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更
高更肖像
保罗·高更(P.Gauguin ,1848-1903年)与塞尚、梵高同为美术史上著名的“后期印象派”代表画家。

他的绘画,初期受印象派影响,不久即放弃印象派画法,走向反印象派之路,追求东方绘画的线条、明丽色彩的装饰性。

他到法国西北部突出大西洋的半岛——布尔塔纽(Bretagne),与贝纳、塞柳司尔等先知派画家一起作画,成为这个“综合主义”绘画团体的中心人物。

他也到过法国南部的阿尔,与梵高共同生活两个月,但却导致梵高割耳的悲剧。

这位充满传奇性的画家,最令我们感动的是他在1891年3月,厌倦巴黎文明社会,憧憬原始与野性未开化的自然世界,向往异乡南太平洋的热带情调,为追求心中理想的艺术王国,舍弃高收入职业与世俗幸福生活,远离巴黎渡海到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岛(Tahiti夏威夷与新西兰之间的法属小岛),与岛上土人生活共处,并与土人之女同居。

在这阳光灼热、自然芬芳的岛上,高更自由自在描绘当地毛利族原住民神话与牧歌式的自然生活,强烈表现自我的个性,创作出他最优异的油画,同时写出《诺亚·诺亚》名著,记述大溪地之旅神奇的体验。

高更一度因病回到法国,1895年再度到大溪地,但因殖民地政府腐败,南海生活变调,高更梦寐以求的天堂不复存在,他在1905年8月移居马贵斯岛。

当时法国美术界对他的画风并不理解,高更孤独病困,加上爱女阿莉妮突然死亡,精神深受打击而厌世自杀,幸而得救未死。

晚年他画了重要代表作《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往何处去?》,反映了他极端苦闷的思想。

后来他在悲愤苦恼中死在马贵斯岛。

英国名作家毛姆,曾以高更传记为题,写了一部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以艺术的创造(月亮)与世俗的物质文明(六便士=金钱)为对比,象征书中主角的境遇。

高更起伏多变的生活境遇和他同现实不可解决的矛盾,又由于受当时象征派诗人的影响,使他作品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罗为难于理解。

但是,他画中那种强烈而单纯的色彩,粗犷的用笔,以及具有东方绘画风格的装饰性,与他在大溪地岛上描绘原始住民的风土人情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具有一种特殊的美感。

