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名师新教案 7.第七单元 21 古诗三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塞、秦”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会写“塞、秦”等10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搜集古代爱国诗篇。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出塞》
▶课时目标
1.会认“塞、秦”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会写“塞、秦”等10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出塞》,背诵并默写《出塞》。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过程
板块一释“塞”解题,营造意境
1.师范写“塞”字,学生认读。

中央电视台有一个栏目叫《汉字听写大会》,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汉字认读”游戏。

同学们请看老师写一个字,(在黑板上书写“塞”字)你们认识它吗?谁能读一读并且组一个词?
2.补写课题,读题明义。

(1)在“塞”字前补写一个“出”字,学生齐读,启发思考:这里的“塞”怎么读?“出塞”是什么意思?
(2)课件出示“塞”的三种读音及意思。

[sāi]1.堵,填。

2.堵住瓶口或其他器物口的东西。

[sè]同(sāi),用于书面语词,如“闭塞”“阻塞”“茅塞顿开”等。

[sài]边界上隔绝内外的屏障。

泛指易于据守御敌的险要地方。

(3)明确题目的意思。

3.看图片,感受边塞环境。

(课件出示边塞图片)
你们看,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是边塞的雄壮;北风吹雪,飞沙走石,是边塞的艰苦。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也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

【设计意图】“塞”字是生字,“出塞”又是难理解的词。

开课伊始,直击重点,从“塞”字的认读和组词游戏,到猜想“出塞”的意思,再通过学习明确题意,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同时出示图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边塞独特的风光之中,初步感受边塞的荒凉孤寂。

板块二初读识字,疏通诗意
1.一读诗歌,正音识字。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把生字和多音字多读几遍,争取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

(2)请两位学生个别朗读诗歌,在评价中相机指导读音。

如:“秦”是前鼻音,“征”是后鼻音。

(3)请学生当小老师,讲解“将”在这首诗中为什么读“jiàng”,引导学生在学习古诗时要关注注释。

用“将”的另一种读音组词。

(4)重点指导“教”字的读音。

当这个字的意思是“使、让”的时候读“jiāo”,根据注释,在这里读“jiāo”。

(5)出示生字,开火车认读。

课件出示
塞秦征将杰
(6)出示会写的字,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
塞秦征词催
醉杰亦雄项
归类指导:“塞”和“秦”的撇、捺要写得舒展,开口较大。

“醉”和“雄”都是左右同宽,要写均匀。

2.再读诗歌,读准节奏。

(1)老师范读,学生感受停顿、节奏,师指导七言诗的停顿方法。

(2)师生合作朗读:师读前半句,生读后半句,再调换。

(3)同桌互相读。

3.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结合注释,了解诗歌的大致意思。

不懂的地方用问号标出来。

(2)学生汇报、交流不懂之处。

重点指导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

质疑:是秦朝的明月照着汉朝的边关吗?
明确: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

(3)疏通诗意: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关还是秦汉时的关,万里远征的将士,到现在还没有归来。

只要镇守龙城的李广将军还在,必然不让胡马越过阴山。

【设计意图】从读准字音,到读出节奏,再到读懂诗意,每一次读都有要求,每一次读都有反馈。

此处设计,体现了诗歌教学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特点。

板块三想象画面,体悟诗情
(一)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学生自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交流。

2.师启发思考:结合图片和相关知识,说说月光照耀下的边关是一个怎样的边关?
(荒凉、冷清、孤独)
3.聚焦“明月”,感受“思乡”之情。

(1)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边关。

皎洁的月光,勾起了人们心头多少的思绪!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2)思考:明月在古诗词中反复被诗人吟咏,都是为了表达一个什么主题?
(3)指导朗读:是啊,远离家乡和亲人,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情都寄托在这一轮皎皎的明月上。

朗读这一句。

4.聚焦“秦”“汉”,感受战争时间之长。

(1)请学生再读诗句,思考:透过“秦时”“汉时”,你又想到了什么?
(2)师介绍:是的,从秦到汉,再到诗人生活的唐朝,边关遭受敌人入侵长达九百多年!战争一直没有停止!将近一千年过去了,明月仍然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时光穿越千年,不变的是什么?(战争)
你感受到了什么?再读这一句。

5.品读“人未还”,感受战争之痛。

(1)千百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将士,他们离家万里,长途跋涉来到边关,有多少人回去了?
(2)一个“人未还”,包含了多少无奈和心酸。

人未还,人为什么没有回来?
(预设:战死沙场,终老边关)
(3)守卫边关的将士面对明月,面对边关,面对着长年残酷的战争和恶劣的环境,他们怎能不怀念故乡,怎能不思念亲人?齐读这两句。

(4)质疑:对月思亲的,仅仅只有守卫边关的将士们吗?
(5)想象说话:皎洁的月光下,都有谁在盼望着远方的将士归来呢?
(6)小结:天伦之乐不能享,明明有家不能回,都是因为这战争啊!此时,他们心中的痛苦、无奈只有一个“悲”字可以概括。

