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期脊髓损伤患者的社区康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期脊髓损伤患者的社区康复
作者:成鹏等
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08年第19期
急性期康复
在脊髓损伤后的8周内,患者均为卧床期,尤其是伴有脊柱骨折者,需卧床6~12周,其他原因引起的脊髓损伤则卧床时间很短。
此期的治疗均在床上进行。
急性期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并发症,对残存肌力或受损平面上的肢体进行肌力和耐力训练,并为过渡到恢复期的训练作准备。
呼吸道护理深呼吸技术、震动、叩击、间歇性正压呼吸、辅助咳嗽技术均可适时应用,有的患者还需要应用体位引流技术。
体位患者在床上正确卧位,不仅对于保持骨折部位的正常排列,而且对于预防褥疮、关节挛缩及抑制高度痉挛的发生都是非常重要的。
骨折稳定后,提倡患者仰卧、侧卧及俯卧位变换,并逐步增加俯卧位的耐力。
即使对配戴颈部支撑架的患者,在胸部放上1~2个枕头也可尝试俯卧位,逐渐增加俯卧位的耐力。
此种体位可伸髋,膝踝屈曲90度,可有效地预防身体后部的压疮,髋、膝屈肌紧张的产生,有效地促进膀胱排空。
仰卧位:患者仰卧位时髋关节伸展并轻度外展。
膝伸展,但不能过伸。
踝关节背屈,脚趾伸展。
在两腿之间放1个枕头,保持髋关节轻度外展。
肩内收,中立位或前伸,勿后缩。
肘关节伸展,腕背屈约45度。
手指轻度屈曲,拇指对掌。
患者双上肢放在身体两侧的枕头上,肩下垫的枕头要足够高,确保两肩不后缩,亦可将两枕头垫在前壁或手下,使手的位置高于肩部,可以预防重力性肿胀。
侧卧位:髋膝关节屈曲,两腿之间垫上双枕,使上面的腿轻压在下面的枕头上。
踝背屈,脚趾伸展。
下面的肩呈屈曲位,上肢放于垫在头下和胸背部的两个枕头之间,以减少肩部受压。
肘伸展,前臂旋后。
上面的上肢也是旋后位,胸壁和下肢之间垫1个枕头。
主动或被动活动关节适当的关节活动是预防压疮、关节挛缩、呼吸道问题的重要措施。
当患者躺在床上和翻身架上时,全范围各生理轴向关节活动范围(度)训练应每天进行。
被动关节活动时,动作应轻柔、缓慢,尽可能在各轴向生理活动范围内进行。
如情况允许,关节活动范围(度)应分别在仰卧和俯卧位下进行。
但下列情况下应属禁忌:①截瘫:躯活动,髋关节的某些活动,直腿抬高>60度,膝屈曲下髋屈曲90度应避免,这将加重下胸椎、腰椎的损伤。
②四肢瘫:在骨折固定期间,头、颈部活动和双肩牵拉应避免。
③继发骨折和/或呼吸道损伤:应避免采用俯卧位。
选择性肌力训练在康复进程中,所有健存的骨骼肌都希望达到最大力量。
但在急性卧床期,某些肌群的肌力训练应特别小心,避免对骨折部位的影响。
损伤后前几周,四肢瘫患者应避免进行肩胛及肩部肌肉的抗阻力训练:截瘫患者应避免进行髋部及躯干肌肉的抗阻力训练。
急性期应强调双侧上肢肌群活动,这将避免脊柱的不对称及旋转,在此期间,下述几种方法比较适合:①双侧徒手抗阻活动:②双侧上肢对角线抗阻运动模式;③使用沙包及哑铃的渐进性抗阻训练。
四肢瘫患者:肌力训练的重点应放在三角肌前部、肩伸肌、肱二头肌、斜方肌下部,如果有主动活动,桡侧腕伸肌、肱三头肌、胸大肌也应纳入训练之中,这些肌肉在改善功能性能力方面将起重要作用。
截瘫患者:所有上肢骨骼肌都应训练,重点放在肩下降肌、肱三头肌、背阔肌,转移及行走时这些肌将发挥重要作用。
血管调节性训练颈髓或上段胸髓损伤患者,经常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这主要是由于内脏血管运动调节功能丧失所致。
当身体由水平位变为直立位时,内脏血管能相应地收缩。
丧失的血管运动调节是不能恢复的,但可以通过训练建立其他血管反射。
一旦x线检查确定骨折已趋稳定或早期对骨折进行充分内固定,患者应当直立活动,为了防止体位性低血压,采取渐进性适应最有效,常用方法如下:①利用摇床,逐步抬高床头角度,当患者有不适时即放下,维持时间逐步延长。
②利用斜板或电动倾斜床,逐步让患者处于直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