20世纪以来,对原始艺术的再认识与研究极为盛行,更为艺术发展带来新活力,高更是先驱者之一。

他主观感受强烈、色彩郁的作品,影响后来许多艺术家,更使世界人类产生无比的勇气与喜悦。

[编辑本段]
爱情
英国艺术批评家瓦尔德马·雅努茨扎克(Waldemar Januszczak)对高更的生平以及他离开法国的原因进行了研究。

高更一直说他离开法国的原因是要去寻找“狂喜、平静和艺术。

”但根据雅努茨扎克的研究,高更此举实际上是一次自我放逐,原因是他爱上了一个不爱他的女人。

这段没有结果的爱情成就了高更,使他得以跻身20世纪最有影响的画家之列,因为他在玻利尼西亚找到了艺术灵感,画出了一批杰作。

当曾是交易所经纪人的高更刚刚开始把作画当正事来干的时候,他疯狂地爱上了17岁的美丽少女马德琳·伯纳德(Madeleine Bernard)。

1888年夏天,高更经人介绍在朋厄温(Pont-Aven)认识了马德琳。

朋厄温是一个小镇,自1860年以来,许多画家在那里聚居。

马德琳是高更的朋友、艺术家埃米尔·伯纳德(Emile Bernard)的妹妹,她甚至曾为埃米尔和高更当过裸体模特。

格勒诺布尔博物馆中至今还收藏着高更所画的《马德琳·伯纳德肖像》。

按照雅努茨扎克的看法,高更对马德琳情深一往,但她对此却无动于衷。

雅努茨扎克说:“高更喜欢她,但是又得不到她。

在他的画中,马德琳长着尖尖的耳朵和眼睛,就像是一个魔鬼或是恶魔般的情人。


1891年,心伤肠断的高更终于远走玻利尼西亚群岛的塔希提,开始了崭新的艺术旅程。

[编辑本段]
年谱
1848 6月7日,保罗·高更出生于巴黎。

父亲克罗维斯是撰写报纸专栏的自由主义激进家。

母亲亚莉妮是作家佛洛拉·翠斯丹的女儿。

前一年姐姐玛莉出生。

(二月革命,路易·菲力浦退位,成立第二共和国。

12月拿破仑就任总统。

)1849 1岁。

拿破仑就任法国总统后,高更举家逃离法国,乘船移居母亲的娘家秘鲁的利马,航海中父亲猝逝(10月30日)。

母亲带着两个女儿继续航程到达利马。

(1月拿破仑解散共和派占优势的议会。

7月制定新的新闻法,压制言论与出版的自由。

高尔培画《奥尔南的葬礼》。


1855 7岁。

祖父吉姆·高更去世,保罗·高更继承其遗产,母亲亚莉妮带着高更和女儿从利马回到法国,住在奥勒安。

(巴黎举行世界博览会。

惠特曼发表《草叶集》。

)1859 11岁。

进入奥勒安神学中学校。

(米勒画《晚钟》。

苏伊士运河动工。

)1865 17岁。

实习当船员,乘鲁兹达诺号从卢阿瓦港到巴西的里约热内卢,首次体验航海经验。

(4月,美国南北战争结束,林肯遭暗杀,美国废奴隶制度。

马奈的《奥林匹亚》在沙龙展出。


1866 18岁。

10月,担任智利号船二等驾驶,航海世界一周。

(康丁斯基出生。

)1867 19岁。

7月,母亲亚莉妮去世。

12月驾驶智利号船航海回到法国。

(巴黎举行世界博览会。

马克思发表《资本论》第一卷。


1868 20岁。

入伍海军当三等兵,加入杰洛姆·拿破仑号舰队,从6月到7月巡航东地中海、黑海、爱琴海,9月至伦敦。

(西班牙革命。

柯罗画《戴珍珠的女人》。

)1869 21岁。

5月至7月巡航地中海与爱琴海。

(马蒂斯出生。


1870 22岁。

7月,在杰洛姆·拿破仑号舰上担任水兵,参加普法战争,巡航北海。

9月,同舰改名杜塞号,出入大西洋。

(拉杜尔画《巴迪纽尔的画室》。

)1871 23岁。

4月,从杜塞号退伍下船。

监护人亚罗沙为高更找到在巴黎一家股票经纪商的工作。

与同事艾弥·叔福奈克一起开始学画。

(卢奥出生。

)1873 25岁。

11月20日,与丹麦籍女子梅特苏菲·嘉丝结婚。

熟练的工作处事经验,使高更在此时已成为证券经纪公司交易的专家。

(塞尚画《吊死鬼之屋》。

)1874 26岁。

8月,长男艾弥尔出生。

经常参观巴黎的画廊与展览会,并在杜朗·里埃及贝尔·坦基的画廊开始购藏印象派画家的作品。

