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式剩女”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中国式剩女”现象
作者:刘敏杜学元
来源:《神州》2012年第11期
摘要:剩文化流行,“剩女”成为热门话题。
女性在“剩女”问题上,自我意识出现偏差,包括:其一,“中国式剩女”由家庭社会环境造就而成;其二,“剩女现象是社会泛物质观的一个缩影。
我们应该以平常心看待男女初婚年龄的延迟。
关键词:“剩”文化;“剩女”;“中国式剩女”
一、“剩”文化流行
“剩”文化成为2009年一大热点,流行词汇有:剩斗士、必剩客、斗战剩佛、齐天大剩……有报告显示,“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剩客”比例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依旧是“剩客”最为集中的城市”[1]。
《剩指》分析发现,28岁成为剩男剩女的一个显著年龄分界点。
以28岁为分水岭,28岁以下的剩女比例明显多于剩男,而到了28岁以后,剩男比例开始明显多于剩女。
女性28岁之前尚可潇洒保持单身,28岁之后会有年龄过大影响婚嫁的顾虑;28岁反映了很多女性对结婚年龄的底线考虑。
相比而言,年龄增大对男性婚姻优势影响较小,加上经济等方面压力,导致男性脱离剩客队伍时年龄偏晚同时,也没有遭到非议。
对男性而言,28岁对他们的婚恋显然没有特别的意义,三十的男人依旧是“一枝花”。
对此,情感专家,“世纪佳缘”CEO龚海燕分析到:“28岁现象,一方面反映社会观念的进步,相比传统的25岁,人们对现代女性的婚姻年龄范围已经有所放宽,另一方面,这仍然说明女性在婚恋中的弱势,现代男女面临同样的升学、就业、生活等各方面压力,在应对这些压力之外,女性显然还需要在更加紧迫的时间段内解决自己的婚恋问题,相比男性,女性压力更大。
”于是“剩女”成为当今流行的热点名词,成为大众谈论家庭、性别、婚姻的焦点话题。
从文化认识论角度看“剩女”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
二、解读“中国式剩女”
(一)传统的择偶观制约
“剩女”并非自己把自己耽误了,与社会上依旧“潜伏”着的“门当户对”等旧观念有关。
“剩女”问题困扰中国都市女性,又岂止今日?钱钟书曾有一段精妙道白:“中国的女人念了几句书最难驾驭,男人非比她高一层,绝不能和她平等匹配,所以大学毕业生只能娶中学女生,留学生才能娶大学女生,女人留洋当了博士,只有洋人才敢娶她,否则男人至少是双料博士。
”[3]应该说,这是在中国女性意识发蒙时期,知识女性个体觉醒与男尊女卑传统观念碰撞之后产生
的尴尬境遇。
时代在发展,但女性的这种“境遇”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历史;相反,依旧是现在进行时的“永叹调”。
虽然在一些男性看来,正是这些知识女性高学历、高智商、高能力、高素质、高收入,长相也无可挑剔,才导致其眼光高、太挑剔,逐渐“沦为”“剩女”一族。
但是我认为,“嫁女必须胜吾家,娶妇必须不若吾家”的传统婚姻观,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力”氛围,才令适婚男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因过分“实际”而“走火入魔”。
(二)把婚姻变成筹码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男女择偶的“挑剔”也是为了下一代的“质量”。
但是,婚姻说到底,并非“生殖冲动”,归根结底是爱情的归宿。
原本单纯的爱情,正是加载了诸如金钱、房子、车子等“筹码”而变得不那么纯洁了。
试想,正值“恋爱时光”的男女,一门心思专注于“筹码”的多寡,岂能不与爱情屡屡擦肩而过?错把爱情“筹码”当作了婚姻幸福与否的“标尺”不无关系。
放眼看去,你我周边,或许会发现由此衍生出的一种虚荣世态。
婚姻甚至成了“攀比”的参照物,成为体现个人成功的一种标志。
由此看来,“剩女”问题不能仅从女性身上找答案,它折射出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社会失衡状态。
婚姻问题上的泛物质观,又岂止“孵化”出“剩女一族”?这恰是社会泛物质观的一个缩影。
(三)感情经历少
很多女性到还未从童话公主梦里醒过来,她们对爱情没有体验经历,只有想象。
一旦初恋失败,就痛不欲生,然后彻底否定男人,否定对爱情的追求。
倘若发生在18岁、19岁的女性身上,如同每所大学的女生寝室都有的,因失恋躺在床上不起来的女生。
绝食加哭泣,顶多饿个一顿两顿也就撑不住了,然后室友递一块毛巾过来,擦擦眼泪,一切从新开始。
而对初恋发生在25岁、30岁,甚至35岁的女性来说,她们会把那点痛苦无限放大。
二、用平常心对待男女初婚年龄
男女初婚年龄的延迟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在欧美,男女初婚年龄平均分别为30岁、28岁。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文化差异所致,西方人同居不婚的多,因而拉高了初婚的平均年龄。
那么和我们同样重视婚姻和家庭的日本,男女初婚年龄均已超过30岁,韩国男性初婚年龄也超过30岁,女性初婚年龄则提高到28岁。
世界各国初婚年龄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今社会人们接受教育的时间普遍延长,不然不足以适应不断提升的职业要求。
另一方面,竞争压力加剧,城市生活成本(比如住房成本)高,更多的年轻人先立业再成家。
总之,“适婚”年龄的边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尺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尺度是极富弹性的。
20已婚、30不婚,都应视为正常。
何时恋爱、何时结婚,应该由个人根据自己的心理预期和人生设计自由决定,而不应被限制在一个狭窄的、固定的年龄段。
但愿将来没有“剩女”一说,也不要出现“剩男”的名词。
参考文献:
[1]《2010单身男女“剩斗士”城市指数》[J]
[2]钱钟书著《围成》[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2月第1版,第56页。
作者简介:刘敏(1985- ),女,江西九江人,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9级研究生,主要从事女性教育研究。
杜学元(1964- ),男,四川仁寿人,四川省乐山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史、教育社会学和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