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汇总十(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汇总十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一两件事上挺身而出、见义勇为值得点赞,一辈子崇德向善、践行道义更值得钦.(qìn)佩,个人品德积累于一点一滴中,久久为功,善行义举必将蔚.(wèi)然成风。
B.“忽抬头见前面一带粉垣.(yuán),数楹修舍.(shè),有千百竿翠竹遮映……”《红楼梦》中这段对潇湘馆的描写营造出的氛围,正适合黛玉的性格。
C.他始终坚持多种材质媒介的尝试与探索,他的木雕作品留住了材质自然生长的纹理与质感,以大刀阔斧、拙.(zhuō)而不滞的手法保持了雕凿.(zuò)之际的刀痕。
D.虽然身处喧浮燥的尘世,面对如山的压力,但那优美的旋律总是能慰藉.(jiè)我们的灵魂,帮我们逐渐消除内心的彷徨,宣泄压抑的情绪,按捺.(nài)住蠢动的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
..、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幻化出的海
市蜃楼。
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按图索骥
....找到“桃花源”。
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
[乙]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
陶渊明在
归隐前也不是没有参与过政治,读书人谁不想建功立业?他一上任就在自己从政的小舞台上大刀阔斧
....地搞改革,却引来了上级监察和考核官员政绩的官吏来找麻烦。
[丙]陶渊明大怒:“我安能为五斗米折腰”?连
夜罢官而去。
从此,他就这样一直在乡下读书、思考、种地。
最后
..在他弃彭泽令回家16年后的57岁时写成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
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浸泡B.按图索骥C.大刀阔斧D.最后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
从根子上只有铸就思想防线、制度防线,才能防止形式主义反弹、杜绝各种新的变种。
B.我们迎接志愿军英烈归国,既是文化传承的应然,也是民族精神的洗礼。
铭记和致敬,应当成为一种行动自觉,因此厚待那些长眠境外的烈士,是一个大国应有的责任。
C.京东科技首次秀出JDT乡村数智化解决方案,提出“建设以乡村数智操作系统为代表的乡村新型基础设施,打造乡村三大类解决方案”的数智乡村理念愿景和战略方向。
D.越来越多的人也选择在平日里身着汉服出行。
汉服兴起也带动了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的热爱,激发了大家“古为今用”的精神。
汉服爱好者通过举办雅集、非遗体验、国风展演等活动推动汉服文化新发展。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他是个可怜的孤儿,小时候承蒙我父母照顾,所以现在经常来看望我们。
B.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C.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无论观点还是文字都不够成熟,请您不吝赐教。
D.由于路上堵车非常严重,我赶到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早已恭候多时了。
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北京冬奥会闭幕了。
闭幕式上,东道主北京向各国运动员和嘉宾“折柳”寄情,依依惜别。
