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理论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文性理论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李小华
【摘要】The intertextuality theory points out that every text is submerged in the surrounding text world.Translation also has been finished on referring many of texts.Thus,the translation activities are creative intertextuality activities.Based on this,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the inspiration of intertextuality theory on translation teaching.%互文性理论指出每一个文本都淹没在周围的文本世界中。

翻译也就得以在众多文本的互相指涉中完成。

由此可见,翻译活动是具有创造性的互文活动。

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互文性理论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期刊名称】《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00)002
【总页数】4页(P100-103)
【关键词】互文性;翻译研究;翻译教学
【作者】李小华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221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互文性也有人译作“文本间性”,是法国后结构主义批评家克里斯蒂娃提出的,意在强调任何一个单独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其意义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
的过程中产生的。

由此可以看出,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本。

在一个文本中,不同程度地以各种能够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它文本,诸如现有的文本和周围文化的互文。

在极端的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任何文本都是过去引文的重新组织。

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将翻译研究同互文性联系在一起。

翻译不仅包含语言之间、文本之间、意义之间的转换,而且原文与译文还在更广阔的时空进行互相补充、互相指涉,从而创造出比简单翻版、复制更丰富的意义。

根据互文性理论,文本是不能孤立于产生它们的更大的语言和社会文本,它包含称之为文化的一切东西。

文本是各种文化文本的汇集,可以看出翻译与互文性理论的重叠之处。

翻译教学活动作为一种互文现象,既置身于互文性理论的观照之下,也与其它许多方面发生联系,在相互碰撞和交融中,它将获得新的发展。

克里斯蒂娃认为任何文本都是马赛克拼图,可以说是互文性理论的宣言书。

作品必须使用词来创造情节,人物,冲突等。

所有这些因素处于动态过程中,用于作品的词语并非属于某个个体,而是整个社会。

一部作品只是已经用于别的文本的词语的新织体。

写作,阅读是一种互文性活动。

翻译不容置疑也具有互文性,但它决非以上两项的简单叠加,这一过程比写作与阅读更为复杂。

作家和一般读者只关注一个互文网络,而译者至少溶入两个互文网络中。

译者,作为译语的作者,在进行两种语言符号转换的同时,一方面经受源语文本互文性制约带来的困扰,一方面进行着与译入语文本的相互模仿,关联等行为。

译者不得不调动自己所有的潜能,不断穿梭源语,译语各自不同的互文资源中。

翻译是从源语文本向译语文本的转换。

由互文性理论可以得出,原文是译文最大的互文本。

源语文本是译入语文本的前文本,但译语文本还要受源语文本所处的语言、文化、文本的规约和法则的制约。

这样译文不仅与源语文本紧密交织在一起,还同译语文本融为一体,从而构成文本意义交互指涉的网络。

译者只有紧随原作者之笔,跨越时空与作者交流,追踪无处不在的互文信息,才能准确传达原作的社会文化信息。

有学者将互文性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

众多的文学文本、翻译
作品、批评论著,似乎构成了罗兰·巴特所说的万花筒,随着不同的摇曳,形成斑驳杂糅的所谓“互文性景观”。


自从克里斯特娃提出“互文性”一词以来,互文性理论逐渐由意识形态的批判发展成为具有建设性的文学研究方法,有些学者已经尝试将互文性由专业理论词语应用到某些学科--互文性翻译就是其中之一。

译文与原文之间通过译者的互文理解,阐释和改写形成互文关系。

综上所述,互文性与翻译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

在教学中,识别语言互文现象对提高学生的表达和理解能力有重要意义。

根据互文性理论,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文本的吸收和改造。

翻译中出现了很多的互文现象,互文现象增加了文章理解的难度,甚至会引起对原文的错误理解。

所以,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就要让学生对翻译中出现的互文现象予以重视。

在翻译过程中,互文的特征在于源语,源语文化,作者,译语,译语文化,译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由于互文现象的出现,整个文本中出现了超越字面意义的声音,也就是新的视角。

