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山宫皂隶舞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观看
2009年5月31日,“麟山宫皂隶舞”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 目名录,项目编号Ⅲ-14。
历史渊源
麟山宫皂隶舞麟山宫是一个宫庙群落,由仙游县枫亭镇北部的秀郊、东鼎、东林、荷珠、沧溪、霞安等38个 自然村所在的38座宫庙组成,共同祀奉宋代名将杨五郎(尊称杨太师)等神祇。
“皂隶”一词最早见诸于春秋战国。左传曰:“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后世通称役于官署出司呵殿、 立执刑杖侍立者为“皂隶”。
“皂隶舞”,俗称“乡人傩”,是由西汉时期的“傩舞”演变而来,属于中国古代驱邪除妖的一种民间舞蹈, 也是古代官员出巡时用于鸣锣开道、耀武扬威的仪式。在莆仙戏传统剧目演出中保留着这种舞蹈的简单样式。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传承状况
传承人物 保护措施
历史价值
麟山宫皂隶舞,俗称“乡人傩”,传承了汉代“傩舞”的古典舞蹈艺术和莆仙戏的艺术样式,承载着民间历 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通过以歌舞娱神的形式,使古典舞蹈和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得到较为完整的保存和延 续。
学术价值
“麟山宫皂隶舞”保存了汉代“傩舞”和传统莆仙戏的艺术,对于发掘和研究古典舞蹈、历史文化和民俗文 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林炳兴林炳兴,男,汉族,莆田市仙游县人,1952年10月出生在仙游县枫亭镇麟山村,2009年9月中旬被定 为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麟山宫皂隶舞”第二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为“皂隶舞”第七代传承人。林炳 兴1982年跟随林清为学习麟山宫皂隶舞。1983年即与同门师兄弟参加在麟山宫举办的元宵游灯、游神等民俗活动, 表演皂隶舞。
为了让麟山宫皂隶舞得到更好的传承,麟山宫内特地成立了一间展览室,展出皂隶舞表演时穿的衣服、使用 的道具等。
1988年,麟山宫皂隶舞入编《中国民间舞蹈集成——福建卷》。
社会影响
主要演出 2016年2月15日(农历正月初八)下午2时许,麟山宫杨公太师驻驾在梧塘自然村,在龙兴宫广场便上演了一 场麟山宫皂隶舞。 2022年2月10日(农历正月初十),麟山宫皂隶舞在福建湄洲岛演出。
当旗牌官再次挥动令旗,高喊“威乎乎”时,进行“开道”。众皂隶齐声呼应,并舞起皂隶摆,按队列左右 舞动,开道向前,直至烛牌前,才转身小跑返回原地。皂隶起舞之时,各人右手持竹,左脚踩地,低头弯腰,吸 气丹田,随即挺身举首,大眼滚动,鼻孔冒气,俱各相对作揖,继而转身相背,移步前进,表演动作整齐一致。 舞态神奇,肃穆凛然,令观看之人生畏回避,纷纷让开通道。后表演者手持竹牌托地,小跪轿前,平举竹牌轻而 抖弹三下,以示叩礼之意。
1、面具 以泥塑成四个面壳模型,用草纸浸水,裱制第一层,再用浆糊裱褙数层,待干后脱出泥胎,分别绘成红、黑、 蓝、绿的四个皂隶面具。然后用金色纸装饰额前,中饰一金色蓝边的硬纸花,两侧各饰一硬纸制成的彩龙形图案, 顶前系五个红绒球,上饰彩纸条。 2、道具 (1)烛牌:木制,牌正面写“进香”,反面写“参谒”字号,牌上方画有虎头。 (2)令旗:木制旗杆,布制旗面,绣金色“令”字。 (3)皂隶板:宽5厘米、长120厘米的4块毛竹板,每块漆成红、黑两色,红色一方为板头,黑色一方为板尾。 (4)水火棍:木制,棍身中部漆红色、两端漆白色。 (5)灵台:木制框架上扎上硬木抬杠,成轿状。框架外缀有黄排穗的红布围饰,框架内两侧各垂吊一绸布制 成的黄色莲花幡,将神像置于其内,再将烛牌置于神像前(“进香”字朝前)。
麟山宫皂隶舞“麟山宫皂隶舞”表演由“请牌”“开道”“收牌”三个部分组成。开场时,旗牌官立于表演 区,四个“皂隶”和“八班”分列两侧,呈八字队形,当旗牌官挥动令旗,高喊“开路”时,“请牌”开始,首 先由黑面皂隶离开队列,走到杨太师神轿前,把烛牌请出,在大锣、哨叭的伴奏下,把烛牌放在地上,牌的正面 亮出“进香”二字,然后跳回原位。接着,旗牌官双手挥动令旗,高喊“威乎乎”,众齐声呼应,这时红面皂隶 重复黑面皂隶的动作,独舞向前,把烛牌转换方位,亮出“参谒”二字。至此,“请牌”完毕。
