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害虫知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螟害程度的轻重取决于蚁螟盛孵期与最易受害的生育期相吻合的 情况。在栽培技术上,可以通过调整水稻品种布局和播种、移栽 期等措施,使最易受害的生育期与蚁螟盛孵期错开,造成时间差 来避过螟害,这就是栽培治螟的理论基础。
• 三化螟幼虫咬孔蛀入稻茎后,在分蘖期取食幼嫩而呈白色的组织, 将心叶咬断,使心叶纵卷而逐渐凋萎枯黄,形成枯心。1头幼虫 可造成3~5个枯心苗。1个卵块孵化出的幼虫可造成的枯心苗数, 第1代为10~20根,第2代为30~50根,第3代为40~60根,从而 形成枯心塘(枯心团)。在穗期取食稻茎内壁组织,咬断维管束, 致使水分和养料不能向上输送,侵入后5天左右便形成白穗,侵 入后约8天便大量出现白穗,1头幼虫能造成1~2根白穗,同一卵 块孵出的幼虫可造成30~40
当前我国水稻害虫发生的动向是:迁
飞性害虫尤其是褐飞虱仍然是为害最为 严重的害虫,本地虫源害虫相对地处于 次要地位,一些以前已被控制的或原来 为害不重的害虫,如稻蝗、稻象甲、稻 黑蝽等有抬头的趋势,白背飞虱自80年 代后在全国范围内虫量显著上升,三化 螟在局部地区有回升现象。这些害虫是
稻螟虫
二化螟, 三化螟, 大螟
下部叶鞘内或 稻丛间化蛹
强(灯下, 雌多于 强 雄,雌多为未产过 卵)
弱(1,4代上灯 率高)
2-3块/30-80粒, 叶尖/叶鞘,
1-7块/50粒左 右,叶尖正面/ 反面
2-4块/60-150 粒,叶鞘内侧面
虫情调查与预测
二化螟
三化螟
大螟
防治枯鞘、枯心:查卵块 防治枯心 查卵块孵化进 防治枯心:查卵块孵化进
• 发生代数与地区,海拔,栽培制度水稻品种类 型有关。浙江北部2-3代,南部3-4代。
以老熟龄幼虫在稻桩内滞育越冬。
秋季光周期缩短是导致滞育的主要因素。据研究,三化 螟幼虫在南京滞育的临界光周期(50%个体进入滞育) 为13小时45分(8月23~24前后),在广东广州,当光 周期短于13小时,幼虫滞育率超过50%,光周期12小 时,滞育率达98%。 对临界光周期感应虫期是3~4龄幼虫。当秋季临界光 周期出现时,已进入预蛹的能顺利转化为下一代,此时 尚处于4龄以前的幼虫,因临界光周期出现就发育至老 熟,进入滞育越冬。由此可知,临界光周期出现前,幼 虫发育的快慢与世代转化率有密切的关系。
• 由于不同水稻茬口的越冬虫龄不一致,越冬小气候环 境复杂,因此,越冬代蛾发生期长,峰次多,是形成 田间发生世代重叠的主要原因。
• 成虫羽化多在傍晚以后,昼伏夜出, 趋光性不及二化螟 和三化螟,扑灯盛期在午夜11点至1点半。各代成虫的 趋光性也不一样,1、4代上灯率较高,2、3代高温期 趋光性均弱;因此,灯诱或性诱在高温季节往往反映
• 寄主:稻、玉米、麦、甘蔗、稗草、芦苇、 油菜、薄荷、香蕉等。
• 为害状与二化螟相似。 但在田边发生较重。 •
• 大螟年发生3-7代, 在江、浙、沪年发生3-4代。以3龄 以上幼虫在水稻、茭白、芦苇的根部,三棱草的球茎 内越冬,但有报道在江西南昌、广西等地也能以蛹能 越冬。
