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侨光中学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百度文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侨光中学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百度文库
一、选择题
1.在0,1-, 2.5-,3这四个数中,最小的数是( ) A .0 B .1- C . 2.5-
D .3 2.已知线段AB 的长为4,点C 为AB 的中点,则线段AC 的长为( )
A .1
B .2
C .3
D .4
3.在22
0.23,3,2,7
-四个数中,属于无理数的是( ) A .0.23
B .3
C .2-
D .
227
4.已知关于x 的方程mx+3=2(m ﹣x )的解满足(x+3)2=4,则m 的值是( ) A .
1
3
或﹣1 B .1或﹣1 C .
13或73
D .5或
73
5.计算32a a ⋅的结果是( ) A .5a ; B .4a ; C .6a ; D .8a .
6.下列因式分解正确的是()
A .21(1)(1)x
x x +=+- B .()am an a m n +=- C .2
244(2)m m m +-=-
D .2
2(2)(1)a
a a a --=-+
7.已知线段 AB =10cm ,直线 AB 上有一点 C ,且 BC =4cm ,M 是线段 AC 的中点,则 AM 的长( ) A .7cm
B .3cm
C .3cm 或 7cm
D .7cm 或 9cm
8.如图,∠ABC=∠ACB ,AD 、BD 、CD 分别平分△ABC 的外角∠EAC 、内角∠ABC 、外角
∠ACF ,以下结论:
①AD ∥BC ;②∠ACB=2∠ADB ;③∠ADC+∠ABD=90°;④∠BDC=∠BAC ;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9.若OC 是∠AOB 内部的一条射线,则下列式子中,不能表示“OC 是∠AOB 的平分线”的
是( ) A .∠AOC=∠BOC B .∠AOB=2∠BOC C .∠AOC=
1
2
∠AOB D .∠AOC+∠BOC=∠AOB
10.某服装店销售某新款羽绒服,标价为300元,若按标价的八折销售,仍可款利60元.设这款服装的进价为x 元,根据题意可列方程为( ) A .300-0.2x =60
B .300-0.8x =60
C .300×0.2-x =60
D .300×0.8-x =60
11.某商店有两个进价不同的计算器都卖了80元,其中一个赢利60%,另一个亏本20%,在这次买卖中,这家商店( ) A .赚了10元 B .赔了10元
C .赚了50元
D .不赔不赚
12.如图,两块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O 重叠在一起,且OB 恰好平分COD ∠,则AOD
∠的度数为( )
A .100
B .120
C .135
D .150
二、填空题
13.2019年11月11日是第11个“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天猫“双十一”总成交额为
2684亿,再创历史新高;其中,“2684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__________. 14.已知x=2是方程(a +1)x -4a =0的解,则a 的值是 _______.
15.某农村西瓜论个出售,每个西瓜以下面的方式定价:当一个a 斤重的西瓜卖A 元,一个b 斤重的西瓜卖B 元时,一个()a b +斤重的西瓜定价为 36ab A B ⎛++

⎪⎝

元,已知一个12斤重的西瓜卖21元,则一个18斤重的西瓜卖_____元. 16.单项式﹣22
πa b
的系数是_____,次数是_____.
17.﹣30×(
1223-+4
5
)=_____. 18.在一样本容量为80的样本中,已知某组数据的频率为0.7,频数为_____. 19.把(a ﹣b )看作一个整体,合并同类项:3()4()2()-+---a b a b a b =_____. 20.如图,已知O 为直线AB 上一点,OC 平分∠AOD ,∠BOD =4∠DOE ,∠COE =α,则∠BOE 的度数为___________.(用含α的式子表示)
21.在数轴上,与表示-3的点的距离为4的点所表示的数为__________________. 22.计算:3+2×(﹣4)=_____.
23.若代数式x 2+3x ﹣5的值为2,则代数式2x 2+6x ﹣3的值为_____.
24.观察一列有规律的单项式:x ,23x ,35x ,47x ,59x ⋅⋅⋅,它的第n 个单项式是______.
三、压轴题
25.如图,在数轴上的A1,A2,A3,A4,……A20,这20个点所表示的数分别是a1,a2,a3,a4,……a20.若A1A2=A2A3=……=A19A20,且a3=20,|a1﹣a4|=12.
