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一点死(没死)"语义真值判断及其修辞表达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本体研究
‘差!点死_,,
语义真,断及其丨修赚锞
□孙国华
摘要:作为“差一点p (没P)”结构特例的“差一点死”和“差一点没死”同时存在异形同义和同形异义现象,在 学界已成共识。
但对两者异形同义和同形异义的特定语境的分析却见仁见智。
本文从言语交际活动过程的角度就“差一点 死”和“差一点没死”的语义真值判断及其修辞表达效果进行探讨,以厘清两者同为真值和不同为真值的具体语言环境。
关键词:差一点死(没死)言语交际活动语义真值性判断表达效果
“差•点死”和“差•点没死”是常被用来研究“差 •点p(没P)”结构吋引用的特例,因其同吋存在异形同 义和同形异义现象,备受语言研究者的关注。
依据最新 修订版《现代汉语词典》对“差点儿”的解释,如果是 “说iS的人不希望实现的事情,说‘差点儿’或‘差点 儿没’,就是指事情接近实现而没冇实现”。
这种语境 下,“差-点死”与“差-点没死”均表达事实上的“没 死”。
如果是“说iS的人希望实现的事情,‘差点儿’是 惋惜它未能实现,‘差点儿没’是庆幸它终十勉强实现了”。
这种情况下,“差-点死”表达的是事实上“没 死”,而“差•点没死”表达的是“死”这•事实。
其实 对“差•点死(没死)”的语义真值判断既没冇《现代汉 语词典》解释的那样简单,也没冇《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的那样复杂。
木文从言语交际活动的角度,就“差•点死 (没死)”语义真值判断及其修辞表达效果作些探讨。
一、“差一点死(没死)”的言语表达结构分析
“死”或“没死”是•种表述客观生命体存在的状态,“死”与“没死”是-对矛盾概念,意味着对同-生命体客观存在状态的表述不是“死”就是“没死”。
“差•点”是程度副词,揭示的是“死”与“没死”这两种状态之间的接近程度,强调的是两种状态之间的无 限接近性。
具体表现为两种:•是无限接近“没死”,另•种是无限接近“死”。
“差-点死(没死)”结构表达-种对“死”与“没 死”事实客观性存在状态的判断,其最终的语义真值判断 只冇两种:要么是“死”为真值,要么是“没死”为真
参考文献:
[1] 陈平.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J].中国语文,
1987,(2).
[2] 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3] 董晓敏名词+形容词”估量短语J].世界汉语教学,2005,
(3).[8] 张菲霏,张黎名词+度量形容词”结构研究[J].文教资料,
2009,(18).
[9] 张美兰.从汉语比拟句式结构的发展看名词性偏正结构的构成
J].汉语学习,2002,(1).
[10] 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R [4] 何洪峰.论“NA的N”结构J].黄冈师专学报,1997,(17).
[5] 李军,任永军.空间维度词“大、小”的隐喻义认知分析J].青
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6] 陆俭明.说量度形容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3).
[7] 杨希英.从单音反义形容词看汉语语境明确语义的功能[J].西南
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9).
