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专项训练:质量守恒定律培优复习测试题含答案(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化学专项训练:质量守恒定律培优复习测试题含答案
一、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选择题
1.4.6g某物质在足量的O2中充分燃烧,生成8.8gCO2和5.4g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此物质中一定含C、H元素;
②可能含O元素;③一定含O元素;
④物质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1:3;
⑤物质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1:4;
⑥此物质的化学式为C2H6O
A.①②④B.①②⑤C.①③④⑥D.①③⑤⑥
2.在化学反应2A+B2=2AB中,A 与B2反应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现将6g A和8g B2充分反应,则生成AB的质量是
A.12g B.11g C.9g D.14g
3.已知、、分别表示X、Y、Z三种不同的气体分子,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化如图所示,由图示获得的下列信息中错误的是( )
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一定发生改变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该反应可表示为4X+Y=2Z
D.一个Z分子由四个原子构成
4.图反映了某个化学反应各物质质量与时间的关系。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甲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乙
C.丙是反应物,甲和乙是生成物
D.t1时,丙的质量一定等于甲、乙的质量之和
5.将一定量xFeSO4•y(NH4)2SO4•6H2O晶体加入到过量NaOH溶液中,加热生成
NH30.85g(假如生成NH3的全部逸出),过滤、洗涤、灼烧,得Fe2O3固体2.0g.则x,y 的关系正确的是()
A.x:y=1:1 B.x:y=1:2 C.x:y=1:4 D.x:y=2:1
6.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甲乙丙丁
反应前质量/g100.3 4.8 2.8
反应后质量/g 3.2待测8 6.4
A.待测值为0.6
B.此反应可表示为:丙+丁→甲
C.反应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1:2
D.甲一定是化合物
7.下列物质由离子直接构成的是
A.H2O B.He C.O2D.NaCl
8.闽西盛产杨梅。
杨梅中含有丰富的叶酸,对防癌抗癌有积极作用,其化学式为
C l9H l9N7O6.下列有关叶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叶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1g
B.叶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氢元素的质量分数
C.叶酸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质量比为19:19:7:6
D.叶酸由19个碳原子、19个氢原子、7个氮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
9.某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B.该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变
C.参加反应的“”和“”分子个数比为2:3 D.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10.40%的甲醛(CH2O)溶液被称为福尔马林。
工业上可用甲醇(CH2O)氧化得到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参加反应的A与B的分子个数比为2:1
B.生成C与D的质量比为15:18
C.40%的C溶液能使蛋白质凝固变性
D.其中A、C、D属于化合物
11.如图是某汽车尾气净化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Z是由Y分解生成的
B.一个Y和W分子中均有11个电子
C.参加反应的X与生成的Z的质量比为9:7
D.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性质一定不变
12.根据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表示四种不同的元素B.丁表示的是阴离子
C.甲、丙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D.乙元素在化合物通常中显+1 价
13.一定条件下,甲、乙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下表所示。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物质甲乙丙丁
反应前的质量/g50200
反应后的质量/g23X243
A.x的值等于2 B.甲一定是化合物
C.该反应是化合反应D.反应时丙和丁的质量比为8:1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镁条的质量等于它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
B.蜡烛燃烧时逐渐变短,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C.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
D.12 g碳和16 g氧气反应,可生成28 g二氧化碳
15.乙酸乙酯(分子结构式如图)是制药工业重要原料,下列有关乙酸乙酯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乙酸乙酯是由碳、氢、氧三个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
B.乙酸乙酯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
C.乙酸乙酯中含有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4:1
D.乙酸乙酯分子中质子数一定等于中子数
16.在反应2A+5B═2C+4D中,C、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22,若2.6g A与B完全反应后,生成8.8g D.则在此反应中B与D的质量比为()
A.4∶9 B.8∶1 C.10∶11 D.31∶44
17.合成尿素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X 一定条件
CO(NH2)2+H2O,X的化学式为()
A.NH3B.N2H4C.HNO3D.NH3•H2O
18.某纯净物R常温下即可分解,生成NH3、H2O和CO2。
根据这一事实,下列的推理中,不正确的是
A.R中一定含有氮元素
B.R一定为化合物
C.R中一定含有水
D.R的化学性质不稳定
19.科学家最新发现,通过简单的化学反应,可以将树木纤维素转变成超级储能装置,如图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均保持不变
B.W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5%
C.参加反应的X、Y两物质的粒子个数比为3︰4