• 未老熟的幼虫早春气温上升到10℃时开始活动,为害 三麦、油菜、蚕豆、绿肥等越冬作物,老熟后,多数 幼虫爬出被害作物的茎秆,在附近的土下或根茬中化 蛹,少数留在茎秆中化蛹,当气温达15℃时开始羽化 为成虫。
孵化进度,定防治适期, 度,定防治适期;查卵量,度,定防治适期;查零星
查枯鞘团或枯鞘率,定 定防治对象田。
枯心苗,定防治对象田。
防治对象田 。
适期:防治1次掌握在孵化 适期:在蚁螟高峰后2~
适期:防治1次应在螟孵化 高峰前1~2天用药;防治 3天,需防治2次的,第
高峰后5-6天施药;大发 2次的,第1次在孵化始盛 1次在卵孵高峰前2天用
• 蚁螟多在上午孵化,孵出后吐丝下垂或沿稻叶向下爬 行,从心叶、叶鞘缝隙或叶鞘外蛀孔侵入,先群集在 叶鞘内取食内壁组织,秧苗小时,则小股分散为害, 受害叶鞘2~3天后变色,7~10天后枯黄,此时称为 枯鞘期。
• 叶鞘枯死后,叶片亦随之枯萎,发生倒叶,飘浮在水 面上。枯鞘是二化螟为害的最初症状,这时幼虫尚未 侵入稻茎,是查枯鞘和防治的有利时机。
• 幼虫转移为害次数与营养、栖息条件有关,条件差时转株次数多。 一生可转株1~3次,以3龄幼虫转株较为普遍。
• 幼虫4-5龄,多数4龄。幼虫老熟后移至稻茎基部近水面处或土下 1~2
大螟 Sesamia infere源自s (Walker)• 分布:北界在北纬34°一线 ,(陕西周至、 河南信阳、安徽合肥、江苏淮阴)。
• 幼虫多数为6龄,少数7龄。初孵幼虫3天内先群集在叶鞘内取食, 3-5天后造成枯鞘,发育至2、3龄开始分散蛀入稻茎。孵化后1013天,幼虫进入3龄,出现大量枯心,以后幼虫不断转株为害, 直至孵化后20天左右,枯心才停止发展;平均1卵块孵出的幼虫 能造成40-80根水稻枯心。
• 孕穗期产在剑叶内的卵,幼虫孵化后先在穗苞内为害幼穗,抽穗 后幼虫爬出,钻入穗茎形成白穗;产在中部叶鞘内的卵,幼虫孵 化后即在叶鞘内取食2-3天,后向上转移,从破口处侵入穗茎, 形成白穗和虫伤株;已抽穗的稻株,幼虫直接从剑叶鞘上钻孔侵 入穗茎,形成白穗和虫伤株。
• 我国水稻害虫的综合防治经“六五”和 “七五”攻关后,基本上形成了各大稻 区配套的综合防治体系。其共同的原则 是:
• 在研究害虫种群动态规律和作物耐害补 偿功能基础上,以选用抗性品种为主体, 加强保健栽培管理,
• 放宽防治指标,
• 辅以科学使用农药与天敌的协调防治, 达到控害、高产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虫源的迁入迁出具有同期突增和突减现象,各发生区互 为虫源基地,发生面积大,大发生频率高,易暴发成灾。
内源性(本地虫源)害虫
• 能在当地越冬,完成年生活史的害虫。 • 如稻螟类、稻蝗、稻象甲等。这类害虫又
称为定居性害虫。
但内源性、外源性并不是绝对的。如粘虫在浙江可以越冬。
检疫性害虫
稻水象甲
北方害虫 平原
• 幼虫有5-7龄,通常为6龄。