此时此刻,他们多么想念能征善战的飞将军——李广。

(二)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简介李广,课件出示李广资料。

李广(?—公元前119),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西汉名将。

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

司马迁评价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这样的将军怎能不让我们怀念呢?齐读后两句诗。

你读懂了什么?
请用“如果飞将军李广在,_____________”这样的句式来交流。

3.感受将士之壮心。

守卫边关的将士们虽然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虽然生活艰苦,九死一生;虽然他们也有着对战争的僧限,对朝廷的埋怨,但是他们仍然希望像李广那样的将军能够到来,带领他们英勇奋战,守卫边关,也让侵略者不敢度过阴山侵犯唐朝边境。

再次齐读这两句。

4.小结:这就是边塞诗共有的特点,悲凉之中流露出壮美,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气概。

(三)配乐朗读,诗句填空。

1.思念亲人的哀怨、保家卫国的壮志,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了王昌龄的《出塞》,让我们再一次深情诵读。

(播放《凉州曲》)
2.出示诗句填空题,先补充默写,再默写整首诗。

出塞
[唐]王昌龄
()时明月()时关,万里长()人未()。

()使龙城()在,不()胡马()阴山。

【设计意图】本诗情感深沉、丰富,加之年代久远,不易理解。

所以主要设计了两个策略来帮助学生体悟诗情。

一是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

二是多次引入资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明月”这一意象所寄托的思乡之情以及“飞将军李广”这一典故中寄托的思盼良将的深沉情感。

▶板书设计
出塞
王昌龄
明月边关悲
思良将建功业壮
第2课时
《凉州词》
▶课时目标
1.学习《凉州词》,结合注释弄懂诗歌的大意,背诵诗歌。

2.品读诗歌,想象画面,说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过程
板块一前后勾连,再感诗风
1.学生齐背《出塞》,感其悲壮。

2.简介边塞诗,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我们背诵的这首《出塞》是一首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等,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

边塞诗的题材很丰富,有的描写边关自然风光,有的倾诉别离的思念,还有的讲述战争的残酷……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体会一种别样的情怀。

3.出示图片,理解题意。

(课件出示:沙漠图片)你们看,西域沙漠,人烟稀少,这,就是唐朝的边塞重镇——凉州,当地歌曲中夹杂有少数民族的曲调,别具一格,人们称之为凉州词,许多诗人都喜欢为它填写新词咏唱。

(教师板书:《凉州词》)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边塞诗将《出塞》和本节课要学的《凉州词》前后匀连起来,使学生对“边塞诗”的题材和风格形成初步的感知,也为本课的学习莫定了感情基调。

板块二初读诗歌,感知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

重点指导:“葡萄”和“琵琶”的第二个字都读轻声。

2.再读诗歌,回忆上节课学习的七言诗划分节奏的方法,读出节奏美、音韵美。

3.个别朗读,学生评价。

4.借助注释,说说读懂了什么,小组交流。

板块三品读想象,感悟诗情
(一)读“葡萄美酒夜光杯”。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那精致的夜光酒杯闪着亮光,盛满了香甜的美酒。

2.课件分别出示夜光杯和葡萄酒的图片,丰富想象。

(1)介绍:同学们,这就是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域胡人用白玉精制而成,因“光明夜照”得名。

凉州往西就是新疆的吐鲁番,那里可是盛产葡萄美酒和夜光杯的地方。

(2)启发想象:欣赏了这样的葡萄美酒和夜光杯,一定会让你脑海中的画面更丰富了!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场景?你听到些什么?又想到些什么?
(预设:碰杯声、欢笑声,劝酒声,多么欢快的气氛啊!
盛大的酒宴上有很多夜光酒杯盛满了香甜的葡萄酒,酒席上摆满了丰盛的食物,很多将士在举杯欢庆,真是豪华的盛宴啊,真是令人神往啊!)
3.指导感情朗读:读出场面的盛大和气氛的欢乐。

(二)读“欲饮琵琶马上催”。

1.将士们刚要举杯豪饮时,你们听,什么声音传来了?
急促的琵琶声。

2.师介绍:西域人有骑在马上弹奏他们特有的琵琶以助兴的习俗。

课件播放激越的琵琶曲,边听边读,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什么?
(预设:快尽兴畅饮;快喝,喝完了要奔赴战场。


3.指导朗读:你们听,琵琶声声在催,此刻,军旗猎猎,战马嘶鸣,出征在即。

谁来试着读一读,把这种气氛读出来。

(指名读,师相机指导。

)(三)读“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引读:这样的盛宴,这样的气氛,将士们开怀畅饮,似醉非醉之时好像在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角色体验,入情入境:假如你就是这些将士中的一员,你想对我说些什么?
怕什么,醉就醉吧,醉卧沙场,不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吗?——指导朗读,读出潇洒从容。

诸君莫笑我醉卧沙场,从古至今,有几个人能在战场上活着回来?——指导朗读,读出心酸悲凉。

3.前后勾连,再悟悲凉。

课件出示诗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塞》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
引读:自古以来边关烽火难息,多少将士血洒疆场!——女生读上句。

