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是围绕土壤监测质量所开展 的一切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所产生的土壤环 境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 性和完整性。
质量控制涉及土壤监测的全过程。
主要内容
1.人员技术培训 2.点位布设质量保证 3.样品采集质量保证 4.样品制备质量保证 5.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 6.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
用制样工具;
掌握样品编码规则、交接方式和保存技术
1.3 分析人员培训
分析人员应熟悉土壤监测项目的测定方法及质量 控制要求;
掌握土壤样品的前处理技术和分析仪器操作方法 及仪器校准方法;
掌握样品分析过程中的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程序, 熟悉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程序;
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1.4 质量管理人员培训
含量
在同一污染监测 点 不同深度的一 套土 壤样品为分 层样品
同一背景点位按 照 自然发生层次 采集 的一套样品
为背景 剖面样
3.1.2 采样工具
土壤样品采集通用物质准备表
序号
物品名称
1 采样点位分布图
用途 点位确定
数量
2 样品采集清单 3 GPS、卷尺(或其它测量工具)
样品采集 点位确定
每个采样小组至少1份(台)
4、样品制备质量保证
样品制备过程必须遵守的原则: 1 保持样品原有的化学组成,不能被污染 2 不能把样品编号搞混搞错
因此,对样品的加工场地、加工工具、操作过程, 都要有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样品的质量。
4.1 制备间质控要 求
清洁 通风 无污染(避免尘埃和大气污染对样品的影响) 风干室、粗磨室、细磨室应分开,避免加工时互
<4* <4*
≤14
采样瓶装满装实 并密封
≤14天,萃取后可 采样瓶装满装实 保存40天(<-20oC) 并密封
≤14天,萃取后可 采样瓶装满装实 保存40天(<-20oC) 并密封
*注 :保存期超过10天的样品,要在<-20oC条件下存放。
3.4 样品运输与交接
检查采样记录 表
检查样品标 签
检查采样点位图标 记
布点验证 • 在点位布设不能最终确定前,可进行现场调查 及预采样,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进行分析测 定,用于初步判断污染物空间分异性和土壤污 染程度,对布点方式作适当的验证。
• 验证量不宜太大
补充布点
• 正式采样、监测结束后,若发现布设的样点未 能满足调查目的,则要及时增设采样点,进行 补充采样和分析测定。
(4)农田土壤的采样点要避开田埂、地头及堆肥处 等明显缺乏代表性的地点,有垅的农田要在垄沟 处采样。
采样时首先清除土壤表层的植物残骸和其它杂物, 有植物生长的点位要首先松动土壤,除去植物及 其根系。
采样现场要剔除土样中砾石等异物。
(5)为减少土壤样品间的接触与互相污染的可 能,在采样后,要对采样器具进行更换或清理干 净,以免污染下一个样品。
了解土壤监测方案;
掌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布点、采样、样品制备、 样品保存和样品分析等全过程的质量保证规定及 相关控制措施;
熟悉质量控制样品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核查手段;