(1)线段A3A4的长度=;a2=;
(2)若|a1﹣x|=a2+a4,求x的值;
(3)线段MN从O点出发向右运动,当线段MN与线段A1A20开始有重叠部分到完全没有重叠部分经历了9秒.若线段MN=5,求线段MN的运动速度.
26.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8,B是数轴上位于点A左侧一点,且AB=22,动点P从A点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
(1)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点P表示的数(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2)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问多少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
(3)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Q?
(4)若M为AP的中点,N为BP的中点,在点P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
27.问题:将边长为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等分,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分别有多少个?
探究:要研究上面的问题,我们不妨先从最简单的情形入手,进而找到一般性规律.
探究一:将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二等分,连接各边中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分别有多少个?
如图①,连接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三条边的中点,从上往下看:
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第一层有1个,第二层有3个,共有个;
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一共有1个.
探究二:将边长为3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三等分,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分别有多少个?
如图②,连接边长为3的正三角形三条边的对应三等分点,从上往下看: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第一层有1个,第二层有3个,第三层有5个,共有个;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共有个.
探究三:将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四等分(图③),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分别有多少个?
(仿照上述方法,写出探究过程)
结论:将边长为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等分,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分别有多少个?
(仿照上述方法,写出探究过程)
应用:将一个边长为25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25等分,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有______个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有______个.
28.已知多项式3x6﹣2x2﹣4的常数项为a,次数为b.
(1)设a与b分别对应数轴上的点A、点B,请直接写出a=,b=,并在数轴上确定点A、点B的位置;
(2)在(1)的条件下,点P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A向B运动,运动时间为t 秒:
①若PA﹣PB=6,求t的值,并写出此时点P所表示的数;
②若点P从点A出发,到达点B后再以相同的速度返回点A,在返回过程中,求当OP=3时,t为何值?
29.如图,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4
-,点B表示的数为16,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
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t0)
>.
()1A,B两点间的距离等于______,线段AB的中点表示的数为______;
()2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t秒后,点P表示的数为______,点Q表示的数为______;
()3求当t为何值时,1
=?
PQ AB
2
()4若点M为PA的中点,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直接写出线段MN的长.
30.如图,己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8,B是数轴上一点,且AB=22.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
(1)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____,点P表示的数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2)若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Q?(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3)若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问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直接写出答案)
(4)思考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若M为AP的中点,N为PB的中点.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
31.如图,直线l上有A、B两点,点O是线段AB上的一点,且OA=10cm,OB=5cm.(1)若点C是线段AB的中点,求线段CO的长.
(2)若动点P、Q分别从 A、B同时出发,向右运动,点P的速度为4c m/s,点Q的速度为3c m/s,设运动时间为x秒,
①当x=__________秒时,PQ=1cm;
②若点M从点O以7c m/s的速度与P、Q两点同时向右运动,是否存在常数m,使得
4PM+3OQ﹣mOM为定值,若存在请求出m值以及这个定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若有两条射线OC、OD均从射线OA同时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OC旋转的速度为6度/秒,OD旋转的速度为2度/秒.当OC与OD第一次重合时,OC、OD同时停止旋转,设旋转时间为t秒,当t为何值时,射线OC⊥OD?
32.如图:在数轴上A点表示数a,B点示数b,C点表示数c,b是最小的正整数,且a、c满足|a+2|+(c-7)2=0.
(1)a=______,b=______,c=______;
(2)若将数轴折叠,使得A点与C点重合,则点B与数______表示的点重合;
(3)点A、B、C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
时,点B 和点C 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假设t 秒钟过后,若点A 与点B 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 ,点A 与点C 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C ,点B 与点C 之间的距离表示为BC .则AB=______,AC=______,BC=______.(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 (4)直接写出点B 为AC 中点时的t 的值.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先根据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法则比较大小,再选出选项即可. 【详解】
解:∵ 2.5-<1-<0<3, ∴最小的数是 2.5-, 故选:C . 【点睛】
本题考查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注意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比较大小,其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2.B
解析:B 【解析】 【分析】
根据线段中点的性质,可得AC 的长. 【详解】
解:由线段中点的性质,得 AC =
1
2
AB =2. 故选B .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利用了线段中点的性质.
3.B
解析:B 【解析】 【分析】
根据无理数为无限不循环小数、开方开不尽的数、含π的数判断即可.
