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地球信息图谱理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黄河三角洲的多重生态界面
脆弱的生态环境,叠加上人类活动的影响, 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灾害趋于多元化、复杂 化。研究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 规律,对于有效防止生态灾害的发生具有 重要意义,可为黄河三角洲制定合理的开 发利用战略提供参考依据。
3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数据来源和处理
利用ARC/INFO和ERDAS等软件对历史地图数字化、修正现有矢量数 据、对遥感影像进行分类,利用野外调研数据进行检验,最后采用误 差矩阵进行评价(精度都达到90%以上)。主要利用了如下4期土地利用 数据. (1) 1956年土地利用数据(I : 5万)主要来源于1956年航测地形图和历史 调查图,研究区范围由1954年海岸线和1991年行政边界共同界定, 是一个“虚拟的东营市”。 (2) 1984年土地利用数据((1:10万)来源于1984年10月4日TM影像监督 分类,并用80年代中期野外调查数据进行修正,采用同期TM影像上 的海岸线与东营市行政边界来界定研究区范围(东营市于1983年10月1 日建市)。 (3) 1991年土地利用数据((1:5万)来源于黄河三角洲1991年1:5万地形 图及其土地利用数据,并根据1991年9月TM影像对其海岸线和部分空 间数据作了修正。 (4) 1996年土地利用数据(1:10万)来源于1996年9月20日TM影像,并 使用1:1万东营市土地利用图和1:1万航片测绘图(由东营市土管局规划 站提供)进行更新和修正。
3.2 地球信息图谱的分类
按照图谱功能: (1)征兆图谱。 反映事物和现象的状况和问题 (2)诊断图谱。 借助工具,找出问题,形成认识 (3)实施图谱。 调控方案
黄海辐射沙洲水下数字地形
华北平息图谱理论
3.1 地球信息图谱概念 3.2 地球信息图谱的分类 3.3 地球信息图谱的应用领域 3.4 地球信息图谱的生成与传输模式 3.5 地球信息图谱工作流程 3.6 Case Study
第三章 地球信息图谱理论
2005.9
3 地球信息图谱理论
3.1 地球信息图谱概念 3.2 地球信息图谱的分类 3.3 地球信息图谱的应用领域 3.4 地球信息图谱的生成与传输模式 3.5 地球信息图谱工作流程 3.6 Case Study
3.1 地球信息图谱概念
图是指地图、图像、图形、图表等空间信 息的表现形式。 谱是不同类型事物特征有规律的序列编排, 如光谱、色谱。 图谱是指经过分析综合的地图、图像、图 表形式,反映事物和现象空间结构特征与时 空序列变化规律的一种信息处理与显示手 段。图谱兼有“图”与“谱”的双重性,即 包括具有地理空间的图形表达和按特征有 规则的排序。
4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系列图谱合成
由于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单元是进行土地利用“格局与过程 研究”的基本时空复合体功能单元,根据空间、属性和过 程特征进行图谱单元的划分与合成是创建系列图谱的两个 关键步骤。 图谱单元是由相对均质的空间单元和相对单一的过程单元 (时序单元)集成的,它与地理单元一样,也是多级别、多 尺度的,可以依据时空尺度、研究目的以及特定的原则进 行综合与分类,建立多级别的图谱单元分类体系。 在空间、过程与属性特征的地学分析基础上,建立一系列 土地利用图谱,既包含了土地利用状况的空间差异性信息, 又包含着地理过程时序变化的信息,它能够将时空变化研 究复合为一体,是“格局与过程集成研究”的有效途径。
对于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系列图谱,构造 步骤如下:
(1)确定研究尺度下的基本单元。 (2)合成空间—属性—过程一体化图谱单元。以基本单元为 基础,在Arc/info GRID模块中,利用地图代数运算方法, 对上述4期土地利用空间数据进行地图代数运算,合成空 间—属性—过程一体化图谱单元。 (3)消除“噪声”干扰。在以上生成的土地利用图谱,土地 利用变化类型繁多,且夹杂着“噪声”,对于分析土地利 用变化时空演变信息来说,太繁杂就不容易抓住主要矛盾, 所以,需要弱化冗余信息干扰,消除“噪声”干扰。 (4)涨势和落势
