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20211110041659)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一、高中诗词鉴赏
1.阅读下边这首诗,达成下边小题。

建康层楼
(元)王冕
层楼危构出层霄,把酒登临客恨饶。

草色不羞吴地短,雁声空落楚天遥。

江山如画思好汉,风月无私慰寥寂。

六代繁荣在哪处?败红残绿野萧萧。

(1)诗歌第一联以“________”字写出了层楼之高,以“________”字写出抒怀主人公愁绪
之多。

(2)联合全诗,赏析尾联的艺术特点。

【答案】( 1)危;饶
( 2)①运用设问手法,以景作答,表达作者对繁荣不再的感触。

② 借代,以“败红”“残
绿”写出花叶残败的冷清之景。

③ 今昔对照,把“六代繁荣”与现在的萧瑟之景作对照。


以景结情,以“败红”“残绿”“野萧萧”等光景衬着了萧瑟冷寂的氛围,使怀古伤今之情更为浓
重。

【分析】【剖析】( 1)“层楼危构出层霄,把酒登临客恨饶”这句话的意思是:建康层楼
很高,超出云霄;携着酒盏登临建康层楼,让旅居在外的人生发出好多的愁绪。

这里面,
“危”的意思是高,“危楼高百尺”也是这个意思;“饶”,有多的含义,现代也说丰饶,丰饶。

故第一个空填“危”,第二个空填“饶”。

(2)《建康层楼》是一首怀古诗,怀古诗表现的感情大多是借古伤今,叹息过去的繁荣不
再,抒发今天之忧,本诗也有怀古伤今之意,手法上才用了设问手法,表达作者对繁荣
不再的感触;又运用对照手法,把“六代繁荣”与现在的萧瑟之景作对照;最后,以景结情,
以“败红”“残绿”“野萧萧”等光景衬着了萧瑟冷寂的氛围,使怀古伤今之情更为浓厚。

成效上,更好地表达诗人怀古之意。

故答案为:⑴危饶
⑵ ① 运用设问手法,以景作答,表达作者对繁荣不再的感触。

② 借代,以“败红”“残绿” 写出花叶残败的冷清之景。

③ 今昔对照,把“六代繁荣”与现在的萧瑟之景作对照。

④ 以景
结情,以“败红”“残绿”“野萧萧”等光景衬着了萧瑟冷寂的氛围,使怀古伤今之情更为浓厚。

【谈论】⑴本题考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常常是
在该诗句中最富裕表现力的词语,比方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
的词语等。

⑵本题考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
种手法;第二步:联合诗歌内容剖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成效。

2.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达成下边小题。

送柳秀才往连州① 看弟
马戴
离人非逆旅,有弟谪连州。

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

蒹葭行广泽,星月棹寒流。

哪处江关锁,风涛阻客愁。

【说明】① 连州,位于广东清远。

(1)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2)联系全诗,归纳“客愁”的原由。

【答案】( 1)①选用典型光景(意象):选用了“楚雨”“湘云”“猿”“雁”“蒹葭”“星月”等景
物(意象);② 视听联合:“雨”“云”“蒹葭”“星月”是视觉形象,“猿”指猿啼,是听觉形象;③ 寓情于景(情形交融):将愁苦之情寓于萧瑟冷清的光景之中。

(2)弟弟遭贬;路程遥远;行路困难;惜别友人。

【分析】【剖析】( 1)“列举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

蒹葭行广泽,星月棹寒流”,选
取了“楚雨”“湘云”“猿”“雁”“蒹葭”“星月”等光景(意象);写景角度,“雨”“云”“蒹
葭”“星月” 是视觉形象,“猿”指猿啼,是听觉形象;联合文本剖析写景的作用,即从景与情的关系等
方面作答。

