞,辋水自纡徐。
内学销多累,西园易故居? 深房春竹老,细雨夜钟疏。
尘迹留金地,遗文在石渠。
不知登座客,谁得蔡邕书。
这首他曾在戊寅三月六日写过一幅册页。
存于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是戊寅年《山水鱼鸟书法册》中之一页。
此幅幅度大,字体雄伟,笔法圆润,每字结体稳妥,并且字与字之间的联系,气度贯通,有些字,把两字或三字,联接起来,大小错综,混为一体,如“城今寂”三字,“春竹”二字,“不知”二字,分合之间,韵律动人。
并且有的字,似畸而正,意断还联。
是书艺之上品,使辨认草字之间,有似而不似之感,通体笔画、字形、行气、章法,调和统一,可称杰作。
这幅立轴,曾在《泰山残石楼藏画》中印出,是高邕之旧藏。
行书题画诗轴纸本 77.9X166.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款署:“八大山人书。
戊辰八月五日。
”款印:“八还”。
引首章:“黄竹园”。
鉴藏印:“文心审定”、“荆门王氏珍藏”、“觉非审定”等4方。
释文:鴒原此高蹈,鴻鵠曷翺翔。
下者命雋匹,乐天歸草堂。
清民间画家吕焕成山水人物画

清民间画家吕焕成山水人物画吕焕成,生于1630年,卒年不详,清代画家。
字吉文,浙江余姚人。
善画花卉、人物和山水。
好作斧劈皴,风格近似明代著名画家戴进。
所作道、佛神像,笔法工整,设色古雅。
吕焕成(1630-1709),为清代初年“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字吉文,号祉园山人,浙江余姚人。
擅长画人物、山水,兼画花卉。
早年好作斧劈皴,风格奇古,与他的传世作品《春山听阮图》(现藏旅顺博物馆)、《西溪图》(上海博物馆)的画法相类似,勾皴挺拔秀劲,人物生动细劲,意境幽深,既有“北宗”画法的崇高峻美,也有“南宗”画法的秀润笔致。
近年有学者据其遗存作品考证认为应活至八十多岁。
吕焕成主要活动于清初的宁波、余姚、嘉兴、杭州一带。
那时的社会背景是,清王朝为巩固刚刚取得的统治南方的权力,在政治上实行高压政策,具反叛个性的文化均受到压制,而符合清王朝所创导的渔樵耕读,科举中仕思想的正统文化受到鼓励。
清王朝对南方知识界实行怀柔方针,吕焕成的山水内容深受此社会大背景影响。
吕焕成山水画表现的内容多是:自给自足的仙人,富裕安宁的高仕,悠闲自得的隐臣,他们或赏景秋游,或读书论禅,或弹琴舞歌。
偶尔也会点缀一些普通山民的劳动生活。
吕焕成的山水画的构图基本受南宋北画风格影响,从南宋马远、夏圭得到启发,把人物作”画眼“多布置若罔闻在画面二边或上下边框不远。
使”马一角”的山水元素演变成人物元素,这是吕焕成山水画中最具创造性的特征。
在山水画天的布局上吕焕成受北宋范宽、李成的感染,喜把高山峻岭飞瀑树林等充满整幅画面,作平远、高远状,很少留出大面积的天空。
吕焕成山水画的用笔是基本脱自戴进喜作斧劈皱,画粗笔头山水时很似戴进。
人物亦然,笔势跌顿挫很有力感。
而在画细笔头山水画时,则受南宋院体和文征明唐寅的吴门派等影响,线条笔势变得非常媚秀。
有意思的是在其仿古作品中还可见到颇有陈洪绶笔致的山水景物,可见吕焕成的画风是有着多种面貌。
吕焕成的山水画用色古雅,常用朱红画红衣、红木柱、木桌,又经常以贝粉点醒绿叶,极富浪漫诗意。
向黄我心中的近现代章草大家吕洪年

向黄我心中的近现代章草大家吕洪年我心中的近现代章草大家吕洪年向黄小引丙申开春,城西小聚,知蜀中前贤、近现代章草大家吕洪年先生翰墨书影将重现四川省图书馆新馆,此蜀中书法大事。
吕先生公子春焘大医师知余研究锦里书学印史有年,嘱为令尊撰写一文,深觉惶恐却又欢喜。
惶恐,前贤之艺,以晚生浅识薄才,担心不能宣扬到位,恐负旧家之托;欢喜,是因为撰写前贤,一则可宣扬前贤之功德、了然书印艺术之缘由;二则,以前贤为榜样,从片言只语、故闻旧纸入手,如同面授,直接謦欬,无疑转益多师,领悟传统,有益传承。