3 地球信息图谱理论
3.1 地球信息图谱概念 3.2 地球信息图谱的分类 3.3 地球信息图谱的应用领域 3.4 地球信息图谱的生成与传输模式 3.5 地球信息图谱工作流程 3.6 Case Study
3.2 地球信息图谱的分类
按照图谱内容: (1)大地构造图谱。除常规大地构造图的内容外,还可表示不同构造体系的 时空动态变化。 (2)地震图谱。除常规地震震中分布外,可增加地震成因类型(同地质构造 与活动断层关系等)与时空变化规律。 (3)水系图谱。表示除详细水系与水网密度外,还增加不同水系结构特征及 时空演变过程,以及河流流量的时空变化规律。 (4)热带气旋图谱。不只表示各月热带气旋(台风)的路径或典型热带气旋 形成过程。 (5)垂直带图谱。表示不同气候带、不同干湿区及不同地形的垂直变化形 成的自然景观与生态、环境的垂直结构变化(包括地形、气候、植被、 土壤、土地利用、农业等特征) 。 (6)植物图谱。不只表示不同气候带、不同干湿区的植被类型,而且还显示 植被时空演变及复原植被。 等等
3.6 Case Study—1
国家863信息领域前沿探索性项目——基于多源空间数据的地学信息 提炼、虚拟重组与派生技术
技术领域:集成模式识别、数据库知识发现、GIS空间分 析和遥感图像自动分类等技术。 内容:完成了用于地学对象空间分布格局的自动或半自动 识别和提炼的方法。 主要算法:采用数学形态学中的边界提取、条件膨胀、连 通单元面积计算等算法,结合地物纹理识别、集聚距离遍 历计算等手段,同时配合图像灰度增强、二值化、形态学 滤波等图像处理算法,完成从遥感图像中识别黄土峁、梁 等地貌单元和提炼其空间分布格局的操作;采用邻域搜寻 加结构化赋值的算法完成从DEM中识别沟谷等地物并提炼 其空间分布格局的操作。
对采样数据的归一化、标准化处理
在ARC/INFO中,取1956年、1984年、1991年、 1996年4期数据的最外缘边线进行编辑,产生一 个统一外边界,将4期数据统一边界修订。 这4期数据都采用高斯一克吕格投影(横轴墨卡托 投影),其投影椭球体为Krasovsky,投影带中央 经线为117˚E.所有数据都采用grid数据格式,取 30mX30m格网单元进行重采样,统一空间分辨率。
3.6 Case Study—2
余姚市土地利用信息图谱
本研究拟由耕地、园 地、林地、建设用地、 水域、未利用地的变 化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将处理后的1990年和 2003年的土地利用数 据导入ArcGIS软件中, 利用GIS空间分析功 能分别建立2003年余 姚市土地利用类型分 布格局信息图谱和 1990~2003年余姚市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变 化信息图谱。
3.3 地球信息图谱的应用领域
全球变化研究。 变化序列反映环境变迁,预测环 境变化。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 形成发展模式,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农业生产规划。 例如:农作物病虫害图谱。 资源调查和评价。 资源的分布规律。 环境监测。 环境污染指数图谱。 其他:城市规划、减灾防灾等。
3.1 地球信息图谱概念 3.2 地球信息图谱的分类 3.3 地球信息图谱的应用领域 3.4 地球信息图谱的生成与传输模式 3.5 地球信息图谱工作流程 3.6 Case Study
地球信息图谱工作流程
生态系统综合评估的地球信息图谱模型建立流程图
3 地球信息图谱理论
3.1 地球信息图谱概念 3.2 地球信息图谱的分类 3.3 地球信息图谱的应用领域 3.4 地球信息图谱的生成与传输模式 3.5 地球信息图谱工作流程 3.6 Case Study
3.1 地球信息图谱概念
地球信息图谱是应用地学分析的系列多维图解来 描述现状,并通过建立时空模型来重建过去和虚 拟未来。——陈述彭 地球信息图谱是通过遥感、计算机制图与地理信 息系统的大量地球信息的空间分析与地学认知, 以图形概括与综合集成的图谱形式揭示地球系统 及其各要素和现象的宏观、中观与微观的成因机 制、形态结构、组成物质、动态变化规律,并经 过推理、反演与预测,有利于事物和现象更深层 次的认识,有可能总结出重要的科学规律。
区域可持续发展虚拟系统
3 地球信息图谱理论
3.1 地球信息图谱概念 3.2 地球信息图谱的分类 3.3 地球信息图谱的应用领域 3.4 地球信息图谱的生成与传输模式 3.5 地球信息图谱工作流程 3.6 Case Study
3.4 地球信息图谱的生成与传输模式
3 地球信息图谱理论
研究结果
