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三水白坭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白坭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一千多年前,那个雨夜里的春韭,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至今仍散发着清香。
诗为五言,句子精短,与韭菜精致的模样很般配。
我觉得,韭菜是自然的五言诗,五言诗是文化的韭菜。
我读过的唐诗,涉及写蔬菜或韭菜的,几乎都是五言,很少有七言或更长的句式。
这很可能是因为,面对这娇小、精致的可爱植物,唤起了诗人们细腻、爱怜的情思,用五言这精致的样式,表现这精美的植物,是很相宜的。
这也似乎说明,在唐朝,韭菜,以及众多蔬菜,都是天然、本来的长相和品性。
蔬菜嘛,就该是朴素本分的样子,安静单纯的样子,露水盈盈的样子。
这样子,才叫蔬菜。
假若杜甫老哥来到现代,来到我们的蔬菜地里,他一定十分惊讶:这是蔬菜吗?这不是一片杂木林吗?芹菜已疯长成灌木;莴苣正演化成芭蕉;葱虽然暂时还没变成芦苇,但已有了芦苇的个头;土豆已膨胀成杜甫喝汤用过的大土瓷碗;韭菜呢,五言诗的韭菜哪去了呢?这又高又胖、模样粗糙、神情张狂的另类灌木,是韭菜吗?一千多年没见,出落成这样子了?
杜甫老哥啊,你少见多怪了。
一切都在变,菜地如何不变?假如你走进我们的文化菜地看看,你又如何不被惊呆?别摇头嘛,老哥。
别的,你暂且别看,就看看那被你视为“文章千古事”的文章,就看看你一生钟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吧。
如今,一个写手随便就日产万言,短篇不过夜,中篇不过周,长篇不过月,一年制造十几部长篇,不难嘛,只需喝几杯咖啡,吸几口香烟,猛敲键盘,快速码字,滚滚泡沫就席卷世界的沙滩;写诗,稀松平常事,手起键响,键响诗成,一日千行,何难?回车键频频按,诗,就像那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滔滔滚滚源源不断,注入我们古老的奄奄一息的江河荒滩。
你语不惊人死不休,呕心沥血一生,才写了一千来首,字数不够一个中篇,还不及写手们一天的产量。
杜老啊。
你太低产了。
这下,我得赶快告诉杜甫原委,不然老先生会被吓傻的。
就这么一个诗圣,被我们吓傻了,我们对不起万古千秋。
是这样的,杜甫老哥:你在蔬菜地里看见的那颠大的、张狂的、疯长的、妖艳的、粗壮的灌木形状的蔬菜,都是服用化肥、农药、增红素、增绿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等等市场激素催生出来的。
你问:好吃吗?有营养吗?我如实回答你:不好吃,营养很少,毒性很大,垃圾食物而已。
你在文化菜地(其实那是文化工业流水线)看见的那泡沫翻腾的泡沫文化,那废水汹涌的废诗,也是服用化肥、农药、增红素、增绿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等等市场激素大批量疯长出来的。
你问:好吃吗?有营养吗?我如实回答你:不好吃,营养很少,基本是废物。
垃圾食物而已。
杜甫一脸茫然,摇着头,迷惑不解地走了。
和杜甫一样,唐朝的韭菜,包括那雨夜里的韭菜,没见过的世面太多了,没见过农药,没见过化肥,没见过增红素、增绿素、增白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只见过露水、月光、荷锄的农人,见过蜜蜂、蝴蝶、毛毛虫,见过低飞的燕子和菜地上空款款飞过的黄鹂、喜鹊、斑鸠、白鹭。
韭菜何其有幸,在那个温暖的春夜,韭菜,用它质朴、醇正的清香,接待了诗人和他的诗。
唐朝的土地上,生长着清清爽爽的蔬菜,生长着清清爽爽的诗。
你且看那韭菜——
朴素安详地,一根一根地,在露水和清风里,认真地排列着自己,把自己排列成诗。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一句中,“保鲜”一词形象生动,说明了杜甫的诗歌流传一千多年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B.韭菜娇小、精致,能唤起诗人细腻、爱怜的情感,而五言诗是精致的诗歌形式,用五言诗描写精美的韭菜,是非常合适的。
C.唐朝的韭菜是不幸的,因为它有太多的世面没有见过;唐朝的韭菜又是幸运的,因为它“用它质朴、醇正的清香,接待了诗人和他的诗”。
D.杜甫之所以“一脸茫然,摇着头,迷惑不解地走了”,是因为他理解不了现在的人们为什么要生产垃圾食品和创作垃圾文化。
E.文章运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不同人称的运用既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思想感情的表达,又使文章显得亲切。
11.从文中看,作者为什么说“韭菜是自然的五言诗,五言诗是文化的韭菜”?(7分)
12.请指出下面句子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6分)朴素安详地,一根一根地,在露水和清风里,认真地排列着自己,把自己排列成诗。
13.请结合全文,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8分)
参考答案:
10.AC(A项,这句话的说明对象是韭菜,而非杜甫的诗歌,故A错;C项,对唐朝的韭菜而言,有太多的世面没有见过是一件幸运的事,故C错。
)(4分)
11.在唐朝,韭菜是天然、本来的长相和品性,(2分)朴素本分、安静单纯、露水盈盈,就像一首精致自然的五言诗。
(3分)五言诗极为精致,就像没有受到污染的韭菜。
(2分)
12.修辞手法:拟人、比喻。
(2分)表达效果:形象生动地写出唐朝的韭菜清清爽爽、自然本真的生长状态,(2分)表达了作者对唐朝的韭菜的赞美之情。
(2分)
13.在文中,作者把唐朝的韭菜、杜甫对诗歌创作的态度和如今的韭菜、今人对文学的创作态度进行了对比,(4分)抨击了今人急功近利、轻浮急躁的心态,(2分)表达了作者对回归自然、回归本真、回归纯朴的呼唤。
(2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围棋与国家
林建超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
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围棋活动是在春秋时期。
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
东汉中期后,社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