掌握土壤监测过程质量跟踪方法。
2、点位布设质量保证
2.1 点位布设原则
代表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 连续性原则
代表性原则
3.3 新鲜样品的保存
对用于测定易分解或易挥发等不稳定组分的样品, 采集后应立即用可密封的聚乙烯或玻璃容器盛装, 样品要充满容器,在4℃以下避光保存。
避免用含有待测组分或对测试有干扰的材料制成的 容器(必要时事先对容器进行背景检测)。
用于测定有机污染物的样品,应贮存于带聚四氟乙 烯密封垫的硬质玻璃容器内,置于冷藏箱保存。
依样品数 量确定
3.1.3 采样质控要求
(1)采用统一规定的样品编码。所采土样按技术 要求装入相应容器内,外套塑料袋。填写土壤标 签一式2份,1份放入袋内,1份扎在袋口。
(2)现场填写采样记录表,进行GPS卫星定位, 用数码相机记录采样点及周围情况,在采样点位 分布图上做出标记。
(3)采样时有明显障碍的样点可在其附近采取, 并做记录。
4 数码照相机
5 样品箱(具冷藏功能) 样品标签、采样记录表、土壤比
6 色卡、容重圈、pH试纸、比样标 本盒等
7 样品流转单
8 工作服、防滑鞋、药品等
9 车辆
现场情况记录 样品保存
样品采集记录
样品交接 防护 运输
依样品个数而定 依采样人数确定
土壤样品采集选用器具准备表
物品名称
监测项目
采样工具与容器
连续性原则
未来调查监测的延续性——考虑到将来长期开展 土壤环境例行监测的需要。
2.2 资料收集与分析
1)监测区域背景资料
• 地理、地质和地形地貌特点 • 成土母质和土壤类型 • 区域气候与气象特征 • 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文特征 • 植被及生态系统情况 • 人口与健康状况 • 农业生产与土地利用状况 • 工业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情况
4.3 样品制备注意事项
1 测定重金属的土壤样品在样品制备间自然风干。 在风干过程中要经常揉搓样品,以免胶结。风干 后的样品在制备(过筛)前用木槌轻轻敲打(切 忌用铁锤或其它金属工具敲打),以便土壤样品 恢复至自然粒级状态。
2 每加工完一个样品应对加工工具进行全面清扫, 防止发生玷污。
4.3 样品制备注意事项
3.样品采集质量保证
土壤样品采集是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环节,是 土壤环境分析的前提,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科学的布点、规范的采样方法、采样人员的专业技 术素质及其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是获得科学、合 理、有代表性土壤样品的重要保证。
3.1 样品采集质量控制
选择正确的采样方法 正确使用采样工具 选用符合要求的包装或容器,按相关要求进行采
掌握监测区域土壤样品的采样深度、采样方式、 样品重量、样品编码规则、样品运输和保存条件 等技术要求。
正确使用GPS定位以及航迹的保存和导出。
1.2 样品制备人员培训
掌握土壤样品加工处理技术方法及质量控制要求;
了解样品制备的环境要求,避免样品间的沾污; 掌握样品干燥、研磨、过筛及分装等方法,正确使
( 2)不宜在住宅周围、路旁、沟渠、粪坑及坟堆附 近等人为干扰明显而缺乏代表性的地点设采样点。
(3)不宜在水土流失严重,表土破坏很明显的地点 采样。
(4)一般采样点应距离铁路或主要公路150m以上。
(5)不在多种土类、多种母质母岩交错分布、且面 积较小的边缘地区布设采样点。
2.4 注意事项
1. 人员技术培 训
参加土壤监测的人员应进行业务技术培训,达到 掌握技术要领和保证工作质量的目的。
培训对象包括参加土壤监测工作的全部人员。
重点培训:布点及采样人员、样品制备人员、 分 析人员和质量管理人员。
1.1 采样人员培训
了解布点原则,掌握采样技术规定及质量控制要 求,正确使用采样工具。
