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2019-2020学年中考四诊语文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玉溪市2019-2020学年中考四诊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人们已经认识到,家风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所以要向后代传递出正能量。

②古人撰写在门框上的“忠厚传家久”“持家尊古训”,就是一种传统的家风。

③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是古今家风的一种生动的诠释。

④家风就是家庭的门风,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和文化。

⑤而今父母懂规矩,知书达理,有这样良好的文化氛围,后人自会获得很好的熏陶。

A.④②⑤③①B.④①②⑤③C.④③①②⑤D.④①③②⑤
【答案】A
【解析】
【详解】
第④句为总说句,应放在最前,接着先说“传统家风”,再说“而今氛围”,因此为②⑤,第③是对②⑤的总结,第①是全语段的总结,应放在最后。

所以顺序是:④②⑤③①。

故选A。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由于教育部采取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措施,做好课后服务工作,解决了“三点半难题”。

B.小周来到百色市旅游风景示范区,游览了靖西古龙山峡谷群、西林宫保府等风景点。

C.《厉害了,我的国》这部电影,对于广大青少年十分熟悉,该影片引来无数点赞。

D.今年,我市新增“百色山茶油”“隆林板栗”“德保山楂”三个现代特色农业产品。

【答案】D
【解析】
【详解】
A项,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应将“由于”删除;B项,宾语赘余,应去掉“旅游风景示范区”或“风景点”;C项主客体颠倒,应把“对于”移到句首。

D项,正确。

【点睛】
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

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

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二、名句名篇默写
3.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
②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
③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崔颢《黄鹤楼》)
④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
⑥俗子胸襟谁识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瑾《满江红》)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①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与“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爱莲说》中,现在常用来比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②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③芳草萋萋鹦鹉洲④大庇大下寒士俱欢颜⑤会挽雕弓如满月⑥英雄末路当磨折(2)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解析】
【详解】
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

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全文(诗),选择符合语境要求的句子。

“辩”“抟”“洲”“淤”“濯”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名句的默写,要想得满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点睛】
默写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直接型默写题、理解型默写题、迁移型默写题、运用型默写题、简单赏析型默写题。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背完整,记清楚,写正确,理解透彻,对照教材原文,一字一句,不错不漏、不增不添地进行背诵和书写。

另外要对名句要注意分类积累。

三、现代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说到“研学”,就不得不提起“游学”。

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游学”的历史,学子远游异地,求师问道,寻求真知。

孔子带着诸弟子周游列国,抛却政治和历史的因素,本质上就是孔子做了一次游学活动。

因此,在谈及“游学”时,一般都会把周游列国的孔子奉为游学的鼻祖。

追溯历史,郦道元、玄奘、李时珍、徐霞客都可以算作游学的先行者,他们有明确的游学路线和资源,也有清晰的目标,方法则有访谈,
记录等等。

可见,我国古人就有游历四方,探寻真知的觉悟。

从2013年开始,国家就提出了“研学旅行”的概念。

教育部的相关负责人也曾表示,“研学旅行不是一般的旅游,要有课程的开发,特别是到了富有教育意义的革命传统基地和文化基地,要把革命的精神、文化的内涵讲出来,让学生受到教育。

”相较游学,研学是种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更加注重“学”,重视课程内容,更加强化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研学旅行是“旅游+”概念下的新模式,它延续和发展了古代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方式。

随着体验式教育理念和旅游业的跨界融合,研学旅行成为市场热
点,特别是近年来,在“文化+旅游”的时代浪潮推动下,未来的研学旅行甚至会出现许多倍的爆发峰值。

(选自《还你一个真实的研学旅行》,有删改)
(材料二)
我国境内游学和境外游学人数
(单位:万人次)
(材料三)
近日,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此意见一出,也引发了多方思考:
家长:担忧
研学旅行可以让孩子增长见识、扩展视野,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但是,当学生从传统的“课堂时间”离开家长视野、走出学校围墙,家长们多少有些担忧。