博累棋消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他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而围棋在与它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
围棋作为反映和体现人们心灵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
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到这些观念都是不对的。
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
人们在围棋活动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
弈棋活动的负面作用不能归咎于围棋本身,而是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普遍肯定了围棋的功能和价值,确立了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
对围棋,不能神化,也不能矮化。
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国艺价值观”。
所谓“国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层面,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
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
到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
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也只有“国艺”一词才能相
配。
(节选自《围棋与国家》,有删改)
1.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B.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C.围棋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东汉时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D.魏晋时人们对“艺”产生了新的看法,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
2.对围棋价值和地位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棋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对个人修身养性,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B.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传统礼教观念的斗争中,在社会实践的对比中确立起来的。
C.自人们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把它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后,围棋就成为儒士必备的艺伎。
D.围棋作为“国艺”,是一种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从国家层面上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围棋的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随着人们对其功能和价值认识的深入逐步确定的。
B.围棋因为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在东汉中期就凭借其本质上的优势而盛极一时。
C.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了围棋活动的负面作用,其实这些负面作用也与围棋的娱乐、交际等功能性弱点有直接关系。
D.对围棋进行神化和矮化都是不对的,只要把“国艺价值观”作为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就能正确认识围棋的“国艺”地位。
参考答案:
1.B
2.C
3.A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暗记
聂鑫森
宽敞的画室里,静悄悄的。
初夏的阳光从窗口射进来,洒满了摆在窗前的一张宽大的画案。
画案上,平展着一幅装裱好并上了轴的山水中堂。
右上角,写着五个篆字:南岳风雨图。
年届六十的知名画家石丁,手持一柄放大镜,极为细致地检查着画的每个细部。
他不能不认真,这幅得意之作是要寄往北京去参展的。
何况装裱这幅画的胡笛,是经友人介绍,第一次和他发生业务上的联系的。
画是几天前交给胡笛的。
胡笛今年四十出头,是美院国画专业毕业的,原在省城一大学教授美术,其山水画在省内外也颇有点名气。
据说因为看不惯艺术招生中的潜规则,跟领导闹矛盾,下海在湘潭城开了一家不大的裱画店,既是老板又是装裱师傅。
朋友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不少老一辈要强,且人品不错,何必舍近求远,送到省城的老店去装裱呢。
画是胡笛刚才亲自送来的,石丁热情地把他让进画室,并沏上了一杯好茶。
石丁是素来不让人进画室的,之所以破例,是要当面检查这幅画的装裱质量,如有不妥的地方,他好向胡笛提出来,甚至要求返工重裱。
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
石丁对衬绫的色调、画心的托裱、木轴的装置,平.U
而论,极为满意。
更重要的是这幅画没被人
仿造—一有的装裱师可以对原作重新临摹一幅,笔墨技法几可乱真,然后把假的装裱出来,留下真的转手出卖。
石丁的画已卖到每平方尺一万元,眼红的人多着哩。
眼下,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手,他轻舒了一口气。
且慢!因为他是第一次和胡笛打交道,对其人了解甚少,不得不防患于未然,故在交画之前,特地在右下角一大丛杂树交错的根下做了暗记,用篆体写了“石丁”两个字,极小,不经意是看不出来的。
石丁把放大镜移到了这一块地方,在杂树根部细细寻找,“石丁”两个字不翼而飞。
又来来回回找了好几遍,依旧没有!