(巴黎举行第一届印象派画展,莫奈的《日出—印象》参加展出。


1875 27岁。

冬天描绘《伊埃纳桥的塞纳河》。

(法国制定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6 28岁。

油画作品《威洛里森林的风景》入选沙龙展。

会见毕沙罗。

(巴黎举行第二届印象派画展。


1877 29岁。

长女阿莉妮出生。

(俄罗斯、土耳其战争。

高尔培去世,杜菲出生。

)1879 31岁。

4月到5月,小立像参加第四届印象派画展。

5月,次男克罗维斯出生。

夏日休暇时毕沙罗一起到庞达凡度假作画。

(德奥同盟成立。

爱迪生发明白热电灯。

杜米埃去世,克利出生。


1880 32岁。

以油画七件、大理石胸像一件参加第五届印象派画展,作《裸妇习作》。

(德朗出生)。

1881 33岁。

以油画八件参加第六届印象派画展。

4月,三男詹尔奈出生。

夏天与毕沙罗、塞尚在庞达凡度过。

年底,决定专心作画。

(法国确立集会与新闻自由。

毕加索、勒泽出生。


1882 34岁。

以十二件油画与粉彩画、一件胸像雕刻参加第七届印象派画展。

(德、奥、意三国同盟成立。

勃拉克出生。


1883 35岁。

1月,辞去巴黎股票经纪公司的工作,投身绘画创作,每天作画。

12 月罗伦(波拉)出生,准备移居巴黎郊外的浮翁。

(马奈五十一岁去世,尤特里罗出生。


1884 36岁。

1月,与妻子和五个儿女一起移居浮翁。

年底移居丹麦的哥本哈根,兼任法国商社代理人。

(法国独立艺术家协会成立。

罗丹作《卡莱的市民》。

莫迪利亚尼出生。


1885 37岁。

夏,与妻不和,妻子与四个儿女继续住在哥本哈根,高更带着次男克罗维斯回到巴黎。

面临经济穷困状态,持续作画。

(梵高画《吃马铃薯的人们》,蒙克画《病中的孩子》。


1886 38岁。

十九件油画参加第八届印象派画展(最后一届)。

6月,首次到布尔塔纽,滞留在庞达凡。

6月会见艾弥尔·贝纳。

11月回到巴黎见到梵高。

12月,生病,住过巴黎的医院。

(秀拉画《星期日午后的大嘉特岛》,罗丹作《接吻》。


1887 39岁。

做陶器。

4月,妻子来到巴黎,带走克罗维斯。

4月10日乘船到巴拿马。

到马蒂尼克岛罹患赤痢,11月回到巴黎。

(英国殖民地议会创设。

塞尚画《大浴女图》。

夏卡尔、葛利斯出生。


1888 40岁。

从2月到10月两度赴庞达凡,与贝纳、拉瓦尔一起作画,走向综合主义。

11月在梵高弟弟迪奥的筹办下举行首次个人展览。

10月20日赴法国南部的阿尔与梵高共同生活。

12月24日夜发生梵高割耳事件之后,高更回到巴黎。

1889 41岁。

世界博览会举行期间,与印象派级综合主义诸画友举行联展,影响了那比派的年轻画家。

三度赴布尔塔纽作画。

4月至秋天在庞达凡作画。

画《黄色基督》。

(巴黎举行世界博览会。

埃菲尔铁塔竣工。

梵高画《星夜》、《割耳自画像》。

)1890 42岁。

1月至6月在巴黎。

准备前往马达加斯加岛,结果决定到大溪地岛。

象征主义画家们称赞高更为新绘画大家。

结识奥里埃、鲁东、卡利埃尔。

(莫奈作《睡莲》。

梵高自杀。


1891 43岁。

2月,拍卖三十幅油画筹得大溪地之行的旅费。

3月赴哥本哈根会见妻儿。

4月4日到欧洲各地,6月8日到达大溪地岛,以大溪地少女杜弗拉为作画的模特儿。

(西伯利亚铁路开始建造。

那比派第一届画展。

莫奈画《麦草堆》。

秀拉去世。


1892 44岁。

2月至3月在大溪地的巴贝杜医院住院,学习此地的原始宗教。

1893 45岁。

2月至4月视力衰弱无法作画。

5月回到法国。

8月在奥勒安的叔父去世,高更接受其遗产。

在巴黎画室与女子安娜同居。

11月在巴黎举行个展,影响了那比派画家。

高更着手起草《诺亚·诺亚》手稿。