这种视角的转换成为学生在翻译中难以适应的地方,可能会直接导致翻译的困难。

1、提高综合运用英汉语言的能力,储备语言互文知识
对于学习翻译的学生而言,要想读懂源语,首先要储备一定的词汇量,其次要懂得相关的语法知识。

既然一切语境都变成了互文本,译者对两种语言的掌握应该属于互文本之一。

语言水平的局限将影响到作品意义的建构。

在进行英汉翻译时,英语语言互文本的储备是进行翻译的前提,词汇知识掌握不够、句法结构了解不清、惯用法知之不多都会造成理解困难直至误解。

如:Fortune has often been blamed for her blindness;but fortune is not so blind as men are.Those who look into practical life will find that fortune is usually on the side of the industrious,as the winds and waves are on the side of the best navigators.
学生译文:人们经常责备财富盲目,但财富不像人们一样盲目,那些探究过实际生活
的人会知道,财富就像风浪总是围绕在优秀的海军上将周围,与工业共存。

参考译文:人们经常指责运气是盲目的;但是运气并不像人那样盲目。

那些观察实
际生活的人会发现运气通常支持勤劳的人,正如风浪支持最优秀的航海家一样。

学生译文的错误主要是对单词“一字半解”造成的,上句中“Fortune”, “industrious”,“navigator”的词义都与其拼写类似的单词词义混淆,此句中所
犯错误,在学生翻译中还是比较普遍的,词汇量扩充是学生翻译技能提高的前提之一。

杨士焯发现,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还处于语言学习阶段,在词汇、句法上的掌握还很
不牢固,他们的翻译错误主要是理解导致的错误。


英汉翻译时也存在母语理解问题。

从语系上讲,英语属于印欧语系 (Indo-European family),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Sino-Tibetan family)。

不同的语系说明了他们形成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不同,也决定了它们在词汇、语法、表达方式、
语言习惯等各个方面必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从叙事方式上讲,英语讲究开门见山,
而后借助从句以及其它各种句法手段加以解释说明,使整个叙述逻辑严密,滴水不漏;而汉语在叙事时,往往按照时间和逻辑顺序展开,借助动词,一项一项地交代,使整个叙述明快简练,清晰明了。

下面学生的译文明显没有注意到英汉两种语言在叙事方面
的差异,一味堆砌罗列单词,最终导致译文繁琐,语意不清。

如:The stories with their unexpected endings are built around interesting situations,rather than around analysis of character.
学生译文:那些有着出人意料结局的故事是主要围绕有趣的情节,而不只是围绕在
人物的分析。

参考译文:小说的构思,围绕着引人入胜的情节,而不是围绕着人物性格的分析,故其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理解是翻译的基础,词义的确定和译文的写作规范都必须依赖对具体语言环境的深
入分析和研究。

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感觉及准确把握语言的能力,注意体会英语和汉语结构异同以及各自的特点。

如:英语多后置定语,而汉语多
前置定语;英语多非人称名词作主语,而汉语多以人称代词作主语;英语中用于修饰名词的多个形容词常由主观性形容词到客观性形容词的顺序排列,而汉语却相反,离名
词最近的常是主观性最强的形容词,最远的是客观性最强的形容词。

其次,学生的汉
语水平也有待提高。

汉语水平,即母语掌控能力,往往是被忽略的问题,从历年的八级考试翻译题目来看,由于汉语知识和修养欠缺而影响翻译质量的情况比比皆是。


说明汉语水平不但需要提高,而且需要下大力气去学习、积累和实践。

只有英语、
汉语齐头并进,打好扎实的语言功底,才能在翻译中取得好成绩并成为一名合格译者。

2、丰富学生文化知识结构,培养互文意识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二者的关系决定了翻译也离不开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英
美文化也是历史悠久。

比较而言,英美文化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更具有挑战性。

要译
好一篇文章,必须具备相关的文学、政治、历史、地理、社会等背景知识。

互文性
就是一种整体性的大语境。

在互文性理论的框架中,一切语境,无论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心理学的、历史的、或神学的,都变成了互文本。

张柏然指出,当今世界已
形成全球化语境。

全球化在文化领域里形成一种“世界文化”,这是由不同国家、
民族的文化本体通过相互交流、对话,从而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世界性的文化关系。