行交接
4、样品制备质量保证
土壤样品制样过程包括: 风干—粗粉碎—细磨—过筛—分装
样 品 制 备 的 目 的 : 1)使样品能长时间保存,不 致因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变质、
发霉。 2 挑除非土部分,使分析结果能代表土壤本身的组成。 3 将样品适当磨细并混合均匀,使分析时称取的样品具有
较高的代表性,减少称样误差。 4 将样品磨细,使分解样品的反应能完全和均匀。
40ml吹扫捕集专用瓶或250ml带聚四氟已 烯衬垫棕色广口瓶或磨口玻璃瓶
其它物品
半挥发性有机物 (多环芳烃类(PAHs)、
酞酸酯等。)
挥发性有机物
半挥发性有机物
250ml带聚四氟已烯衬垫棕色广口瓶或磨 口玻璃瓶
在容器口用于围成漏斗状的硬纸板 在容器口用于围成漏斗状的硬纸板或一次 性纸杯
数量 每组至少1 份
测试项目
新鲜样品的保存要
求
容器材质 温度(℃) 可保存时间(天)
备注
金属(汞和六价铬除外
)
聚乙烯、玻璃
<4
≤180
汞
玻璃
<4
≤28
六价铬
聚乙烯、玻璃
<4
≤1
氰化物
聚乙烯、玻璃
<4
≤2
挥发性有机物 半挥发性有机物
农药类
玻璃(棕色、聚 四氟乙烯密封垫)
<4
玻璃(棕色、聚 四氟乙烯密封垫)
玻璃(棕色、聚 四氟乙烯密封垫)
相混样和交叉污染
4.2 加工工具与容器
(1)风干用搪瓷盘或木盘。 (2)粗粉碎用木锤、木铲、木棒、有机玻璃棒、
有机玻璃板、硬质木板或无色聚乙烯薄膜、牛皮 纸等。 (3)细磨样用玛瑙球磨机或玛瑙研钵、瓷研钵等。 (4)过筛用尼龙筛,规格为0. 15毫米~2毫米筛。 (5)分装用具: 磨口玻璃瓶或聚乙烯塑料瓶,规 格视样品量而定。应避免使用含有对测试有干扰 的材料制成的容器盛装样品。
采样用具
无机类
农药类 挥发性有机物 半挥发性有机物
土壤容重 无机类(重金属等) 农药类(有机氯农药)
木铲、木片、竹片、剖面刀、圆状取土钻 或铁铲 铁铲、木铲、取土钻
铁铲、木铲、取土钻或不锈钢铲
土壤环刀(容积为100厘米3) 塑料袋或布袋 250ml棕色磨口玻璃瓶
样品容器
挥发性有机物 (苯、甲苯、二甲苯等)
检查内容包括:样袋是否完整、编号是否清楚、 经处理样品重量是否满足要求,样品编号与样袋 编号是否对应;
样品干燥、揉碎过程中是否有样袋破损、相互沾 污的现象,破损样筛是否及时更换、样品瓶标签 是否完整、正确等。
自检后应填写检查记录表。
4.5 样品制备质控抽查
质控抽查是指由样品制备人员以外的质量管理人 员对样品制备环节进行抽查性检查。
检查样品容器是否破 损
检查样品的重量
运输前核对
样 品 运 输
样品运输过程 中 严防损失、 混淆 或沾污, 及时送 至实验
室
样品交接
待测有机成份的样品 应保存在4 ± 2 ℃ 冷藏箱中,并避免照 光,并尽快送到实验
室分析测试
采样人员和实验 室样品管理员双 方同时清点核实
样品
管理员接样后及 时与分析人员进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2)重点调查污染源及周边情况
• 污染源及其周边类型,收集污染源基本情况、 规模、主要原材料和产品、主要污染物排放情 况。
• 农田基本情况,土地利用生产类型、产量,农 药化肥施用情况。
附表
污染企业及周边土地情况调查
表
地理位置
基本情况
占地面积 建成及
生产时间
行业及规模
工业企业情况
测定重金属的样品用木、竹铲采样或竹刀去除 与 金属采样器接触的部分土壤,再用其取样。
3.2 采样小组自检
1)每个土壤点采样结束后进行样点检查:样点位 置、样品重量、样品标签、样品防沾污措施、记 录完整性和准确性。
2)每天结束工作前进行日检:当天采集样品个数、 标签以及与记录的一致性,应建立采样组自检制 度,明确职责和分工。对自检中发现的问题应及 时更正。
3 对污染样品应另设风干室,且不能与其它样 品在同一磨样室同时过筛研磨。
4样品风干、磨碎、分装过程中样品编码必须 始 终保持一致。 5定期检查样品标签,严防样品标签模糊不清 或 丢失。