2016. 11
王秀云,女,四川平昌人,语言学硕士,平昌中学高
中教师,研究兴趣为社会语言学、语应学。
(王秀云四川省平昌中学636400
)
值。
言语中虽然冇“不死不活”“半死不活”和“半死半 活”之说,但这些描述的对象仍然是具冇医学生命特征的 “活体”存在。
二、“差一点死(没死)”的语义真值性判断
“差•点死(没死)”语义真值性判断,是指对这种 结构所陈述的生命客观存在状态作出事实上是“死”还是 “没死”的判断。
要对“差•点死(没死)”的语义真值性作出合理、准确的判断,需要明确构成言语交际活动的言语信息发出 者和言语信息接收者之间的关系。
言语信息发出者,总希望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给言语信息接收者•个明确、具 体、可接受的语意表达,这种语意可以是•种思想、观点 或情感。
对十言语信息接收者而言,也是尽可能在准确理 解、接受信息的某础上,对言语信息发出者的信息作出及 吋、冇效的反应。
言语信息发出者与言语信息接收者之间 进而构成了 •个完整、互为关联、冇明确指向意义的语言 交际过程,实现言语的交际功能。
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考虑 言语交际活动中具体的语言环境对信息的传递、理解和接 受过程的制约作用。
如果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就不可 能对“差•点死(没死)”的语义真值性作出合理、准确 的判断。
(1)同为真值
具体表现为“差•点死”与“差•点没死”对事实判 断同为“没死”或“死”这•事实。
1事实判断结果均为“没死”
从构成言语交际活动过程中言语信息发出者与言语信 息接收者之间的关系具体说明其成立的条件:
a. 言语者以第•人称的方式对生命存在状态进行陈述
这种陈述最为简约的语言表达形式为:“我(们)差•点没死”和“我(们)差•点死了”。
很显然,这里的 “差•点没死”与“差•点死”都表示“我(们)”还活 着这•客观事实。
b.n语者以第二人称的方式对他人生命存在状态进行陈述
这种陈述最为简约的语言表达形式为:“你(们)差 •点没死”和“你(们)差•点死了”。
很显然,这里的 “差•点没死”与“差•点死”都表示事实上的你(们)还活着。
因为这样的陈述隐含着这样•个前提:即在交际 活动中,言语信息发出者“我”的存在也意味着言语信息 接收者的“你(们)”存在,两者缺•不可。
c.n语者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对他人生命存在状态进行陈述
这种陈述最为简约的语言表达形式为:“他(们)差•点没死”和“他(们)差•点死了”。
其成立的条
件是:如果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不仅言语信息发出者的 “我”和作为言语信息接收者的“你(们)”存在,而且
隐含的“他(们)”也存在,并且成了事实上的接收者,
或者“他(们)”虽不是言语交际活动中事实上的接收
者,但事实上“他(们)”的生命客观存在,那么这里
的“差-点没死”与“差-点死”都表示事实上的“他 (们)”“没死”。
2.事实判断结果均为“死”
从构成言语交际活动的言语信息发出者与接收者之
间的关系而言,“差•点死”和“差•点没死”均陈述为 “死”这种事实结果,仅限十言语信息发出者以第三人称
的方式对他人生存状态进行陈述。
这种陈述最为简约的语
言表达形式为“他(们)差•点死了”“他(们)差•点
没死”。
在言语交际中,这样的陈述隐含着这样的•种前 提,即言说者的“我”和作为接收者的“你(们)”存 在,但被陈述对象的“他(们)”既不是事实上的接受 者,客观上“他(们)”生命也不存在,那么这里的“差
-点死”与“差-点没死”都表示事实上的“他(们)”
已经“死”了。
从语义层而分析,“没死”是“活下来”的意思,“差•点没死”的判断参照标准是“没死”,意思是:
“离能够活下来还冇那么•点距离,虽然在没死与死之间
仅差那么•点点的距离,但事实还是死了。
”也就是陈述
了“死”这种状态。
在言语交际一一尤其是口语交际中,
语咅停顿在传达意义的过程中冇吋起着决定性作用。
例如 “差•点死了”就存在“差•点/死了”的情形,这种停顿
蕴含完整的言语交际环境是“还活着吗?一差•点/死 了”。
这种情况下,“差•点死了”陈述的同样是“死”
这-事实。
(二)不同为真值
当言语信息发出者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对他人生存状态
进行陈述的吋候,这种陈述最为简约的语言表达形式为:
“他(们)差•点没死”“他(们)差•点死了”。
如果
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这样的陈述隐含的前提即:言语信
息发出者的“我”和作为接收者的“你(们)”存在,
“他(们)”并不存在,无法成为整个言语交际过程中的
接受者,那么“差•点没死”和“差•点死了”在除了均
可表达事实上“死”或“没死”这两种真值判断外,在特
定的语境中冇以下两种不同为真值的情况:
i.“差•点没死”表达的是事实上的“死”这种状 态,而“差•点死了”表达的是事实上的“没死”。
“没死”也就是“活下来”的意思,“差-点没死”g
M>
<i
蛣
又
2016.
