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贝多芬奏鸣曲悲怆op.13的作品曲式分析和演奏技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贝多芬奏鸣曲悲怆op.13的作品曲式分析和演奏
技巧
摘要:贝多芬是于德国出生的杰出音乐家,同时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音乐成就对世界音乐有着不可或缺的历史意义。

由于贝多芬在早期生活中所经历的痛苦,而造就了贝多芬在音乐方面独特的创作风格,他的所创造的作品是世界音乐中弥足珍贵的瑰宝。

本文通过对贝多芬的生活背景与其性格特征的研究,对贝多芬不同时期创作的音乐风格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分析,并对奏鸣曲《悲怆》op.13的艺术风格进行分析,着重对乐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和音乐风格进行探索研究,为此曲的演奏技巧和风格把握提出一定的可参考意见。

关键词:贝多芬;创作风格;小提琴奏鸣曲;曲式分析;演奏技巧
序言
贝多芬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古典主义的集大成者,也同样是开启浪漫主义的先行者。

贝多芬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音乐大师,他的音乐作品之多,涉及范围之广,并且对世界音乐影响也很深远。

他的一生共创作了十首小提琴奏鸣曲,前三首是受莫扎特和海顿的影响进行音乐创作的,在创作中呈现出古典主义的风格,在进行第四首与第五首的创作时,就逐渐的体现出自己独特的艺术创作特色。

贝多芬c小调第8小提琴奏鸣曲是其十首小提琴奏鸣曲中最独具特色的一首。

在其音乐的创作风格上,这首作品主要是体现贝多芬对当时社会背景下残酷命运的反抗以及对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追求;在结构上,为了表现这首结构层次清晰,音乐表现手法的细腻与丰满,贝多芬还是采用了小提琴奏鸣曲三个乐章;在演奏技巧上,用哀求音调与活跃的上行跳音形成强烈的对比,以更好的达到其音乐表情术语的理想效果。

因此,在对贝多芬的c小调第8号小提琴奏鸣曲进行研究与分析时,不仅要对贝多芬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及其性格特点等一系列因素进行了解,还要更好的掌握贝多芬在不同时期作品的演奏风格与艺术特色,这样便可以对自身的小提琴演奏技术的提高有着非凡的意义。

同时本文也希望通过对该作品演奏技巧以及演奏风格的研究分析,为演奏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

就目前相关研究现状来看,对于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的研究,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1)
通过研究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的和声、曲式结构,以分析贝多芬音乐的创作风格,同时研究贝多芬本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性格等方面对其不同时期作品的风格产生的影响;(2)对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演奏技巧与风格的分析,结合贝多芬其他小提琴奏鸣曲的写作风格与技巧与第五首进行的对比研究。

通过对贝多芬c小调第8号小提琴奏鸣曲的研究,试分析贝多芬音乐创作的艺术风格特色,从小提琴演奏技巧着手,重点分析此作品在演奏当中的技术难点和关键点,希望能够为小提琴演奏者提供一些可参考的建议与意见。

一贝多芬艺术生平简述
(一)贝多芬生平简介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音乐世家,其祖父和父亲都从事于宫廷音乐工作。

祖父曾担任宫廷乐长,父亲是一名男高音歌手,而母亲则是一位饱受生活折磨的宫廷厨师的女儿。

母亲的过早离世使他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父亲暴力式的摧残使他的一生充斥着坎坷与不幸,幼年时期的贝多芬因父亲经常醉酒的家暴导致他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倔强、深沉的性格。

成年后的生活经历亦充满坎坷和沧桑,使他的音乐中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乐观、敢于抗争的英雄主义,这种精神在他的《命运交响曲》与《英雄交响曲》中都有淋漓尽致的体现。

从贝多芬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来看,其创作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1)1802年之前为贝多芬音乐创作初期,这个时期贝多芬的音乐受到巴赫、海顿、莫扎特以及古典主义时期大背景的影响,呈现出典型的古典主义音乐风格和特征,一方面延续了古典主义时期传统的质朴、严谨且富有哲理性的气质,旋律上继承了海顿与莫扎特的音乐特点,形成了简单、纯朴、热情的特征;另一方面也初具个性特征。