( 2)本题归纳“愁”的原由,依据诗中“有弟谪连州”可知弟弟遭贬;
“楚雨沾猿暮,湘云拂
雁秋”可知路程遥远;“蒹葭、广泽、星月、寒流”可知路程困难;题目“送柳秀才往连州①
看弟”“客愁”可知,惜别友人。

故答案为:⑴① 选用典型光景(意象):选用了“楚雨”“湘云”“猿”“雁”“蒹葭”“星月”等光景
(意象);② 视听联合:“雨”“云”“蒹葭”“星月”是视觉形象,“猿”指猿啼,是听觉形象;③ 寓情于景(情形交融):将愁苦之情寓于萧瑟冷清的光景之中。

⑵弟弟遭贬;路程遥远;行路困难;惜别友人。

【谈论】⑴本题考察的是学生对诗歌光景描绘角度的剖析理解能力。

描绘光景的角度:正
侧联合;动静联合;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多感官联合;虚实联合等。

本题中,颔联、
颈联选用典型光景(意象)、视听联合、寓情于景(情形交融)、想象(虚写)、俯仰结
合来写景,注意联合诗句剖析即可。

⑵本题考察学生对诗歌内容与感情的理解鉴赏能力。

答题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
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境界,语言以及作者的感情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本题
中,“客愁”的原由包含弟弟遭贬;路程遥远;行路困难;对友人的惜别。

联系全诗,归纳
即可。

3.阅读下边这首清诗,达成下边小题。

早发五连驿忆弟
曾国藩
朝朝整驾趁星光,细想吾生有底忙。

疲马可怜孤月照,晨鸡一破万山苍。

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

大壑高崖风力劲,何当吹我送君旁。

(1)以下对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诗的第一句既紧扣题中“早发”二字,又直接写出了奔走中的感觉,清晨出发,每日这
样,劳碌疲倦,确是苦不堪言。

B. 第四句写万山围绕让诗人感觉路程的艰辛,鸡鸣清晨反衬诗人身处环境的空寂,一“苍”
字又增加一份悲苦凄凉之意。

C.尾联大壑、高崖与劲风等意象加强了诗人的感情,诗人借助雄浑阔大的境界,彰显自己
能够回到弟弟身旁的坚定信念。

D.全诗以情绪的流动起伏贯串此中,对想念之情、宦路之苦频频咏叹,感情诚挚,风格凄
凉,收到悠久绵长的艺术成效。

(2)本诗颈联“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广受后代称道,请剖析其艺术手法。

【答案】( 1) C
(2)①频频,“曰归”“有弟”频频连用。

下句中兄弟山南海北,无从团聚,诗人只好在旅途
的孤单孤独中想念远方的弟弟。

整联在频频加强感情的同时,又给人一唱三叹之感。

② 直
抒胸臆,作者表达了思归念弟的凄凉悲怆的心声。

故园之思、手足之情诚挚充足。

【分析】【剖析】( 1) C 项,“彰显自己能够回到弟弟身旁的坚定信念”,说法错误。

纵观
全诗,本诗是曾国藩经过“早发”二字,来表达奔走中的劳累,对家中弟弟的想念之情、以
及自己宦路之苦的叹息。

诗歌经过“岁云暮”“天一方”这些时间、地址的词语,写出了自己
“曰归”的绝望;“何当吹我送君旁”,再次喟叹与弟弟聚会的迷茫,因此,“彰显自己能够回
到弟弟身旁的坚定信念”,说法错误。

应选C。

( 2)曾国藩用“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表达了自己在早行途中的喟叹,“曰
归”“有弟”频频连用,用频频手法表达兄弟山南海北,无从团聚,诗人只好在旅途的孤单寂
寞中想念远方的弟弟。

