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有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许多学生不会质疑,更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培养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质疑能力,也就成为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探索:
一、创设学生质疑的氛围,使学生乐于质疑:
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而且还要依赖于问题情境的设置。
因此,老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新奇别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质疑兴趣,以趣生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
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生在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良好的课堂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
创设学生质疑的氛围,就是要创设适宜于学生质疑的民主、和谐、平等的氛围,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主动、大胆、积极地质疑。
因此,教师要把引导学生质疑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保证有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质疑。
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都要积极给与鼓励、引导,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使学生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二、打破传统的教学观,使学生敢于质疑:
新课程标准中进一步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为主”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发现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张扬学生的个性,作为对时代精神的回应,老师的教育方式也应是平等的、民主的,尊重学生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质疑。
问题可以是对书本知识理解的困惑,可以是原有认知与书本知识的冲突;可以是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脱离产生的矛盾。
发明家保尔·麦克克里德说:“唯一愚蠢的问题,是你不问问题”。
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人们已“司空见惯”,而牛顿偏偏要问为什么?为了寻求答案而苦思冥想,由此有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卓越发现;正由于对托勒密“地心说”的怀疑,才产生哥白尼的“日心说”。
这足以说明敢于质疑能够进行创新的思维,可以改变世界。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质疑,对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其创新思维而言,亦是同样的道理。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改变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并为之“搭桥铺路”,就一定能使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得到绽放。
三、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善于质疑:
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对同一信息,要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去思考的习惯。
然而,学生的学习疑问是伴随着学习过程产生的,它可能产生于学习过程的任何阶段,这就要求教师研究学法,适时点拨,“授人于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
”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教以渔”,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如:引导全体学生对问题进行充分讨论。
讨论能集思广益,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团结协作。
对讨论还可以有所分工,
每人选择对问题一个方面的理解,谈谈自己的看法,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把对问题的理解引向深入。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走到学生中,倾听学生的讨论,及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并能给予相应的指点。
四、引导学生分析已有信息,使学生勇于释疑: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方是长进。
”所以,质疑并非目的,解疑才是最终结果。
提出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学生质疑后,教师要引导他们认真分析已有的信息,勇于自我释疑,得出相应的结论。
当然,教师的导,不是替代,不是将答案全盘托出,草草完事,导就要像优秀的导游一样,让游人自己去领略无限风光,导就要像导演一样,让演员自己去登台表演,并留有创造的空间。
同时,在释疑中,不要统一为一个答案,要鼓励、提倡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组、互问互答,搞擂台赛,对勇于释疑和质疑的同学给予及时表扬和鼓励,对于学生提出的有价值、深入的问题,可先让学生交流讨论后自己回答,然后老师进行适当的矫正,点拔和总结。
总之,学生不是待灌的瓶,而是待燃的火。
教师要解放思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独特见解,只有这样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才会真正提高;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知识间的转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