节奏、和声、调性以及力度等创作手法上的创新探索与变化形成了贝多芬音乐强烈的渲染力。

(2)1802年—1815年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成熟时期,由于受到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带来了个性解放、自由发展以及反对封建、反对宗教束缚的思想,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开始紧扣现实,对于真、善、美的歌颂,对于假、丑、恶的抗争,构成了其成熟时期的音乐主题,这个时期也可称为贝多芬的“英雄年代”,该时期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已经逐渐有了浪漫主义的倾向。

(3)1815年—1827年为贝多芬音乐创作晚期,1815年维也纳会议之后,封建主义在欧洲全面复辟,欧洲大陆进入最黑暗的时期,虽然贝多芬承受身体和精神上的沉重打击,但他仍以坚忍不拔的精神投身艺术创作,此时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开始倾向于自由性和深刻的哲理性,已从初期、成熟时期中的强烈、充满矛盾冲突中开始进入自我反省、追求超凡宁静的精神升华的境地,同时也预示着浪漫主义时期即将到来。

(二)贝多芬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贝多芬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使古典音乐的思想感情和风格得到了更加完美的体现,将欧洲古典主义音乐推向了新的高峰。

他使古典主义音乐风格逐步向浪漫主义风格演变,开始在创作手法上突破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传统,引子的运用,呈示部分的不反复,连接部、展开部分和结束部分的充分独立性,以及尾声的运用,开辟了浪漫主义乐派个性解放的新局面,并对19世纪西方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影响。

贝多芬作品之伟大,在于他是一位为人类进步、为被压迫民族自由而斗争的伟大战士,他是一位用音乐为合理的社会制度和世界和平而呐喊的伟大先驱,他音乐中深刻而富有英雄性、戏剧性和哲理性的思想对后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贝多芬c小调第8号小提琴奏鸣曲op.13的研究分析
(一)贝多芬c小调第8号小提琴奏鸣曲创作背景
贝多芬的一生共作有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十六部弦乐四重奏和十首小提琴奏鸣曲,两首小提琴浪漫曲,这些优秀的弦乐作品流传甚广。

十首小提琴奏鸣曲中,前三首受他的老师莫扎特和海顿的影响,显现出浓烈的古典主义音乐风格和色彩,其第四与第五首开始渐渐展露出贝多芬自己的色彩风格。

贝多芬c小调第8号小提琴奏鸣曲“春天”是十首小提琴奏鸣曲中最具有独特魅力的一首作品。

乐曲充满着青春阳光的朝气和蓬勃的热情,音乐轻快而甜美,犹如春天的阳光普照着大地。

贝多芬《c小调第8号小提琴奏鸣曲》创作于1797年,作品编号为OP.13,全曲共有三个乐章。

当时的欧洲社会正值资产阶级革命风云涌起的年代,贝多芬正值血气方刚的年青时代,对于帝国的封建统治存在着强烈的不满情绪,因此,他成为了共和思想的追随者,这首乐曲的创作很好的表达了贝多芬对当时社会所显示的愤怒和激情。

而17到18世纪的欧洲也正处在启蒙运动所带来的个性发展、思想自由的思想,都对贝多芬的艺术创作产生潜移默化
的影响,虽然他日渐严重的耳疾一直折磨着他,但是这并没有磨灭贝多芬对生活的期望与热情,高尚的艺术情操使他谱写出这部充满如春天般希望的第8号小提琴奏鸣曲。

在对小提琴奏鸣曲进行创作时,演奏的乐器并不都是小提琴,而是在里面有钢琴作为辅助,以达到音乐的相互交织与相互融合。

《c小调第8号小提琴奏鸣曲》使“悲怆”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在音乐作品的表现中,会带有明显的悲剧色彩以及戏剧的张力性,向听众们传达了一种强烈的理念。

虽然在前半部分主要表现了贝多芬对于不公平的命运和人生的反抗、愤慨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强烈不满,但是也能从音乐中感受到他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这首“春天”小提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早期的一首作品,这个时期他的创作已经基本趋于成熟。