日后作家查理士·莫理斯便依着这个手稿作了一个修订本。

高更抄录修订本的散文另成一书,并加上传统毛利祭祀中的神话,完成《诺亚·诺亚》罗浮本。

(米罗出生。


1894 46岁。

1月赴哥本哈根,与妻子最后会面。

4月与安娜共赴布尔塔纽、庞达凡等地。

11月回到巴黎,作一系列十大张与《诺亚·诺亚》有关的木刻画。

1895 47岁。

返回大溪地。

莫理斯继续修饰《诺亚·诺亚》,并在编辑上下功夫,以便配合高更的文章。

1896 48岁。

健康不佳。

为孤独与寂寞感所苦。

11月身体稍加康复开始作画。

高更为罗浮本追加附录,名为《多变的事务》。

(第一届奥林匹克大会在雅典开幕。

)1897 49岁。

得知女儿阿莉妮去世的消息,深为悲痛与绝望。

描绘大画《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往何处去?》。

《诺亚·诺亚》的片断刊载于10月15日和11月1日出版的《白色杂志》半月刊上。

1898 50岁。

2月,精神极端苦闷,自杀未遂。

4月担任大溪地巴贝杜公共土木事业局的事务员。

画《白马》。

1899 51岁。

1月失去事务员职位。

画《红花与乳房》。

6月在《崔峰》报社工作。

8月自创《微笑》杂志批判殖民政策,鼓吹维护原住民利益。

(海牙每一届国际和平会议举行。

蒙克画《生命之舞》。


1900 52岁。

病发无法作画。

3月以后,巴黎画商伏拉德每月定额金钱汇给高更,购买他的油画。

12月,脚罹患湿疹入院治疗。

(中国发生义和团事件。

巴黎举行世界博览会。

第二届奥林匹克大会在巴黎举行。

弗洛伊德发表《梦的解析》。


1901 53岁。

8月离开大溪地,移居马贵斯、多米尼加诸岛。

在希瓦奥亚岛的阿杜奥纳建造“欢乐之家”小屋,落脚于此。

《诺亚·诺亚》羽笔本在巴黎出版。

(英属澳洲联邦成立。

英女王维多利亚去世,爱德华七世即位。

罗特列三十七岁去世。

诺贝尔奖颁布。


1902 54岁。

8月,脚部湿疹恶化,心脏衰弱,考虑回法国治疗,但未成行。

岛上发生纷争。

(西伯利亚铁路开通。

左拉去世。


1903 55岁。

5月8日心脏病发作死去。

巴黎伏拉德画廊举办高更画展,巴黎秋季沙龙举行高更追悼会。

(巴拿马独立。

毕沙罗七十三岁去世。


1919 《诺亚·诺亚》首次译成英文,由纽约尼可拉斯·布朗出版社出版。

1924年巴黎Crés出版社印行《诺亚·诺亚——大溪地之行》一书。

保罗.高更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
高更早期作品追求形式的简化和色彩的装饰效果,但还没有摆脱印象派的手法。

后来多次到法国布列塔尼的古老村庄进行创作,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民间版画及东方绘画的风格感到兴趣,逐渐放弃原来的写实画法。

由于厌倦城市生活,向往仍处于原始部落生活的风习和艺术,高更不顾一切,远涉重洋到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岛上去生活和画画,直到去世。

高更以极大的热情真诚地描绘了土著民族及其生活。

作品用线条和强烈的色块组成,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和装饰效果。

保罗·高更1848年生于巴黎。

他的父亲克罗维斯是「National」报社记者;母亲阿琳则是家庭主妇;外祖母弗洛拉·特里斯坦曾是著名的女性革命家、航海家、作家;祖父安德烈是一位版画家,具西班牙血统;外曾祖父是秘鲁人,人们有时便以这种遗传性以及西班牙和秘鲁血统的混合来解释高更的性格——一个狂热于恋爱,为了理想而甘愿牺牲自己并且强使人接受为种理想,温柔而无聊,天真而狡黠,犹豫而坚定的艺术家和诈骗犯。