③这种观点富含互文性意识。

学生在接触文本前,都不同程度上具备了有关互文知识。

成功的译文既要避免由于
互文内容多可能造成的误解,又要利用这种互文扩大原作的意义空间。

由此可见,在
翻译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自如应用两种语言的能力,而且还要使学生熟悉两种语
言的文化,能够感知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差异。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对
源语文化的确损和增补过剩。

译文不是原文简单的复制,译文与其相关的文学作品
乃至整个文化互文,所以翻译活动是具有创造性的互文活动。

互文性让我们把注意力转向文本·话语·文化的三元结构。

任何一个文本都不能脱离其他文本而单独具有独立意义,它与其它文本,现在的文本与过去的文本一起构筑起文本的网络系统。

要想解读一个文本,需要辨析多个文本构成的关系网络,对在文本中出现的与以前的其他文学和非文学文本有关的要素进行发掘与研究,从而获得文本的正确释义。

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丰富与否,知识面是否宽广,对各个学科了解多少,将会促进或阻碍学生的翻译能力的培养。

足够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是读懂各种资料的必备条件。

如:They knew the waxing moon appeared larger and higher overhead after each succeeding sunset.They knew the waning moon rose later each night until it vanished in the sunrise.
学生译文:他们知道在每一次日落之后,头顶的月亮就会变得更大,升的更高;他们知道月亮每晚都会升起,直到太阳出来才会消失。

参考译文:他们知道上弦月每经过一次日落,会变得大一些,升得高一些,而下弦月每过一晚都要迟一些,直至消失于晨曦之中。

从学生译文可以看出,常识性知识的匮乏极大地影响了翻译质量,即使由于词汇量缺乏不能正确领悟“the waxing moon”,“the waning moon”的词义,如果具有丰富的百科知识,通过上下文也可以把握其意义。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直接导入介绍文化背景知识;也可以向学生推荐有关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书刊,指导学生阅读。

学生自身提高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强阅读。

阅读有助于增加对不同领域知识的了解,有助于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提高语感,同时还有助于积累不同领域的词汇。

刘士聪教授曾说过,学生不仅要多读英美作家写的好的文学作品,也要多读一些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字,以及报刊文章等,在阅读中仔细体验文字的语气、韵味和行文风格。

长期坚持,定有收获。

④通过多读书,拓宽知识面,提高鉴赏力和表达能力,逐渐培养自己对语言、文化以及翻译艺术的敏锐感觉,使自己的语言不但正确、规
范,而且丰富、生动。

因此,学生要做好翻译,平时要博览群书,尽量在课外做好文化、历史等方面知识的积累,储备丰富的原文和译文的互文意识。

翻译,使语言相互碰撞、交融,甚至发生冲突,携带浓厚异域文化特征的翻译体即为例证。

翻译体将成为互文网络中的新载体,使语言、文化继续不断发生交互指涉。


识到翻译是一种互文性活动,要求译者在翻译之前充分地把握文本中的互文现象。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有效利用翻译活动的这种特殊性,鼓励学生,从原作的语言结构,
风格和内容,源语语言特色或文化特色着手在译语文化中创立新的文化意象和审美
情感,加强和丰富译语读者对其它文化的互文知识是一名合格译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互文性无所不在,现代网络社会不断地催化产生各种形形色色的互文现象,作用于政治、经济、宗教等各个方面,促进着人类相互沟通交流。

互文性理论也将对外语教
学有着更深远的指导意义。

注释:
①秦文华.在翻译文本新墨痕的字里行间-从互文性角度谈翻译[J].外国语,2002(2):53-58.
②杨士焯.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如何提高英汉翻译技能[J].中国翻译,2002(6):55.
③张柏然.全球化语境下的翻译理论研究[J].中国翻译,2002(1):58.
④ 刘士聪.读书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3):53.
【相关文献】
[1]程锡麟.互文性理论概述[J].外国文学,1996(1).
[2]陈永国.互文性[J].外国文学,2003(1).
[3]刘士聪.读书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3).
[4]秦文华.在翻译文本新墨痕的字里行间-从互文性角度谈翻译[J].外国语,2002(2).
[5]杨士焯.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如何提高英汉翻译技能[J].中国翻译,2002(6).
[6]张柏然.全球化语境下的翻译理论研究[J].中国翻译,2002(1).
[7]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