【详解】
0.23是有限小数,是有理数,不符合题意,
是开方开不尽的数,是无理数,符合题意,
-2是整数,是有理数,不符合题意,
22
7
是分数,是有理数,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无理数概念,无理数为无限不循环小数、开方开不尽的数、含π的数,熟练掌握无理数的定义是解题关键.
4.A
解析:A 【解析】 【分析】
先求出方程的解,把x 的值代入方程得出关于m 的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即可. 【详解】
解:(x+3)2=4, x ﹣3=±2, 解得:x =5或1,
把x =5代入方程mx+3=2(m ﹣x )得:5m+3=2(m ﹣5), 解得:m =
13
, 把x =﹣1代入方程mx+3=2(m ﹣x )得:﹣m+3=2(1+m ), 解得:m =﹣1, 故选:A . 【点睛】
本题考查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应用,能得出关于m 的方程是解此题的关键.
5.A
解析:A 【解析】
此题考查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即(0)m
n
m n
a a a a +⋅=>,所以此题结果等于325a a +=,
选A ;
6.D
解析:D 【解析】 【分析】
分别利用公式法以及提取公因式法对各选项分解因式得出答案. 【详解】
解:A 、21x +无法分解因式,故此选项错误; B 、()am an a m n +=+,故此选项错误; C 、244m m +-无法分解因式,故此选项错误; D 、2
2(2)(1)a
a a a --=-+,正确;
故选:D .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公式法以及提取公因式法分解因式,正确应用乘法公式是解题关键.
7.C
解析:C 【解析】 【分析】
应考虑到A 、B 、C 三点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多种可能,即点C 在点A 与B 之间或点C 在点B 的右侧两种情况进行分类讨论. 【详解】
①如图1所示,当点C 在点A 与B 之间时,
∵线段AB=10cm ,BC=4cm , ∴AC=10-4=6cm . ∵M 是线段AC 的中点, ∴AM=
1
2
AC=3cm , ②如图2,当点C 在点B 的右侧时, ∵BC=4cm , ∴AC=14cm
M 是线段AC 的中点, ∴AM=
1
2
AC=7cm . 综上所述,线段AM 的长为3cm 或7cm . 故选C .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两点间的距离,熟知各线段之间的和、差及倍数关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8.C
解析:C 【解析】
①∵AD 平分△ABC 的外角∠EAC , ∴∠EAD=∠DAC ,
∵∠EAC=∠ACB+∠ABC ,且∠ABC=∠ACB ,
∴AD∥BC,
故①正确.
②由(1)可知AD∥BC,
∴∠ADB=∠DBC,
∵BD平分∠ABC,
∴∠ABD=∠DBC,
∴∠ABC=2∠ADB,
∵∠ABC=∠ACB,
∴∠ACB=2∠ADB,
故②正确.
③在△ADC中,∠ADC+∠CAD+∠ACD=180°,
∵CD平分△ABC的外角∠ACF,
∴∠ACD=∠DCF,
∵AD∥BC,
∴∠ADC=∠DCF,∠ADB=∠DBC,∠CAD=∠ACB
∴∠ACD=∠ADC,∠CAD=∠ACB=∠ABC=2∠ABD,
∴∠ADC+∠CAD+∠ACD=∠ADC+2∠ABD+∠ADC=2∠ADC+2∠ABD=180°,∴∠ADC+∠ABD=90°
∴∠ADC=90°−∠ABD,
故③正确;
④∵∠BAC+∠ABC=∠ACF,
∴1
2
∠BAC+
1
2
∠ABC=
1
2
∠ACF,
∵∠BDC+∠DBC=1
2
∠ACF,
∴1
2
∠BAC+
1
2
∠ABC=∠BDC+∠DBC,
∵∠DBC=1
2
∠ABC,
∴1
2
∠BAC=∠BDC,即∠BDC=
1
2
∠BAC.
故④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各角的关系.