现场,随着《送别》的旋律响起,绿色的“柳条”在鸟巢体育场内悠悠飘扬。
舞者捧起“柳枝”,从四面八方向运动场中央聚拢,表达了东道主中国人民依依惜别的情谊、和平友谊的心声。
折柳是独具东方文化的送别方式,人们离别时折柳相送,在思念亲人、怀念故友时也会折柳寄情。
《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句,李白、白居易等中国古代文人也常借柳抒怀。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导演沙晓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离别时折柳相赠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不仅有“柳”通“留”的不舍,更有希望像柳枝一样坚韧的美好祝福。
材料二:
北京2022年冬奥会部分体育图标
(1)给材料一拟写一个新闻标题。
(不超过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简要阐释材料二冬奥会体育图标的创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般而言,诗歌阅读的起点是标题,创作构思恐怕也常常如此。
道理很简单,一首诗的标题,就像一个人的面目,关系到给人的第一印象,传递作者的情感姿态、社会身份、文化取向以及诗人性格特点等信息,担负着主体识别的功能。
仔细琢磨,标题的信息量很大,常带有时代信息。
更多地,新诗标题可传达个性化的审美信息。
如果你读多了新诗,就会注意到一个现象,不少新诗的标题起得富有韵味,本身就是好诗句。
与古诗相比,新诗标题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说明型,旨在向读者传达与诗歌内容、主题、情感、写作背景等相关的信息,留有古诗社交功能的痕迹,与古诗的实用性、规范性一脉相承:另一类是审美型,突出表达个人情感,弱化实用性、规范性传统,强调审美性、个人性。
吴承学讨论杜甫诗题,将杜诗中“承六朝而来”讲究规范、实用的标题称为精致型标题,而将突破规范、体现诗人独特审美追求的标题称为漫与型标题。
新诗不妨借用这一说法,将咏物、写人、记事以及种种社会交往、赠酬唱和、望而知之的诗题,划为精致型标题,而将追求个性、标新立异、望而新颖或难知的诗题,划为漫与型诗题。
新诗诗题与古诗有一脉相承处,如咏物诗、山水诗、酬唱赠和诗,特别体现写实记事的传统。
同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取向相同,“因事立题”“即事名篇”的观念依然是许多新诗标题遵循的原则。
如此一来,新诗百年的标题中,像《再别康桥》《雨巷》《吹号者》《乡愁》《致橡树》一类说明性诗题可归为精致型标题,而《万物扎根于我》《周总理,你在哪里》一类审美性标题可归为漫与型标题。
漫与型标题弱化实用性传统,突出审美独立性。
标题本身讲究诗意,创造了一种新的传统,标题不再是配角,甚至可能像“标题党”一样成为主角。
比如,《向太阳》《去雅典的鞋子》《黄河大合唱》《假如我们不去打仗》,都有相似的性质。
爱情诗从“五四”时期已经有了根本的变化,在标题上大做文章,而非简单地说明一下完事。
刘半农《尽管是》写于巴黎,是对住在对面的一个女子的观察,对她的悲喜的观察,与她一同的悲喜,是青春萌动的回应和表现。
刘大白《心上的写真》,写青年对女性的爱慕和思念,与古典诗题完全不同。
“五四”初期,新诗对诗题审美的重视和强调是革命性的。
诗的内容可能平淡,但标题却诗意盎然。
王统照不是名气很大的诗人,但他《小的伴侣》这首诗,情真动人,标题富有诗意:
瓶中的紫藤,
落了一茶杯的花片。
有个人病了,
只有个蜂儿在窗前伴他。
虽是香散了,
花也落了,
但这才是小的伴侣啊!
有的标题和正文构成互动关系,有的构成游戏关系,有的制造悬念。
与讲究实用的说明型、精致型标题不同,审美型、漫与型标题无法让你明了诗的内容,却能引起你的好奇和阅读欲。
只看徐志摩的诗歌标题,浪漫气息就扑面而来,《这年头活着不易》《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我有一个恋爱》《我等候你》,一个解放了的新式青年形象在标题里就可呈现。
