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第二初级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第二初级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下表内容为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的观点。
据此判断该思想家是
B.顾炎武
C.黄宗羲
D.王夫之
参考答案:
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材料出自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故C正确;排除ABD。
2. 下面是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文本封面图。
该书
A.颁布标志着清王朝统治结束
B.是中国近代史第一部宪法
C.从法律上宣告封建制度灭亡
D.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意识
参考答案: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及其他多项政治权
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意识。
故答案为D项。
宣统帝下诏退位,标志着清朝覆灭,排除A项;1907年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宪法性质的法律,排除B项;《临时约法》的颁布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排除C项。
3. 右图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广州十三行商馆的情景:商馆前的广场上,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国旗迎风飘扬;画面的右上方是一座观音庙和一栋五层的镇海楼。
据此可以看出
①中国沿海地区已开始对外开放
②商行附近有中国传统宗教风格的建筑
③广州开始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④许多国家在十三行设有常驻商馆
A.①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参考答案:
D
4.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西欧大国法国和联邦德国放弃历史“宿怨”,走向联合,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
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经济联系日益密切②两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日益增强③为了直接对抗美国④民族间、国家间的和解与相互尊重值得肯定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
参考答案:
5. 依靠“临近香港、背靠国内”的区域优势,1979年7月,开山填海的炮声炸醒了沉睡的蛇口,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声“开山炮”。
炮声中逐步崛起的是
A.深圳经济特区
B.珠海经济特区
C.珠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发区
D.上海浦东新区
参考答案:
A
,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6. 下图是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五大力量基本框架图
A.世界正朝政治多极化方向发展
B.美国仍处于世界霸主地位
C.日本积极谋求经济大国的地位
D.欧盟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
参考答案:
A
材料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五大力量基本框架图实际反映世界正朝政治多极化方向发展,故选A;材料没有反映美国独大的状况,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欧盟和日本对世界局势的影响,排除CD。
7. 马克思指出:“小农人数众多。
……他们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他们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
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
”根据上述材料可以
得出的结论是
A.马克思反对皇权主义
B.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C.小农人数众多却互不来往
D.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参考答案:
D
8. 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兴中会
B. 华兴会
C.共进会
D.中国同盟会
参考答案:
D
9.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
由此可知,当时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D.区域经济繁荣发展
参考答案:
B
依据题干“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可知,反映的是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说明明朝中后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A项是在鸦片战争后,应排除;生活方式的变化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区域经济繁荣发展,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
需要掌握明清时期经济结构的特点。
解题的关键是对“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的分析理解。
10. 谚语是民众智慧和经验的总结。
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
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B.黄牛过河各顾各
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
D.小满芝麻芒种谷
参考答案:
A
11.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水排”主要应用于
A.灌溉
B.制瓷
C.耕种
D.冶铁
参考答案:
D
从“造作水排,铸为农器”,可知杜诗发明的水排是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故A.B.C项错误,D项正确。
12. “它加大了风量,提高了风压,增强了风力在炉中的穿透能力。
……这就大大地提高了生产能力。
足够大的鼓风能力,足够大的炉子,是炼出生铁的必要条件。
”材料中描述的“它”出现在
A.战国
B.秦朝
C.汉代
D.宋朝
参考答案:
C
根据材料“足够大的鼓风能力,足够大的炉子,是炼出生铁的必要条件”可得出,“它”
是指一种冶铁鼓风装置,根据所学,只有东汉杜诗发明的水排是一种水力鼓风装置,故C 项正确。
战国与秦朝都没有这种装置,故错误。
材料问“出现”在何时,宋朝迟于汉代,D项错误。
13.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请问下图中A、B和C分别是“远征”中的几个重要地点
A .瑞金、遵义、吴起镇 B.瑞金、遵义、会宁
C.南昌、遵义、会宁 D.南昌、遵义、吴起镇
参考答案:
B
14. 亚太经合组织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协商一致、自主自愿”的基础上,以声明、宣告的形式作出承诺,推动合作。
下列关于该组织的建立及其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缘于各成员国的经济水平、文化等差异②适应了亚太地区的发展要求
③不利于亚太地区整体竞争力的提升④是反全球化浪潮的具体反映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参考答案:
A
亚太经合组织之所以要求成员国“自主自愿”,主要是各成员国的经济水平、文化等差异较大,“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符合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国家发展实际需求,故①②正确,该组织成立有利于亚太地区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产物,排除③④,选择A正确。
点睛:
15. 全国抗战爆发前后的短时期内,国民政府组织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将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等学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
有史学家称其为“东方的敦克尔大撤退”。
这次“大撤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为迁都重庆奠定了基础
B.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资源的阴谋
C.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D.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敦刻尔克大撤退”的主要意义在于为继续坚持反法西斯斗争保存了有生力量。
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地区成为抗战的大后方。
将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等学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保障了坚持抗战的基本物资需求。
故答案选C。
A不是最重要的意义;B项“粉碎”说法错误;这次“大撤退”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D项说法不准确。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抗战时期民族工业的内迁
16. 《共同纲领》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
A.确立了国家性质
B.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C.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D.规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
参考答案:
A
17. 抗日战争时期,由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敌后战场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
A.百团大战
B.淞沪会战
C.太原会战
D.徐州会战
参考答案:
考点:9S:抗日战争.
