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油固定床无碱脱硫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油固定床无碱脱硫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
作者:刘鹏吴军张永胜
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年第03期
摘要:本文探讨了汽油行业在生产和检验直到排放的流程中,在传统的技术容易出现废碱污染环境并且效率低,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环保新技术——汽油固定床无碱脱硫技术,这种技术已经在某些汽油行业兴起使用达到无碱液废渣排放,减少了苛性钠废碱液处理不当对环境的污染,同时降低处理废碱液的费用,而且加快了施工进度。

关键词:汽油固定床无碱脱硫技术;装置改造;技术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TE626.7 文献标识码:A
一、汽油固定床无碱脱硫技术之装置改造。

之前的脱硫技术设备操作比较复杂,对人身安全的保障度也低,所以在现在已经被淘汰了,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因此要对脱硫技术设备进行改造。

改造后的新技术主要包括了两块内容,一个是硬件设备一个是化学溶剂反应。

(一)改造后的设备。

经过改造后的汽油固定床主要有预碱洗脱硫化氢关及活性炭固定床脱硫醇反应器的组成,这种装置可以满足脱去汽油中的硫化氢和硫醇物质,达到减低汽油中硫的排放同时这种装置可以在无碱环境或条件下进行,实现了无碱脱硫。

(二)改造后的设备操作工艺。

在汽油固体床里方有催化剂和脱硫助剂共同将汽油中的硫化氢转化为有机硫盐的形式排放出去,然后进行第二步分解脱硫醇通过容器沉降分离,最后进行脱水处理,工艺步骤简单节省了工时提高了效率。

二、汽油固定床无碱脱硫技术之溶液反应机理。

在装置改造完成后就要进行溶液的改造了,对于无碱脱硫技术的改造相比较装置的改造而言较难较复杂化,在溶液反应的时候要关注他的性质以及反应机理才能控制整个脱硫反应。

(一)脱硫剂和常温有机催化剂的性质。

脱硫剂的性质如图1所示:
对于催化剂来说采用了常温有机硫转化催化剂性质如图2:
(二)无碱脱硫反应机理。

是采用了中国石油大学研究的脱硫技术体系。

改造后的脱硫剂有较好的再生性能,能够在不停止进油的状况下进行脱硫工艺,又能够在无碱环境下进行清洗脱硫剂表面的胶质,保证了脱硫剂的质量和功效。

(三)汽油固定床无碱脱硫技术工艺。

是采用了固定床进行了预碱洗和水洗的过程,分为了两步,固定床汽油脱硫剂加上固定床常温有机催化剂,再加上固定床汽油脱硫剂。

这种工艺安排实现了固定床脱出汽油中残留的硫化氢和二硫化物,将复杂的工艺流程简单化了,并且消灭了碱渣。

三、汽油固定床无碱脱硫技术在实际生产应用中的效果。

在汽油脱硫技术进行改造之后出现的汽油固定床无碱脱硫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是产生了相当大的效果,为汽油脱硫带来了可观的局面,及时工艺还未达到成熟但是在脱硫技术领域里也有了很大的起色。

(一)汽油固定床无碱脱硫在汽油生产中的使用过程。

在操作使用时的步骤很简单,就是在汽油固定床的脱硫化氢装置里添加脱硫剂,在脱硫醇反应装置里添加常温有机催化剂,经过两个装置的反应和互相反应汽油中的硫化氢明显降低,并且没有残碱的生成,达到汽油脱硫后的质量要求。

简单易操作的工艺对企业员工来说还是一种有利因素,在施工中的人身安全得到了保障。

(二)除了在生产和加工汽油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汽油固定床无碱脱硫技术工艺还为环保带来了巨大的转变。

摒弃了传统工艺上的不足,首先转变了原来工艺的弊端就是碱渣排放以及处理的问题。

与原工艺相比可以避免形成二次污染。

并减少了污水处理的费用,一方面很好的解决了资金问题,另一方面有利于环保的要求。

(三)汽油固定床无碱脱硫技术存在的优点总结。

总结概括有两个优点:在实际操作流程比较方便简单因此运行情况较好,生产的产品质量好,达到脱硫率百分之五十以上。

其次能够充分解决碱渣的额外问题减轻员工劳动强度。

结语
在汽油固定床无碱脱硫技术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再研究上,我国的研究和应用水平还不成熟,虽然工艺流程安排比较严密和符合实际,对环保也达到了要求,但是对新设备的改造还要对其质量进行全面的把关,对于新溶液的改造要保证其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充分保证员工的人身安全和产品质量。

因此在脱硫剂和催化剂上的应用和性质研究还要加强深入,在未来的使用中汽油固定床无碱脱硫技术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不单单有这两种优点,它的优势还没有完全发挥和开发出来,需要企业管理者来注意提高自身的创新观念和理念,带动企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建华,王新军.液化气脱硫醇工艺完善及节能减排要素分析[J].石油炼制与化工,2008,39(3):51-57.
[2]查怡娜,徐艳丽,贺建勇.汽油脱硫醇装置固定床床层压降增大的原因及对策[J].中外能源,2011(07).
[3]董群.液化石油气"化学吸收催化氧化湿式脱硫化氢技术"开发成功[J].炼油设计,2000(02).
[4]赵华,刘静翔.重油催化裂化汽油脱臭工艺的优化改进及分析[J].石油化工环境保护.
[5]孙彦波,高志茹,赵贤俊,黄泽娟.液化气脱硫技术改造项目方案论证[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