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调节的过程(讲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素调节的过程
知识点1: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的来源和去向
【微点拨】
➢关于血糖的来源:其中,“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吸收进入血液”是血糖的主要来源;“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是空腹时血糖的重要来源。

➢血液流经肾脏时,血糖会经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进入原尿中,再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回到血液中,多余的葡萄糖会随尿液排出,出现尿糖现象。

2.血糖平衡调节
(1)参与血糖调节的主要激素
激素作用
胰岛素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另一方面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为葡
萄糖,从而使血糖降低。

胰高血糖素
主要作用于肝,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糖,从而使血糖浓度回升
到正常水平。

【微点拨】
➢影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因素
影响胰岛素分泌的因素血糖浓度(最主要);
胰高血糖素(促进胰岛素分泌);
神经调节(副交感神经促进胰岛素分泌)
影响胰高血糖素分泌的因素
血糖浓度(最主要);
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
神经调节(交感神经促进胰高血糖素分泌)
➢影响血糖浓度的其他激素
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通过调节有机物的代谢或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血糖浓度。

➢胰岛素是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2)调节机制:神经-体液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
①血糖含量高于正常水平时
②血糖含量低于正常水平时
【微点拨】
➢血糖浓度较低时,肝糖原能够直接分解为葡萄糖来增加血糖浓度,但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为葡萄糖。

肌糖原必须先分解产生乳酸,乳酸经血液循环运输到肝脏,再在肝脏内转变为葡萄糖或肝糖原。

(3)调节中枢:下丘脑的相关区域。

(4)反馈调节
①概念: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

如血糖平衡调节。

②种类: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③意义: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3.血糖代谢异常的曲线模式图
图1
进食后,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的
胰岛素浓度变化曲线判断依据:胰岛素含量和其波动幅度。

含量多且波动幅度大的A为正常人,B为糖尿病患者。

图2
正常人或相应患者血糖浓度变化
曲线判断依据:初始浓度和波动范围
波动范围在3.9~6,1nmol/L的b曲线表示正常人,a曲线表示高血糖的人,c曲线低血糖患者。

图3 进食后一段时间内胰岛素、胰高
血糖素或肾上腺素相对含量变化
曲线
判断依据:进食后曲线的变化趋势
进食后含量增加的a为胰岛素,进食后含量减少的b为胰
高血糖素或肾上腺素。

【微点拨】
➢低血糖主要症状为出汗、饥饿、心慌、面色苍白等。

严重的低血糖会造成机体损伤及暂时或持久的神经系统损害,偶尔可引起脑水肿和死亡。

➢对于血糖低于4mmol/L的患者,可以给予一杯口服葡萄糖进行治疗,也可以皮下注射胰高血糖素1mg进行治疗。

4.糖尿病病因及其危害与治疗
(1)糖尿病病因
①1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胰岛功能减退、分泌胰岛素减少(胰岛B细胞受到破坏或免疫损伤导致的胰岛素绝对缺乏)。

②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尚不明确,可能与机体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有关,胰岛素水平增高不能降血糖。

(2)糖尿病的主要表现为高血糖和尿糖。

(3)糖尿病共同症状:多尿、多饮、多食。

(4)危害:可导致多种器官功能损害。

(5)治疗:控制饮食,多运动,并根据需要与药物治疗相结合。

【典例1】(2022秋•渝北区校级期末)血糖平衡的调节是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如图为人体血糖调节的示意图,X、Y和乙表示信息分子。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Z是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葡萄糖合成为肝糖原
B.图中血糖平衡是通过X、Y、Z参与的体液调节实现的
C.因受体4被抗体结合而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D.参与血糖平衡调节的激素还可以是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分析】据图分析:胰岛B细胞分泌信息分子X表示胰岛素;下丘脑分泌的信号分子Y表示神经递质;
胰岛A细胞分泌信息分子Z表示胰高血糖素。