6) 分析挥发性、半挥发性有机物无需上述制样, 用新鲜样按特定的方法进行样品前处理
4.4 样品制备自检
样品制备自检是指样品制备人员在样品制备过程 中,对样品状态、工作环境及制备工作情况进行 的自我检查。
一分析方法选用监测分析方法原则上首选国家环境保护行业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必要时也可选用国际上先进的监测方法但应对分析方法进行适用性检验其检出限准确度精密度不低于相应的通用方法要求水平或待测物准确定量的要求
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 制
土壤种类繁多、基体各异、成分复杂、污染物形 态多样的特性,使得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 制尤其重要。
集、包装和保存 保证一次性获得足够重量的样品 严防交叉污染
3.1.1 采样方法
采样方法概 念
概念
混合样
单独样
分层样
背景样
在一个确定的采 样 区内各采样点 采集 的样品等量 混合后 的样品, 混合样的 测试结 果反映污染 物在 采样区的平均 含
量
在一个确定点位 采 集的一个样品 ,样 品的测试结 果反映 了待测物 质在确定 点位的
பைடு நூலகம்
主要原材料及产品
废气污染物排放情况 (污染物种类、排放量、排放去向)
废水污染物排放情况 (污染物种类、排放量、排放去向)
厂界周围环境状况 (附图)
农田面积及分布
周围农田情况
土壤类型
作物及产量 化肥农药 使用情况
2.3 点位要求
一般来讲,采样点位有以下要求:
( 1)土壤采样点应选择在土壤自然状态良好、地形 平坦、各种因素都相对稳定并具有代表性的地点, 坡脚、洼地等地点不宜作采样点。
点位布设应以满足调查目标、掌握污染状况 为主 ,能代表调查区域内土壤污染状况。
可行性原则
现场采样可行性(可实施采样行为)
交通、安全等环境保障(采样安全保障、人员可 到达)
样品量在分析能力上的可行性
经济性原则
提前做好分析能力、人员技术等实验室资源调查, 做好样品分析分工安排,是保证监测工作的关键。
质量控制涉及土壤监测的全过程。
主要内容
1.人员技术培训 2.点位布设质量保证 3.样品采集质量保证 4.样品制备质量保证 5.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 6.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
用制样工具;
掌握样品编码规则、交接方式和保存技术
1.3 分析人员培训
分析人员应熟悉土壤监测项目的测定方法及质量 控制要求;
掌握土壤样品的前处理技术和分析仪器操作方法 及仪器校准方法;
掌握样品分析过程中的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程序, 熟悉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程序;
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1.4 质量管理人员培训
含量
在同一污染监测 点 不同深度的一 套土 壤样品为分 层样品
同一背景点位按 照 自然发生层次 采集 的一套样品
为背景 剖面样
3.1.2 采样工具
土壤样品采集通用物质准备表
序号
物品名称
1 采样点位分布图
用途 点位确定
数量
2 样品采集清单 3 GPS、卷尺(或其它测量工具)
样品采集 点位确定
每个采样小组至少1份(台)
4、样品制备质量保证
样品制备过程必须遵守的原则: 1 保持样品原有的化学组成,不能被污染 2 不能把样品编号搞混搞错
因此,对样品的加工场地、加工工具、操作过程, 都要有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样品的质量。
4.1 制备间质控要 求