校长:需要保障机制
也很想带学生出去寓教于乐,可安全责任太大了,万一出事,学校就会被推向风口浪尖。

此外,旅行涉及吃、住、行等,学校没有专项经费列支,按规定也不能向学生家长收费,活动很难开展。

老师:内容如何有意义?
很多老师担忧:“研学旅行如何才能真正与课改内容结合?怎么把这个研学做得有意义很重要,而不是单纯地吃吃喝喝像旅行一样。


专家:需要专业组织来操作
四川省教育学会秘书长纪大海提出自己的思考,他认为:现在一些旅行社搞的所谓研学旅行,是游而不研。

而学校开展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又是研而不游。

真正的研学旅行,需要专业化的组织来操作。

(选自《研学旅行,要走的“路”还很远》,有删改)
(材料四)
海外夏令营、校园考察、文化体验……近年来,随着国家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研学旅行迎来了“春天”。

与此同时,各种乱象也开始显现。

任意“贴标签”,过度逐利。

业内人士表示,研学旅行基地、机构的资质参差不齐、准入门槛高低不一,存在一哄而上、杂乱无章的现象。

在一些地方,研学旅行甚至成了某些商家任意定高价、从中逐利的幌子。

“假大空”“走马观花”。

目前,不少研学旅行项目仅仅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层面,或是主打名校游、奢华游,但实质性的教育内涵和价值缺失,“假大空”现象普遍存在。

师生比失衡,安全存隐患。

一些研学机构在师资选拔、培训等方面欠缺考虑,老师素质参差不齐,师生比严重失衡,甚至出现过1名老师负责三五十名学生的情况,学生的人身安全存在极大的隐患。

研学旅行,尤其是海外项目存在较多安全误区,包括文化误区、法律误区等,如果机构对项目把控率不高,且没有很好的界定和排查,可能会出现很大的风险。

行业标准和反馈机制缺失。

不少学校只注重过程,但后续的督促检查、考核却乏人问津,这样就很难判断研学旅行是否取得了实质性的效果。

受访专家认为,研学旅行需要有关部门制定行业标准,包括研学旅行机构的准入门槛、退出机制和评价体系等,从而使政府在履行检查监督职能时可以作为重要参照。

(选自《研学旅行有哪些“坑”》,有删改)
1.下面对几则材料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中可看出,研学旅行延续了古代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可以说是古代游学精神的当代再现。

B.分析材料二,我们可知,从2014年到2017年,我国境外游学人数从140万人增长到340万人,境内游学人数则从35万人增长到85万人。

C.从材料三我们可看出,随着研学旅行的进一步推进,家长、校长、老师、专家等各个方面都表示出深切的担忧。

D.行业标准,包括研学旅行机构的准入门槛、退出机制和评价体系等,是政府在履行检查监督职能时的重要参照。

2.阅读材料一,请简要说说“古代游学”与“研学旅行”的共同点有哪些。

3.针对材料四“研学旅行”中的乱象,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才能有效阻止这些乱象呢?
4.假如你要参加学校组织的“重庆三日游”研学旅行,为了确保这次活动的教育内涵和价值,你在出发前,会作哪些准备呢?
【答案】1.D
2.(1)都有明确的目标,游历四方,探寻真知。

(2)都有明确的路线规划和丰富的学习资源。

(3)都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如访谈,记录等。

3.(1)政府要强化监督管理,制定行业标准,包括研学旅行机构的准入门槛、退出机制和评价体系,加强反馈机制。

(2)研学机构要精心规划研学路线,挖掘其中的文化和精神底蕴,强化研学旅行的教育内涵和价值,避免走马观花的“假大空”现象。

(3)加强研学机构的师资选拨和培训,避免生师比失调带来的
安全隐患。

(4)提升对项目的把控率,尽量避免法律误区、文化误区等安全误区。

4.(1)作好文化准备:根据研学路线确立的旅行地,预先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当地蕴含的民俗文化、传统文化或革命文化等。

(2)作好学习准备:研学旅行,是在旅行中研究和学习,不能“只游不学”,或“乐而忘学”。

(3)作好物质准备:梳理出行清单,带上必备的生活用品和必要的证件。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延续了”有误,应为“延续并发展了”;“是古代游学精神的当代再现”有误,应是“素质教育的新方式”。

B、“境内游学的增长率远远高于境外游学的增长率”有误,二者增长率相同。

C、“都表示出深切的担忧”有误,专家不仅指出了现象,更重要的是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故选D。

2.此题考查的是搜集信息的能力。

阅读材料一,从“有明确的游学路线和资源,也有清晰的目标,方法则有访谈,记录等等”和“研学旅行不是一般的旅游,要有课程的开发,特别是到了富有教育意义的革命传统基
地和文化基地,要把革命的精神、文化的内涵讲出来,让学生受到教育。