【解答】解:A、图中Z是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细胞,促进贮存的肝糖原水解为葡萄糖,A错误;
B、图中血糖平衡是通过X、Z参与的体液调节实现的,Y是下丘脑分泌的神经递质,通过神经调节实现,
B错误;
C、受体4被抗体结合进而引起的糖尿病,使胰岛素不能被组织细胞识别而发挥作用,因此,不能通过
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C错误;
D、调节血糖水平的激素主要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此外,甲状腺激素、生
长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对血糖水平也有一定作用,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理解血糖调节的过程,理解自身免疫疾病的知识,分析对照实验的能力,难度不大。

【变式1】(2022秋•河南期中)下列有关人体内血糖的来源和去向以及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①过程需要淀粉酶、蔗糖酶及麦芽糖酶的参与
B.②⑥过程在肝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中进行
C.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可促进⑤⑥⑦过程
D.胰岛素受体异常可能使④的数值增大
【分析】据图分析,血糖来源和去路:“三个来源”﹣﹣食物吸收(主要)、肝糖原分解、非糖转化,“三个去路”﹣﹣氧化分解(主要)、合成糖原、转化为非糖物质。

图中①消化吸收,②表示肝糖原,③表示非糖物质,④表示80~120mg/dL,⑤氧化分解,⑥糖原,⑦脂肪、氨基酸等非糖物质。

【解答】解:A、食物中的糖类可在淀粉酶、蔗糖酶及麦芽糖酶的催化下分解为葡萄糖等单糖被人体吸收,A正确;
B、②过程只能在肝脏细胞中进行,B错误;
C、胰岛B分泌的胰岛素可通过促进⑤⑥⑦过程来降低血糖,C正确;
D、胰岛素受体异常,可影响胰岛素发挥作用,导致血糖水平④升高,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从选项中提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变式2】(2022秋•漳州期末)如图是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图解。

甲、乙表示细胞,a、b表示相应激素。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甲、乙分别是胰岛细胞、肝脏细胞
B.激素a能够促进过程①、抑制过程②
C.激素a是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D.激素b的作用结果反过来会影响激素b的分泌
【分析】1、据图分析:器官甲能产生a、b两种激素,其中a激素能降低血糖,代表胰岛素,b激素能升高血糖,代表胰高血糖素,则器官甲代表胰岛,器官乙是肝脏,能合成和分解糖原。

2、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
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解答】解:A、由图可知,器官甲是胰腺中的胰岛,器官乙是肝脏,A正确;
B、激素a能够既能促进过程①,也能促进过程②,B错误;
C、胰岛素a是唯一能够降血糖的激素,C正确;
D、胰高血糖素b促进胰岛素分泌,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血糖的调节过程,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解题时注意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互为拮抗关系,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互为协同关系。

【变式3】(2021秋•广东期中)如图是正常人体进食后血糖浓度变化和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

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N点时,激素乙的分泌量增加,以促进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糖
B.人体血糖平衡的维持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C.M点时,激素甲的分泌量增加,以作用于靶细胞促进靶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D.人体中,与维持机体血糖稳定有关的激素只有激素甲与激素乙两种
【分析】血糖平衡的调节。

【解答】解:A、由题图可知,激素乙为胰高血糖素,N点时,其分泌量增加,以促进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糖,从而使血糖升高,A正确;
B、人体血糖平衡的维持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B正确;
C、M点时,血糖浓度较高,激素甲是胰岛素,其作用于靶细胞促进靶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
糖,C正确;
D、人体中,与维持机体血糖稳定有关的激素不止激素甲与激素乙两种,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人体内的血糖平衡的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典例2】(2023•河南模拟)苏木杰现象指糖尿病患者在夜间发生低血糖后,反射性出现清晨高血糖,常见于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

患者夜间3:00 时血糖出现最低值,之后机体会出现应激反应而造成胰高血糖素等升糖激素代偿性增加,从而导致清晨空腹高血糖的出现。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调节血糖平衡的中枢位于下丘脑,肝脏是重要执行器官
B.夜间3:00后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C.夜间3:00血糖出现最低值,此时胰岛素分泌量达到最大
D.通过适当减少胰岛素用量或适量加餐可缓解苏木杰现象
【分析】当血糖含量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多,促进葡萄糖进入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细胞,并且在这些细胞中合成糖原、氧化分解或者转化成脂肪;另一方面又能够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