在青年时期,高更当过海员,做过交易所的经纪人,闲暇时,他从事绘画和收藏。

1883年,他为了把全副精力投入绘画,辞去了工作,随后即陷入了贫困。

但是,这些并没有影响他对绘画艺术的追求。

高更渴望强烈而单纯的艺术。

他最初研究的是农民的艺术,但农民的艺术并不能真正地吸引他。

所以他不得不离开欧洲。

作为一个成员生活在南太平洋的土著人中间,自寻出路。

他从那里带回欧洲的一些看起来非常粗野,非常原始作品,甚至他从前的一些朋友都感到迷惑不解,而那些作品恰恰是高更所需要的。

大家都称他为“野蛮人”,他对这种称呼倍感自豪,他的色彩的用法以及他素描的画法也都是“野蛮的”,我们也许不大能体会这种心情,但是高更的作品中的这一特点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风格,是高更奏出了十九世纪艺术新声。

在南太平洋生活的那段时期,除了他的画题材奇特而有异国情调,他还试图进入土著的精神境界,像他们那样观看事物。

他研究土著工匠的手法,经常把他们的作品画入他的画中。

他力求使他自己画的土著肖像跟当地那种“原始”艺术协调一致,所以他简化了形象的轮廊,使用大片强烈的色彩。

高更他并不在乎那些简化的形状和配色会不会使他的画看起来平面化。

他只想尽可能地描绘那些土著的高度纯真。

他也许并不总能完全成功地达到那一目标,但是高更是把他的生命奉献给了他的理想。

高更在1881年的“独立派”画家展览会上展出了一幅完全独Array创一格的画“裸体习作”(图1)。

一位评论家在评论这次展览会
的文章里写道:“这幅画显示着一个当代画家无可争辩气质。

在当
代所有画过裸体的画家中间,还没有一个能够如此有力地表现生活
的……栩栩如生……这整个身体,这耷拉在腿股部的略微隆起的腹
部,多么真实。


今天来看这幅画,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形象的结构是符合毕沙罗
的印象主义明暗观念的。

但它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的腔调(譬如人
体的皱纹、背部的变形),带有更剧烈的明暗调子的对比;还可看裸体习作(图1)
到不甚高明的素描,带有不合比例之处。

这些不合常规的表现,一方面说明了高更的现实主义倾向,但另一方面也妨碍了整体的统一。

现在稍微谈谈色彩。

裸体是玫瑰红和绿色,有深蓝色的阴影;内衣是粉红色和天蓝色;人体右边的衬布是绿
色和蓝色;头发是蓝黑色;墙是紫色;墙上挂着的吉它是黑色和黄色;壁毯是黄白色及
蓝色和红色的条纹。