整联在频频加强感情的同时,又给人一唱三叹之感。

此外,作者把
这种想念家中亲人,想回家团聚的情素直接表达出来,“曰归”“有弟”,直抒胸臆,作者表
达了思归念弟的凄凉悲怆的心声。

故园之思、手足之情诚挚充足。

故答案为:⑴ C;
⑵ ① 频频,“曰归”“有弟”频频连用。

下句中兄弟山南海北,无从团聚,诗人只好在旅途的
孤单孤独中想念远方的弟弟。

整联在频频加强感情的同时,又给人一唱三叹之感。

② 直抒胸臆,作
者表达了思归念弟的凄凉悲怆的心声。

故园之思、手足之情诚挚充足。

【谈论】( 1)本题属于综合考察题考察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感情的掌握的能力。


答本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掌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合适的剖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
时,要认真剖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感情、主题、意象、境界等进行
剖析归纳。

(2)本题考察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

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常常是在该
诗中最富裕表现力的句子。

答题时,先要释句,而后指明手法,最后剖析表达成效;剖析
表达成效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领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4.阅读下边这首诗,达成各题。

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①
唐·柳宗元
寓居湘岸四无邻,世网难婴每自珍。

莳②药闲庭延国老,开樽虚室值圣人。

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

闻道偏为五禽戏,出门鸥鸟更相亲。

【说明】作者元和九年在永州时作。

② 莳:栽种。

(1)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这是一首叙事诗,表达的是作者跟从崔中丞应邀拜访郊野居住的卢少尹一事。

B.首联点明郊居之地是在湘江岸边,四周无邻,衬着出一种孤寂凄清的氛围。

C.古代称甘草为国老,浊酒为圣人,此处既写药、樽照顾,又示意崔中丞的身份。

D.尾联自然高明,语意双关,“为五禽戏”既写实,又暗指自己被小人捉弄。

(2)联描述了一幅如何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哪些感情?请联合全诗简要剖析。

【答案】( 1) D
(2)颈联描述了一幅环境幽静的闲居画面。

清泉浅浅,回漩在石上,傍依着高高的柳树,
而小道委宛在垂下的藤条间隔的绿竹中。

抒发了作者对卢少尹郊居生活的敬羡之情,同时
也表达了作者对安逸、诗意、自由生活的神往之情。

【分析】【剖析】( 1 ) D 项,“‘为五禽戏’既写实,又暗指自己被小人捉弄”错误。

“五禽戏”,后汉名医华佗创建的一种强身运动,因动作模拟五种禽兽的姿态而得名。

听闻你还善
于作五禽之戏,难怪出门时鸥鸟都与你亲近无间。

这里是指胸中没有机心的自然无为状态。

意会了某种道理后,就能够锻炼形体、修身养性为已任,忘掉机心,胸中坦荡,这样就真
实地融人大自然。

而不是“又暗指自己被小人捉弄”。

应选 D。

(2)“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清泉萦回在浅浅的石滩上,高高的柳树也栽
种在四周;小道曲折在青藤之间,不时有绿竹相衬。

写一路上的风景,泉、径、石、藤、
高柳、绿筠,诸种景致都显示出一耕田园雅趣,身处此中的诗人一行自然也感觉心清神爽,
飘然尘外。

这两句也有提起下文的作用:在这样环境中归隐田园、忘掉凡间,也应当
是必定的选择吧。

联合标题“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及说明内容“此诗是作者元和九年在永
州时作”平剖析可知,诗中全力描摹卢遵挣脱尘网后的欣悦生活,固然其住所冷清寥寂,但
能够心无挂碍、悠闲自得。

抒发了作者对卢少尹郊居生活的敬羡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
对这种生活的神往。

故答案为:⑴ D;
⑵颈联描述了一幅环境幽静的闲居画面。

清泉浅浅,回漩在石上,傍依着高高的柳树,而
小道委宛在垂下的藤条间隔的绿竹中。

抒发了作者对卢少尹郊居生活的敬羡之情,同时也
表达了作者对安逸、诗意、自由生活的神往之情。

【谈论】( 1)本题考察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谈论文章的思想内容
和作者的看法态度的基本能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查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
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全部内容,注意联合全诗进行分
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正确,手法的讲解和艺术成效的剖析不对,语
言方面主假如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误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成心拔高等。