”这两句比较可以看出:它们都有明确的目标,都有固定的方式方法,有明确的规划。

据此作答。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阅读材料四,可以看出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有:“任意“贴标签”,过度逐利”,““假大空”“走马观花””,“师生比失衡,安全存隐患”,“研学旅行,尤其是海外项目存在较多安全误区”,“行业标准和反馈机制缺失”等,所以制定举措要结合这些问题。

例如:“研学旅行需要有关部门制定行业标准,包括研学旅行机构的准入门槛、退出机制和评价体系等,从而使政府在履行检查监督职能时可以作为重要参照”;研学机构要精心规划研学路线;加强研学机构的师资选拨和培训,避免生师比失调带来的安全隐患。

据此理解作答。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首先结合主题“重庆三日游”研学旅行,准备可以分成三步:首先,搜集材料,做好提前“预习”,对目的地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其次,要制定好路线,计划和研学的方式、方法;最后要有必要的物质准备。

据此理解作答。

5.阅读《威力不容小觑的尘卷风》,完成小题。

①2016年4月20日热闹的午后,在甘肃酒泉瓜州县渊泉小学运动会进行时,操场中央突然出现了一股高达三四十米、直径两三米的风柱在学生队伍中移动,一名9岁小学生被卷入空中3米左右后摔落,所幸经120紧急送医诊断,该学生后脑勺轻微受伤,并无大碍。

2016年4月3日下午,北京北海公园一场卷风也造成了公园翻船事件。

很多人认为造成这些灾害事件的“罪魁祸首”是龙卷风,但根据气象专家介绍,这种天气现象并非是龙卷风造成的,而是尘卷风。

②由于两者都是具有一定破坏力的小旋风,而且旋转起来外形也都像柱子一样,因此很多人认为它们是一样的。

但实际上,这是两种不同的天气现象。

③尘卷风和龙卷风的发生条件和危害程度都不同。

龙卷风是强烈雷雨云中发展出的猛烈旋风,常发生在夏季,形状像天上垂下来的漏斗或者象鼻子,很强的雷雨云是它的母体,龙卷风发生时一般都是雷雨天、强对流、降水等天气现象。

龙卷风一般有几米到千米宽,上连天,下接地,高大威猛,气势很足,强的龙
卷风风速可达每小时500千米,摧毁一个小镇就在转眼间。

④而尘卷风的出现与空气湿度小、太阳辐射地面受热不均等因素有关。

地面受热不均匀使有些特定地点地温会高于周边,加热地表附近空气,引发局地暖空气上升,暖空气在上升过程中旋转。

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我国尘卷风较大概率是逆时针旋转,当然,由于尘卷风范围很小,地转偏向力作用并不强,因此我国也可以发生顺时针旋转的尘卷风。

与龙卷风相比,尘卷风强度相对较小,它的直径一般是几米到十几米,可见高度一般是几十米,有的也可达一二百米。

⑤千万不要小看尘卷风带来的破坏力,它的威力足以让人“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在火灾现场会将大火卷起形成“火龙卷”,加剧火势蔓延。

同时,尘卷风空间尺度小,发生突然,持续时间很短,行踪诡秘,所以难以提前被气象雷达和自动观测站检测到。

(来源:新华网 2019-05-01,有改动)
1.选文第①段列举发生在甘肃和北京的两个事例有什么作用?
2.第④段“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我国尘卷风较大概率是逆时针旋转”一句中的“较大概率”这一短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3.请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出龙卷风和尘卷风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1.①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引出本文说明对象——尘卷风;③形象地说明了尘卷风具有一定的破坏力。

2.不能。

“较大概率”这一短语表明逆时针旋转的尘卷风出现的频率较高(或“逆时针旋转的尘卷风占绝大多数”),删去后就意味着我国尘卷风都是逆时针旋转了,与事实不符,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相同点:①两者都是具有一定破坏力的小旋风;②两者旋转起来外形都像柱子一样。

不同点:尘卷风和龙卷风的发生条件和危害程度都不同。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在说明文中,开头引用小故事、名言等,其作用一般是:激发读者的兴趣。

引出说明对象。

然后结合具体文章分析即可。

此文第①段列举发生在甘肃和北京的两地尘卷风危害极大的事例,目的是为了引出对本文的说明对象尘卷风的介绍,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理解与分析。