血糖含量降低时,胰高血糖素含量升高,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苏木杰现象”是指某些糖尿病患者表现出夜间低血糖,早餐前高血糖的症状。

【解答】解:A、调节血糖平衡的中枢是下丘脑,肝糖原在血糖上升时合成,在血糖下降时分解,因此肝脏是重要执行器官,A正确;
B、患者夜间3:00时血糖出现最低值,因而此时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分泌量有可能
增加,B正确;
C、夜间3;00血糖出现最低值,则胰岛素分泌量在此之前已经达到最大,C错误;
D、通过适当减少胰岛素用量或适量加餐可缓解夜间低血糖,进而可避免出现清晨高血糖出现,即避免
苏木杰现象出现,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变式1】(2022秋•三元区校级期中)正常人的血糖含量是0.8~1.2g/L,含量过高将导致糖尿病(分1型和2型两类)。

注射胰岛素可以治疗1型糖尿病,对2型则无效。

为进行一次医学测试,A、B和C三名成年人禁食12h,然后喝下含100g葡萄糖的溶液。

在摄入葡萄糖后的4h内,定时测定每人血浆中的葡萄糖和胰岛素水平,结果如图所示。

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A.成年人B是糖尿病患者,病因可能是胰岛B细胞发生功能阻碍
B.成年人A是正常人,饭后能够通过分泌胰岛素使血糖维持正常水平
C.成年人C是糖尿病患者,病因可能是胰岛素受体基因突变
D.成年人C的血糖浓度随着胰岛素水平的升高而降低
【分析】据图分析:正常人的血糖含量是0.8﹣1.2g/L,由图1可以判断A是正常人,B和C是糖尿病患者;由图2可以看出,B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C体内胰岛素分泌量随血糖浓度增大而增加,所以B可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但C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因此B是Ⅰ型糖尿病患者,C是Ⅱ型糖尿病患者.
【解答】解:A、由图2可知,B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可能是胰岛B细胞发生功能阻碍,可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属于I型糖尿病患者,A正确;
B、由以上分析可知,A是正常人,饭后能够通过分泌胰岛素使血糖维持正常水平,B正确;
C、C体内胰岛素分泌量随血糖浓度增大而增加,属于Ⅱ型糖尿病患者,病因可能是胰岛素受体基因突变,
C正确;
D、C是Ⅱ糖尿病患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人体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体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掌握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功能,能结合题干和图中信息准确判断A、B和C的类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典例3】(2023•江汉区校级模拟)间歇性断食(简称IF饮食)是现今在健身或减肥人群中流行的间断性的饮食策略,如5:2断食法,即每周选定2天不进食或少吃,其他5天正常进食。

研究人员为研究IF 饮食对血糖的影响,以Ⅰ型及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为实验材料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分组实验处理实验结果
Ⅰ型糖尿病模型
小鼠对照组正常饮食与对照组相比,采取IF饮食的两种糖尿病模型小鼠
的空腹血糖值均明显降低,Ⅰ型糖尿病小鼠胰岛B
细胞数量明显增多,Ⅱ型糖尿病小鼠对胰岛素的敏
感性提高
实验组按照IF饮食进食8周
Ⅱ型糖尿病模型
小鼠对照组正常饮食
实验组按照IF饮食进食8周
Ⅰ型糖尿病模型小鼠的制备:用药物破坏小鼠的胰岛B细胞;
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的制备:在限制小鼠活动的情况下让其过量进食,导致严重肥胖。

以下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本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的饮食策略
B.两种模型小鼠的胰岛素水平均低于正常小鼠
C.实验结果说明IF饮食对人类糖尿病有治愈效果
D.据实验结果推测,IF饮食或许能重设机体的葡萄糖代谢
【分析】血糖的调节正常具有三个来源: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三个去路: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为非糖物质。

