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率关系浅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率关系浅析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就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GDP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的水平。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伴随着经济的高增长率,通货膨胀也时有发生。
每当通货膨胀率相对较高时,中央银行就会通过加息或者提高准备金率等措施紧缩货币供应量的方法来抑制通货膨胀。
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到底和通货膨胀率存在何种稳定的关系,是本文要搞清楚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货币供应量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
M0:流通中的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
M1:狭义的货币供应量,即M0+企事业单位的活期存款M2:广义的货币供应量,即M1+企事业单位的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
在这三个层次中,M0与消费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M1反应居民和企业资金的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0,M2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是指M2。
通货膨胀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
可见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为了弄清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我主要
采用了中国1995年到2008年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和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度量的通货膨胀率来对比分析,统计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
一根据实体经济数据的分析得出初步结论
利用Eviews做出M2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S,M1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S的散点图如下:
根据数据表现,对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率得出如下关系:
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我国目前金融统计中一个较为全面的货币供应指标。
从数据点的分布来看,尽管数据分散较为离散,但M2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表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高货币供应倾向于对应高通货膨胀率。
从狭义货币M1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的散点图来看,M1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也表现出正相关关系,但是显然该数据分布比上图更为分散。
这可能是因为M1流动性相对较强,与其他金融资产的可替代性较强导致的。
由此我得出结论:货币供应量M2,M1的增长与通货膨胀率成正相关关系
给出中国1995年到2008年通货膨胀率和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指标图标
从表中看,1995年中国出现高度通货膨胀达到14.8%,中央银行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收缩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由1995年的39.4%和1996年的29.4%猛将为17.8%。
相应的通货膨胀率下降为6.1%,0.8%,1998年甚至出现了通货紧缩-2.6%。
可见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率影响大约存在着1年左右的时滞。
同样,2003年为了消除通货紧缩,促进经济增长,中央银行放松银根,增大货币供应量,M2增长
率由2002年的16.8%扩大为20.1%,而这一货币政策的影响直到2004年才体现出来,通货膨胀率由2003年的-0.1%扩大为2.8%,由通货紧缩转变为通货膨胀。
因此,我得出结论: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确实是存在时滞的,这个时滞大约在1年左右,这可能是由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造成的。
二寻找理论支撑
每一种经济现象的背后都应该是有经济理论支撑的。
纵观该学期《货币银行学》所学经济理论,我认为现金交易数量说中的费雪交易方程式较为恰当的解释了中国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
MV=PT
式中,M表示一定时期内流通中的货币平均量,也就是货币供应量,V代表货币的流通速度,P为交易中各类商品的平均价格,T为各种商品的交易量。
费雪方程式做出了一下假设:费雪认为交易方程式中的V和T长期都不受M变动的影响。
V是有制度决定的,它取决于人们的支付习惯,信用的发达程度,运输与通讯条件以及其他“与流通中货币量没有明显关系”的社会因素。
而T 则取决于资本,劳动及自然资源的供给状况和生产技术水平等非货币因素。
因此,根据交易方程式,货币量增加所产生的影响就是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同比例上升。
货币供应量的
增长率水平决定了通货膨胀的水平,两者长期中应该保持一种均衡关系。
综上所述:基于费雪交易方程式,得出结论。
中国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率存在正相关关系,且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存在着大约一年左右的时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