步入新媒体时代,诗题的“额头”地位更加突出。
总体而言,突破了古诗题的范围,千姿百态,五花八门,除了诗的说明性,审美成为诗题的内在要求。
一大批诗将诗题看成自我的确认方式,力求产生辨识度。
诗题已成为诗人标举个性风格的有效方式。
诗题的自觉成为新诗的一个新传统。
(节选自师力斌《新诗如何取标题》)
7.下列对文中“漫与型标题”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诗歌的漫与型标题,不会向读者传达与诗歌内容、主题、情感、写作背景等相关的信息,没有延续古诗的实用性、规范性。
B.吴承学为杜甫诗歌标题分类时提出了“漫与型标题”,作者认为新诗可以借用这一说法,用来指称追求个性、标新立异、望而新颖或难知的诗题。
C.漫与型标题本身讲究诗意,创造了一种新的传统,标题不再是配角,甚至成为主角,所以这类标题可能成为“标题党”。
D.“五四”初期,新诗对诗题审美的重视和强调是革命性的,主要体现在标题由精致型转向漫与型,如文中所举王统照和徐志摩的诗,标题都是诗意盎然。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歌阅读的起点是标题,创作构思的起点也是标题。
道理很简单,诗的标题就像人的面目,传递作者的情感姿态、社会身份、文化取向及性格特点等信息,担负着主体识别的功能。
B.不少新诗的标题起得富有诗意,它可能无法让读者明了诗的内容,却真切动人,或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和阅读欲。
如王统照的《小的伴侣》,徐志摩的《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我有一个恋爱》。
C.新诗诗题与古诗有一脉相承的地面,如咏物诗、山水诗、酬唱赠和诗,特别体现写实记事的传统。
同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取向相同,许多新诗标题依然遵守“因事立题”“即事名篇”的原则。
D.新媒体时代,诗歌标题的地位更加突出,诗题除了诗的说明性,审美成为诗题的内在要求;诗题更加追求个性化,突出审美独立性;诗题的自觉成为新诗的一个新传统。
9.运用文本的观点,试分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标题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绿火焰
刘萌萌
有些歪斜的木门扇敞开着,门后的蜂窝煤炉灶兀自青烟袅袅。
母亲将湿漉漉的毛巾掩住口鼻,可还是禁不住阵阵咳嗽,一顿一顿的胸腔发出“空、空、空”的共鸣音,让人想起滚动、跳跃在寒风中的水桶。
母亲眯合的眼睛浮着一道一道的红血丝。
她用力扯下口罩,把头伸向门外料峭的春寒,猛吸几大口空气。
说到这儿,我得解释一下——闷火,这项考验技术的手艺活儿。
蜂窝煤十二孔眼,又红又亮,那通红覆着微微的白,红的如隔着帘栊的烛火,白的像远山积雪的反光,这便是“火底”。
火底上,沉默的新煤有一张克制的黑脸孔,雀跃的心底叫喊出无数金色的小星星——一炉未来时态的火焰应运而生。
母亲说,纹丝不透,炉火必将闷死,闷死的炉火没的救。
一线缝隙贵在有无之间,窝在煤心的小火,睡得婴儿般香甜又宁谧。
捅开炉子,火芽“呼呼”地蹿上来,红亮亮的十二孔“蜂窝”,似天边烧着的晚霞,又好像一把大火点燃了星辰。
陈姨脸上笑纹微漾,站在散去的煤烟里。
煤是黑的,脏的,小小的颗粒,粘覆于皮肤和发丝;薄薄的烟却是好看的,青灰的,像一匹云煅,在陈姨的周围虚虚地缠裹,缭绕,宛若天成的披肩游动着,从圆润的腰身间纷纷斜披下来。
陈姨换下厂里的劳动布工作服,顶着墨菊似的鬈发。
抚触万物的曦光自背后剪裁出恰好的身形。
这样的陈姨,是一面明镜似的湖泊,我分明从中窥见了母亲的倒影。
镜中的母亲摆脱煤与火的较量和纠缠,一尾美丽的鱼儿,遵从天性的指引,沿着水的流向,游弋着梦也似的裙裾,悄悄地划远了。
作为重要而盛大的节日,春节的情味最是浓厚。
这当儿,不光是探访亲戚,朋友也要往来走动。
小年的头一天,陈姨晌午就来了,怀里抱着惊慌的黄母鸡。
母亲手无缚鸡之力,哪怕一只缚好的鸡,她照样徒唤奈何。