麟山宫所在的区域以塔斗山为中心的风景区,有千年古刹会元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天中万寿塔”、省 级文物保护单位“蔡襄墓”,还有元代状元林亨祠堂、肖妃墓、朝天寺、三峰陂、沧溪古桥等名胜古迹。麟山宫 内保留了清代著名国画家林肇棋绘作的龙虎猴鹿鹰鹤和四大天王壁画。历史上境内科甲鼎盛,人文荟萃。宋代的 上浒、下浒自然村中的进士达13人,兵部侍郎许敦仁、监察御史许稹均为宋代名臣;元代秀郊自然村林亨高中状 元。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促成了“皂隶舞”这一古老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和成熟。
曾友家曾友家,汉族,莆田市仙游县人,1954年6月出生在仙游县枫亭镇麟山村。2009年9月中旬被定为福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麟山宫皂隶舞”第二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为“皂隶舞”第七代传承人。曾友家1982 年跟随林清为学习麟山宫皂隶舞。1983年即与同门师兄弟参加在麟山宫举办的元宵游灯、游神等民俗活动,表演 皂隶舞。
麟山宫所在的枫亭,在元代即流行“皂隶舞”。据方志记载,枫亭朱寨灵应堂始建于元代至治二年(1322), 祀奉天妃,每逢上元,出游境内,必以皂隶开道。由此可见,“皂隶舞”在莆田当地流行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舞蹈特色
表演队伍 表演形式
动作特色 相关制品
“麟山宫皂隶舞”的表演共17人,其中:旗牌官1人,穿长衫,戴高帽,舞令旗,传口令,负责指挥;皂隶4 人,穿缁衣,着草鞋,扎红布巾,头戴平顶将军帽,每人插一幅一尺长的金色纸花,戴面具,分别装扮成黑、红、 绿、蓝面皂隶,各执一块皂隶板;伴奏4人,2人敲大鼓,2人吹哨叭(长5尺的低音唢呐);另有8人,头戴竹制 高冠,手持水火棍,穿古代士兵服,分列两侧,名为“八班”。
麟山宫皂隶舞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传统舞蹈
01 历史渊源
03 传承保护
目录
02 舞蹈特色 04 社会影响
麟山宫皂隶舞,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传统舞蹈,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皂隶舞”俗称“乡人傩”,源于汉代的“傩舞”,也是古代官员出巡时用于鸣锣开道、耀武扬威的仪式。 麟山宫皂隶舞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的传承,不断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和独特的舞蹈表演形式。麟山宫皂隶舞主 要活动在枫亭镇北部区域,是一年一度的元宵出游和游灯中作为迎神接驾的仪仗和娱神娱人的民间舞蹈,表演时 节奏干练、动作威武,在菩萨出游时营造庄严肃穆的气氛。表演由“请牌”“开道”“收牌”三个部分组成,表 演队伍17人。
实用价值
麟山宫皂隶舞以寺庙文化艺术的方式存在和传承,成为莆田仙游当地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研究“皂隶 舞”的历史渊源、舞蹈艺术和民间民俗文化,对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舞蹈艺术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
麟山宫“皂隶舞”从清道光十九年起,第一代专业艺术人员和传承人不详,第二代传承人从1901年起,至现 代已历经七代。专业艺术都是以师带徒,予以传承。
最后,旗牌官又高喊“威乎乎”,传令“收牌”,这时绿面皂隶独舞向前将烛牌收回原处,舞蹈至此结束。 每当出游和游灯经过各自然村的宫宇以及驻跸入宫时,皂隶都反复表演三个部分的舞蹈动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麟山宫皂隶舞”动作简练,基本动作有“盘腿跳”“左右跳”“左右望”“左右摆”等,舞态神奇,动作 整齐。横向流动的线条比较多,具有节奏鲜明、动作刚烈、古朴而粗犷,富有造型美的特点。在“开道”时的群 舞,动作威武整齐,加上“威乎乎”的呐喊和喇叭声、大锣的敲击,营造了一种“庄严肃穆”的威赫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