吉它和壁毯的质感表现得很完美;其余的东西则表现得不甚确切。

色彩很大胆,也很强烈,但在细节上比在整体上成功。

总之,这件作品的作者是一位不
大考虑到调予的大胆的色彩家,一位对自己的纲领缺乏信心的素描家,一位没有很大活力的、争辩多于灵感的艺术家。

1888年“布列塔尼的猪倌”(图2)这幅画里用
的是勾黑边的色彩平涂
,这些平涂面是彼此对立的,为的是不依靠中间调子
而表现出空间感。

有些色彩画得很随便,不能反映现
实:林子是紫色、橙黄和红色,山是紫褐色,石头是
粉蓝色,房子是白色和蓝色,猪是黄色,放猪的孩子
穿的是蓝色和紫色的衣服。

总之,这幅画的整体在形和色上是统一的。

它的
独立自主性已经达到这种程度,即为了创造一个具有独立生命——艺术生命的客体,艺术家的视觉就会不
符合现实的视觉,就要从后者中抽象出来。

某些次要的细节还很像印象派,不过画面总的风格已是另外一种,即建立在新理论的基础上;高更将把这种风格发展下去,并且至死不渝。

他称这种风格为“釉彩派”和“综合法”。

确实,这里一片片颜色是像景泰蓝(Cloisons)那样平面分布的。

这是走向平铺形象而不要像塞尚那样表现空间与体积的相互关系,避免写实的刻画而集中注意力于艺术对象的第一步。

1889年的三幅画——“雅各与天使搏斗”、“黄色的基督”和“美丽的恩琪拉”,充分地、形象地说明了高更的象征主义范围与特点。

前两幅画描写的是宗教题材——这在高更这一类人中是罕见的。

高更在这些画上根本没有放弃他的风格,他希望表现
出所画场面和他在现实中看见的情景之间的相互关
系。

“雅各与天使搏斗”(图3)画的不是一个圣徒的
形象,而是布列塔尼半岛的农妇对这一形象的崇拜。

他们在倾听自己的教区牧师给他们讲解雅各与天使相
斗的意义。

高更把这场搏斗描绘在不太明显的、仿佛
产生在梦幻中的远处,非但没有深入这个主题,反而
远远离开了它,同时还利用布列塔尼农妇头上那些古
怪的帽子来制造装饰性效果。

色彩的搭配是失败的;
人的肌肤不是那种可能会与蓝色和紫色相称的橙黄色
的,包发帽同土地的纯红色相比显得太白了;显然可以感到,高更在用色彩体现构思方面还是有困难的。

布列塔尼的猪倌(图2)
雅各与天使搏斗(图3)
“黄色的基督”(图4)一画,也是以同样的方法画的:画
面描写了三个农妇跪在“受难处”,即钉死基督的十字架前;基
督的雕像画得相当粗糙一这座神像的概括的形体处理颇能表现
出民间创作的特点,但它毕竟太简略,草率得经不住与纯色的对
比。

画家为了表现风景的凄凉、贫瘠和秋色,把兴趣集中在另一
方面,即集中在神像的黄调子及和黄色背景及蓝色阴影的关系
上。

因此,高更的象征主义仅仅是画家间接表现自己内心的一种
手段。

日常生活场景只是他用以创造装饰性节奏和风景主题的媒
介;而这种装饰性节奏和风景主题似乎始终都是伴随着宗教感情
的那种忧伤的象征。

在“美丽的恩琪拉”(图5)一画中,我们看到了另一种
情调。

这是一个美妇的肖像。

画家在这个肖像上完全是按照
色彩结构的要求确切地修酌着她的形——脸、手、衣服。


瑰色、绿色和淡蓝色借助形象本身和背景上的蓝色和红色衬
托出来;菩萨偶像上的金黄色和橙黄色使这些色彩显得更加
多样。

因此,这里的形是服从面的,这就可以使观者更好地
欣赏那些纯色的区域。

但是,画家虽然颇感兴趣于这个肖像
本身,他却并不仅限于画一个一般的肖像;为了赋予肖像以
一种超自然现象的色彩,他把肖像安置在一个虚幻的圆圈里;
他在画的左侧,安上一尊模糊不清的佛像,暗示肖像本身所
给人的印象也与这个偶像一样,同时也显示了画家对东方神
秘主义的尊崇。

这一切都没有任何理性的价值,但是,甚至
是在许多年过后的今天,艺术家的这一幻想仍然以其色彩的力量,以及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以其对神秘事物的活龙活现的造型表现而使观者迷惑。