清洁 通风 无污染(避免尘埃和大气污染对样品的影响) 风干室、粗磨室、细磨室应分开,避免加工时互
<4* <4*
≤14
采样瓶装满装实 并密封
≤14天,萃取后可 采样瓶装满装实 保存40天(<-20oC) 并密封
≤14天,萃取后可 采样瓶装满装实 保存40天(<-20oC) 并密封
*注 :保存期超过10天的样品,要在<-20oC条件下存放。
3.4 样品运输与交接
检查采样记录 表
检查样品标 签
检查采样点位图标 记
布点验证 • 在点位布设不能最终确定前,可进行现场调查 及预采样,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进行分析测 定,用于初步判断污染物空间分异性和土壤污 染程度,对布点方式作适当的验证。
• 验证量不宜太大
补充布点
• 正式采样、监测结束后,若发现布设的样点未 能满足调查目的,则要及时增设采样点,进行 补充采样和分析测定。
(4)农田土壤的采样点要避开田埂、地头及堆肥处 等明显缺乏代表性的地点,有垅的农田要在垄沟 处采样。
采样时首先清除土壤表层的植物残骸和其它杂物, 有植物生长的点位要首先松动土壤,除去植物及 其根系。
采样现场要剔除土样中砾石等异物。
(5)为减少土壤样品间的接触与互相污染的可 能,在采样后,要对采样器具进行更换或清理干 净,以免污染下一个样品。
了解土壤监测方案;
掌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布点、采样、样品制备、 样品保存和样品分析等全过程的质量保证规定及 相关控制措施;
熟悉质量控制样品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核查手段;
掌握土壤监测过程质量跟踪方法。
2、点位布设质量保证
2.1 点位布设原则
代表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 连续性原则
代表性原则
3.3 新鲜样品的保存
对用于测定易分解或易挥发等不稳定组分的样品, 采集后应立即用可密封的聚乙烯或玻璃容器盛装, 样品要充满容器,在4℃以下避光保存。
避免用含有待测组分或对测试有干扰的材料制成的 容器(必要时事先对容器进行背景检测)。
用于测定有机污染物的样品,应贮存于带聚四氟乙 烯密封垫的硬质玻璃容器内,置于冷藏箱保存。
依样品数 量确定
3.1.3 采样质控要求
(1)采用统一规定的样品编码。所采土样按技术 要求装入相应容器内,外套塑料袋。填写土壤标 签一式2份,1份放入袋内,1份扎在袋口。
(2)现场填写采样记录表,进行GPS卫星定位, 用数码相机记录采样点及周围情况,在采样点位 分布图上做出标记。
(3)采样时有明显障碍的样点可在其附近采取, 并做记录。
4 数码照相机
5 样品箱(具冷藏功能) 样品标签、采样记录表、土壤比
6 色卡、容重圈、pH试纸、比样标 本盒等
7 样品流转单
8 工作服、防滑鞋、药品等
9 车辆
现场情况记录 样品保存
样品采集记录
样品交接 防护 运输
依样品个数而定 依采样人数确定
土壤样品采集选用器具准备表
物品名称
监测项目
采样工具与容器
连续性原则
未来调查监测的延续性——考虑到将来长期开展 土壤环境例行监测的需要。
2.2 资料收集与分析
1)监测区域背景资料
• 地理、地质和地形地貌特点 • 成土母质和土壤类型 • 区域气候与气象特征 • 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文特征 • 植被及生态系统情况 • 人口与健康状况 • 农业生产与土地利用状况 • 工业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情况
4.3 样品制备注意事项
1 测定重金属的土壤样品在样品制备间自然风干。 在风干过程中要经常揉搓样品,以免胶结。风干 后的样品在制备(过筛)前用木槌轻轻敲打(切 忌用铁锤或其它金属工具敲打),以便土壤样品 恢复至自然粒级状态。
2 每加工完一个样品应对加工工具进行全面清扫, 防止发生玷污。