11
的判断参照标准是“没死”,意思是离能够活下来还冇那 么•点距离,虽然在没死与死之间仅差那么•点点的距离,但事实还是死了。
也就是陈述了“死”这种状态。
而 “差•点死了”的判断参照标准则是“死”,意思是“离死这种状态还冇那么•点距离,虽然在死与没死之间仅差 那么•点点的距离,但事实还是活下来了。
”也就是陈述 了“没死”这种状态。
2.“差•点没死”表达的是事实上的“没死”这种 状态,而“差•点死了”表达的是事实上的“死”这种 状态。
在言语交际中,语咅停顿在传达意义的过程中冇吋起 着很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口语交际中显得更为突出。
“差•点没死”和“差•点死了”存在以下语咅停顿:
(1)差一■点没死---差一■点/没夕匕
(2)差一点死了—
—差一点/死了
这两种停顿的处理,分別隐含着两种不同的语言环境,这两种完整的言语交际过程分別可以描述为:
(3)差一点没死:死了吗?—
—差一点/没死
(4)差一点死了:还活着吗?—
—差一点/死了
三、“差一点死(没死)”表达效果分析
既然“死”与“没死”是两种矛盾关系的状态,表 现在对某•生命体存在的判断上也只能是非“死”即“活 (没死)”,那为什么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差•点死”既可表达生命体客观事实上的“死”,也可以表达“没 死”;“差•点没死”既可表达生命体客观事实上的“没 死”,也可以表达“死”,而且人们也习惯地接受了这样 的表达。
笔者认为这种语言在表情达意方而冇着积极的修 辞意义。
语言本体研究
(•)言语交际过程中的语义增值效果
言语交际活动中,会受到各种内外语言环境因素的影 响,包括物质的、生理的、文化的、心理的等。
“差•点 死(没死)”附加的更多是言语信息发出者的情感意义。
(5) “差一点死了”和“差一点没死”事实判断结果 均为“死”。
主观上不愿意、不希望死者死去吋,附加遗憾、惋 惜、同情、悲伤等语义。
主观上愿意、希望死者死去吋,附加“庆幸、甚至幸灾乐祸”等语义。
(6) “差一点死了”和“差一点没死”事实判断结果 均为“没死”。
78
主观上不愿意、不希望陈述对象死去而事实上陈述
对象侥幸、幸运活下来吋,附加担忧、惊恐同吋欣慰、释
怀、喜悦的复杂情感。
而在表达主观上愿意、希望被厌
^尝恶、被痛恨者死去而事实上还是“没死”吋,附加“沮
丧、失落、不满”等语义。
(二)言语交际过程中的语义表达效果
1简约
例(1)、例(2)其实是紧缩复句,是使用单句的
形式表达复句的内容,转换为完整的转折复句分別是“差
•点死了,但最终没死”,“差•点没死,但最终还是死
了”。
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例(3)中言语信息接收者
由十主观上认为陈述对象死去的概率远远大十活下来的概
率,只是需要得到求证、核实罢了,所以其关注的焦点是
是否已经“死了”。
例(6)中言语信息接收者由十主观上
认为陈述对象活着的概率远远大十死去的概率,所以其关
注的焦点是是否还“活着”。
言语信息发出者的“差•点
没死”和“差•点死了”,对言语信息接收者而言,都会
在心理期待与最终结果之间造成强烈的反差,言语信息接
收者内心的错愕、悲喜等复杂感情不难体会到,这样的表
达收到了言简义丰的良好效果。
2.强调
既然“差•点死了”和“差•点没死”在特定语境
中都是表达事实上“没死”的判断,为什么言语信息发出
者冇吋使用“差•点没死”而不用“差•点死了”的说法
呢?这是因为“差•点没死”强调的是离“死”的距离程
度之小,而“差•点死了”则是•般性陈述,突出强调的
语气不强烈,自然在表现言语信息发出者在特定语境中特
冇的紧张、恐惧、担忧等情绪方而显得比较弱。
总之,我们决不能孤立、抽象地对“差•点死(没
死)”的语义真值进行判断。
语言是用来交际的,对仟何
语言的理解都不可能脱离言语交际环境。
语言是工具,当
这种工具用十鲜活的人际交往的吋候,它不再只是抽象、
纯粹、孤立的符号了。
只冇结合具体的语境,才能对“差
•点死(没死)”的语义真值性作出准确的判断。
就好比
《红楼梦》中林黛玉临终之前说的那句耐人寻味的iS:
“宝玉,你好……”,只冇把这句iS放到具体的语境中才
能领会到“言不尽之意,尽在言外”的审美效果。
(孙国华 江苏无锡无锡高等师范学校学生工作处
214153)
2016.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