本文分吕洪年先生小传和一则草书校勘版本逸事两段。
一吕洪年:毕生精研草书的大家近现代国中对章草有研究且以章草名世者,有津门积铁老人王世镗、江苏姜堰舒凫高二适、浙江嘉兴欣欣老人王蘧常、北京富顺籍研斋郑诵先,蜀中则有仁寿息翁吕洪年。
“吕洪年 (1911-1994) 四川仁寿人,一九五六年入馆。
四川大学毕业。
曾任安徽凤阳中学教师,成都市政府秘书,梁山税捐处长。
”这是《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历任馆员名录》中的介绍。
他做的成都市政府秘书是书法篆刻家余兴公当年做市长时候的秘书。
吕洪年幼年即好吟咏,在其《常精进斋诗存》中自述:融之时,唐诗多能上口。
”少年时入受湘人王闿运影响较大的四川国学院,师从蜀中名宿鸿儒华阳徐子休、富顺宋育仁。
在宋育仁门下学习时,宋认爲吕洪年“谈言微中,未足以臻大道”,指点他应当“治周官经”。
“于是沉酣经术,以湘绮《九经笺注》爲依归。
” “暇乃爲诗,规摹选体。
”后来,四川国学专门学校(川大中国文学院前身)招考时,录取名额仅一百二十名,而报考者达五六百人之众,经三堂会考,吕洪年以第二名被录取,且爲录取者中年龄最小者之一。
一九三四年,先生流落上海数月,结识了许多当时的贤达学者,包括后来成爲中央文史馆副馆长、著名书法家、诗人的谢无量先生,和一代国画巨擘黄宾虹、张大千和大作家李劭人等,并与黄宾虹结爲好友,与李劭人结爲挚友,更与谢无量在师友之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骚惊世俗笔墨任天真——记章草大家吕洪年先生蜀巾人物风骚惊世俗笔墨任天真上世纪8O年代,在天府之国的首府成都,曾经有一位造诣精深的章草大家,诗人,文史专家和文物鉴赏家,他学养深厚,深诸经史,通晓禅道,才华横溢而又性情狂狷不羁.他的才情可与大书法家谢无量往来酬对,狂骜可以与大藏家陈子庄”对狂”,”对骂”,评点古今;谈文论艺,把滔纵情……如人无人之境.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也因其恃才傲物,故不为时所重.终未能一展才华于国zlz.交流艺事于异邦,而享誉天下.他的后半生可谓历经坎坷,然而却矢志不泯.放逸达观,深怀爱国主义情愫,民族主义精神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夙愿.只是也最终未能实现——他就是书法章草大家吕洪年先生.一,生平先生,字穰之.号息翁,别署.g-精进斋主,祖籍四川I省4_-寿县, 19l1年3月生于成都.1927~考入四川I国学院;1929年,在清末举人徐子休所办的大成中学就读,旋即考入四川国学专门学校(即四川大学中国文学院前身);1930年毕业时该校遂正式改名为公立四川大学中国文学院.先生家庭原是个小商,但其父亲那时已年老多病,生意遂一蹶不振.加上治病所耗,其父去世后遂家贫如洗.为了生计和学业,Yi~”-l=不得不在大学尚未毕业时即去当家教,达两年之久.1931年先生又被邀往涪陵县长家,任教一年.先生教学已小有名气,在1932~g回成都后,由同学曾义甫介绍到敬业学院及其中学部教书.成为一名正式教师.52巴罾炙志.2005.4.记章草大家吕洪年先生口沈弋然1935年春,因不易找到工作,先生只好前往南京投靠家族关系的吕超.吕超当时虽为国民政府的参军长,但因非蒋派嫡系,不敢变动蒋派的人,因此当时去的那一批人名义上除一人系正式秘书#1-,其余均只被安排为服务员.有的叙有官阶,有的甚至连官阶都没有.而先生因文笔功夫佳,被实授委任一级荐任官.1937~,吕超惜先生之才,又不便在手下安排,遂介绍先生前往安徽凤阳中学教书.先生乃辞职前往,后又接任校长之职.不想到年底时,日本鬼子已打到南方,先生只得带领学生逃难.1938~g旧历正月,在学校从风阳到六安又转宿松途中,离乱中的安徽教育部门为使学子不误读书,又开始组建第三临时中学.