【解答】解:A、本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模型小鼠和不同的饮食策略,A错误;
B、Ⅱ型糖尿病的重要因素,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不低于正常值,但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导致
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功能,B错误;
C、IF饮食目前大部分研究只限于动物实验,尚未有证明IF饮食对人类糖尿病有治愈效果,C错误;
D、与对照组相比,采取IF饮食的两种糖尿病模型小鼠的空腹血糖值均明显降低,Ⅰ型糖尿病小鼠胰岛
B细胞数量明显增多,Ⅱ型糖尿病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推测IF饮食或许能重设机体的葡萄糖代谢,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典例4】(2022秋•任丘市校级月考)据图中人体器官模型,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饭后血糖浓度甲处高于乙处
B.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饥饿时血糖浓度甲处高于乙处
C.如果器官为肾脏,则尿素的浓度甲处高于乙处
D.如果器官为胰脏,则饭后胰岛素浓度甲处低于乙处
【分析】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解答】解:A、由于饭后血糖升高,如果器官为肝脏,则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合成糖原或转化成非糖物质,故血糖浓度降低,因此饭后血糖浓度甲处高于乙处,A正确;
B、由于饥饿时肝脏中肝糖原分解加强,使血糖浓度升高,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饥饿时血糖浓度甲处低
于乙处,B错误;
C、血液经过肾之后,尿素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进入肾小囊最后经肾小管排出体外,所以尿素的浓度
甲处高于乙处,C正确;
D、由于饭后血糖升高,如果器官为胰腺,则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随血液从乙端进入血液循环
系统,所以饭后胰岛素浓度甲处低于乙处,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是外界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血糖调节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典例5】(2023•淄博二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Ⅱ型糖尿病(T2DM)成为常见的代谢性疾病、胰岛素抵抗、脂解(甘油三酯水解为游离脂肪酸和甘油的过程)过度和肝葡萄糖产生增加是T2DM患者常见的病理特性。

胰岛素也是一种抗脂解激素,作用机理如图。

此外,游离脂肪酸(FFA)增加能加速肝脏中值葡萄糖的生成。

(1)胰岛素由分泌产生。

T2DM患者出现胰岛素抵抗时,通常体内的胰岛素水平较高。

胰岛素抵抗多发生在的脂肪细胞,原因可能是。

(2)T2DM 患者血液中游离脂肪酸的浓度较高,据图分析,原因可能是。

游离脂肪酸进入肝细胞内,在肝细胞内完成的物质转化有。

(答出2点即可)(3)最新研究表明,脂肪细胞能产生一种名为FGF1的激素,与胰岛素作用相同,也能通过抑制脂肪分解调节血糖。

请利用下列材料设计实验,验证FGFI不需要通过PDE3B 来抑制脂肪分解,请写出实验思路。

材料用具:脂肪组织、胰蛋白酶、完全培养基、生理盐水、PDE3B抑制剂、外源FGF1、FFA检测试剂盒。

实验思路:。

实验结论:FGF1不需要通过PDE3B来抑制脂肪分解。

【分析】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并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
脑的某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的活动,使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从而使血糖下降。

【解答】解:(1)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脂肪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较少、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较低,所以胰岛素抵抗多发生在的脂肪细胞。

(2)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特异性结合减弱,导致PDE3B抑制脂肪分解作用减弱,游离脂肪酸增多,则T2DM 患者血液中游离脂肪酸的浓度较高。

在肝细胞内游离脂肪酸可被合成脂肪;转化为葡萄糖;氧化分解。

(3)为了验证FGFI不需要通过PDE3B 来抑制脂肪分解,则实验自变量为PDE3B的有无,则实验设计如下:将脂肪组织用胰蛋白酶处理,用完全培养基培养,制备甲(实验组)、乙(对照组)脂肪细胞悬液。

甲组加入PDE3B抑制剂,乙组加入等量生理盐水,再向甲乙两组加入等量外源FGF1。

一段时间后检测FFA的含量。

故答案为:
(1)胰岛B细胞脂肪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较少、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较低
(2)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特异性结合减弱,导致PDE3B抑制脂肪分解作用减弱,游离脂肪酸增多合成脂肪;转化为葡萄糖;氧化分解
(3)将脂肪组织用胰蛋白酶处理,用完全培养基培养,制备甲(实验组)、乙(对照组)脂肪细胞悬液。