陈姨却像一个货真价实的屠户,操起家伙,白亮亮的刀刃对准鸡脖子飞快地抹下去。
出乎意料,她面对的,实在是一只充满抗争精神、不甘就戮的鸡,扑騰着翅膀,摇摇晃晃从她的手下挣脱出来,满院子连飞带跳。
陈姨一个箭步冲上前,抓牢鸡的两翅——这女人不着急补刀,却腾出一只手来,对准母鸡莫须有的脸颊左右开弓,噼里啪啦一顿耳光。
陈姨屠鸡的经历令人眼界大开,女丈夫的泼辣作风让人过目难忘。
即便进入晚年,陈姨不再频繁出入于我们的生活,偶尔谈及往事,母亲仍不忘大加赞美——鹅黄的薄呢大衣,像吐出嫩芽的柳树,焕然一新的陈姨站在微寒的春风里。
与之呼应的,是母亲的藏蓝色西装,窈窕而不失挺拔,穿行在落伍的县城街道上。
这样的两个形象,仿佛双生姊妹,同时出现在我回忆的眸光里。
或者,我可不可以说,陈姨不只是母亲的一个镜像,更是她分蘖而出的另一个自身?在亲密的女伴那里,她一定早早邂逅了隐秘的惊喜。
她在煤烟的黑与饭菜的油腻气味中不得不交出自己的时候,蓦然出现的女伴就像一缕漫射的阳光,一声明亮的呼唤,拨开沉闷的狭窄和凌乱,在久经油烟侵蚀、不够明亮的眼眸前,呼啦啦搭起一座斑斓的彩虹桥,桥的一头通往她昏暗而老旧的厨房,一头连着母亲黑白的青春。
.
母亲的过人之处,我在多年之后才得以体察。
我揣测不出,这究竟出于天性的自觉,还是匮乏生活的
锤炼?玛蒂尔德夫人吃亏在哪?不就是太不自量力了吗?昂贵的钻石项链,一旦套到穷人的脖颈上,一不留神就变成锁链。
因此,我那英明的母亲,总将目标锁定在小山——一个中低档收入者的服装集散地。
那儿的过道上人挤人,柜台前也是人挤人。
你得时刻保持警惕,机敏地活在逼仄的现实里,悄悄计算不厚的荷包,琢磨怎么和狡黠的货主讨价还价,压到不能再低的一个数字。
剩下的钱,还能填补菜篮。
陈姨和母亲一样,都热衷追寻风尚,在嘈杂的街市和拖沓的电视剧里,追踪流行的时尚元素。
那年,母亲在一个擦肩而过的外地女人身上,发现了当年流行的蝙蝠衫。
想一想吧,这种长相古怪的生物,肥大肉质的翅膀最为惹眼。
蝙蝠衫巧妙化用其翅膀的特点,抬起胳臂,便打开一对肖似蝴蝶的美丽翅膀。
一个相貌平平的人因此风情万种,从人堆中跳脱而出。
但是,大街小巷寻找不到那样一件夺人魂魄的蝙蝠衫。
母亲决定,去一趟小山。
陈姨与母亲一拍即合:去啊,明天去!
陈姨站在门外,脸上挂着浅笑,以罕见的端庄姿态,耐心等待母亲闷好一炉现实主义的火焰。
她俩不穿工作服不戴风帽,打扮一新,像两只脱笼的鸟儿,雀跃而去。
一个多小时之后,她们将抵达小山市场。
是的,母亲对那里早已轻车熟路。
陈姨的形象始终留在我脑海,满头髻发,一身鹅黄,笑眯眯立在门外的春风里。
晨曦清凉而温暖,洒上她的肩头,重影般勾勒出毛茸茸的线条。
她和母亲仿佛透亮的日头,青春正好。
孩子们刚刚萌芽,身边的生活若蓬勃的树苗,呼啦呼啦向上蹿着绿火焰。
(选自《芙蓉》2019 年第4期,有删改)
10.简要分析“陈姨”这一形象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有评论家认为本文在篇章结构上打破了平面的时空结构和直线演进的叙述,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如何理解“绿火焰”的多重意蕴?结合全文,试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谏买浙灯状
[宋]苏轼
臣伏见中使传宣下府市司买浙灯四千余盏,有司具实直①以闻,陛下②又令减价收买,见已尽数拘
收,禁止私买,以须上令。
臣始闻之,惊愕不信,咨嗟累日。
何者?窃为陛下惜此举动也。
臣虽至愚亦知陛下游心经术动法尧舜穷天下之嗜欲不足以易其乐尽天下之玩好不足以解其忧而岂以灯为悦者哉?此不过
以奉二宫③之欢,而极天下之养耳。
然大孝在乎养志,百姓不可户晓,皆谓陛下以耳目不急之.玩,而夺其口体必用之资。
卖灯之民,例非豪户,举债出息,畜之弥年:衣食之计,望此旬日。
陛下为民父母,唯可添价贵买,岂可减价贱酬?此事至小,体则甚大。
凡陛下所以减价者,非欲以与此小民争此豪末,岂以其
无用而厚费也?如知其无用,何必更索;恶其厚费,则如勿买。
且内庭故事
..,每遇放灯,不过令内东门杂物务临时收买,数目既少,又无拘收督迫之严,费用不多,民亦无憾。
故臣愿追还前命,凡悉如旧。
京城百姓,不惯侵扰,恩德已厚,怨謝易生,可不慎欤!可不畏欤!