引读:多少母亲失去自己的儿子,多少将士到了边塞就再也没回来!——男生读下句。

4.反问,感受其“壮”。

尽管有那样多的将士们战死沙场,可仍然有无数的热血男儿们奔赴戌边、前仆后继,这是为什么?
为国戍边,死得其所!——全班齐读全诗。

板块四回归整体,背诵全诗
1.总结全诗,回归整体。

《凉州词》短短四行,二十八个字,那盛大的场面让我们闻到了醉人的美酒,看到了将士们醉卧沙场的那份潇洒从容,感受到了戍边将士为国捐躯的悲壮与豪迈。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再读这首诗。

2.指导背诵:让我们将这种豪情融化在记忆中,融化在血液里,把这首诗试着背一背。

学生试背,指名背,小组背,全班齐背。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诗歌,借助图片和音乐,激发学生打开多种感官,把短短的诗读成一幅幅立体、鲜活的画,入情入境,感诗人之所感。

同时,多次与本课学习的前一首古诗《出塞》相匀连,以情激情,以诗解诗,打通了诗歌学习的穴脉。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夏日绝句》
▶课时目标
1.学习《夏日绝句》,结合注释,读懂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借助资料,体会诗歌借用典故抒发的感情。

板块一猜测诗人,激情入题
1.出示资料,猜测诗人。

她,是一位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婉约词派代表。

她的词多写离愁别绪,婉约缠绵,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2.介绍背景,激情导入。

她就是李清照。

可就是这样一位柔弱的女子,却在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在目睹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之时,发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千古绝唱。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夏日绝句》。

【设计意图】开课伊始,摒弃了古诗教学中老套的介绍作者的形式,而改用根据资料猜测诗人的新鲜方式,激发了学生对诗人浓厚的兴趣。

然后话风一转,介绍诗人在忧国忧民情怀驱动之下发出振聋发绩的声音,形成强烈的反差,可谓“课未始,情已动”。

板块二反复诵读,感知诗意
1.呈现诗歌,配乐范读。

课件出示:在激昂的琵琶声中,毛笔楷书的诗句一一出现,师富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2.个别朗读,学生评价。

(1)同学们听出老师是带着怎样的感情读这首诗的吗?
(预设:悲愤、激昂。


(2)谁来试着读一读?(个别试读,其他学生评价。


3.小组轮读,理解诗句。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一人读一小句,边读边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小组成员认真倾听,补充、纠正。

板块三引入资料,感悟诗情
1.借助注释,理解“思项羽”。

(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乌江自刎的故事。

可让学生读注释,也可请学生对注释内容进行补充。

(2)听了这个故事,你理解了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
(预设:不愿屈服投降,苟且偷生,有骨气,有气节。


(3)再读诗句,学生闭上眼睛,老师启发想象:此时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4)指导朗读:同学们,请用你们的声音表现出对项羽这位英雄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2.补充资料,理解诗人的愤慨之情。

(1)补充资料,深化理解。

是啊!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决不屈膝投降。

而南宋的那些统治者却在做什么?请同学们再看一段资料。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宋]林升《题临安邸》
(2)引读:金兵南下,宋军节节败退,逃到洛阳,人民生活困苦,而南宋君臣却不思进取,苟安偷生,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她大声地呼喊——(生大声朗读全诗。


站在英雄曾经顽强抵抗的地方,看着眼前滚滚流淌着的江水,李清照不禁高喊——(学生再次朗读全诗。


3.总结全诗,朗读升华。

同学们,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是针对那些贪生怕死,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者说的,后两句借历史典故抒发了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

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
(配乐朗读全诗,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4.默写诗歌,同桌互相检查,订正错别字。

【设计意图】这首诗语言浅白易懂,理解起来并不难,难的是体味浅显的语言背后那一颗悲愤、滚烫的心。

因此,在学生停滞于浅层次的所得时,通过学生搜集或老师提供的方式,把资料和背景恰到好处地引入课堂,将学生的情感引向纵深,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板块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背诵课文,回顾总结。

背诵《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再次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2.交流诗歌,拓展延伸。

在历史长河中,又有多少文人墨客用诗歌抒发着自己一腔滚烫的爱国热情,让我们走近他们去感受那份炽热的情怀吧!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古代爱国诗篇,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读中想象,让诗歌立起来,成为一幅鲜活的画。

古诗美在简约,对学生而言,也难在简约。

如何把寥寥二十八个字品读出丰富的意蕴?我主要运用了想象这个策略。

如《出塞》一诗中,引导学生抓住主要景物想象边塞的情景,学生畅所欲言,描绘出一幅孤寂、萧瑟的画面,似乎梦回秦汉,梦回边关,和征人们共同凝望那一轮圆月。

2.前后勾连,课内与课外贯通,打造立体的大气课堂。

古诗年代感强,与学生距离较远。

怎样跨越时空的界限,与诗人同呼吸共命运?在《凉州词》和《夏日绝句》的教学中,我多次把本诗内容与前面学习的内容相勾连,把课内诗歌与课外诗句相贯通,把诗歌与背景相结合,以情激情,以诗解诗,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深沉了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