贝多芬在这次创作中为了表现这首结构层次清晰,音乐表现手法的细腻与丰满,贝多芬还是采用了小提琴奏鸣曲三个乐章
(二)贝多芬c小调第8号小提琴奏鸣曲创作风格
根据音乐评论者们以及国内外史学家的研究分析,他们将贝多芬的作品和创作风格大概分为三个时期:早期(1802年以前),中期(约1802-1815年)和晚期(约1815年-1827年)在贝多芬的创作早期,他开始了古典音乐的创作学习,并受两位老师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

从以上说明来看,贝多芬小提琴第五号奏鸣曲属于他第一时期的创作作品,但是,这首作品处于早期中的末期,所以略显现出贝多芬自己的创作风格,作品的思想也略显成熟的特征,同时在奏鸣曲创作的形式上也有很大的创新与改变。

贝多芬于1792年12月从他的故乡波恩移居到了维也纳,这首第8号小提琴奏鸣曲就是他在维也纳时所创作的,因此,他的这首作品在创作时深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而在这个时期贝多芬的创作已趋于成熟,创作风格也开始具个人的独创性。

力度上大幅度的起伏,构成了贝多芬这个时期音乐创作风格的强烈的感染力和气魄。

他的音乐更讲究尖锐的情绪对比,更具有顽强、热情及高度的紧张感与兴奋度,并有着巨大的高潮,同时也具备温柔典雅且充满希望的歌唱性特征。

三贝多芬c小调第8号小提琴奏鸣曲悲怆op.13的演奏技巧分析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较为规整,注重作品的均匀和协调,没有太多的炫技和自由发挥部分,贝多芬的这首c小调第8号小提琴奏鸣曲也不例外,在演奏这首作品时要注重紧靠作者的写作原意,忠于乐谱,演奏者可根据乐曲音乐的走向来表现渐强与渐弱,使作品演奏出来的效果不那么平淡。

笔者根据自身对于演奏技巧的把握,以及对多位小提琴演奏家的演奏技巧探究分析,将这首作品的演奏技巧总结如下:
(一)呈示部
谱例1:
在第一乐章中,C小调在演奏时,是采用由极慢的慢板转为辉煌的快板,并且在序奏中埋藏着着悲怆的情感在里面。

这一部分出现在第1,2,3小节中,主要是表现出由于突如其来的打击将精神的防线击溃的情景,但在随后的几个小节表现中却有所缓和。

在开始的悲痛情感的表现下,以展开后面的表现主题,在一系列的断音爬过钢琴键盘的小字二组,小字一组后,有种乘着震音断奏而热情上升的一种感情,这一部分共有五次的持续的感情上升,可以说是热情澎湃。

随后第二主题展开,这一部分轻快而富有流动感,从第65小节开始,加入了大量上波音的使用,一直持续到第90小节。

随后进入发展部,总体来说在发展部从音乐中可以听见第一主题中的大量不断上升的断音,从内容上来讲,是G小调的极慢板动机
进入快板而发展的第一主题,至300小节,进入曲末,在上升的断音中结束第一乐章。

(二)展开部
谱例2:
第二乐章,是以慢板的形式展开的,进行降A大调的操作后,使整个乐章充满抒情的分为,形式也随之分为三段体。

在第一段中,主要是抒发优美而抒情的情感,风格与第一乐章存在着差别。

在心情回到了一种平静的心态后,便将原来的三声部变奏为了四声部(9小节),随后便顺利的转换到第二段,(从第38小节开始)随之而来的则是一种意兴阑珊之感也涌上心头,在此段的情感表达中,会出现大量的左右手进行交替的三连音的伴奏,在第42小节时一度出现紧张感,但是一闪而过至51小节重新演奏第一段进入第三段,幅度也渐小,渐渐的又恢复到平静。