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由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敌后战场发动”.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彭德怀在华北组织了百团大战,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故A正确.
BCD均是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抗战的史实,故排除.
故选A.
18. 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
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
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
A.保证了决策机密
B.强化了专制皇权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适应了军务需要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相关措施,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不难发现“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直接由皇帝、军机处,不经过六部,毫无疑问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专制皇权,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保证了”的说法过于绝对化,而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不是“寄信上谕”的作用,只是一个特征,排除;D项说法与“寄信上谕”没有直接关联性,排除。
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寄信上谕”
19. 下列图表内容与人类工业化进程有关,左侧是史实陈述,右侧是对陈述的推论。
其中这些推论正确的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参考答案:
C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
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加速了英国城市化的进程;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德国加快了统一的进程;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工厂制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故选C。
20. 黄遵宪是一位对我国近代文学产生很大影响的爱国诗人。
他的《怨平壤》《东沟行》《哀旅顺》《哭威海》与下列哪次战争有关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参考答案:
C
21. 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A.加强了皇权
B.限制了皇权
C.被雍正帝废除
D.权力在六部之下
参考答案:
B
根据所学可知,清朝初年的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的事情,皇帝也难以更改。
所以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了皇权,A错误,B正确。
议政王大臣会议在乾隆时期被废除,C错误。
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在六部至上,D错误。
22. 元朝统治者设立的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西藏政教事务的行政机构是---------
()
A、中书省
B、枢密院
C、宣政院
D、御史台
参考答案:
C
23.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
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
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
”“这个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
参考答案:
B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思想,符合材料中内涵,B正确;A是1954年;C是1961年;D是1971年。
24. 近年来,随着《甄嬛传》、《延禧攻略》等电视剧的热播,以子嗣夺嫡、后宫争宠为主题的宫斗剧层出不穷,令观众乐此不疲。
抛开艺术夸张成分,导致古代社会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家国一体
B.皇权至上
C.儒家礼制
D.中央集权
参考答案:
B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古代帝王的君权至上,而王位继承又是按照摘长子继承的原则,所以导致子嗣夺嫡与后宫争宠的现象屡屡发生,故B项正确。
家国一体指的是一个人既是家族的族长,又是国家的掌权者,同时家族势力在国家的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既是国,国就是家。
与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不符,排除A。
儒家礼制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而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根源,排除C。
自然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与材料强调君权至上导致“子嗣夺嫡、后宫争宠”的现象不符,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选B。
25.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是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
……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
”这最能体现民国政府宣扬的
A.民主共和思想
B.主权在民思想
C.自由平等思想
D.法制博爱思想
参考答案:
C
【详解】材料中说明对于中央地方各官厅仍采用旧时称呼感到惭愧,体现出民国政府宣扬自由平等思想,C正确;材料不是宣传民主共和思想,A错误;主权在民和法治博爱思想材料中没有明显体现,B和D项错误。
26. 前上海副市长赵启正对某一重大措施评价说:“(它)实现了以点带面,壮大上海,带动周边的战略效果,是经济学理论‘点轴开发模式’的典型案例。
”这是指
A.开放港口城市
B.开辟经济开放区
C.浦东的开发开放
D.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
参考答案:
C
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上海”“带动周边”“点轴开发”等由此可判断是浦东的开发开放,故C项正确。
A项太笼统排除;BD两项不符合“以点带面”“点轴开发”模式,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上海”“带动周边”“点轴开发”。
27. 2010年11月11日,英国伦敦一家拍卖行中,一个粉彩镂空瓷瓶以5160万英镑(约5.5亿人民币) 的天价成交,该瓷瓶的制造年代最有可能在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参考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瓷器的发展历史是东汉末年出现青瓷;唐朝制瓷业成为独立手工业部门,产品有白瓷、青瓷、、秘色瓷、唐三彩等;宋朝景德镇成为“瓷都”;清朝瓷器的特色是出现粉彩和珐琅彩,D项符合题意。
28. 西方有经济学家专门研究过裙子与经济的关系。
叫做“裙子经济”,结论是:裙子的长度与经济的发展成反比。
也就是说,裙子越长,经济就越落后;裙子越短,经济就越先进,越发展。
以19世纪中期英国为例,此时英国女性一改中世纪曳地长裙、行不露脚的式样,裤装和短裙逐渐流行起来。
这一转变充分说明了()
A.科学技术发展,妇女思想解放
B.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
C.工业革命完成,妇女角色改变
D.对外殖民扩张,妇女远离故乡
参考答案:
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的积极意义:
(1)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2)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产生了对立的两大新兴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势力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而膨胀,逐渐战胜了封建势力,掌握了政权:无产阶级逐渐觉悟,为改变自己受剥削受压迫的悲惨地位,开始斗争.