(2)本题考察学生谈论诗歌的画面、思想内容和作者的看法态度能力。

诗歌的感情剖析的
题目向来是考试的要点,但是查核的难度其实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假如不知道答题的
打破口,答题时要注意联合诗中标题、说明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要点句子作答,要点是在自
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要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穷靠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怀
方式,依据抒怀方式剖析感情。

5.阅读下边诗歌,回答以下问题。

齐安郡后池绝句
杜牧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说明】此诗作于杜牧受人排斥,被外放为黄州刺史之时,“齐安”是黄州的郡名。

(1)诗人在该诗写“夏莺”之“啭”和“鸳鸯”之“浴”有何作用?
(2)请联合全诗赏析“尽日无人看微雨”。

【答案】( 1)以动衬静(反衬或衬托)或衬着出一种幽寂的氛围,有益于作者孤寂之情
的抒发。

(2)(第一种答案)该句意为:成天都没有他人来这里赏识微雨中美景。

“微雨”,确立了整个画面的大背景,给画面增加了迷朦之感。

“无人”,直策应和了整首诗幽寂的氛围,同
时又与抒怀主人公形成对照(衬托或正衬)。

“尽日”,点出“我”久久屹立之身影,深深难遣之孤寂。

(第二种答案)该句意为:成天都没有他人来这里赏识微雨中美景。

它给全诗
创建了一种模糊境界,同时又突显了全诗幽寂氛围,用衬托(对照或正衬)手法写出“我”久久屹立之身影,抒发了深深难遣之孤寂。

【分析】【剖析】( 1)剖析可知,这首诗运用了以动表静、以声响显示幽寂的手法。

它所
要表现的本是一个极其静寂的环境,但诗中不单有禽鸟浴水、弄花的动景,并且还让蔷薇丛
中传出一片莺声。

这样写,并无损坏环境的静寂,反而显得更静寂。

池面鸳鸯的相对戏水,
更映托出看雨人的孤单。

( 2)第一理解句意,“尽日无人看微雨”,意思是,整天无人来赏析这小雨风景。

再剖析
表达成效:“尽日无人看微雨”为整幅画染上一层幽寂、迷朦的色彩。

句中的“看”字,则暗暗托出观景之人。

第三句不单显现一个“尽日无人”的环境,并且隐然还有一位尽日看雨之人,其百无聊赖的情状是能够想见的。

故答案为:⑴以动衬静(反衬或衬托)或衬着出一种幽寂的氛围,有益于作者孤寂之情的
抒发。

⑵(第一种答案)该句意为:成天都没有他人来这里赏识微雨中美景。

“微雨”,确立了整个画面的大背景,给画面增加了迷朦之感。

“无人”,直策应和了整首诗幽寂的氛围,同时
又与抒怀主人公形成对照(衬托或正衬)。

“尽日”,点出“我”久久屹立之身影,深深难遣之孤寂。

(第二种答案)该句意为:成天都没有他人来这里赏识微雨中美景。

它给全诗营
造了一种模糊境界,同时又突显了全诗幽寂氛围,用衬托(对照或正衬)手法写出“我”久久屹立之身影,抒发了深深难遣之孤寂。

【谈论】( 1 )本题考察综合赏析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考生要整体感知全诗
(词)内容,坚持“四看”原则:看标题和作者、看诗(词)中意象、看炼字句、看背景
讲解。

要尽可能摄入作品或命题者供给的信息,充足挖掘已知信息的隐含价值。

(2)本题综合考察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内容
和形式的角度剖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用、境界的创建、构想的精良、感情的表达的角度
进行剖析,形式上从遣辞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剖析。

6.阅读下边这首词,达成以下小题。

暑旱苦热
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夕阳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可以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此间?
(1)从本诗的尾联能够感觉到诗人 ________的宏愿与胸怀。