石丁的脖子上,暴起-根一根的青筋,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居然不是他的原作,而是胡笛的仿作。
这样说来,胡笛的笔墨功夫就太好了!他从十几岁就下气力学石涛,尔后走山访水,参悟出自家的一番面目,自谓入乎石涛又能出乎石涛,却能轻易被人仿造,那么,真该焚笔毁观、金盆洗手了。
就在这时,胡笛猛地睁开了眼睛,笑着说:“石先生,可在寻那暗记?”
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说:“是!这世间小人太多,不能不防!”
胡笛端起茶杯,细细啜了一口茶,平和地说:“您设在杂树根部处的暗记,实为暗伤,是有意设上去的。
北京城高手如林,若p细心人看出,则有污这一幅扛鼎之作。
您说呢?”石丁惊愕地跌坐在椅子上,问:“那……那暗记呢?”
胡笛说:“在右下部第五重石壁的皴纹里!‘石丁’两个字很有骷髅皴的味道,我把它挖补在那里,居然浑然一体。
树根部处空了一块,我补接了相同的宣纸,再冒昧地涂成几团苔点。
宣纸的接缝应无痕迹,补上的几笔也应不会丢先生的脸。
”
石丁又一次站起来,拿起放大镜认真地审看这两个地方。
接缝处平整如原纸,这需要理出边沿上的纤维,彼此交错而”织”,既费时费力,又需要有精到的技艺。
而补画的苔点,活活有灵气,更是与他的笔墨如出一辙。
他不能不佩服胡笛的好手段!
石丁颓然地搁下了放大镜。
胡笛站起来,说:“石先生,裱画界虽有个别。
术不正的人,但毕竟不能以偏概全。
暗记者,因对人不信任而设,我着力去之,一是为了不玷污先生的艺术,二是为了我们彼此坦诚相待。
谢谢。
我走了。
”
胡笛说完,很从容地走出了画室。
石丁发了好一阵呆,才记起还没有付装裱费给胡笛。
正要追出去.又停住了脚步,家里还有好些画需要装裱,明日一起送到胡笛的店里去吧!
他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永远铭记那个让他羞愧万分的暗记……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
….安闲”表现了胡笛的
从容、镇定,内心无愧,既照应了前文对胡笛的介绍“装裱技艺高,人品不错”,也与后文石丁的急躁形成对比,塑造了典型的人物性格。
B.“朋友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不少老一辈要强,且人品不错”以及“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手”等文句都是为下文胡笛并没有换走石丁的原作埋下的伏笔。
C.本文运用多种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如文中两处划线的句子,就运用了动作、神态、外貌、语言等描写,写出了石丁的内心情绪变化。
D.石丁做暗记实际上是不信任胡笛的表现,并最终在自己心灵上留下的无地自容的印记。
E.“石丁颓然地搁下了放大镜。
“颓然”一词,运用神态描写,传神地写出石丁发现自己技不如
人之后的失落感和挫败感。
(2)小说以“暗记”为题目,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分)
(3)胡笛具有哪些形象特点?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6分)
(4)关于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石丁,有人认为是胡笛。
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
析;并联系实际,谈谈你从主人公身上得到的启示。
(8分)
参考答案:
(1)CE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3-16题。
(14分)
山之叟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①,蕊丛丛以百数。
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
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木,移其位让焉。
幕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
无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
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
迁而移之,在冬非春。
故人与花常两全也。
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
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
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
’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
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
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
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
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选自袁枚《小仓山房文集》)
注:①鄂:通“萼”,花蕾。
韡:音wěi,繁盛。
13.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赀:钱财
B.客过而尤之
曰过:责怪
C.宜山者山,宜庭者庭庭:种在庭院
D.花之怨以死也诚宜诚:确实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不自怒而怒花自恃而不谋诸人也