方今百冗未除,物力凋弊,陛下纵出内帑④财物,不用大司农钱,而内帑所储,孰非民力,与其平时耗于不急之用,曷若留贮以待乏绝之供。
故臣愿陛下将来放灯与凡游观苑囿宴好赐予之类,皆饬有司,务从俭约。
顷者诏旨裁减皇族恩例,此实陛下至明至断,所以深计远虑,割爱为民。
然窃揆.其间,不能无少望于.陛下,惟当痛自刻损,以身先之,使知人主且犹若此,而况于吾徒哉。
非惟省费,亦且弭怨。
昔唐太宗遣使往凉州讽.李大亮献其名鹰,大亮不可,太宗深嘉之。
诏曰:“有臣若此,朕复何忧。
”明皇遗使江南采鸩鹊,汴州刺史倪若水论之,为反其使。
又令益州织半臂背子、琵琶捍拨、镂牙合子等,苏许公不奉诏。
李德裕在浙西,诏造银叠益子妆具二十事,织绫二千匹,德裕上疏极论,亦为罢之。
使陛下内之台谏有如此数人者,则买灯之事,必须力言。
外之有司有如此数人者,则买灯之事,必不奉诏。
陛下聪明睿圣,追迹尧舜,而.群臣不以唐太宗、明皇事陛下,窃尝深咎之。
臣忝备.府察,亲见其事,若又不言,臣罪大矣。
陛下若赦之不诛,则臣又有非职之言大于此者,忍不为陛下尽之。
若不赦,亦臣之分也。
谨录奏闻,伏候敕下。
(摘编自《全宋文》,有删减)
[注]①直:通“值”。
②陛下:指宋神宗。
③二宫:指神宗祖母曹氏、母亲高氏。
④内帑:内库,指皇帝、皇室的私财、私产。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内庭故事
..