通过对图谱的分析得出,余姚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主要 是受社会经济发展和政策的影响,在13a期间,由于工业化 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余姚市土地利用方式发生较大改变,主 要的转变轨迹为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建设用地和林地面积 增加,而且这些土地利用变化的现象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 异化情形。
3.6 Case Study—3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时空复合变化图谱分析
1 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复合图谱研究方法
当我们对复杂系统的机理还不了解或认识较模糊、 利用系统状态变量来描述系统的行为特征较为困 难或根本不可能建立起解析模型时,我们可借助 于图形来定量地描述系统的初步状态及其边界条 件,利用序列化的专题图来反映系统多尺度状态 或不同条件下的形态特征、变化,并在此基础上 进行逻辑推理演算,尤其是进行图形运算(如空间 拓扑叠加),制定数据挖掘的规则、解释数据挖掘 的结果,理解其地学机理。 因此,对于变化机理还不十分了解的土地利用/土 地覆被变化研究,可以从其空间格局及其序列化 变化过程专题图来演算其变化规律。
地球信息图谱的功能
1. 借助图谱可以反演和模拟时空变化,即可 反演过去、预测未来; 2. 可利用图的形象表达能力,对复杂现象进 行简洁的表达; 3. 多维的空间信息可展示在二维地图上,从 而大大减小了模型模拟的复杂性; 4. 在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图谱有助于模 型构建者和使用者对空间信息及其过程的 理解。
叶庆华、刘高焕、田国良等 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 2004, 34 (5): 461~474
简介
以黄河三角洲40a(1956~1996年)土地利用4期空间数据 (1956年,1984年,1991年,1996年)为基础,合成了一 系列土地利用图谱,包括3个时序单元的土地利用变化图 谱,40a变化过程图谱,并通过建立信息重映射表对图谱 单元时空复合信息进行重新分类、提取与综合,即图谱重 构,提取了黄河三角洲40a土地利用变化的“涨势”系列 图谱、40a“涨势”变化过程图谱和40a土地利用时空演变 模式图谱. 图谱分析采用空间查询与统计分析、图谱单元分类排序、 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三种方法相结合,逐一分析不同时 序单元、不同时间尺度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规律,并分析 了40a土地利用时空演变模式图谱的区域分异特征.运用 图谱方法对区域性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中的空间格 局 ”与“空间格局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一体化的综 合研究。
1 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复合图谱研究方法
1 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复合图谱研究方法
土地利用图谱就是各时间段内土地利用变 化的空间—属性—过程一体化数据。 土地利用图谱单元是我们研究土地利用 “格局与过程”时空动态变化的基本时空 复合体信息单元。
2 黄河三角洲的多重生态界面
1. 水沙两相河流——黄河 2. 水盐两相运移——控制着土壤的发育方向。 3. 海陆两相作用——海岸带活跃的动力环境使之易受自然 灾害的影响。 4. 河海两相交汇——形成复杂的河口环境与生物多样性。 5. (水量)丰枯两相不均——成为影响黄河三角洲可持续 发展的瓶颈。 6. 垦牧两相移动——是黄河三角洲特有的不合理“游垦”、 “游牧”生产方式,历史上人们长期形成了随黄河尾闾 摆动而“游垦”的土地利用方式,在生态系统还未发育 成熟的新淤河滩地上耕作,土壤次生盐渍化后,则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