D.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20.已知两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原子,原子间的短线代表原子的结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示中共有3种分子
B.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可分
C.该图示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21.甲和乙可以合成清洁燃料丙,微观过程如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丁的化学式为H2O B.丙中C、H、O的质量比为12:3:8 C.该反应中有三种氧化物D.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是7:1 22.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
则关于此反应的认识错误的是
物质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205237
反应后的质量待测35212
A.物质Z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B.待测物质的值为15
C.物质Y一定是单质D.反应中Y、W的质量比为6: 5
23.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质的质量如表:
物质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6.414.0 3.2 1.0
反应一段时间后的质量/g10.07.2x 1.0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a和b是反应物B.x=3.2
C.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D.d一定是催化剂
24.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
结合微观示意图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g B.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2:1 C.发生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22:3 D.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25.2017年5月,中国科学家取得了将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化工原料的重大突破。
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制取乙烯,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成物分子数之比是1:2:4
B.乙烯的化学式为C2H4
C.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数目均不变
D.无机物不能转化为有机物
26.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转化的微观示意图,其中和分别表示两种质子数不同的原子.下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数没有改变
B.甲、乙、丙均属于化合物
C.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D.甲的相对分子质量等于乙、丙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
27.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甲乙丙丁
反应前的质量
24.550.10.4
(g)
反应后的质量
(g)
0515x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是反应物B.丁是催化剂
C.该反应为化合反应D.x=10
28.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及反应过程中的两个时刻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下图所示。
图中a、b、c、d分别表示相应物质的质量分数。
下列数据正确的是
A.a=56%B.b=6%C.c=17%D.d=8%
29.已知反应:,A、B两物质完全反应时质量比为3:4,若生成C和D 共140g,则该反应消耗B的质量为()
A.60g
B.80g
C.90g
D.120g
30.婴儿“尿不湿”最关键的材料是聚丙烯酸钠,其吸水性是棉花或纸张的数十倍。
它是由丙烯酸(C3H4O2)与氢氧化钠经过一系列复杂反应制得的。
下列有关丙烯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碳、氢、氧三个元素组成
B.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3:4:2
C.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
D.一个丙烯酸分子由3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1个氧分子构成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选择题
1.C
【解析】
【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物中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8g,碳元素的质量为:
8.8g×12
44
=2.4g,生成物中水的质量为5.4g,氢元素的质量为:5.4g×
2
18
=0.6g,生成物中的
碳氢元素完全来自于未知物,由未知物4.6g可知其中一定含氧元素,且氧元素的质量为:4.6g-2.4g-0.6g=1.6g,所以①③说法正确,②的说法错误,物质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
为:2.4g
12
:
0.6g
1
:
1.6g
16
=2:6:1,所以④⑥说法正确,⑤说法错误。
所以正确的说法
有①③④⑥,故选C。
【点睛】
利用化学反应前后同种元素的质量不变解答。
2.A
【解析】
【详解】
由两者反应时的质量关系可知,两者反应的质量比是1:1,则可判断6g A和8g B2充分反应时B2会剩余2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的AB会是12g。
故选A。
3.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子分解为原子,故分子一定发生改变,正确;
B. 分子之间有间隔,正确;
C. 该反应可表示为3X+Y=2Z,错误;
D. 一个Z分子由四个原子构成,正确。
故选C。
4.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图知从0到t1时间内丙物质逐渐减少,甲乙两物质逐渐增加。
所以,丙为反应物,甲、乙为生成物,该反应分解反应,描述错误;
B、甲的生成量比乙多,但分子个数不知,相对分子质量甲不一定比乙大,描述错误;
C、丙是反应物,甲和乙是生成物,描述正确;
D、t1时,参加反应的丙质量一定等于甲、乙的质量之和,描述错误。
故选C。
5.A
【解析】
【分析】
【详解】
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晶体中的氮元素和氨气中的氮元素的质量相等,而晶体中的铁元素的质量和生成的氧化铁中的铁元素的质量相等,即:
56x:(14×2)y=(2.0g××100%):(0.85g××100%)
解得:x:y=1:1,故选A.