(三)结束部
谱例3:
第三乐章,在结束阶段的表现时,采用的是快板的回旋曲,C小调,进而以回旋主题为开头主题的发展。

一直到 61小节才进入到第二主题,风格明朗、柔和,降为E大调。

最后当曲目进入第三主题时,则主要展现柔和而恬美的情感,从技巧上来说这一段大量使用了对位技法,使其具有充分的结束感。

四贝多芬c小调第8号小提琴奏鸣曲悲怆op.13的艺术处理演奏贝多芬c小调第8号小提琴奏鸣曲要注意把握其作品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具体的艺术处理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
贝多芬早期的创作处在古典主义时期,这个时期的作品要求严格按照作曲家的原谱进行演奏,这就要求在艺术处理方面细致研究乐谱当中的表情记号,认真处理作曲家所想表现出的各个表情术语的实际效果。

贝多芬的作品创作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这就要求演奏者在演奏中认真把握贝多芬作品的内涵,从和声功能的走向入手,以更好的把握整首作品的内在节奏和旋律性的表达。

贝多芬在继承和发扬古典主义时期音乐风格的同时,也大胆的加入了很多个性的创新,开辟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大门,这也就要求演奏者在作品的艺术处理中,要在把握古典主义音乐演奏风格的同时,适当的加入浪漫主义音乐的演奏处理,这样才更加符合贝多芬音乐的独创性和思想性。

结语
贝多芬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最后一位代表人物,其音乐既继承和发扬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风格,同时大胆创新,加入了强烈的个人独创性,为以后的浪漫主义音乐风格奠定了基础。

贝多芬《c小调第8号小提琴奏鸣曲》是其创作趋于成熟时期的一首小提琴奏鸣曲的代表作,
是一首典型古典主义音乐风格又极具探索性的作品,显现出贝多芬这一时期创作风格的变化。

本文通过对贝多芬c小调第8号小提琴奏鸣曲第一乐章音乐风格的分析,文中着重从演奏技巧入手,阐述了乐曲演奏技巧的把握,同时也对乐曲艺术处理的把握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期望对于演奏该乐曲乃至贝多芬的其他音乐作品提供一定的可参考意见。

笔者在贝多芬《c小调第8号小提琴奏鸣曲》的学习和演奏中受益匪浅,通过自身的演奏以及探索和研究,对贝多芬音乐风格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笔者也希望通过此次探究,凸显出贝多芬在世界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以促进贝多芬小提琴作品能够得到更多的重视,更好的融入到小提琴学习和演奏中去,为小提琴演奏艺术增添更多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朱智.论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J].发表于:音乐天地,2004
[2] 王宇歆. 贝多芬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OP.24“春天”音乐分析和演绎研究[D]. 上海音
乐学院,2011.
[3] 潘鸿泽. 谈贝多芬三个阶段的音乐创作[J]. 艺术教育. 2007(10).
[4] 付晓生.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启示[J].发表于: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4
[5] 赵鑫珊著.贝多芬之魂[M].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7.
[6] 洛秦主编.小提琴艺术全览[M].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4
[7] 李娜.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要素[J].发表于: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
[8] 晏伟.从贝多芬的第五首小提琴奏鸣曲看其早期演奏风格. 北方音乐. 2011
[9] 周雨.小提琴的弓法演奏技术研究[J]. 北方音乐. 2015(23)
[10] 毕赫男.浅谈小提琴表演中的左手演奏技巧[J]. 科技展望. 2015(19)
[11] 陈越红.贝多芬音乐创作的哲理分析[J]. 中国音乐学. 1998(04)
[12] 张炫.从贝多芬三首小提琴奏鸣曲看其风格的演变[D].山东师范大学.2006
Beethoven violin sonata no. 5 in F performance skills in the
research and creation style
Abstract:Outstanding musician Beethoven was born in Germany, is also the representative of Vienna classical pie, one of its music achievement for the world music is an indispensabl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s Beethoven experienced pain in early life, and create a unique style in music, Beethoven created his work is valuable treasures in world music. Based on the study of Beethoven's life background and personality traits, Beethoven's music creation in different period style for the specific research and analysis, and the "pathetique" sonata op. 13, analyses the artistic style of music playing skill and music style of the first movement to explore research, curve technique and style hold offered some advice for reference.
Key Words:Beethoven; Writing style; Violin sonata; The buckling analysis; Performance skill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