故事:先例,旧例。
B.然窃揆.其间
揆:估量,揣测。
C.讽.李大亮献其名鹰
讽:委婉暗示、劝告。
D.臣忝备.府寮
备:预备,准备。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皆谓陛下以耳目不急之.玩
安能以身之.察察
B.不能无少望于.陛下
寄蜉蝣于.天地
C.使知人主且.犹若此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而.群臣不以唐太宗、明皇事陛下
简能而.任之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神宗下令减价购买、禁止私买浙灯一事,作者态度鲜明地表示反对,并指出兹事体大,容易滋生民怨,故宜采取审慎态度。
B.作者提出,在百冗未除、物力凋敝的情况下,君主应厉行节俭,能裁减皇族恩例固然体现其圣明,但还要减少自身用度,亲身垂范。
C.作者一方面以唐太宗等君主的做法劝谏宋神宗,另一方面则借李大亮等臣子的行为批评群臣不能力谏,流露出自己为国建言的坚定决心。
D.本文借买灯事件指出弊政,并围绕君民关系层层剖析,提出“割爱为民”的核心观点,反映出作者关注民生、敢于进言的态度和精神。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臣虽至愚亦知陛下游心经术动法尧舜穷天下之嗜欲不足以易其乐尽天下之玩好不足以解其忧而岂以灯为悦者哉?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卖灯之民,例非豪户,举债出息,畜之弥年;衣食之计,望此旬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而内帑所储,孰非民力,与其平时耗于不急之用,曷若留贮以待乏绝之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齐天乐·蝉
[南宋]王沂孙①
绿槐千树西窗悄,厌厌昼眠惊起。
饮露身轻,吟风翅薄,半剪冰笺谁寄。
凄凉倦耳。
漫重拂琴丝②,
怕寻冠珥③。
短梦深宫,向人犹自诉憔悴。
残虹收尽过雨,晚来频断续,都是秋意。
病叶难留,纤柯易老,空忆斜阳身世。
窗明月碎。
甚已绝余
音,尚遗枯蜕。
鬓影参差,断魂青镜里④。
[注]①王沂孙,字圣与,号碧山,南宋会稽人,宋亡后,任元庆元路学正。
其词以咏物见长,多故国之思,辞情哀苦。
②漫:不要。
拂琴丝:《后汉书·蔡邕传》有“弹琴者见螳螂捕蝉,而形诸琴”的典故,琴.声中透着杀机。
③冠珥:古代官帽上的饰物。
④《古今注》:“齐王后忿而死。
尸变为蝉,登庭树,噶唳而鸣。
王悔恨,故世名蝉曰齐女也。
”
19.“ 绿槐千树西窗悄,厌厌昼眠惊起”中“”字是全词的词眼。
总览全词,让词人从昼眠中起身的成为贯穿始终的线索。
20.陈廷焯说:“咏物词至碧山,可谓空绝千古,然亦身世之感使然,后人不能强求也。
”简析这首词是怎样借蝉写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二: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
《孟子· 尽心上》
21.材料一中“道”通“导”,解释为,“无耻”解释为。
22.综合两则材料,分析儒家的“治理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补写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子曰:“志士仁人,。
”(《论语》)
(2)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
(王勃《滕王阁序并诗(节选)》)(3),。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
(4)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
(李白《蜀道难》)
(5),。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一生都没有离开过哥尼斯堡,他每天按照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情,终生未打破过这个规律。
据说镇上的人们可以根据他的散步时间调时钟,他堪称“瑞士造手表”。
而出生于瑞士钟表匠家庭的大哲学家卢梭却在16岁那年,背上行囊,开始“我要走就走,要停就停,爱走多少路就走多少路”的四处漫游。
人是否需要按照固定的模式生活,两位思想家给出了不同的回答。
对.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钦(qìn)” 应该读“钦(qīn)”;B无误
C.“雕凿(zuò)"应该读“凿(záo)”;
D.“浮燥”改为“浮躁”;“按捺”的“捺”应该读为“(nà)”。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辨析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字形及字音的能力。
汉字拼音的错误,往往表现为声韵母的混淆、多音字的误读、声调符号及标注位置的错误等。
汉语拼音侧重考查综合运用能力,考查内容兼顾课内外,涉及范围很广。
因此,对于易混字、多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注意进行分类整理。
一般而言,字形题考查的常见类型有以下五种:音近(同)形似而误、音同而误、形近而误、同义异形词、义近致误。
【答案】2.D
3.C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要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浸泡:将物体浸入液体中。
按图索骥:指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线索寻找,也比喻办事机械、死板。
大刀阔斧:比喻办事果断而有魄力。
最后:在时间或次序上在所有其他的后面,最末。
终于:副词,到底,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
这里用“终于”。
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C.“问号”运用错误。
这里直接引用,把问号放在双引号里面。
故答案为:C。
4.【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搭配不当,铸就"与“防线”不能搭配,应该用“筑牢”。
B.语序不当,应该是“致敬和铭记”。
C无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