9.D
解析:D
【解析】
∴OC平分∠AOB,
即OC是∠AOB的角平分线,正确,故本选项错误;
B. ∵∠AOB=2∠BOC=∠AOC+∠BOC,
∴∠AOC=∠BOC,
∴OC平分∠AOB,
即OC是∠AOB的角平分线,正确,故本选项错误;
C. ∵∠AOC=1
2
∠AOB,
∴∠AOB=2∠AOC=∠AOC+∠BOC,
∴∠AOC=∠BOC,
∴OC平分∠AOB,
即OC是∠AOB的角平分线,正确,故本选项错误;
D. ∵∠AOC+∠BOC=∠AOB,
∴假如∠AOC=30°,∠BOC=40°,∠AOB=70°,符合上式,但是OC不是∠AOB的角平分线,故本选项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注意:角平分线的表示方法,①OC是∠AOB的角平分线,②∠AOC=∠BOC,③∠AOB=2∠BOC(或2∠AOC),④∠AOC(或
∠BOC)=1
2
∠AOB.
10.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要列方程,首先根据题意找出题中存在的等量关系:售价-进价=利润60元,此时再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详解】
解:设进价为x元,由已知得服装的实际售价是300×0.8元,然后根据利润=售价-进价,可列方程:300×0.8-x=60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列方程的关键是正确找出题目的相等关系,此题应弄清楚两点:
(1)利润、售价、进价三者之间的关系;
(2)打八折的含义.
11.A
解析:A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个的进价为:80÷(1+60%)=50元,第二个的进价为:80÷(1-20%)=100元,则80×2-(50+100)=10元,即盈利10元.
考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12.C
解析:C
【解析】
【分析】
首先根据角平分线性质得出∠COB=∠BOD=45°,再根据角的和差得出∠AOC=45°,从而得出答案.
【详解】
解:∵OB平分∠COD,
∴∠COB=∠BOD=45°,
∵∠AOB=90°,
∴∠AOC=45°,
∴∠AOD=135°.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角的平分线角的性质和角的和差,角平分线的性质是将两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
二、填空题
13.684×1011
【解析】
【分析】
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为a×10n的形式,其中1≤|a|<10,n为整数.确定n 的值时,要看把原数变成a时,小数点移动了多少位,n的绝对值与小数点移动的位数相同.
解析:684×1011
【解析】
【分析】
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为a×10n的形式,其中1≤|a|<10,n为整数.确定n的值时,要看把原数变成a时,小数点移动了多少位,n的绝对值与小数点移动的位数相同.当原数绝对值>10时,n是正数;当原数的绝对值<1时,n是负数.
【详解】
解:将 2684 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2.684×1011.
故答案为:2.684×1011
【点睛】
此题考查科学记数法的表示方法.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为a×10n的形式,其中1≤|a|<
10,n为整数,表示时关键要正确确定a的值以及n的值.
14.1
【解析】
【分析】
把x=2代入转换成含有a的一元一次方程,求解即可得
【详解】
由题意可知2×(a+1)−4a=0
∴2a+2−4a=0
∴2a=2
∴a=1
故本题答案应为:1
【点睛】

解析:1
【解析】
【分析】
把x=2代入转换成含有a的一元一次方程,求解即可得
【详解】
由题意可知2×(a+1)−4a=0
∴2a+2−4a=0
∴2a=2
∴a=1
故本题答案应为:1
【点睛】
解一元一次方程是本题的考点,熟练掌握其解法是解题的关键
15.33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中的对应关系,由斤重的西瓜卖元,列方程求出6斤重的西瓜的定价;再根据“一个斤重的西瓜定价为元”可得出(12+6)斤重西瓜的定价.
【详解】
解:设6斤重的西瓜卖x元
解析:33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中的对应关系,由12斤重的西瓜卖21元,列方程求出6斤重的西瓜的定价;再
根据“一个()a b +斤重的西瓜定价为 36ab A B ⎛++⎫ ⎪⎝
⎭元”可得出(12+6)斤重西瓜的定价. 【详解】
解:设6斤重的西瓜卖x 元,
则(6+6)斤重的西瓜的定价为:363(21)6x x x =+++
元, 又12斤重的西瓜卖21元,
∴2x+1=21,解得x=10.
故6斤重的西瓜卖10元.
又18=6+12,
∴(6+12)斤重的西瓜定价为:6121021=3336⨯++
(元). 故答案为:33.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求代数式的值以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关键是理解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16.﹣; 3.
【解析】
【分析】
根据单项式的次数、系数的定义解答.
【详解】
解:单项式﹣的系数是﹣,次数是2+1=3,
故答案是:﹣;3.