解答此类题要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

先说明词语的意思,再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最后强调这个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本句中的“较大概率”表示出现的概率很大,但不表示一定会出现,如果删去,过于绝对化,与事实不相符。

最后一定不要忘了强调: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题目要求不难找到相关段落和句子,相同点即第二段“由于两者都是具有一定破坏力的小旋风,而且旋转起来外形也都像柱子一样”;不同点是三段“尘卷风和龙卷风的发生条件和危害程度都不同”,答案指向性很明显。

6.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站成一棵树
父亲是在李阳出事的第二天赶回村庄的。

事情也不算大,李阳打了同学。

李阳以前也打同学,只不过这一次运气不好,打在了同学的头上,头破了,对方家长报了警。

在拘留所待了十天,李阳出来了。

站在门口接他的是父亲。

两年不见,父亲的背有些驼,眼睛红红的,凌乱的头发中似乎有几根白发在飘舞。

李阳只是匆匆地瞥了父亲几眼,便大步向前。

医药费加上车旅费,肯定不少。

老头儿这回一定心痛死了。

①想到这些,李阳心里竟莫名地掠过一丝快意。

在心里,李阳一直管父亲叫老头儿。

不为什么,只为父亲常年在外,只知道逼着自己读书。

母亲早逝,李阳一直跟着七十多岁的奶奶一起生活。

李阳曾经跟父亲提出,不想读书了。

实际上,他已经辍学大半个学期了。

父亲竟然同意了。

明天,跟我上山种树吧!父亲说。

第二天,父亲果真带着李阳,买来树苗,一颗一颗,扛到村外的山坡上。

挖好坑,放上树苗,又一锹一锹地培好土。

你去山下提水吧。

父亲说。

望望蜿蜒的山路,望望山下远远的水田,李阳摇摇头。

那你在这里待着。

父亲挑着水桶,下了坡。

过了二十来分钟,父亲才挑着水,步履蹒跚地爬上坡。

放下水桶,父亲吭哧吭哧地直喘气。

看着父亲艰难的上上下下,百无聊赖的李阳拿起一个水桶,对父亲说,我们一起提吧。

二十棵小树苗种好了,站在山坡上。

远远望去,只是那么不起眼的一些小黑点儿。

这次是光明正大的不用上学了,李阳很高兴,每天舒舒服服的睡懒觉,睡醒了就吃饭、看电视、打游戏。

两年不见,父亲的脾气不知为啥也变好了,不烦也不唠叨。

这样的日子过了一个星期,李阳却烦了,想找几个哥们儿玩。

那几个哥们儿都比他大,都是以前辍学的学生,整天在镇上晃,他们曾经一起抽烟、喝酒、打架。

那是一起很刺激的生活。

一天,李阳偷偷溜出去了,晚饭时候才回来。

父亲没有多问,盛好饭端到他前面说,多吃点儿,照料好自己。

父亲看着他,眼神里有一丝心疼。

②他的心便莫名地有些慌,又有些烦,急急地低下头扒拉饭。

半夜,刮起了大风,尔后噼噼啪啪的雨点敲打着窗户。

父亲把他叫醒。

叫他穿衣起床,来到门口。

父亲递给他一把绳子,自己抱着一捆竹竿。

父亲带着他来到山坡上。

小树苗在风中东摇西摆,无助的晃动。

给每棵树苗都绑上了竹竿,父亲才欣慰的舒了口气。

“树苗太弱,禁不起风雨,把它们扶直了,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父亲边说边擦着满脸雨水和汗水。