(2)这首诗虚实联合的手法特点鲜亮,试作赏析。

【答案】( 1)与天下同忧乐(与天下人共磨难)。

( 2)“人固已惧江海竭”是“苦热”心情的实写,“天岂不惜洒汉干”想象上天也应忧愁河
汉因热而竭,是虚写。

“昆仑”两句则联想到常年积雪的昆仑山与留有冷气的蓬莱仙岛两处清冷
世界,是虚写,与前文的实写苦热联合。

虚实联合衬着出暑旱之烈以及对清冷的急迫希
望。

【分析】【剖析】( 1)“不可以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此间”,意思是“我不可以够携带天下
人一同去避暑,又怎能忍心单独一个,到那边去逍遥徜徉”。

诗歌结尾运用反问的句式来表
达感情。

诗歌标题是“暑旱苦热”,交代了当时的情境,诗歌颈联说“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
之远常遗寒”,诗人说即使有神山仙岛、清冷世界,但不可以与普天下人一同享受,自己决不
会独个前去,尾联直接显现诗人广大的胸怀,与范仲淹“天生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的思想完整一致,也是他“能够任世之重而有助于天下”的质量的表现。

同时,“手提天
下”,又显现了诗人勃勃壮志,及睥睨天下的激情。

( 2)第一明确“虚实联合”这一看法,虚实联合就是把抽象的陈说与详细的描绘联合起
来,或许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绘与回想、想象联合起来。

与拟人不一样。

虚与实是相对
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
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目前为实,将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
等。

而后到诗中圈出虚写的内容和实写的内容,进行剖析即可。

诗歌标题是“暑旱苦热”,
交代了季节及天气情况,“清风无力屠得热,夕阳着翅飞上山”,这两句借助光景来详细写
“热”,属于实写的内容;颔联“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前一句写人面对“苦热”
的心境,人们担忧连江海也将枯竭,这是实写,后一句“天岂不惜河汉干”,“河汉”指“银
河”,莫非老天就不怕耿耿银河被晒干,这是诗人的想象,属于虚写;如“昆仑之高有积
雪,蓬莱之远常遗寒”,现实中既然没有能够闪避的清冷世界,诗人的思路便飞向了空幻的
神仙世界。

他想到神仙居住的昆仑山顶常年有雪,那海上仙山蓬莱岛,四时阴凉,由冰雪而
进一步扩展到神仙所居地的高寒,这属于想象,是虚写。

故答案为:⑴与天下同忧乐(与天下人共磨难)。

⑵ “人固已惧江海竭”是“苦热”心情的实写,“天岂不惜洒汉干”想象上天也应忧愁河汉因热
而竭,是虚写。

“昆仑”两句则联想到常年积雪的昆仑山与留有冷气的蓬莱仙岛两处清冷
世界,是虚写,与前文的实写苦热联合。

虚实联合衬着出暑旱之烈以及对清冷的急迫希望。

【谈论】⑴本题考察考生掌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擅长抓
住带感情色彩的要点词语,还应当联系作者的平生遭受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
常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⑵ 本题考察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歌的表达技巧包含表达方式、表现手
法、修辞手法等。

表达方式包含记述、谈论和抒怀,表现手法包含对照、衬托、象征、用
典等,修辞包含比喻、频频、排比、反问、拟人、比较、拟物、夸张等。

剖析诗句的手法理
解诗句是第一位的,做题时第一要正确指出手法,接着要联合诗句剖析该手法的详细运
用,并指出手法的作用。

本诗由人间苦热而联想到天上情形,由人境而联想到仙境,丰富了
内容,升华了悲天悯人的要旨。

7.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达成小题。

宿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冷清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纪,强移栖息一枝安。