【点睛】
本题考查了单项式系数、次数的定义
解析:﹣
2
π; 3. 【解析】
【分析】 根据单项式的次数、系数的定义解答.
【详解】 解:单项式﹣
22πa b 的系数是﹣2π,次数是2+1=3, 故答案是:﹣
2
π;3. 【点睛】
本题考查了单项式系数、次数的定义.确定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时,把一个单项式分解成数字因数和字母因式的积,是找准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的关键. 17.﹣19.
【分析】
根据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即可求解.【详解】
解:﹣30×(+)
=﹣30×+(﹣30)×()+(﹣30)×=﹣15+20﹣24
=﹣19.
故答案为:﹣19.
【点睛
解析:﹣19.
【解析】
【分析】
根据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即可求解.
【详解】
解:﹣30×(12
23
-+
4
5

=﹣30×1
2
+(﹣30)×(
2
3
-)+(﹣30)×
4
5
=﹣15+20﹣24
=﹣19.
故答案为:﹣19.
【点睛】
本题考查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熟练掌握运算法则和运算顺序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8.56
【解析】
【分析】
由已知一个容量为80的样本,已知某组样本的频率为0.7,根据频数=频率×样本容量,可得答案
【详解】
样本容量为80,某组样本的频率为0.7,
该组样本的频数=0.7×80
解析:56
【解析】
【分析】
由已知一个容量为80的样本,已知某组样本的频率为0.7,根据频数=频率×样本容量,可得答案
样本容量为80,某组样本的频率为0.7,
该组样本的频数=0.7×80=56
故答案为:56
【点睛】
此题考查频率分布表,掌握运算法则是解题关键
19.【解析】
【分析】
根据合并同类项,系数相加,字母及指数不变,可得答案.
【详解】
解:,
故答案为:.
【点睛】
本题考查合并同类项,熟记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解题的关键.
解析:5()-a b
【解析】
【分析】
根据合并同类项,系数相加,字母及指数不变,可得答案.
【详解】
解:3()4()2()(342)()5()-+---=+--=-a b a b a b a b a b ,
故答案为:5()-a b .
【点睛】
本题考查合并同类项,熟记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解题的关键.
20.270°-3α
【解析】
【分析】
设∠DOE=x,根据OC 平分∠AOD,∠COE=α,可得∠COD=α-x ,由∠BOD=4∠DOE,可得∠BOD=4x,由平角∠AOB=180°列出关于x 的一次方程
解析:270°-3α
【解析】
【分析】
设∠DOE=x ,根据OC 平分∠AOD ,∠COE =α,可得∠CO D=α-x ,由∠BOD =4∠DOE ,可得∠BOD=4x ,由平角∠AOB=180°列出关于x 的一次方程式,求解即可.
【详解】
设∠DOE=x ,根据OC 平分∠AOD ,∠BOD =4∠DOE ,∠COE =α,
∴∠BOD=4x ,∠AOC=∠COD=α-x ,
由∠BOD+∠AOD=180°,
∴4x+2(α-x )=180°
解得x=90°-α,
∴∠BOE=3x=3(90°-α)=270°-3α,
故答案为:270°-3α.
【点睛】
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角的定义,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掌握角平分线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21.1或-7
【解析】
【分析】
设这个数为x,利用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得|x-(-3)|=4,解出x即可. 【详解】
设这个数为x,由题意得|x-(-3)|=4,所以x+3=4或x+3=-4,

解析:1或-7
【解析】
【分析】
设这个数为x,利用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得|x-(-3)|=4,解出x即可.
【详解】
设这个数为x,由题意得|x-(-3)|=4,所以x+3=4或x+3=-4,
解得x=1或-7.
【点睛】
本题考查数轴的应用,使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
22.﹣5
【解析】
【分析】
根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和加法法则可以解答本题.
【详解】
3+2×(﹣4)
=3+(﹣8)
=﹣5.
故答案为:﹣5.
【点睛】
本题考查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解析:﹣5
【解析】
【分析】
根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和加法法则可以解答本题.
【详解】
3+2×(﹣4)
=3+(﹣8)
=﹣5.
故答案为:﹣5.