“就这几棵小树……”李阳轻蔑地撇撇嘴。

隔三岔五的,李阳便出去找那些哥们儿玩。

回来的时候,有时带着烟味,有时带着酒味,也有时带着淤青的伤。

每次,父亲不打也不骂,只是早早地做好饭等他回家,只是用那种惋惜甚至愧疚的眼神看着他。

每次,看到父亲的这种眼神,李阳心里便烦,便乱,他希望父亲骂自己,甚至打几下也好,就是不要用这样的眼神看自己。

一有空的时候,父亲便带着李阳上山种树,山坡上已经种了快三分之一了。

父亲的理想是种满整个山坡。

“等这些树长高了长直了,长成一片树林,不管是阳光普照,还是风吹雨打,树都巍然挺立,那该多好啊!”父亲说着,满脸向往的神色。

也许有那么一天!看着整齐排列的树苗,看着最先种下的二十棵树苗叶片青翠,已经蹿高了一节,李阳想这么说,却最终没有开口。

李阳越来越感觉生活的无聊,他无事可做,依旧去找那些哥们儿玩。

有一天,他走出村口,忽然想到那些树。

他回过头,山坡上,父亲栽的树,一行行整齐地排列着,像听话的士兵。

在一颗树苗旁边,站着一个身影,笔直,望着他的方向。

他揉揉眼睛,没错,那是父亲。

走过了这么多次,却重来没有想过回头,他忽然想到,也许,父亲每次都站在那里。

树苗是父亲的理想,他是父亲的理想。

泪眼朦胧中,他看见父亲站在小树旁边,似乎也是一棵树,一棵饱经沧桑的树。

(选自《百花园》2014年第2期)
1.请将“他是父亲的理想。

”这句话规范、美观的抄写在方格里。

2.简要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3.结合原文的情节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4.从修辞的角度上赏析下面这句话。

“山坡上,父亲栽的树,一行行整齐的排列着,像听话的士兵”这一处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5.赏析下面句中词语“竟然”。

父亲竟然同意了。

6.选文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
7.阅读小说后,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请从“父亲”和“李阳”两个角度分别分析。

【答案】1.他是父亲的理想。

2.记叙了一个父亲用种树的方式来挽救十足的孩子的故事。

3.勤劳、有责任心:一直在外打工,逼着孩子读书。

爱孩子、会教育孩子:看到孩子学坏,不打也不骂,用种树的方式启发孩子,默默地等待孩子的成长。

4.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排列整齐的小树写成“士兵”,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父亲种的小树蓬勃的长势,为下文我受树苗的启示而醒悟做铺垫。

5.“竟然”是出乎意料的意思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李阳在得到了父亲同意他不上学的请求下的惊讶之情。

6.结构上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标题。

内容上的作用:深化主题:表达了李阳的悔恨、醒悟和感动之情。

7.从父亲的角度:对犯错误的孩子教育得法,信任孩子,默默地等待,最后就一定能帮助孩子找到正确的方向。

从李阳的角度: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苦,只要真心悔改,一定能成长成一个优秀的人
【解析】
1.本题考查汉字的书写。

解答此题相对容易,注意书写规范,间架结构得当即可。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

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

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注意表述的简洁通顺。

本文主人公是“父亲”,事件是“用种树的方式来挽救走向歧途的孩子”,可据此概括。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父亲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从文章第三段“父亲常年在外,只知道逼着自己读书”,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位勤劳,有责任心的人;从文中父亲用种树的方式来教育李阳,可以看出父亲关爱孩子,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

4.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解答时按题目的要求先判断句子的修辞,再结合内容分析出修辞的表达效果即可。

这句话将排列整齐的小树比作“士兵”,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父亲种的小树的长势,也为下文李阳受树苗的启示而醒悟作铺垫。

5.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

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竟然”所处的语境,弄清它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

“竟然”是出乎意料的意思,在这里突出了李阳为父亲同意他不上学感动十分的惊讶。

6.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

段落的作用,一般要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分析。

结尾段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照应题目或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内容上的作用,要紧密联系文章中心分析,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表现出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

结尾的抒情议论句还起到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的作用。

本文的最后一段在结构上就是总结全文,篇末点题;内容上表达了李阳的悔恨、醒悟,深化了主题。

7.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启示。

完成阅读感悟启示题,要按题目要求,从父亲及李阳两个角度,提炼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实际阐述理由。

注意表述流畅,语言要简洁明了,最好能做到有创意的表达。

从父亲的角度,可以围绕父亲的教育方法去谈;从李阳的角度,可以围绕对父爱的理解进行。

四、文言文阅读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①,古来所重。

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

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②,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③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日:“联闻周、秦初得天下,其事不异。

然周则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

秦乃恣其奢淫,好行刑罚,不过二世而灭。

岂非为善者福祚延长,为恶者降年不永?朕又闻桀、纣帝王也,以匹夫比之,则以为辱;颜、闵匹夫也,以帝王比之,则以为荣。

此亦帝王深耻也。

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①合契:对合符契,这里引申为符合,投合。

②钳口:闭口不言。

③可:岂,哪。

④福祚(zuó):福禄,福分。

⑤降年:天赐予的年龄,寿命。

⑥颜、闵:指孔子的两个学生颜回和闵子骞,他们以德行修养著称。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