于是先生又投人其中.可惜战乱动荡,学校无法正.g-教学,该校遂迁徙洪江.此时.国内文教机构皆转移至四JII避难,Yell亦于此时抽身返川.并应在安徽第三临时中学认得的余尊三校长之聘,到省立资中中学任教.一学期后,因校长被换,先生只得离去返回了成都.1939~g,四JII省图书馆筹备处成立,先生经孙心磐介绍参与其事,并随岳良木和曹祖彬先生共同建立起四川第一个图书馆,成为其创始人之一.继而又继续在其中工作,负责编写古书目录,直到1940年.1943年春,先生到成都市政府任秘书长,一直任了四年,专职负责核改公文之事,并在此间结交了不少社会贤达.1947~夏,因余中英和吴景伯的关系,先生被财政厅长邓汉祥委任为梁山税捐处长,直到1949~g6月.新中国建立后,先生经着名文学家,翻译家,时任成都市副市长的李劫人的推荐,被作为统战对象,受到省市政府的重视和善待.1955年,先生被安排到草堂寺杜甫纪念馆工作,并负责审定文物及编写文物资料.其时,组织上安排与文史馆合编一部《草堂类编》,而先生专门负责鉴定文物之事,写有一厚册稿件.而该书主编为省文史馆馆长刘盂伉先生,先生因与刘盂伉结识.1956~g,先生之才为刘盂伉所赏识,在征得先生意愿后,又与市统战部联系遂调先生至文史馆.然而.在一场整风反右运动中,因上面认为文史馆所举报”右派”名额不够,而先生只是曾经在和一位朋友喝酒时,酒后说了一句“我一直无党派兴趣.”这位”朋友”大概是为了避免祸及自身,将先生出卖,而文史馆由此将先生诓骗“人瓮”.成为补额的”右派”.尽管后来对先el=明确规定作为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但仍使先生蒙冤达二十余年之久.文革结束后,先生的沉冤作为第一批得以昭雪.其时,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掀起全国的书法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四川省亦成立了中国书协分会,先生由此与余中英(兴公)等老一辈书法家在天府之国盛名重彰,而先生尤以章草和诗词学问之名受到尊崇.然终因先生“爱骂人”,甚至许多曾经跟他学书法的学生,因经不起”骂”,也离他而去.余中英被选为省书协副主物席,而先生则因”得罪”人太多,被撇之市井.尽管如此,然而历史最终不能掩盖先生之才艺,之情怀,之精神.先生晚年,身体不佳,曾经得过偏瘫,后被着名老中医仲愚先生治愈,仍能创作书法,耕耘不怠.卒于I994~F6月,享年84岁.二,才情——J-r|先生幼年即好吟咏,据先生在其《常精进斋诗存》中自述:”髫龀之时,唐诗多能上口.”蜀中诗教以前清大学者王运(湘琦)的”尊经书院”最具影响.其继承者则为先生的乡人尹庄伯.其时,先生之才思甚得尹赞许.而王湘绮的高足宋育仁(字芸子,清朝进士,入翰林,后为成都五老之一),因戊戌变法事败,被放逐还山,在成都修志讲学,后任成都国学院院长.先生十八岁时,执贽于宋芸子门下,因期研习诗词歌赋.然宋芸子觉得先生”谈言微中,未足以臻大道”,指点先生“治周官经”.先生”于是沉酣经术,以湘绮《九经笺注》为依归.”“暇乃为诗,规摹选体.”后来,四川国学专门学校(川大中国文学院前身)招考时,录取名额仅一百二十名,而报考者达五六百人之众,经三堂会考,先生以第二名被录取,且为录取者中年龄最小者之一,可见先生才气尤为出众.几年的学业,更为先生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并在此后的生活,学习与社会实践过程中对文史,典籍,考据,书画鉴赏,禅学和书法等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造诣.1934年,先生流落上海数月.