• 幼虫老熟后,在茎秆内或叶鞘内侧化蛹, 越冬幼虫在稻桩、稻草、夏熟作物的茎 秆内化蛹。在稻田内化蛹的部位,常随 着水位高低而升降,这表明化蛹时有亲 水和需要高湿的习性。蛹期生理转化旺 盛,耗氧量大,灌水淹没会引起蛹的大
生活习性
• 国内1年发生2-7代不等。原以江浙一带一年发 生3代而得名。实际上在江苏,如早春回暖早, 8月和9月上、中旬气温偏高,或因扩种双季稻 后,第3代幼虫取食分蘖期的双季晚稻,由于 营养条件好,促使幼虫发育加速,就有部分3 代幼虫发育为局部的4
• 成虫喜产卵于秆高茎粗、叶鞘包裹疏松的稻株上,以 孕穗期和刚齐穗的稻苗上卵块最多,圆秆拔节期次之, 分蘖期最少。卵主要产在水稻叶鞘内侧,有卵叶鞘表 面隆起,可见似开水烫过的褪色卵痕。产卵叶序因水 稻品种和生育期而异。
• 大螟产卵有明显的趋边和趋稗的习性。一般靠近宅边、 路边的卵量多。在有稗草的稻田,卵块多数产在稗草 上,以第3叶鞘内侧为最多,稗草上的卵量也是田边大 于田中。在水稻上,雌虫产卵有逐代增加的趋势。第 1代每只雌蛾平均产卵2块,每块有卵60.5粒,第2代4 块,每块有卵140粒,第3代4.4块,每块有卵150粒。 取食杂交稻的每块卵粒比常规稻约多40粒。
生年份防治2次,第1次在 期,隔5-7天后再用第2次 药,隔6-7天再用第2次
卵孵化高峰前1-2天,隔 药。
药;
6-7天或在卵孵高峰后5天 指 标: 每 亩 100~ 120个 卵 指标:凡查到田边1米宽
再喷第2次药。
块。(原60个卵块.)
的范围内,平均每10平方
指标:每亩有枯鞘团60个
• 成虫多在晚间羽化,昼伏夜出,趋光性强,对黑光灯 更为敏感。灯下诱得雌蛾较雄蛾多,且多为未产过卵 的雌蛾。

• 成虫羽化后当晚即可交尾,产卵前期1-2天,每雌蛾产 卵2~3块,每块含卵30-90粒不等。雌蛾产卵的选择 性与株高、剑叶长宽、茎秆直径、叶色浓绿成正相关。 产卵量以处于分蘖期和孕穗期的最多,在杂交稻上产 卵比常规稻多。秧苗至分蘖期多数产在第1~3叶片正 面离叶尖3~6厘米处;分蘖后期至抽穗期,绝大多数 卵产在离水面7~10厘米的第2
水稻害虫
《植物保护学》课程组
已知害虫种类250多种。
鳞翅目害虫
• 螟虫类:二化螟、三化螟 、大螟 • 稻纵卷叶螟、显纹纵卷叶螟 • 直纹稻苞虫 • 稻螟蛉 • 稻巢螟 • 粘虫
外源性(异地虫源,迁飞性)害虫
• 褐飞虱 • 白背稻虱 • 稻纵卷叶螟 • 粘虫
大部分稻区初发世代的虫源系从南方迁入繁殖,秋季又 自北向南迁回。
未成熟的越冬幼虫,春季还能从稻桩中爬出,蛀入麦 类作物、蚕豆和油菜的茎秆中为害。
越冬幼虫抗逆性强,冬季耐低温,春季耐雨湿, 迁移能力强,冬耕春灌对二化螟影响较小。
• 一般在茭白中越冬的羽化最早,其次是在稻桩 中越冬的,再次是春暖侵入夏熟作物的,在稻 草、田埂杂草中越冬的化蛹、羽化为最迟。各 越冬场所的羽化期依次相隔10~20天,所以越 冬代蛾发生期常持续2个月左右,其间常出现2
为害:水稻形成枯鞘、枯心、白穗、枯孕穗和虫伤株 等征状。
•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在江淮稻区,以种植杂交中 稻为主的稻麦两熟区,二化螟已上升为稻螟中的优势种群。
