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开学摸底考(考试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江西专用)
生物
(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Ⅰ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Ⅰ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乳汁富含乳清蛋白,营养价值极高,为分析乳清蛋白合成过程中肽链的延伸方向,研究人员用3H标记的亮氨酸配制细胞培养液,然后分离出乳清蛋白肽链,再用蛋白酶处理该肽链,检测获得的6种肽段中3H 的相对掺入量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此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A.亮氨酸是乳清蛋白合成过程中的必需氨基酸
B.被标记的是亮氨酸的—COOH中的3H
C.放射性在细胞中可依次出现在核糖体和内质网、高尔基体上
D.离N端近的肽段上3H相对掺入量低,可推测肽链从N端开始合成
2.低温胁迫能引起细胞中过氧化物增多而对细胞产生损伤,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则可以减少细胞中的过氧化物。
研究人员将大豆种子分别在常温(25Ⅰ)下萌发24h(T24)和48h(T48)后转移至4Ⅰ低温胁迫处理24h,而后转移至常温继续发芽至第5天,研究不同浓度褪黑素浸种处理(0μmol·L1,50μmol·L1,100μmol·L1,200μmol·L1,400μmol·L1)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褪黑素
B.萌发大豆种子遭遇低温的时间越晚,使用褪黑素处理的效果越差
C.褪黑素可以通过提高SOD的活性缓解低温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D.实验浓度范围内,褪黑素浓度越高,SOD的活性越高,对大豆种子发芽率的促进作用越强
3.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受多种环境的影响。
下图表示A、B两种植物光合速率受光照强度影响的变化曲线,不考虑温度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b点时,植物B的叶肉细胞内产生[H]的场所有类囊体薄膜、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内膜
B.据图分析,在较长时间连续阴雨的环境中,生长受影响更显著的植物是A植物
C.图中c点时,植物A的总光合速率大于植物B
D.对植物B来说,若适当提高COⅠ 浓度,b点将向左移动,d点将向右下移动
4.下图所示为线粒体内膜上发生的H+转运和ATP合成过程,右图所示为光合作用光合磷酸化过程,ⅠⅠ表示过程,ⅠⅠ表示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P680和P700含有光合色素,光合色素具有吸收、传递、转化光能的作用
B.ⅠⅠ属于H'的主动运输,ⅠⅠATP的合成与H+的顺浓度梯度跨膜运输有关
C.左图中的NADH全部来自于葡萄糖和丙酮酸
D.类囊体膜内外H+浓度梯度的形成与水的裂解、质体醌PQ的转运以及NADP+的还原有关
5.GAL4基因的表达产物能识别启动子中的UAS序列,从而驱动UAS序列下游基因的表达。
野生型雌、雄果蝇均为无色翅,且基因组中无GAL4基因和含UAS序列的启动子。
科研人员利用基因工程在雄果蝇的一条Ⅰ号染色体上插入GAL4基因,雌果蝇的某一条染色体上插入含有UAS序列的启动子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科研小组利用杂交实验对雌果蝇中外源基因插入的位置进行判断:将上述雌、雄果蝇杂交得到F1,
让F1中绿色翅雌、雄果蝇随机交配,由于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插入位置不同将导致F2个体的表型和比例出现差异。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根据F1的性状分离比,无法确定亲本雌果蝇中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插入位置
B.若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插入III号染色体上,则F2中绿色荧光翅Ⅰ无色翅=1Ⅰ1
C.若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插入II号染色体上,则F2中无色翅雌性个体的比例为7/16
D.若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插入X染色体上,则F2中无色翅个体的基因型共有6种
6.图1表示图2中甲种病遗传病I1、I2和II3的相关基因电泳图谱,图2表示某家族中两种遗传病的患病情况,已知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100,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不是显性遗传病
B.II2与II3甲病相关基因型一致的概率为100%
C.若III3与III4生的女儿IV5为乙病患者,则其同时不患甲病的概率为8/33
D.若III4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IV3染色体组成为XXY,则III3在减数分裂II后期出错