马拉美说高更的这句话颇可用于这幅画:“令人惊奇的是,这么多的奥妙竞能容纳在这么鲜明的形式之中。


1891年,高更创作的肖像画“塔希提的年轻姑娘”(图6)
,是一幅真正的杰作。

他喜爱塔希提妇女的那种粗野但却健康而
强烈的美,他喜欢她们的天真、直率的性格,他欣赏她们肌肤上
的炙热而又丰富的色调。

他太为他的模特儿所陶醉了,以致他无
法为了他的综合法而牺牲模特儿。

因此,他以综合的手法描绘对
象,但决不搞综合。

形象上没有丝毫抽象因素,每一根线条,每
一个调子都充满着赞美和喜悦。

高更那种绝望的、悲哀的调子,
在这幅画上已全然消失。

他在远离文明、远离首府巴比埃城的森
林之中,重新获得了平静、人性和快乐。

随着欢乐,他重又找到
了准确的明暗对比调子和安稳的、而不是像从前那样狂乱的色彩
和谐。

褐黄色的皮肤、蓝黑色的头发、青紫色的衣服(稍被几块玫
瑰色和白色所间隔),展现在上半部为橙黄色,下半部为红色,散
布着一些绿树叶的明亮的背景前面。

甚至某些结构上、比例上、体积和光的表现上的缺陷,也竟成了一种难能可贵的东西,因为
它们反映了表现手法的新鲜和生动,反映了艺术家创作的无拘无束。

高更往后也创作了一些像这样美的作品,但比这更好的作品却从此未能再见。

黄色的基督(图4)
美丽的恩琪拉(图5)
塔希提的年轻姑娘 (图6)
高更认为“游魂”(图7)一画是他的优秀作品之一。

这幅画的基础也是一个直接的生活经历。

高更有一次离开自己的森林小屋到巴比埃城去,直到夜深才回来。

“一动也不动的、赤裸裸的泰古拉俯身直卧在床上,
她用恐惧而睁大的眼睛直瞪着我,好像认不出我似
的……泰古拉的恐惧也感染了我。

我觉得她那一对凝
神的眼睛里仿佛放射着一道磷光。

过去,我从没有见
到过她这样美的样子;她的美从来没有这样动人过。


被单的黄色在这里把紫色的背景和橙黄色的人体以及
蓝色的床罩连接起来。

在我们眼前产生的,是一种突
如其来的、充满着光彩的和谐,它使人感到仿佛就是那种被毛利部落的人们看作是游魂磷光在闪烁。

遗憾
的是,由于高更遵循了象征主义的原则,在画中引人
了幽灵的形象。

这个形象在这里非常不协调。

它只能削弱色彩表现力所造成的效果。

“这幅画的诞生史是给那些总要弄清一切为什么和因为什么的人而写下的。

其实,这不过是一幅海边裸女习作。

”这幅画上的裸体本身是很现实的,因此画中越少自然主义、越少离奇,她也才越比那些象征性、装饰性因素更鲜明突出,高更在为了他的象征主义而牺牲了真正的主题之后,终于产生了一种批判的意识,理解到归根结底对他个人(而不是对别人)来说,最重要的恰恰是一幅笼罩在迷信恐惧的光环里的裸体习作。

l897年2月,高更完成了创作生
涯中最大的一幅油画: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
里去?”(图8)。

这幅画,用他的话
来说,“其意义远远超过所有以前的作
品;我再也画不出更好的、有同样价值
的画来了。

在我临终以前我已把自己的
全部精力都投人这幅画中了。

这里有多少我在种种可怕的环境中所体验过的
悲伤之情,这里我的眼睛看得多么真切而且未经校正,以致一切轻率仓促的痕迹荡然无存,它们看见的就是生活本身……整整一个月,我一直处在一种难以形容的癫狂状态之中,昼夜不停地画着这幅画……尽管它有中间调子,但整个风景完全是稳定的蓝色和韦罗内塞式的绿色。

所有的裸体都以鲜艳的橙黄色突出在风景前面。


众所周知,任何一件艺术品都是得自现实的印象抽理论领域的易位;因此,艺术作品同时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

高更同印象派画家的差别就在于与现实相关的抽象在他的创作中所起的那种巨大的作用。

起码如我们所见到的,这不仅是高更一人所具有的特点,在塞尚和修拉的作品中也可以见到。

使高更有所不同的,是他的抽象的特点:他的纯色、他的综合方法、线的装饰性和不要深度(第三度)他的这种手法,被他自己和文学家命名为象征主义(综合主义)的风格,同时也为高更一生的创作留下了不朽的记忆。

游魂(图7)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图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