(3)改变了社会生活,城市化兴起.
(4)民族解放运动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也不断发展.欧洲爆发了三次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渐形成发展.
(5)工厂制度形成,自由主义经济盛行.
(6)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客观上把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传播到世界各地,使整个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改变了世界面貌.
(7)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答案: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是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英国的生产力水平.
从材料“…裙子越短,经济就越先进,越发展.以19世纪中期英国为例,此时英国女性一改中世纪曳地长裙、行不露脚的式样,裤装和短裙逐渐流行起来…”即可说明工业革命促进了裙子变短,但这本质上反映了工业革命对女性的要求在转变,要求女性积极参与社会生产,促进了女性角色的转变.A项错误,仔细分析材料可知材料并未涉及到妇女思想解放的内容;BD项错误,材料也未体现.
故选C.
29. “求同存异”的方针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处理对外关系时
A. 应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观点,求得一致的意见
B. 不以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否决定亲疏、好恶
C. 应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利益,通过妥协寻求一致利益
D. 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决定亲疏、好恶
参考答案:
D
新中国的外交。
本题是对“求同存异”方针含义的考查,亚非会议前某些帝国主义国家,就中国与稍}国家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挑拨我国与亚非国家问的关系。
“存
异”是正视和保留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谋求共同利益和共同发展。
30. 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
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A.政权发生更替B.社会形态转变
C.国力对比变化D.文化途径迥异
参考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 长三角地区是当代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该地区在历史上也曾经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地区。
读下列两幅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请回答:
(1)概括说明这两幅图分别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
(2)和图一相比,说明图二所反映的近代民族工业有了哪些发展。
分析这次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时机和影响。
(3)图二所反映的近代民族工业在轻重工业比例方面存在什么弱点?导致这一弱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图一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处于兴起时期;图二反映了民族工业处于进一步发展时
期。
(2)发展:工业分布范围扩大;工业厂家数量增加;工业部门增多。
工业资本增加
时机: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输出的商品和资本都有所减少,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
(课本归纳的短暂春天出现的原因皆可)
影响: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3)弱点:重工业部门数量很少,轻重工业比例不协调。
根本原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工业发展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
(1)根据图一“19世纪60.70年代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可知中国民族工业处于兴起时期;根据图二“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可知民族工业处于进一步发展时期。
(2)关于发展,比较图一,找出图二的发展即可,根据图示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范围、数量、工业部门、工业资本等方面回答即可。
关于发展的时机,结合所学课本内容归纳的短暂春天出现的原因即可。
关于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3)根据图二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重工业部门数量很少,轻重工业比例不协调方面回答弱点即可。
关于根本原因,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工业发展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方面回答即可。
32. 中国隋唐科举制、雅典梭伦的财产等级制、罗马的万民法,其相似的作用是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D.实现了选贤任能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万民法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罗马法律,都扩大了统治基础。
33. 法国共和制最终确立的标志是
A.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B.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成立
C.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成立
D.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
参考答案:
D
34. .1972年中美之间结束敌对状态,是求同存异原则的灵活运用。
这一时期中美的“求同”主要体现在
A.淡化意识形态的分歧
B.推动国际关系走向多极化
C.谋求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D.遏制苏联在亚太地区扩张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求同”是指:面临的问题相同。
中美之间关系的缓和是源于两级格局下苏联对美国的战略攻势以及中苏关系的恶化,故选D。
A项错误,求同并非要淡化意识形态,而是要坚定的信仰社会主义;BC项错误,明显不符合题意。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
【名师点睛】现代史上中美关系发展的“一波三折”
(1)新中国建立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对抗。
①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存在矛盾和冲突。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全球霸权,在中国“扶蒋反共”。
③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采取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企图扼杀新政权。
(2)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
①从美国方面看
a.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b.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c.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
d.经济发展缓慢,被西欧和日本赶上。
②从中国方面看
a.国际地位的提高。
b.牵制和对付苏联的威胁。
c.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
(3)20世纪90年代以来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①中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利害冲突,矛盾、斗争乃至对抗在所难免。
矛盾主要表现在:统一与反统一、强大与反强大、西化与反西化、争霸与反争霸,台湾问题历来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
②中美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的利益:经济上相互需要,政治上互有所求。
为了各自的利益,双方可作出妥协,中美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