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印坛巨擘赵叔孺之集印大成面世,410枚精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书推荐印坛巨擘赵叔孺之集印大成面世,410枚精选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民国迷”,常把“民国”当做“魏晋”来阅读。

民国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可是民国篆刻艺术在这一瞬中却放出了灿烂的光芒。

而赵叔孺先生就是“民国印坛五大流派”中耀眼的一颗星星。

他被陈巨来称赞道:“迩来印人,能臻化境者,当推安吉吴昌硕及先师鄞县赵叔孺时㭎先生,可谓一时瑜亮。


赵叔孺像
赵叔孺先生1874年生于江苏镇江,1945年病卒于上海家中。

初名润祥。

后名㭎,字献忱。

再后易名时㭎,号纫苌,字叔孺,以字行。

因家中藏有东汉延熹、魏景耀二弩机(古代机械弓箭),故言所居曰“二弩精舍”,晚年自号“二弩老人”。

赵叔孺先生之父佑宸,官至大理寺正卿。

叔孺少慧,好读,爱艺事。

尤其喜研究金石字画。

十岁时,应邀当众画马,观者无不叹服。

之后闽县林寿图招之为婿,后居岳父家三年,闭门读书,潜心研究三代(夏、商、周)吉金文字,唐宋元明古迹,昕夕挥毫奏刀,寒暑不辍,于是诸艺皆臻高境界。

辛亥革命后,移家上海,以鬻书画,印诸艺自给,以金石书画驰名海内外。

赵叔孺书法
赵叔孺画作
“一老岿然起东渐,书画金石蔚三绝”(王季迁语)叔孺先生书擅四体,行楷出入赵松雪,魏碑则拟赵撝叔,俱得神韵;篆书能得石鼓、阳冰、石如诸体貌,并皆佳妙。

绘画以鞍马、花鸟为多,人物较少,所画八骏有“一马黄金十笏”之称。

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赵叔孺的鞍马、吴湖帆的山水、冯超然的人物、吴待秋的花卉,有“四家绝技”之称誉。

尤其值得称道,更受人注目的是赵叔孺先生的篆刻,兼皖浙两派之长,得之谦之精髓,不自局囿,又上追秦汉印,及宋元
人朱文,工整秀雅、气韵堂皇,能于缶翁外别树一帜。

正如诗人沈禹钟《印人杂诵》所谓:“悲盦家法得心传,壁垒能争缶老贤”。

赵叔孺先生于篆刻似乎没有正式拜过师。

他治印极崇拜赵之谦。

他曾说:“咸同以来,篆刻之妙,当推吾家撝叔。

”同时沉浸于三代彝器,古玺秦汉印中。

综观他的一生,在金石篆刻方面成就最大。

正如张大千在《赵叔孺先生遗墨序》中说:“先生虽以书画篆刻名海内,而专精独到,尤在金石刻。


首先在古玺印创作上的成功。

其深研所见所藏的三代吉金文字,秦汉玺印。

并用食古而化的态度去发掘、整理、并容于自我,使印面既有古意又不失自我。

如“四明周氏宝藏三代器”一印,是为大收藏家周湘云所刻。

此印是文字袭用了商周器铭的精严之作。

布局疏上密下,繁而不乱,篆势方圆相参,顾盼生姿。

他曾有自用印曰:“平生有三代文字之好”,熟练地结合彝器铭文入印,以古为新,兼容通达,毕生精力尽臻于此。

其次圆朱文印上也突破了宋元,独树一帜。

如:“序文铭心之品”一印,是为印章鉴藏家俞序文所作。

此印转折方劲与圆润一路各异其趣,雅妍精严,运刀细腻,气度娴雅,仪态万方,给人以美的享受。

赵叔孺先生认为:“宋元人朱文,近世已成绝响”,故其刻意追摹之。

申生曾在《圆朱文前无古人的赵叔孺》中云:“在圆朱文方面,他取赵孟頫的圆,赵次闲的巧,赵撝叔的秀,参用秦玺,汉铸的古厚,滋养互补,去其板滞,得其雅饬,形成一种空前精到,圆润秀劲,平实生动的气格韵味。

在当时即被罗振玉、褚德彝等推为当代第一。

再其次在汉印满白创作方面,也是别开生面。

如张大千所言:“其治印虽导源其家撝叔,旁及顽伯、牧父,然精意所注,尤在汉印。

……寓奇诡于平正,寄超逸于醇古……”
如其仿汉白文印代表作“毗陵汤涤定之”一印中的“涤”字,三点不简化,使繁复中更结密;又“定之”两字使疏处更宽绰,真正体现了篆刻中的最高境界——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

全印走刀坚挺精密,线条浑穆渊雅,使稠密的见白与宽舒的留红产生了强烈的
反差,耀眼夺目,散发着深广学养的书卷气,气格高古,神畅韵远,浅陋鄙俗者难以望其项背。

后人对赵叔孺先生的评价甚多。

孙洵在《民国篆刻艺术》中称:“渊雅合度的赵时㭎,他的印风精谨超逸,工细典雅;他的印风渊雅高古,秀挺绰韵。

”林乾良在《方寸万千》一书中评价:“篆刻受到赵撝叔的影响,擅长圆朱文,端重大方,工整秀雅,笔画光洁坚挺,气韵堂堂。


赵叔孺先生还是位书画、篆刻教育家,一生共收学生60人,其中自成一家,出蓝树帜者不在个别。

尤其陈巨来(圆朱文印)、叶潞渊(汉铸印)、方介堪(玉印、鸟虫、篆印)被印坛誉为“叔孺门下三把刀”
此印谱共收印410枚,选于《二弩精舍印谱》、《赵叔孺印存》、《中国篆刻聚珍——赵叔孺》等书中。

阅读赵叔孺先生的印章,诚如褚德彝所说:“知其能汉、晋印工之所长,去其板滞,得其雅饬,古印面貌粲然大备。

”视种榆(陈鸿寿)、悲庵(赵之谦)直欲后来居上,固不仅作浙江后劲也。

欣赏赵叔孺先生的印章,仿佛在与其对话,领略到了他的艺术风采,获得了他的修为与心迹,触摸到了他的艺术圈的人与事,可谓受益匪浅。

此编如能让读者看到印面之内的跌宕生姿,方寸之间的温润古雅;给读者带去哪怕一丁点的印章艺术美的享受,人生心灵雅的趣味,我已心满意足了。

此书即将付梓,其中与本书策划潘之先生的热情相助和女儿徐虫颖的资料整理是分不开的,在此一并致谢!
徐才友于望月楼辛丑年春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