4.3 样品制备注意事项
3.样品采集质量保证
土壤样品采集是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环节,是 土壤环境分析的前提,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科学的布点、规范的采样方法、采样人员的专业技 术素质及其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是获得科学、合 理、有代表性土壤样品的重要保证。
3.1 样品采集质量控制
选择正确的采样方法 正确使用采样工具 选用符合要求的包装或容器,按相关要求进行采
掌握监测区域土壤样品的采样深度、采样方式、 样品重量、样品编码规则、样品运输和保存条件 等技术要求。
正确使用GPS定位以及航迹的保存和导出。
1.2 样品制备人员培训
掌握土壤样品加工处理技术方法及质量控制要求;
了解样品制备的环境要求,避免样品间的沾污; 掌握样品干燥、研磨、过筛及分装等方法,正确使
( 2)不宜在住宅周围、路旁、沟渠、粪坑及坟堆附 近等人为干扰明显而缺乏代表性的地点设采样点。
(3)不宜在水土流失严重,表土破坏很明显的地点 采样。
(4)一般采样点应距离铁路或主要公路150m以上。
(5)不在多种土类、多种母质母岩交错分布、且面 积较小的边缘地区布设采样点。
2.4 注意事项
1. 人员技术培 训
参加土壤监测的人员应进行业务技术培训,达到 掌握技术要领和保证工作质量的目的。
培训对象包括参加土壤监测工作的全部人员。
重点培训:布点及采样人员、样品制备人员、 分 析人员和质量管理人员。
1.1 采样人员培训
了解布点原则,掌握采样技术规定及质量控制要 求,正确使用采样工具。
行交接
4、样品制备质量保证
土壤样品制样过程包括: 风干—粗粉碎—细磨—过筛—分装
样 品 制 备 的 目 的 : 1)使样品能长时间保存,不 致因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变质、
发霉。 2 挑除非土部分,使分析结果能代表土壤本身的组成。 3 将样品适当磨细并混合均匀,使分析时称取的样品具有
较高的代表性,减少称样误差。 4 将样品磨细,使分解样品的反应能完全和均匀。
40ml吹扫捕集专用瓶或250ml带聚四氟已 烯衬垫棕色广口瓶或磨口玻璃瓶
其它物品
半挥发性有机物 (多环芳烃类(PAHs)、
酞酸酯等。)
挥发性有机物
半挥发性有机物
250ml带聚四氟已烯衬垫棕色广口瓶或磨 口玻璃瓶
在容器口用于围成漏斗状的硬纸板 在容器口用于围成漏斗状的硬纸板或一次 性纸杯
数量 每组至少1 份
测试项目
新鲜样品的保存要
求
容器材质 温度(℃) 可保存时间(天)
备注
金属(汞和六价铬除外
)
聚乙烯、玻璃
<4
≤180
汞
玻璃
<4
≤28
六价铬
聚乙烯、玻璃
<4
≤1
氰化物
聚乙烯、玻璃
<4
≤2
挥发性有机物 半挥发性有机物
农药类
玻璃(棕色、聚 四氟乙烯密封垫)
<4
玻璃(棕色、聚 四氟乙烯密封垫)
玻璃(棕色、聚 四氟乙烯密封垫)
相混样和交叉污染
4.2 加工工具与容器
(1)风干用搪瓷盘或木盘。 (2)粗粉碎用木锤、木铲、木棒、有机玻璃棒、
有机玻璃板、硬质木板或无色聚乙烯薄膜、牛皮 纸等。 (3)细磨样用玛瑙球磨机或玛瑙研钵、瓷研钵等。 (4)过筛用尼龙筛,规格为0. 15毫米~2毫米筛。 (5)分装用具: 磨口玻璃瓶或聚乙烯塑料瓶,规 格视样品量而定。应避免使用含有对测试有干扰 的材料制成的容器盛装样品。
采样用具
无机类
农药类 挥发性有机物 半挥发性有机物
土壤容重 无机类(重金属等) 农药类(有机氯农药)
木铲、木片、竹片、剖面刀、圆状取土钻 或铁铲 铁铲、木铲、取土钻
铁铲、木铲、取土钻或不锈钢铲
土壤环刀(容积为100厘米3) 塑料袋或布袋 250ml棕色磨口玻璃瓶
样品容器
挥发性有机物 (苯、甲苯、二甲苯等)
检查内容包括:样袋是否完整、编号是否清楚、 经处理样品重量是否满足要求,样品编号与样袋 编号是否对应;