6.D
【解析】
【分析】
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反应后质量不变可能属于催化剂。
【详解】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在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减少了10g﹣3.2g=6.8g,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为6.8g;同理可以确定丙是生成物,生成的丙的质量为8g﹣4.8g=3.2g;丁是生成物,生成的丁的质量为6.4g﹣2.8g=3.6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乙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待测的数值为0.3g。
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待测值为0.3,错误;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生成物是丙和丁,此反应可表示为:甲→丙+丁,错误;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反应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6.8g:3.4g=2:1,错误;D、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生成物是丙和丁,属于分解反应,甲是分解反应的反应物,一定是化合物,正确。
故选D。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数据(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7.D
【解析】
【详解】
A、H2O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不符合题意;
B、He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不符合题意;
C、O2是由氧分子直接构成的,故不符合题意;
D、NaCl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符合题意;
故选D
8.B
【解析】
【详解】
A.相对分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不是“g”而是“1”,通常省略不写,此选项错误;B.叶酸(C l9H l9N7O6)中氮、氧元素质量比为(14×7):(16×6)=98:96,可见其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此选项正确;
C.叶酸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质量比为(12×19):(1×19):(14×7):
(16×6)≠19:19:7:6,此选项错误;
D.叶酸是由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此选项错误。
故选:B。
【点睛】
能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9.C
【解析】
【详解】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前后原子个数不变,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两个分子和一个分子反应,生成两个分子和一个分子,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变,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两个分子和一个分子反应,生成两个分子和一个分子,参加反应的“”和“”分子个数比为2:1,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D、由反应可知,是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了新的单质和化合物,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B
【解析】
【分析】
由反应的微观过程图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是:2CH3OH+O2一定条件
2CH2O+2H2O;
【详解】
A、由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A与B的分子个数比为2:1,故A正确;
B、由方程式可知,生成C与D的质量比为(30×2):(18×2)=15:9,故B错误;
C、40%的C溶液能使蛋白质凝固变性,故C正确;
D、由物质的组成可知,其中A、C、D属于化合物,故D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先根据微观示意图确定物质的种类,后解决相关问题。
11.C
【解析】
【分析】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以看出,反应物是NH3和NO两种分子,生成物是N2和H2O两种分
子,所以化学反应方程式为:6NO+4NH3催化剂
5N2+6H2O。
【详解】
A、由微粒的构成可知,X、Y都含有氮原子,不能确定Z是由Y分解生成的,故A不正
确;
B、由微粒的构成可知,Y和W分子分别是氨分子和水分子,一个Y和W分子中均有10
个电子,故B不正确;
C、参加反应的X与生成的Z的质量比为(30×6)(28×5)=9:7,故C正确;
D、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一定不变,故D不正确。
故选C。
【点睛】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
12.D
【解析】
【详解】
A. 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故上图共表示三种不同的元素,选项错误;
B. 丁表示的微粒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带正电,是阳离子,选项错误;
C. 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彼此化学性质相似,不是稳定结构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化学性质相似,甲、丙不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选项错误;
D. 乙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反应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在化合物通常中显+1 价,选项正确。
故选D。
【点睛】
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小圆圈表示原子核,圆圈内的数字为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为该层上的电子数。
13.C
【解析】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则50+2=23+x+24+3,x=2。
【详解】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则50+2=23+x+24+3,x=2,故A正确;
B、由表格数据可知,甲的质量减少,甲是反应物,乙的质量反应前后没变,乙是催化剂或没参加反应,丙丁的质量增加,则丙丁是生成物,则甲是化合物,故B正确;