结识了许多当时的贤达学者,包括后来成为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着名书法家,诗人的谢无量先生,和一代国画巨擘黄宾虹,张大干和大作家李劫人等,并与黄宾虹结为好友,与李劫人结为挚友.而他的两首少年之作的诗——《后湖泛舟依韵答谢重开》和《书意》当时即得到杨沧白,谢无量二先生的嘉赏.其时先生亦慕仰无量先生之才,欲拜其为师,而无量先生亦赏识先生之才华,不敢自尊,二人遂结为师友之谊,莫逆知交.甚至达到有时无量先生应酬不暇时,亦请先生捉刀代笔.有时先生与无量先生高谈阔论,评古论今时,即使在座的比先生大十多二十岁的时贤,也只有站着听的份,根本插不上嘴.后来李劫人撰写《大波》三部曲时,一是专门请先生为其找了有关资料,二是成书后又请先生为其核准.可见先生才之一斑.从先生遗诗看,一生虽然所作不多,亦甚得古韵.据先生自述,开始只知郑康成,颜,谢等,后来结交贤达,文人学士,方知清诗已”嬗变”,而”万象殊途,何泥一辙?”于是”抉择”,才形成了后来先生诗之面貌.1956年,谢无量被调赴北京任人民大学教授之际,先生与他的同窗彭云生,曾宇康,蒙文通诸学长为无量先生饯行,席问无量先生吟诗一首以作为与诸友临别留念之情,诗曰:杯酒从容惬素襟,还乡不觉二毛侵.余生尚有观周日.远别难为去4t-?.筇竹一枝扶蹇步.秋光千里送微吟.山川草木怀新意.他日重逢感倍深.以后谢无量又专门将此诗书写给先生,并署款日:穰之老弟正句.可见无量先生对先生的情谊甚厚.而先生当时于席间亦感而成韵,即席以《奉和无量先生去蜀赴京留别原韵》一首相酬,诗日:莫为分携黯素襟,廿年情事乍来侵.已无文学甄玄诣,但有樽罂济道心.坐想风微劳引领.若为标格自沉吟.他年锦里传耆旧,此日低回意倍深.从先生后来在他的《常精进斋诗存》注释中更可看出此诗的韵垮排屿佃彳l.田瞻俯胃己毒’蒋’宅地,渤璐’一参者悠7陋_■莴安霉Z1-,p’.r蕹哉阐半l愚’◇-,.r,,一.-蒙▲;.).1巴舒史志?2005?4?53蜀巾人jf易味:先生在第二句后注日:”余与先生(指谢无量)于解放前相见于上海,已二十余年矣”;第四句后注日:”解放后余贫甚,每相见,先生必为余置酒”;在第六句后注日:“余之文行先生知之甚深,故相契甚笃,非仅师友之谊”;在第七句后注日:”饯行之人有彭云生,曾字康,蒙文通诸老学长,实成都之耆旧.从中不难看出,先生与谢无量先生之间的关系,非以诗之酬对不能表达.也许先生预知与无量先生此别可能不得再见,而发此感慨.在历经患难之后,先生所抒发的对老友惜别的依依情怀,饱含着对这位师长和老友眷顾,留恋和宽慰的真情厚意.更令人感佩的是,先生作为深具中国传统文化的文人,对祖国文化衰落的担忧,对民族文化精神和人间大道丧失而又无力回天的叹息,表现出他对祖国文化的爱恋,坚信与珍视.其忧国忧民之情,身处逆境而又坦然处世之怀和自强不息的文人风骨气节,无不在这短短的八句诗中反映得淋漓尽致,读之不禁使人泪下.与余中英先生的交情也是这样.1943~,先生在成都市政府供职时,因意气相投,与时任市长的余中英交厚,以至在以后与余中英四十余年的交往中,成为挚友.文革结束后,他们的这种文人相契,甚至表现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他们常常互相配合,往往有诗酬时,特别是对海外有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的华侨,余中英总是请先生作诗,而先生写好诗后,往往又谦让而反过来请余中英写字,使之珠联璧合,以此来对外宾展示民族的国粹艺术.甚至还时有先生为余中英代笔写诗的情况,这从先生的遗诗中即可看到.谢无量先生早在1964年即已辞世,故先生晚年多与余中英过从,两人彼此相知甚深.他晚年曾经对我讲起,说:”余中英最了解我,所以听到余中英死时,我哭了.”据先生三子吕春焘说,先生一生不论遇到任何磨难与困苦都从巴蜀炙宅.2D.4.未哭过,而听到余中英的死讯,顿时号啕大哭.而先生也曾为余中英写过一首诗,亦写得感人致深,充满了对老友的真情.