7.5溴尿嘧啶脱氧核苷(BrdU)可代替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参与DNA复制,细胞在含BrdU的培养液中培养若干细胞周期,经染色可观察到不同染色体的染色结果,如下表所示。
SCEs是指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同源片段的互换。
在某细胞周期,发现了如图所示色差染色体。
1个DNA分子中BrdU的掺入情况未掺入只有1条掺入2条均掺入
染色结果深蓝色深蓝色浅蓝色
注:表示不含BrdU的DNA单链
表示含BrdU的DNA单链
下列关于该色差染色体的成因分析中,错误的是()
A.第1个细胞周期发生交换,第1个细胞周期能观察到SCEs现象
B.第1个细胞周期发生交换,第2个细胞周期能观察到SCEs现象
C.第2个细胞周期发生交换,第3个细胞周期能观察到SCEs现象
D.第3个细胞周期发生交换,第3个细胞周期能观察到SCEs现象
8.某二倍体植物的花色由三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B/b、D/d)控制,体细胞中d基因数多于D 基因时,D基因不能表达,其花色遗传如图1所示。
为了确定aaBbDdd植株属于图2中的哪一种突变体,让该突变体与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与比例(各种配子正常存活)。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没有突变的情况下,橙花性状的基因型有4种
B.突变体Ⅰ可以产生8种不同基因型的配子
C.若子代中黄色Ⅰ橙色=1Ⅰ4,则其为突变体Ⅰ
D.等位基因A和a的本质区别是碱基排列顺序不同
9.在肿瘤细胞中,许多抑癌基因通过表观遗传机制被关闭,CDK9的特异性小分子抑制剂MC18可以重新激活这些基因的表达。
研究人员在人结肠癌细胞系YB5中引入了绿色荧光蛋白(GFP)报告系统,如图1所示。
利用小分子药物MC18处理YB5细胞系后,得到的结果如图2(DMSO为小分子药物的溶剂)。
MC18对小鼠(已诱导形成肿瘤)体内肿瘤生长的影响如图3。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启动子甲基化可导致抑癌基因不能转录
B.MC18可能干扰了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
C.MC18可能能去除启动子上的表观遗传标记
D.CDK9是打开抑癌基因的关键物质
10.临床上常用以吗啡为代表的麻醉性镇痛药,吗啡通过激活感觉神经突触前膜上的相关受体,引起一系列反应,使致痛物质释放减少,最终减弱或阻滞痛觉信号的传递,产生镇痛作用,但具有成瘾性。
科学家为研究新型镇痛药,设计了实验装置(图甲,电表Ⅰ的电极分别在Q点细胞内外侧、电表Ⅰ的电极分别在R、S点的细胞外侧)并建立了痛觉产生的神经通路模型(图丁)。
科学家发现河豚毒素(TTX)可以特异性且快速阻断Na+通道,阻止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来镇痛。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静息时,若升高细胞外K+浓度,则电表Ⅰ的指针右偏幅度增大
B.刺激P点,电表Ⅰ和电表Ⅰ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分别为图乙和图丙
C.停用TTX后刺激P点,电表Ⅰ指针偏转幅度变大,最大处Q点膜内Na+浓度可能高于膜外
D.X 物质可代表吗啡,长期使用吗啡后突然停止,会使得致痛物质释放量迅速增加
11.如图所示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可通过A→C→D→E来实现,属于体液调节
B.血糖平衡调节也可通过A→B→C→D→E实现,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可以通过A→B→C→D→E来实现,E为肾小管和集合管,体现了分级调节的特点D.当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可通过A→B→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
12.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都普遍存在着稳态。
当受到某种因素(甲)影响时,(乙)代表对该影响的响应。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若甲为狐狸种群数量增多,乙可表示兔子种群数量增多
B.若甲为细胞中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升高,乙可表示植物抗逆性增强
C.若甲为森林火灾,乙可表示灾后地表光照强度、土壤无机盐增加响应
D.若甲为人体缺少碘元素,乙可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3.动物细胞线粒体内环状双链(H链和L链)DNA分子的复制过程为:H链上的复制起始区O H先启动,以L链为模板,先合成一段RNA引物,引物引导H'链合成,H'链取代原来老H链的位置,而被取代的老H 链以环的形式游离出来。
当H'链合成约2/3时,L链上的复制起始区OL启动,以老H链为模板,经过与
H'链相似的过程合成L'链。
具体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DNA分子两条链的复制同步进行
B.复制过程中子链和模板链之间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通过氢键连接
C.该DNA分子连续复制2次共需要6个RNA引物
D.该DNA分子连续复制n次新合成的L'链有2n-1条
14.某人工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三种生物构成一条捕食食物链,三者的数量变化如图1所示。