习性:
国内1年发生1~5代。与地区,海拔,栽培制度水 稻品种类型有关,浙江北部2-3代,南部3-4代。
以4-6龄幼虫越冬,越冬场所: 稻桩和稻草中为主, 也可以在茭白遗株、三棱草及杂草中越冬。 在稻桩和稻草中的越冬比例,与割稻高低、栽培品种和 秋季雨水多少有关。秋雨多,幼虫向根部迁移慢,稻草
• 成虫多在晚间羽化,昼伏夜出。有强烈 的趋光性,但其扑灯活动受气温、月光 影响很大,气温在20℃以上,风力3级以 下,尤以闷热无月光的黑夜趋光最盛。

• 成虫羽化后当晚即可交尾,次日即可产 卵,每雌蛾可产卵1~7块,每块含卵50 粒左右。秧苗期多产在叶片正面叶尖处; 分蘖期后绝大多数卵产在稻棵外围第2-4 叶的叶片反面。
• 幼虫发育至2龄后,开始蛀食稻茎,再形成枯心、枯孕 穗、白穗和虫伤株。
• 幼虫侵入率与水稻生育期有一定的关系,但不如三化 螟明显。如圆秆拔节期和穗期对三化螟来说是安全期, 但二化螟的侵入率则较高,原因是二化螟幼虫蛀茎时 虫龄已大,蛀茎的能力较强。剥开二化螟的被害株, 往往可以发现一株内有几头成长的幼虫。如食料不足, 则分散转株为害,形成虫伤株。在天气干燥缺水,稻
食性 初孵幼虫 越冬
化蛹 成虫趋光性 产卵
二化螟
三化螟 大螟
禾本科,油菜,绿肥
2龄前取食叶鞘内 壁组织
单食性
孵化后备30-50 分钟即分散蛀 茎(无枯鞘)
禾本科,油菜,香

3天内群集
4-6龄幼虫
老熟幼虫滞育 幼虫/蛹
11 ℃开始化蛹
16 ℃左右化蛹 幼虫10 ℃时开 始活动
越冬代,茎杆内。 稻茎内 叶鞘内侧
南方害虫 山区丘林
不同的生长期:苗期、分蘖期、抽穗、孕穗期、成熟期 食性: 食叶性,钻蛀性, 根部害虫,吸汁性
栽培制度复杂,品种繁多,各稻虫的
习性各异,三者交错结合,形成多种多 样的稻虫生境,决定了各稻区稻虫的种 类组成及其优势种,但水稻栽培制度的 改革,品种的更新,气候的变化,农药 品种的更新换代,以及天敌的盛衰等, 都会导致稻田生态系的变化,从而引起 水稻害虫种类组成的变化和种群的演替。
均是钻蛀性害虫,二化螟和三化螟为螟蛾科, 大螟为夜蛾 科害虫。
二化螟 Chilo supprssalis (Walker)
分布:是我国水稻上的常发性害虫。广泛分布于亚洲温带 和亚热带稻区;国内分布黑龙江--海南,台湾—新疆的 昌吉和乌鲁木齐. 但以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的丘陵山区 发生较重。
寄主:除水稻外,还有茭白、野茭白、玉米、甘蔗、稗草、 芦苇等禾本科植物,早春越冬幼虫还能为害麦苗、蚕豆、 油菜、绿肥等。
• 幼虫开始蛀茎时,一般每株2-3条,多的可达10多条,3龄后食量 增加,再分散转株为害,造成大量白穗,幼虫进入高龄期,开始 向下转移,蛀食稻茎,形成虫伤株。平均1个卵块孵出的幼虫, 能造成10-20
• 幼虫老熟后移至下部叶鞘内或稻丛间化蛹,少数化蛹在枯孕穗或 稻茎中。在玉米田内多在枯心或虫伤株叶鞘内化蛹,少数在健株 叶鞘内化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