甲组加入PDE3B抑制剂,乙组加入等量生理盐水,再向甲乙两组加入等量外源FGF1。

一段时间后检测FFA的含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血糖平衡的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知识点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1.分析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实验过程或临床发现结论
摘除大鼠的垂体→甲状腺萎缩,甲状腺激素显著减少



−→
−注射垂体提取物部分地恢复甲状腺的大小垂体能分泌某种化学物质,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和分泌甲状腺激素
向动物静脉注射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可增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的量
下丘脑分泌的TRH能促进垂体分泌TSH
损毁实验动物下丘脑中分泌TRH 的区域,或向该动物的垂体中注射微量的甲状腺激素后,血液中的TSH 水平会明显降低 下丘脑分泌的TRH 能 促进 垂体分泌TSH ,但甲状腺激素能 抑制 垂体分泌TSH 当甲状腺机能亢进时,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TSH 的水
平降低;当甲状腺功能减退时,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下降,
TSH 水平升高
高水平甲状腺激素能 抑制 TSH 的分泌
2.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1)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器官是 甲状腺 ,但甲状腺的活动要受 垂体 和 下丘脑 的调节和管理。

(2)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过程中,既存在 分级 调节,也存在 反馈 调节。

【微点拨】
➢ 地方性甲状腺肿又称“大脖子病”,是由缺碘引起的一种疾病。

由于水和食物中碘的含量不足,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减少,
对垂体的反馈性抑制作用减弱,引起TSH 分泌增加,从而导致甲状腺组织的代偿性增生和肥大。

3. 激素分泌的调节模型
4. 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1)定义:人们将下丘脑、垂体和靶腺体之间存在的分层调控,称为分级调节。

(2)举例:下丘脑—垂体— 甲状腺 轴;下丘脑—垂体— 性腺 轴;下丘脑—垂体— 肾上腺皮质 轴。

(3)意义:可以 放大 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 多级反馈 调节,有利于 精细 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典例1】 (2023春•恩施州月考)实验一:摘除大鼠的垂体,该大鼠甲状腺萎缩,甲状腺激素含量显著减少;再给该大鼠注射垂体的提取物,可以部分地恢复甲状腺的大小。

实验二:向动物静脉注射促甲状腺激下丘脑
分泌 促+腺体激素名称+释放激素 垂体 分泌 促+腺体激素名称 靶腺体 分泌 激素
反馈调节
(-)
(-)
素释放激素,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的量增加;若向该动物的垂体中注射微量的甲状腺激素后,血液中的促甲状腺激素水平明显降低。

根据上述实验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实验一证明垂体提取物中含有促进甲状腺形态恢复的物质
B.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激素释放激素能直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C.实验二证明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D.实验二证明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能够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分析】促甲状腺激素可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导致血液中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浓度下降。

【解答】解:A、实验一证明垂体提取物中可能含有促进甲状腺形态恢复的物质,A正确;
B、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激素释放激素的靶器官是垂体,它需要通过垂体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去促进甲
状腺激素的分泌,B错误;
C、实验二中向动物静脉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增加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的量,说明促甲状腺
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C正确;
D、实验二中向该动物的垂体中注射微量的甲状腺激素后,血液中的促甲状腺激水平会明显降低,说明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能够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及激素调节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
识记激素调节的特点,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存在负反馈调节。

【变式1】(2022秋•长寿区期末)为了研究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某兴趣小组给甲、乙、丙三组家兔分别经静脉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甲状腺激素溶液、促甲状腺激素溶液。

一定时间后,分别测定三组家兔血浆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发现注射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后都起到了相应的调节作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状腺激素由甲状腺分泌,通过导管进入体液进行运输
B.乙组注射甲状腺激素后通过负反馈调节影响血浆中促甲状腺激素含量
C.一定时间后,三组家兔新陈代谢的速率由高到低依次是乙、甲、丙
D.一定时间后,三组家兔血浆中甲状腺激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乙、甲、丙
【分析】根据题干分析,给甲、乙、丙三组家兔分别经静脉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甲状腺激素溶液、促甲状腺激素溶液,注射生理盐水的一组为对照组;注射甲状腺激素溶液会使家兔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从而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溶液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