(1)以下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首联经过环境的“清”“寒”,衬托心境的悲凉。

未写“独宿”而先写“独宿”的氛围、
感觉和心情。

B.诗人过夜幕府,悲从中来,诗人产生悲情的原由有政界失落、思乡情浓、战乱未平、出
身悲凉。

C.“关塞冷清行路难”,就是那重重心事之一。

思家、忆弟之情有增无已,由于他仍是没
有方法回到洛阳。

D.整首诗歌在立意构想、遣辞造句、表情达意等方面充足表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
格。

(2)有谈论赞叹这首诗的颔联“景中有情,万古奇警”。

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对此联进
行简要赏析。

【答案】( 1) B
( 2)①颔联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② 颔联写诗人“独宿”的所见所闻:永夜的角声倾吐
着乱世的悲凉,却无人聆听;中天的明月无穷美好,却无人赏识。

③ 诗人借永夜的角声、
中天的明月衬托出孤寂悲凉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孤单难耐、沉郁悲忿的复杂心情。

【分析】【剖析】( 1) B 项,“政界失落”错误,应是“孤傲无依”。

应选 B。

(2)此诗的颔联写永夜的角声倾吐着乱世的悲凉,却无人聆听;中天的明月无穷美好,却
无人赏识。

答题时注意依据“角声”“月色”归纳孤寂悲凉的氛围,依据“悲自语”“好谁看”剖析孤单难耐、沉郁悲忿的复杂心情。

故答案为:⑴ B;
⑵① 颔联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② 颔联写诗人“独宿”的所见所闻:永夜的角声倾吐着乱
世的悲凉,却无人聆听;中天的明月无穷美好,却无人赏识。

③诗人借永夜的角声、中天
的明月衬托出孤寂悲凉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孤单难耐、沉郁悲忿的复杂心情。

【谈论】(1)本题考察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感情和艺术手法的剖析鉴赏能
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掌握诗歌内容要旨和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回归诗
歌,找寻答题点;最后精读有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能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照,或许
能否能依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测出来或许能否正确。

(2)本题考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
何种手法;第二步:联合诗歌内容剖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成效。

8.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达成下边小题。

初春寄怀
李建勋(唐)
家山归未得,又是看春过。

老觉光阴速,闲悲世路多。

风和吹岸柳,雪尽见庭莎。

欲向东溪醉,狂眠一放歌。

【说明】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的块根称“香附子”,可入药。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合适的一项为哪一项()
A.在这首诗歌中,作者以精练朴素的语言表达自己独到的心理感觉,能给读者以丰富的想
象空间。

B. 首联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句一样,都直接表现了自己的游子处境。

C. 颔联中的“闲”字表示作者没有能为立功立业之事繁忙,只好无聊地哀叹世路难行,
看似轻省,实则重于千钧。

D.诗歌运用虛实联合的手法,将眼前的现实之景与自己的想象联络起来,以虚写实,拓展
了诗歌境界。

(2)作者在这首诗歌中表达了如何的思想感情?
【答案】( 1) B
( 2)①旅居他乡的思家之情。

首联直接表现了自己旅居他乡,在外流浪,想念家乡却又
不可以回家的愁苦之情。

② 光阴飞逝,光阴不居的伤感之情。

“老觉光阴速”看出诗人对光阴飞逝、年光不再的伤感;③ 世路多艰,功业难成的悲痛之情。

“闲悲世路多”哀叹世路艰难,表示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④ 感觉惠风和畅,见到春意萌生的惊喜之情。

颈联写
春风和畅,杨柳依依,雪消融后看到了露出的庭莎,表现出诗人面对萌生的春意的惊喜;
⑤ 想狂眠高歌,一醉解愁的豪放之情。

尾联诗人想要烂醉一场,要狂眠、放歌,直接表现
出一醉解愁的豪放。

【分析】【剖析】( 1) B 项,“都直接表现了自己的游子处境”错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两句是经过自己遥想兄弟们身上佩带
着茱萸的画面来间接表现出自己的游子处境。

应选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