【点睛】
本题考查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3.17
【解析】
【分析】
【详解】
解:根据题意可得:+3x=7,则原式=2(+3x )+3=2×7+3=17.
故答案为:17
【点睛】
本题考查代数式的求值,利用整体代入思想解题是关键
解析:17
【解析】
【分析】
【详解】
解:根据题意可得:2x +3x=7,则原式=2(2x +3x )+3=2×7+3=17.
故答案为:17
【点睛】
本题考查代数式的求值,利用整体代入思想解题是关键
24.【解析】
【分析】
首先观察单项式的系数,可发现规律奇数递增,然后观察其次数,可发现规律自然数递增,即可得出第个单项式.
【详解】
单项式系数分别是1、3、5、7、9……,第个单项式的系数是;

解析:()21n
n x - 【解析】
【分析】
首先观察单项式的系数,可发现规律奇数递增,然后观察其次数,可发现规律自然数递增,即可得出第n 个单项式.
【详解】
单项式系数分别是1、3、5、7、9……,第n 个单项式的系数是21n -;
单项式的次数分别是1、2、3、4、5……,第n 个单项式的次数是n ;
第n 个单项式是()21n
n x -; 故答案为()21n
n x -.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根据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探索规律,熟练掌握,即可解题.
三、压轴题
25.(1)4,16;(2)x =﹣28或x =52;(3)线段MN 的运动速度为9单位长度/秒.
【解析】
【分析】
(1)由A 1A 2=A 2A 3=……=A 19A 20结合|a 1﹣a 4|=12可求出A 3A 4的值,再由a 3=20可求出a 2=16;
(2)由(1)可得出a 1=12,a 2=16,a 4=24,结合|a 1﹣x|=a 2+a 4可得出关于x 的含绝对值符号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结论;
(3)由(1)可得出A 1A 20=19A 3A 4=76,设线段MN 的运动速度为v 单位/秒,根据路程=速度×时间(类似火车过桥问题),即可得出关于v 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
解:(1)∵A 1A 2=A 2A 3=……=A 19A 20,|a 1﹣a 4|=12,
∴3A 3A 4=12,
∴A 3A 4=4.
又∵a 3=20,
∴a 2=a 3﹣4=16.
故答案为:4;16.
(2)由(1)可得:a 1=12,a 2=16,a 4=24,
∴a 2+a 4=40.
又∵|a 1﹣x|=a 2+a 4,
∴|12﹣x|=40,
∴12﹣x =40或12﹣x =﹣40,
解得:x =﹣28或x =52.
(3)根据题意可得:A 1A 20=19A 3A 4=76.
设线段MN 的运动速度为v 单位/秒,
依题意,得:9v =76+5,
解得:v =9.
答:线段MN 的运动速度为9单位长度/秒.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两点间的距离以及规律性:图形的变化类,解题
的关键是:(1)由相邻线段长度相等求出线段A3A4的长度及a2的值;(2)由(1)的结论,找出关于x的含绝对值符号的一元一次方程;(3)找准等量关系,正确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26.(1)﹣14,8﹣5t;(2)2.5或3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3)点P运动11秒时追上点Q;(4)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11,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根据已知可得B点表示的数为8﹣22;点P表示的数为8﹣5t;(2)设t秒时P、Q 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分①点P、Q相遇之前和②点P、Q相遇之后两种情况求t值即可;(3)设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Q,则AC=5x,BC=3x,根据AC﹣BC=AB,列出方程求解即可;(3)分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利用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求出MN的长即可.
【详解】
(1)∵点A表示的数为8,B在A点左边,AB=22,
∴点B表示的数是8﹣22=﹣14,
∵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t>0)秒,
∴点P表示的数是8﹣5t.
故答案为:﹣14,8﹣5t;
(2)若点P、Q同时出发,设t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分两种情况:
①点P、Q相遇之前,
由题意得3t+2+5t=22,解得t=2.5;
②点P、Q相遇之后,
由题意得3t﹣2+5t=22,解得t=3.
答:若点P、Q同时出发,2.5或3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
(3)设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Q,
则AC=5x,BC=3x,
∵AC﹣BC=AB,
∴5x﹣3x=22,
解得:x=11,
∴点P运动11秒时追上点Q;
(4)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1;理由如下:
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
MN=MP+NP=1
2
AP+
1
2
BP=
1
2
(AP+BP)=
1
2
AB=
1
2
×22=11;
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
MN=MP﹣NP=1
2
AP﹣
1
2
BP=
1
2
(AP﹣BP)=
1
2
AB=11,
∴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11.