样品干燥、揉碎过程中是否有样袋破损、相互沾 污的现象,破损样筛是否及时更换、样品瓶标签 是否完整、正确等。
自检后应填写检查记录表。
4.5 样品制备质控抽查
质控抽查是指由样品制备人员以外的质量管理人 员对样品制备环节进行抽查性检查。
检查样品容器是否破 损
检查样品的重量
运输前核对
样 品 运 输
样品运输过程 中 严防损失、 混淆 或沾污, 及时送 至实验
室
样品交接
待测有机成份的样品 应保存在4 ± 2 ℃ 冷藏箱中,并避免照 光,并尽快送到实验
室分析测试
采样人员和实验 室样品管理员双 方同时清点核实
样品
管理员接样后及 时与分析人员进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2)重点调查污染源及周边情况
• 污染源及其周边类型,收集污染源基本情况、 规模、主要原材料和产品、主要污染物排放情 况。
• 农田基本情况,土地利用生产类型、产量,农 药化肥施用情况。
附表
污染企业及周边土地情况调查
表
地理位置
基本情况
占地面积 建成及
生产时间
行业及规模
工业企业情况
测定重金属的样品用木、竹铲采样或竹刀去除 与 金属采样器接触的部分土壤,再用其取样。
3.2 采样小组自检
1)每个土壤点采样结束后进行样点检查:样点位 置、样品重量、样品标签、样品防沾污措施、记 录完整性和准确性。
2)每天结束工作前进行日检:当天采集样品个数、 标签以及与记录的一致性,应建立采样组自检制 度,明确职责和分工。对自检中发现的问题应及 时更正。
3 对污染样品应另设风干室,且不能与其它样 品在同一磨样室同时过筛研磨。
4样品风干、磨碎、分装过程中样品编码必须 始 终保持一致。 5定期检查样品标签,严防样品标签模糊不清 或 丢失。
6) 分析挥发性、半挥发性有机物无需上述制样, 用新鲜样按特定的方法进行样品前处理
4.4 样品制备自检
样品制备自检是指样品制备人员在样品制备过程 中,对样品状态、工作环境及制备工作情况进行 的自我检查。
一分析方法选用监测分析方法原则上首选国家环境保护行业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必要时也可选用国际上先进的监测方法但应对分析方法进行适用性检验其检出限准确度精密度不低于相应的通用方法要求水平或待测物准确定量的要求
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 制
土壤种类繁多、基体各异、成分复杂、污染物形 态多样的特性,使得土壤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 制尤其重要。
集、包装和保存 保证一次性获得足够重量的样品 严防交叉污染
3.1.1 采样方法
采样方法概 念
概念
混合样
单独样
分层样
背景样
在一个确定的采 样 区内各采样点 采集 的样品等量 混合后 的样品, 混合样的 测试结 果反映污染 物在 采样区的平均 含
量
在一个确定点位 采 集的一个样品 ,样 品的测试结 果反映 了待测物 质在确定 点位的
பைடு நூலகம்
主要原材料及产品
废气污染物排放情况 (污染物种类、排放量、排放去向)
废水污染物排放情况 (污染物种类、排放量、排放去向)
厂界周围环境状况 (附图)
农田面积及分布
周围农田情况
土壤类型
作物及产量 化肥农药 使用情况
2.3 点位要求
一般来讲,采样点位有以下要求:
( 1)土壤采样点应选择在土壤自然状态良好、地形 平坦、各种因素都相对稳定并具有代表性的地点, 坡脚、洼地等地点不宜作采样点。
点位布设应以满足调查目标、掌握污染状况 为主 ,能代表调查区域内土壤污染状况。
可行性原则
现场采样可行性(可实施采样行为)
交通、安全等环境保障(采样安全保障、人员可 到达)
样品量在分析能力上的可行性
经济性原则
提前做好分析能力、人员技术等实验室资源调查, 做好样品分析分工安排,是保证监测工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