应该说,先生的才情不仅表现在诗上,而是多方面的.在旧社会,先生主要是教书育人.解放后,如前所述,先生先后参与了《草堂类编》和《四川经济物资资料》的编撰工作,为祖国的文化建设尽了一份自己的力量.只是以后被划为”右派”,再后来又是文革,先生被冷落在一边.那时,即使有能力,有这份愿望,也无从为祖国献力了.然而,即使这样,先生仍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没有忘记自己这个中国文人所应有的职责和精神,在长期被冷落的环境里和他的晚年,先生凭着自己的国学功底和一生对草书的研究,先后将古人的《草书千字文》,《草诀百韵歌》,《章草千字文》,《校训急就章》和《稿诀》这五部书重新进行了笺注.其内容有的是在综合比较的基础上对前人草法的错误进行了校正,有的进行了批注,有的则进行了一些深入的阐发和训诂.从而将古人整个草书之法则,法式和法度均进行了勘正和规范,可使后学者较容易地了解和掌握草书的法则和规律.有时为诠释一字之草法,先生竞旁批几十甚至上百之文字.书稿完成时,耗时竟达十年之巨.为此,余中英,,陈无垢,陈子庄等人无不为先生树大拇指,均说:“此等工作非先生莫属,我等不及也!”因此由余中英为先生题写了书名.由此看来,这五部书对于中国未来草书之发展具有奠基性意义,对于学习书法尤其是学习草书的学子当然具有很高的指南性功能,至少也可说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和价值.这些均足以证明先生的学养,对书法特别是草书的深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进的精神.三,书艺事可以肯定,先生的书法艺术首先是建立在深厚的国学基础上的,这与当今的书法家形成了迥异的差别.当代老书法家吴丈蜀先生在评价谢无量先生书法时曾说:”突破藩篱迈旧踪,师承汉魏善融通.成家岂是临摹得,造诣全凭字外功.”也正如同陆游说”汝若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一样.我是]983~在担任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文史节目”编辑并着手组织”书法知识系列讲座”的同时,经人介绍拜先生为师的.那时先生住在成都长顺街的一间老屋里,我每周去一两次.先生在我跟他学书法开始时,就对我强调说:”书法既是学问,又是艺术,又是技法,又是功夫.”可见他是深诸书法的中内三昧的.并且在先生的教学中也较充分的体现出来,他教学并不是像教课那么正规,而是除了看我每次交上的”作业”和加以评点外,即开始聊天”摆龙门阵”,”是真传只说家常”嘛!而古往今来,诗词歌赋,掌故佚事,文竭巾人物物鉴赏等等样样都”摆”.可见先生学识之深厚.只是谈话间时不时仍冒出一两句狂放之语来,令一般人难以接受.以至于当时许多来向他学习或请教的学生都被他”骂”跑了.而他大多时,实际上”骂”得有其理由的——后生小子不懂装懂,自然会遭到一顿”臭骂”.先生的学问开始是从儒家来的,而后来对禅宗却颇有参究,他曾经就对我谈到过禅宗的公案,从他的许多遗诗中也可以充5-J’-的看出,只是当时我尚未研习佛法,完全不懂这些.今天看来,他的”骂”,是源于禅宗的”棒喝”的,当今的青年乃至中青年哪里懂得,这其实是一种爱,只是常人哪里能接受这种”爱”.先生虽然曾被”打成右派”,受尽磨难,仍未改其秉性,”冥顽不化”.然而,这正反映出先生为人的真实与真诚,没有一点虚假的成5-J’-,这从先生对谢无量,余中英和其他一些老友的态度,老友对他的信任与敬重,以及先生诗中所反映出的情感也均可看出.(哪一年)先生在挽老同学,着名学者周菊吾先生诗的”注”中这样写道:”君(指周菊吾)殁前月余来吾家,言吾(周菊吾)病恐不起,思童稚相亲好友,惟君一人,故来辞行耳.吾(先生)慰籍之以为戏语耳.”