B.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C.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
D.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花之怨以死也诚宜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移栽牡丹却不按时节,导致牡丹很快就枯死了。
这是主人种花最大的问题所在。
B.主人认为新牡丹株高蕾多,比原有的牡丹好;新牡丹开后,又觉得还是原有的牡丹好,所以又把它移回了原处。
C.客人认为如果主人处理得当,旧牡丹虽被移出庭院,也可以不死;牡丹死了,主人不责怪自己反而怨怪牡丹,是错上加错。
主人接受了这些批评。
D.作者以牡丹的遭遇喻指封建社会中人才的遭遇,委婉含蓄地批评了封建统治者仅凭自己的喜怒而对人才生杀予夺的社会现实。
16.翻译(5分)
①无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
(2分)
译
文:
②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
(3分)
译
文:
参考答案:
【文言文译文】
冬天,山中有位老翁挑了一株牡丹,(牡丹)有一人多高,枝条繁茂,花苞蔟簇数以百计。
主人对它另眼相看,出高价买了下来。
怕栽在别处与这株牡丹不相称,庭院中原有几株牡丹,特地移到别处,把地方让出来。
上面用锦帐遮盖,晚上点上烛火,客人来了,(主人)常指着它感到自豪。
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大大不如原先的那几株牡丹。
于是主人愤愤地将它移到山上,再移到墙边,牡丹很快枯死了。
主人感到对不起原有的那几株牡丹,并且嫌庭院太空,便将原来的牡丹移回原处,没过几天,也枯死了。
来访的客人埋怨主人道:“您没见过善于种花的人吗?适宜在山上长的就种在山上,适宜在庭院中长的就栽在庭院,如果迁移它,应该在冬天而不是春天。
所以人和花常能两全其美。
您既然根据外貌认为那些牡丹是良种,一见不如原来想的那样,立即粗暴地摧残损害他们,移栽不按时节,牡丹花含冤而死理所当然。
天底下荆棘、藜刺之类的东西比牡丹低下百倍,您没有办法因为生气而统统把它们迁走。
牡丹来时,并不曾自己说:‘应该看重我的身价,应该把我栽在庭院中,应铲除你原有的旧花,(把地方)让给我这新来的。
’一个月中,忽而珍视它,忽而贬抑它,都是您一个人所为。
不怪自己却怪花,这就错了!庭中旧有的牡丹花,未必一定名贵,你仍然把它们移回原处,以为它们比新买的好。
(如果当初)新的牡丹虽然买来,旧的牡丹先不移走,比较它们开的花哪更好,然后再移栽,就都不会死掉了。
您急急忙忙,既不懂生物的习性,又不知道土壤是否适宜,高兴了就抬举它,生气了就摧残它,主人如此喜怒无常,花的命也就送掉了。
那么,您的毛病在于看重自己而轻视生物,性情专断而缺乏见识,自以为是而不和人商量。
以后您的庭院中,大概不会有花木了。
”
主人听了无以对答,于是准备下笔墨纸砚,记下这件事情来警戒自己。
略
5. 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
(12分)怪说
(清)黄宗羲①
梨洲老人坐雪交亭中,不知日之早晚,倦则出门行塍亩间,已复就坐,如是而日而月而岁,其所凭之几,双肘隐然。
庆吊吉凶之礼尽废。
一女嫁城中,终年不与往来。
一女三年在越,涕泣求归宁,闻之不答。
莫不怪老人之不情也。
老人曰:“自北兵南下,悬书购余者二,名捕②者一,守围城③者一,以谋反告讦④者二三,绝气沙墠⑤者一昼夜,其它连染⑥逻哨之所及,无岁无之,可谓濒于十死者矣。
李斯⑦将腰斩,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免,岂可得乎!’陆机⑧临死叹曰:‘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吾死而不死,则今日者,是复得牵黄犬出上蔡东门,复闻华亭鹤唳之日也。
以李斯、陆机所不能得之日,吾得之,亦已幸矣,不自爱惜,而费之于庆吊吉凶之间,九原可作,李斯、陆机其不以吾为怪乎!然则,今之默默而坐,施施⑨而行,吾方傲李斯、陆机以所不如,而又何怪哉!又何怪哉!”
注释: ①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
为东林党的著名领袖,曾组织义军抗清,失败后致力于学问著述。
②名捕:指名逮捕;③守围城:守在被清兵围住的城市内。
④告讦(jié结):告发;⑤沙墠(shàn善):沙地;⑥连染:牵连⑦李斯:李斯,上蔡人,秦国丞相。
⑧陆机:吴郡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西晋文学家。
⑨施施:缓慢地。
22.“说”是一种文体,结合本文内容说明这一文体的特点。
(3分)
23.阅读第一段。
概述老人“不情”的表现。
(2分)
(1)皆日默坐独行;(2)__________;(3)__________。
24.分析文章列举李斯、陆机的事例的作用。
(2分)
25.第二段画线句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假如九泉之下可以复生,李斯、陆机难道不认为我太奇怪吗!
B.假如九泉之下可以复生,李斯、陆机大概不认为我太奇怪吗!
C.假如九泉之下可以复兴,李斯、陆机大概不认为我太奇怪吗!
D.假如九泉之下可以复兴,李斯、陆机难道不认为我太奇怪吗!
26.联系全文,赏析结尾句“而又何怪哉!又何怪哉”。
(3分)
参考答案:
22.示例:“说”是议论文的文体,可以有记叙,但重在表明自己的见解与观点。
如本文叙述自己的日常生活,叙述自己曾经多次濒临绝境,但都是为了表明自己心态,说明自己看似怪诞其实并不可怪。
(3分)
23.示例:放弃人情应酬(杜绝贺喜吊丧);拒绝女儿往来(不图天伦之乐)。
(2分)
24.
示例:以李斯、陆机与自己的命运相比较,感叹自己劫后余生的庆幸,并进一步表明当珍惜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