图2为该
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其中Ⅰ、Ⅰ、Ⅰ、Ⅰ为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数字为涉及的能量值(单位:103kJ·m2·a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甲为生产者,甲、乙、丙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为甲→乙→丙
B.正常情况下,甲、乙、丙三个种群的数量均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
C.图2中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8.7×104kJ·m2·a1
D.图2中能量以有机物中化学能的形式由Ⅰ向Ⅰ传递,能量传递效率为17.86%
15.某兴趣小组研究了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后,画出了如图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若图I所示为食物网,则F代表生产者,E、H、G代表消费者
B.若图II表示人的体液各部分的关系,甲是组织液,当人感染了某病毒痊愈后,能在甲中发现T细胞和B细胞分化成的记忆细胞
C.若图III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代表消费者,B代表生产者,C代表分解者,D代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D.若图III表示碳循环,D代表大气中的CO2库,碳在A、B、C之间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循环往返
16.图1为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两种致病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甲病在人群中的患病率为5/81。
用某种限制酶对图1中部分个体的甲病相关基因切割后电泳,甲病相关基因的酶切位点及电泳结果如图2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7号个体的乙病基因来自3号和4号
B.8号个体只携带一种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2
C.5号个体与正常女性婚配生育患甲病孩子的概率是8/81
D.若9号个体为正常女性,其甲病相关基因切割后电泳可得4种长度的片段
第II卷(非选择题60分)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7.材料一:某班学生进行新鲜番茄植株叶片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研磨时未加入CaCO3,实验结果如图甲所示。
图乙是番茄植株进行光合作用的示意图,其中PSII和PSI是吸收、传递、转化光能的光系统。
材料二:某研究者测得番茄植株在CK条件(适宜温度和适宜光照)和HH条件(高温高光)下,培养5天后的相关指标数据如下表。
组别温
度
/Ⅰ
光照强度/
(μmol·m2·s1)
净光合速率/
(μmol·m2·s1)
气孔导度/
(mmol·m2·s1)
胞间CO2
浓度/ppm
Rubisco活性/
(U·mL1)
CK2550012.1114.2308189
HH351000 1.831.244861
注:两组实验,除温度和光照有差异外,其余条件相同且适宜。
(1)分析图甲所示实验结果可知,含量最多的色素为,可见光通过三棱镜后,照射到材料一中的色素提取液,发现其与正确操作下获得的色素提取液的吸收光谱差异最大在于光。
(2)PSII中的色素吸收光能后,将H2O分解为H+和。
图乙中为过程Ⅰ供能,其中H+在积累,从而推动ATP的合成。
(3)由表中数据可以推知,HH条件下番茄净光合速率的下降的原因。
此条件下的短时间内光反应产物NADPH和ATP在叶绿体中的含量(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4)D1蛋白是PSII复合物的组成部分,对维持PSII的结构和功能起重要作用,且过剩的光能可使D1蛋白失活。
已知药物SM可抑制D1蛋白的合成。
为研究植物应对高温高光逆境时D1蛋白的变化机制,研究者利用番茄植株进行如下三组实验:Ⅰ组在适宜温度、适宜光照下培养;Ⅰ组在高温高光下培养并施加适量Sm(抑制D1蛋白合成的药物)。
Ⅰ组的处理方式是。
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连续5天每天定期测定各组番茄植株的净光合速率(Pn),结果如丙图,预测结果为三组D1蛋白含量从高到低依次是:。
18.某种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在表现为大斑点翅的野生种群中侧然发现了一只表型为小斑点翅的单基因突变雄虫,该雄虫与野生型的雌虫杂交,F1中大斑点翅雄虫:大斑点规雄虫:小斑点翅雌虫:小斑点翅雄虫=1:1:1:1,F1中表型为小斑点翅的雌、雄虫杂交,F2中大斑点翅:小斑点翅=5:7,不考虑同源区段及互换。
(1)由上述杂交实验结果可知,大斑点与小斑点这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为,依据是。
(2)由实验结果可推断出控制斑点翅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理由是。
(3)FⅠ中大斑点翅:小斑点翅=5:7的原因是。