如今虽无法考证周菊吾临死前对先生说出这番话的原委,但已足以证明先生的为人,亦可见先生并非只是一味的“狂”和”骂人”,而更多的是真诚.而这个秉性恰好也是作为艺术家的另一个重要品质,没有这样的品质,就不可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我曾在2004年所出的作品集之一《意象书法》中写道:”真正的艺术,它首先是一种真诚,一种心的修炼,一种人类崇高精神的追求与再现,一种气格的反映.其次才是艺术形式的个性化,艺术语言的成熟.它是摈弃了技法的做作,甚至达于无技法,而归于本心的创作,它是用你的真情真意去吐你胸中的块垒,似归婴儿具之本元,达于无心又逸气天然,而又突破了固有的造型模式.然其内涵又须表现其个性,境界高古,神采生动,方为上乘.”可见,艺术水平姑且不论,至少先生的人品,学识与才情乃至对艺术的真诚足以与谢无量,陈子庄相媲美的.先生青年时,曾遍临诸体,篆隶真行无所不习.清代以来,”朴学”盛兴,碑风大靡,四川近代大儒诸如颜楷,赵熙,谢无量等莫不受其影响,先生亦不免.从我跟他习书便知:先生问我选何碑帖?我选择了魏碑之”龙门”,先生不但首肯,且从点横撇捺,起行收转施教,笔笔到位,句句真经.可见先生对碑法之谙熟.然丽,大概由于看到了碑法之不足和自己的偏爱,先生从四十岁时,即开始将精力全部转向了对草书特别是章草的研究与创作.首先是他对历史缺陷的一个发现:”草法之不讲久矣,有清一代,未有专习草者.”其次,则认为,行楷行草等体”下笔不足以挥洒无碍”,不足以展示”胸中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草书法式五种?序》),不能尽展其性情,更不论篆隶了;其三,则认为草法杂乱,不成体统.几无常法可循;其四,因而认为,多年来无人真正懂得张旭,怀索,徐青藤,祝枝山等之”胜处”及”由来”,和草书”高逸,超妙,神行,气驶”之原委.由是,才促使先生决意摆脱碑派末流之累,丽行革故鼎新之为,走上专门致力于草书特别是章草与大草结合之创研道路,欲改有清以来无专门草书家之状况,而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由此可见,先生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意识亦是极强的.J,A先生存世之书法作品看,大多均为章草,大草或章草与大草结合的一种草体,可见先生最终的变化和归结处.历史上最具代表的章草家可推为汉末钟繇,下至三国皇象,晋索靖.至陆机,已大变.至元赵孟,康里子山,明宋克又有复兴,至八大又变为不似之似,而其风格又各各不同.仅此而已.现当代之章草大家大概只有先生和上海的王遽常了.王遽常因上海方面为其出版了作品集,遂名享全国,而先生未能出版作品集,又身处内地,故除老一批中青年外,如今已少有人知了.王遽常之章草纯系古法,未脱古人窠臼.丽先生之书,既可看出源于章草,又非古人之章草,并未能知晓其出自那家之章草.有”纯粹”之章草,亦有”非纯粹”之章草,然而这种非纯粹之章草亦非今草或狂草(见图),而揉进了自己的个性特征,情感要素,学养块垒和情绪变化,将古人化度得无影无踪,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面貌.观其作品,”纯粹”之章草则笔笔到位,笔酣墨饱,游丝劲健,使转畅达,神完气足,如《草诀百韵歌》.“非纯粹”之章草则纵横交错,欹正相依,张敛呼应,巯密跳荡,而气贯神凝,如《书杜甫赠别郑炼诗》,《南堂静禅师颂临济宗黄檗偈语》.然而即使这种”非纯粹”,亦往往带上了较浓厚的章草味,并且不论是“纯章草”亦或”非纯章草”,亦能写出众多之面貌,纯任性情之驱使,洋洋洒洒,挥洒自如.这即是一个真正书法艺术家之特质和本领.从先生能撰注的五本书法专着看,自然是对于草书之法度烂熟于心,且从小习染,又修炼达数十年之久,传统功底深厚亦自不待言.故点画中往往贯穿古法,一招一式从不苟且.