C、甲的质量减少,甲是反应物,乙的质量反应前后没变,乙是催化剂或没参加反应,丙丁的质量增加,则丙丁是生成物,反应是甲生成丙丁的反应,为分解反应,故C不正确;
D、反应时丙和丁的质量比为24:3=8:1,故D正确。
故选C。
【点睛】
反应中减少的我反应物,增加的为生成物。
14.C
【解析】
试题分析:A.镁条的质量与消耗的氧气的质量和等于它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
错误。
B.蜡烛燃烧时逐渐变短,是因为其中的C变为CO2气体,其中的H元素变为H2O蒸汽逸
出,逸出是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错误。
C.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得到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因此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
蒸汽。
D.C+O2CO2。
12 g.由方程式可知12g碳和32 g氧气恰好反应,而给出的氧气的质量是16g,不足量,因此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按照氧气来计算。
可生成22g.错误。
考点: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级反应物有一种是过量时的计算的知识。
15.C
【解析】
【分析】
由分子结构式可知,乙酸乙酯的化学式为C4H8O2。
【详解】
A.元素是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叙述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乙酸乙酯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4):(16×2)=3:2≠2:1,叙述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由化学式可知,乙酸乙酯中含有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4:8:2=2:4:1,叙述正确;故符合题意;
D.在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所以乙酸乙酯分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叙述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6.C
【解析】
【分析】
根据C、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及反应中C、D物质的分子个数关系,计算出参加反应中两物质的质量关系;根据C、D物质的质量关系,由生成D的质量计算出生成C物质的质量;最后使用质量守恒定律,求得参加反应的B物质的质量,即可计算出B与D的质量比。
【详解】
根据C、D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22,则假设C、D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9、22,
设生成8.8gD同时生成C的质量为x,
2A+5B=2C+4D
⨯⨯
29422
x8.8g
29422
⨯⨯
=
x8.8g
x=1.8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B 的质量为1.8g+8.8g -2.6g =8g ,则B 与D 的质量比为8g ∶8.8g =10∶11。
故选C 。
17.A
【解析】
【分析】
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
【详解】
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222CO +2X CO(NH )+H O 一定条件 ,反应前碳、氢、氧、氮原子个数分别为1、0、2、0,反应后的生成物中碳、氢、氧、氮原子个数分别为1、6、2、2,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2X 分子中含有2个氮原子和6个氢原子,则每个X 分子由1个氮原子和3个氢原子构成,则物质X 的化学式为3NH 。
故选A 。
18.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会变化.所以某物质R 常温下可分解为NH 3、H 2O 和CO 2,说明R 是由C 、N 、H 、O 四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
确.B 、物质R 是由C 、N 、H 、O 四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R 是化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C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原物质是纯净物且生成物中有水,故反应物中一定不含水;故选项说法错误.D 、根据题意“纯净物R 常温下即可分解”,说明R 不稳定,故选项说法正确.
19.D
【解析】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和质量受守恒律可知,该反应是碳和氨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了氮气和甲烷,反应的方程式是:3C+4NH 3催化剂高温
2N 2+3CH 4。
A 、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均保持不变,故A 正确;B 、由图示可知,W 为甲烷,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216
×100%=75%,故B 正确;C 、由上述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X 、Y 两物质的粒子个数比为3:4,故C 正确;D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故D 错误;故选D 。
点睛: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和质量受守恒律,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化学式、方程式,根据其意义分析判断有关的问题;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原子的变化等。
20.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图示中的四种分子构成各不相同,故为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即共有4种分子,错误;
B、从图示可以看出,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没有发生变化,故能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是不可分的,正确;
C、从图示可以看出,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故符合质量守恒定律,错误;
D、从图示可以看出,该反应的两种生成物都是化合物,故不属于置换反应,错误。
故选B 21.C
【解析】
甲物质的化学式为CO、乙物质的化学式为H2、丙物质的化学式为C2H6O,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不变可知丁的化学式为H2O,因此反应的方程式为:
2CO+4H2C2H6O+H2O,因此:
A、丁的化学式为H2O,故说法正确;
B、丙是C2H6O,其中
C、H、O的质量比为(12×2 ):(1×6):16=12:3:8,故说法正确;
C、由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中有CO、H2O两种氧化物,故说法不正确;
D、由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是:【2×(12+16)】:【4×1×2】=7:1,故说法正确。
22.C
【解析】
【分析】
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由表格信息可知反应后Y质量增加了
30g,Y是生成物;W质量减少了25g,W是反应物;Z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物还少5克,X是反应物,待测值为15。
【详解】
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Z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物质Z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正确;
B、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待测物质的值为15,正确;
C、根据上述分析可知,X是反应物,W是反应物,Y是生成物,该反应是化合反应,物质Y一定不是单质,错误;
D、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反应中Y、W的质量比=30g:25g=6: 5,正确。
故选C。
23.C
【解析】
反应后质量增多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
增多的质量是生成的质量,减少的质量是参加反应的质量。
a质量增多,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为:10.0g-
6.4g=3.6g,b质量减少,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14.0g-
7.2g=6.8g,d的质量不变,可能作催化剂,6.8g>3.6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c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为:6.8g-
3.6g=3.2g,该反应是:b=a+c。
A. b是反应物,错误;B. x=3.2+3.2=6.4,错误;C. 该反应属
于分解反应,正确;D. d可能是催化剂,错误。
故选C。
点睛:首先根据反应前后的差量判断出物质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出待测质量的物质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24.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题中信息可知,丙的化学式为CH3OH,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4+16=32;相对分子质量单位为“1”,不是“g”;
B.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发生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44:(3×2)=22:3
D.由图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原子的种类不变。
选C
25.B
【解析】
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氢气过量,参加反应的氢气分子为6个,二氧化碳分子为2个,生成1个乙烯分子和4个水分子;故A选项生成物分子数之比是1:2:4是错误的叙述;B选项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道生成乙烯的化学式为C2H4是正确的叙述;C选项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道,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数目不变是错误的叙述;D选项根据题中叙述知道,无机物能转化为有机物,故是错误的叙述;答案选择B
26.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反应前后微粒的变化可知,每两个甲分子反应后生成了一个乙分子和两个丙分子,分子数发生了改变,故A不正确;
B、由物质的微观构成示意图可知,乙是由同种的原子构成的同种的分子构成的物质,属于单质,故B不正确;
C、由三种物质转化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了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故C正确;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等于生成的乙、丙的质量之和,故D不正确。
27.D
【解析】
【分析】
根据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减少的是反应物,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由表格的数据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可知:24.5g+5g+0.1g+0.4g=5g+15g+x,则x=10g,物质质量减少的为反应物,故甲为反应物,而质量增加的丙、丁为生成物;即反应物为一种,而生成物为两种,符合“一变多”的特点,故属于分解反应.
【详解】
A、乙的质量不变,可能为催化剂,可能没有参与反应;
B、丁的质量由0.4g,变为10g,不可能是催化剂;
C、由分析可知:反应物为一种,而生成物为两种,符合“一变多”的特点,故属于分解反应;
D、由分析可知:由表格的数据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可知:24.5g+5g+0.1g+0.4g=5g+15g+x,则x=10g.故选D.
28.A
【解析】
对比图1、图2和图3得,反应后甲和乙质量减少了,丙质量增加了,丁反应前后质量没有变化,则甲+乙丁丙。
A、甲由70→42,减少了28,图2应减少14,a=70%-14%=56%;B、乙由14%→11%,减少了3%,图3应减少6%,b=14%-6%=8%;C、丙由6%→40%,增加了34,图2应增加17,c=6%+17%=23%;D、对比图1和图3得,丁反应前后质量分数没有改变,d=10%。
故选A。
29.B
【解析】
【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物质(即A、B两物质)的质量总和应为140g,由于A、B 两物质完全反应时质量比为3:4,则消耗B物质的质量为。
故选B。
30.C
【解析】
【详解】
A.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B在丙烯酸中原子个数比为3:4:2,元素质量比还应乘各自的相对原子质量;
C.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D.一个丙烯酸分子由3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分子中不含分子,只含原子。
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