(4)已知该种昆虫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A/a、B/b)控制。
在野生型的纯合黄体品系中,偶然发现了一只黑体雄虫和一只黑檀体雌虫,这两只突变个体与纯合黄体品系间都仅分别存在一个基因的差异,这两只突变个体杂交,子代表型及比例为灰体:黑体:黄体:黑檀体=1:1:1:1。
这两只突变个体的基因型可表示为,分析实验结果可知,控制体色的这两对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为。
若欲利用该杂交实验中的个体为实验材料,设计杂交实验来探究这两对基因是否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请写出实验设计思路。
19.如图是人体免疫过程示意图,a~g表示相关细胞,Ⅰ~Ⅰ表示相关反应过程。
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
(2)a~g中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是(填字母),a细胞的主要功能有,包括树突状细胞和。
(3)ⅠⅠ过程分别表示。
(4)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体内立即活跃的过程是(填数字),进而产生更多的
(填细胞名称),发挥更强的免疫功能。
(5)动物的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功能,其中,功能低下或失调,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
(6)淋巴性甲状腺肿(桥本氏病)是由机体产生抗体破坏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导致的,但甲状腺激素不会影响该抗体的分泌。
Grave病患者体内产生的某种抗体可与促甲状腺激素(TSH)受体结合,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
Grave病和桥本氏病患者的血清甲状腺激素(TH)浓度存在差异。
如果患者血清TH浓度持续偏,可以排除患Grave病的可能。
但需进一步检测血清TSH浓度,以探查患病位置是在甲状腺、下丘脑还是垂体,从而判断患桥本氏病的可能性。
Ⅰ若血清TSH浓度高,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后,TSH浓度显著升高,病变可能在甲状腺。
Ⅰ若血清TSH浓度低,注射TRH后,TSH浓度,病变可能在垂体。
Ⅰ若血清TSH浓度低,注射TRH后,TSH浓度,病变可能在下丘脑。
20.科学工作者为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在某湿地进行了人工引入互花米草的“种青引鸟”生态工程实验。
在实验前后分别对该湿地主要植物类型、昆虫种类数、昆虫密度进行调查,结果统计见下表。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回答:
主要植物类型昆虫种类数昆虫密度
项目
实验前实验后实验前实验后实验前实验后
实验区海蓬子互花米草472014只/m2 2.3只/m2
对照区海蓬子海蓬子472013只/m2111只/m2
注:海蓬子和互花米草都生长在潮间带。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除图中成分外,该生态系统的成分还应有。
(2)实验结果说明了人类活动能影响群落演替的。
(3)a、b、c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是,而碳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循环的形式是。
碳进入该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是。
(4)若鸟的食物互花米草和植食性昆虫由原来的2Ⅰ1调整为1Ⅰ1后,鸟的数量变为原来的(传递效率按20%计算)。
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
(5)互花米草与植食性昆虫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的作用。
21.重组质粒pMM085常用来生产工程疫苗,但因含氯霉素抗性基因cat,有增加环境中抗药基因的风险。
pKD46是一种热敏感型工具质粒,只能在低于37Ⅰ的温度条件下稳定存在,它携带的Red基因在阿拉伯糖的诱导下表达Red重组蛋白,通过体内同源重组进行靶向基因敲除,原理如图1所示。
asd基因编码细菌二氨基庚二酸(DAP)合成途径的关键酶,DAP是大肠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当asd基因缺失时,将导致菌株生长对DAP的依赖性。
研究人员将质粒pMM085和pKD46导入asd缺失型大肠杆菌中,通过Red同源重组,将pMM085中的cat基因替换为asd基因,构建无抗性菌苗株,如图2所示。
(1)据图1分析,与传统转基因技术相比,Red体内同源重组具有的特点是:
(2)无抗药性菌苗的构建过程中(图2),Ⅰ中应先用处理,使asd基因缺陷型大肠杆菌处于感受态,然后将pMM085和pKD46转入大肠杆菌,经诱导后,电击导入asd基因,获得重组质粒。
(3)将Ⅰ中获得的菌液采用方法接种到LB培养基上,37Ⅰ培养得到单菌落。
37Ⅰ培养的目的是(请答出两点)
(4)挑取步骤Ⅰ中获得的10个单菌落细胞进行PCR鉴定,得到电泳图谱(图3),电泳结果说明。
科研人员在上述实验基础上重新提取Ⅰ中质粒再转化宿主菌,经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后获得仅含重组质粒的单菌落,请简要写出筛选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