【点睛】
本题考查了数轴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用到的知识点是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关键是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注意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27.探究三:16,6;结论:n²,;应用:625,300.
【解析】
【分析】
探究三:模仿探究一、二即可解决问题;
结论:由探究一、二、三可得:将边长为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等分,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共有个;边长为2
的正三角形共有个;
应用:根据结论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
解:探究三:
如图3,连接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三条边的对应四等分点,从上往下看: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第一层有1个,第二层有3个,第三层有5个,第四层有7个,共有
个;
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有个.
结论:
连接边长为的正三角形三条边的对应等分点,从上往下看: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第一层有1个,第二层有3个,第三层有5个,第四层有7个,……,第层有个,共有
个;
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共有个.
应用:
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有=625(个),
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有(个).
故答案为探究三:16,6;结论:n², ;应用:625,300.
【点睛】
本题考查规律型问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学会模仿例题解决问题.
28.(1)﹣4,6;(2)①4;②1319
,
22

【解析】
【分析】
(1)根据多项式的常数项与次数的定义分别求出a ,b 的值,然后在数轴上表示即可; (2)①根据PA ﹣PB =6列出关于t 的方程,解方程求出t 的值,进而得到点P 所表示的数;②在返回过程中,当OP =3时,分两种情况:(Ⅰ)P 在原点右边;(Ⅱ)P 在原点左边.分别求出点P 运动的路程,再除以速度即可.
【详解】
(1)∵多项式3x 6﹣2x 2﹣4的常数项为a ,次数为b ,
∴a =﹣4,b =6.
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4,6;
(2)①∵PA =2t ,AB =6﹣(﹣4)=10,
∴PB =AB ﹣PA =10﹣2t .
∵PA ﹣PB =6,
∴2t ﹣(10﹣2t )=6,解得t =4,
此时点P 所表示的数为﹣4+2t =﹣4+2×4=4;
②在返回过程中,当OP =3时,分两种情况:
(Ⅰ)如果P 在原点右边,那么AB+BP =10+(6﹣3)=13,t =
132; (Ⅱ)如果P 在原点左边,那么AB+BP =10+(6+3)=19,t =
192
.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路程、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应用,数轴以及多项式的有关定义,理解题意利用数形结合是解题的关键. 29.(1)20,6;(2)43t -+,162t -;(3)t 2=或6时;(4)不变,10,理由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由数轴上两点距离先求得A ,B 两点间的距离,由中点公式可求线段AB 的中点表示的数;
(2)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点Q 从点B 出发,向右为正,所以-4+3t ;
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向左为负,16-2t. (3)由题意,1PQ AB 2
=
表示出线段长度,可列方程求t 的值; (4)由线段中点的性质可求MN 的值不变.
【详解】
解:()1点A 表示的数为4-,点B 表示的数为16,
A ∴,
B 两点间的距离等于41620--=,线段AB 的中点表示的数为
41662
-+= 故答案为20,6 ()2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
∴点P 表示的数为:43t -+,
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
∴点Q 表示的数为:162t -,
故答案为43t -+,162t -
()13PQ AB 2= ()43t 162t 10∴-+--=
t 2∴=或6
答:t 2=或6时,1PQ AB 2
= ()4线段MN 的长度不会变化,
点M 为PA 的中点,点N 为PB 的中点,
1PM PA 2∴=,1PN PB 2
= ()1MN PM PN PA PB 2∴=-=
- 1MN AB 102
∴==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找到正确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是本题的关键.
30.(1)-14,8-4t (2)点P 运动11秒时追上点Q (3)
103
或4(4)线段MN 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1
【解析】
【分析】
(1)根据AB 长度即可求得BO 长度,根据t 即可求得AP 长度,即可解题;
(2)点P 运动x 秒时,在点C 处追上点Q ,则AC=5x ,BC=3x ,根据AC-BC=AB ,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3)分①点P 、Q 相遇之前,②点P 、Q 相遇之后,根据P 、Q 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4)分①当点P 在点A 、B 两点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 运动到点B 的左侧时,利用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求出MN 的长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