其用笔藏头护尾,方圆兼施,一波三折,枯润间现,变化较多而又不温不火,不疾不滞.偶尔突书一长笔,顿生出几许空间,计白当黑,又波折起伏,可耐人玩味.其结构,“纯章草”既有中规中矩者,又有行错落求变化者.”非纯章草”,则更掺人了许多今草和大草之法,起伏跌荡,飞流直下,长幼相携,轻重相依,故争折往复间常生意趣.而其章法,则于纵横,欹正,收放,大小,疏密之间因情生意,以意抒情地自然流露与宣泄,在一气呵成的律动m-.,lI~吏志?2005?4?55蜀巾人物中,伴随着音乐般的节奏或舒缓或跳跃,迤俪而行,从而于点画之间使其精神气质跃然纸上.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先生之书,有一股朴拙之气和一种天真烂漫之气,这当然也是先生耿介,秉直乃至”狂”的性格所表现出的一种真率所产生的.这种朴拙之气和天真烂漫之气是非常难得的,一般的书法家根本达不到这种境界.我曾经有一首诗日:”作书岂可圄篱藩,技道合和是本原.少有平常无做作,最难反朴至真元.”真要达此境界,何其难也.严格意义上说,书法艺术并不仅仅是点画造型的艺术,她更反映了一个艺术家的全部内心tU:界,反映了学识修养,人格气质,情感情绪和精神境界等,正如刘熙载《艺概?书概》所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日如其人而已.”加之先生对禅道之参悟,故胸臆之气自然古厚,境界自是高远.从漫长的中国书法史不难看出,历史上任何一位大书法家,一是无不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创造出自我独特的艺术个性风格的;二是即使是只写一种书体的.如张旭,怀素等也决没有只有一种面貌的,均是随性情使然,达于自然之变化.而先生之作品所表现,足可谓达之,起码在艺术个性的形成上如此.刘熙载在《艺概书概》开头即说:”与天为徒,与古为徒,皆学书者所有事也.天,当观于其章;吉,观子其变.”又说:”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入他神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马叙伦在其《论书绝句》中亦说:”古人书法重临摹,得兔忘蹄是大儒.赝鼎乱真徒费力,入而不出便成奴.”可见,王遽常乃”入他(古)神者”,而先生在相当程度上可谓“入我神者”.不仅如此.且在许多作品中均可看出,于朴拙外尚潜藏着一种振拔之气,显示着勃勃生机,这显然与先生的性格分不开.从以上意义可以说.先生之书艺无疑当高于王遽常.先生晚年,曾在女婿的陪同下做了一次较长的全国性的游历.到上海时,邂逅老画师刘伯年.先生持诗书与刘先生相谈甚契,故刘伯年又主动为先生引见拜访全国知名画家王个,谈话间实际上是在与王过招,结果王不多言语,未敢接招.当然,先生之书艺也有不足之处,即大幅书作往往有松散之感和滞淤之感.有的笔画和”戈法”在行笔的途中由于用行笔太快所造成的力疏之处,特别是晚年这种情况出现较多,而许多侧锋的用笔亦有所失当,造成了部分作品艺术效果的不足,亦造成时人的非议.这与先生平时与我所讲的书艺法则是完全相背的,可能为先生年老力衰之故.先生与陈子庄亦有交道,因为先生与陈子庄同是文史馆中的人,又都熟谙中国文史和中国书画.都嗜酒,并都在禅修方面有相当高的造诣,又都是”狂人”.文革刚开始时.陈子庄怕有人整他.躲在先生家达半年之久.只是陈子庄后来被宣传出来,名声大噪,而在国画上确有创新,从而得入”中国当代国画大师”十人之列(《江苏画列》曾如是评).而书法本来欣赏的审美要求就要比国画高得多,难得多,先生之书法在继承传统后的创新方面又有些怪异,侧锋有时用得多些,不为人所喜爱,又未逢明君赏识,加上爱骂人得罪了很多人,最终被埋没于陋室穷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