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王后雄押题卷1】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全国1卷精编版)【含答案及解析】

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全国1卷精编版)【含答案及解析】

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全国1卷精编版)【含答案及解析】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全国1卷精编版)【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题号得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分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XXX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XXX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XXX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XXX的《史记》也确如XXX、XXX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XXX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XXX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

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激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活动”促使中国的汗青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评,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材料的极端贫乏;二是汗青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试卷语文(一)(附答案)精品文档8页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试卷语文(一)(附答案)精品文档8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试卷语文(一)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和第Ⅱ卷(共108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为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监考人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磨.盘蓦.地秣.马厉兵暮.鼓晨钟B.庇.护裨.益筚.路蓝缕刚愎.自用C.对峙.窒.息叱.咤风云栉.风沐雨D.畋.猎腼腆.恬.不知耻暴殄.天物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寥廓兴高彩烈颐指气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B.端祥藕断丝连计日程功为渊驱鱼,为丛驱鹊C.辩解甘败下风变本加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D.诀窍顾名思义和颜悦色天网恢恢,疏而不漏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他的功绩仿佛早就为时间所______,他也从不向别人说起自己光荣的过去。

②微生物“偷渡”到太空并在空间繁殖,目前已成为载人航天领域中一个_____解决的严重问题。

③一座占地面积相当于600个足球场,融商务贸易、金融会展等功能于一体的地下城刚刚______专家论证,预计6月初破土动工。

A.淹没亟待经过B.湮没急需通过C.湮没亟待通过D.淹没急需经过4.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他这些年如天马行空....般在国内国外四处游历,见识增长了不少,对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B.提起旅游佳处,过去的21世纪乐园并不被人们青睐,经过整修和开发,现在的2l世纪乐园已令人刮目相看....。

C.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以后,航天员杨利伟随中国代表团对香港、澳门进行了短时间的访问,令港澳各界人士交口称誉....。

D.肩负着严肃使命的文学,自然不再注重“传奇”,不再注重趣味和愉悦,读起来也得正.襟危坐...,跟读经典差不多,不能再那么马马虎虎、随随便便的。

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考试语文押题卷(含参考答案)(一)

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考试语文押题卷(含参考答案)(一)

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考试押题卷(一)第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古至今,丝绸之路上的交流和互动,都有艺术相伴。

艺术是温润和滋养丝绸之路的精神源泉和情感溪流,也是贯通丝绸之路的文化血脉。

丝绸织锦、陶瓷器、乐器、歌舞、建筑、绘画等,以其物质与艺术属性的和谐统一、实用与审美功能的相得益彰满足了丝绸之路沿线人们的各种需求。

同时,艺术的交流和相互影响,沟通了民族情感,化解了文化冲突,丝绸之路由此千年不绝,绵延至今。

人类的交流从物质交换开始,通过各种生活用品和器物的交换,沟通着不同族群人与人的关系,而物质被赋予艺术审美特性,则改变和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美学风尚,也化解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中国丝绸、瓷器被西方人推崇,印度、波斯、中亚音乐舞蹈对中国乐舞的影响等等,是在艺术差异性中建立的新型审美关系,并发挥了长久而特殊的功能。

丝绸之路艺术从物质实用性与精神审美性两方面满足了东方与西方社会的需求,也穿越了国家民族地域界限。

丝绸之路艺术史与以往的国别艺术史、区域艺术史、世界艺术史不同之处之一,就在于它不是“纯艺术”的历史,而是与物质结合在一起的交流史。

从学术的角度说,在人类艺术史乃至人类史的视域中研究丝绸之路艺术,避免了在狭义的艺术视域下建构艺术史的发展逻辑,同时,提出一个艺术理论问题——“物的艺术表达”。

“物的艺术表达”的概念,意指物质交流负载艺术元素,同时,艺术创作及其传播对于物质载体、材料、质地的要求、利用和催生,使得“物”蕴含丰富的艺术性和审美性,也具有了艺术表达功能和“文本”叙事功能。

“物的艺术表达”的研究将使丝绸之路艺术的意蕴获得新的理解,也使得丝绸之路物质与艺术之关系获得新的阐释。

瓷器和其他器物,丝绸和织物,乐舞和乐器,建筑风格和雕塑手法等等,不仅以物的实用性而且以其艺术性沟通人类审美情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精神滋养。

2019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及解析)

2019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及解析)

2019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及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

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

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

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

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

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

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语文绝密押题卷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语文绝密押题卷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绝密押题卷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试室号和座位号。

用2B型铅笔把答题卡上试室号、座位号对应的信息点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型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3个小题。

贬谪是对负罪官吏的一种行政处罚,是一种强制性措施,通过对负罪者减秩降职、出之外地等手段,使其“思过自效”。

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现象,贬谪制度起源甚早,到了唐五代,贬谪制度完整、严密起来,成为唐代政治制度的重要补充。

综观唐五代340余年的贬谪史,可谓严酷激烈,繁复多变,其内里蕴含着各种各样的原因,表现出难以缕述的丰富样态,但从整体来看,宽严交替、株连面广、贬杀结合、文士多逐臣,乃是其较为突出的特点。

这几大特点,深层次地反映了唐五代贬谪制度实施过程中的某些规律。

唐五代的贬谪主要有既降品秩又远迁异地者、降秩而不出京者、不出京品秩不降而投闲置散者、被眨出外品秩不降反升者等几种情形;唐五代的贬官主要有左降官、责授正员官、量移官和流人等几种类型;而一些史书未明言为贬实则与贬谪无并的外任,如节度使、观察使、刺史及东都分司官等,亦当视同贬官。

但无论是典型的贬官,还是普通的贬官,在实质上都有相同的一面,那就是都体现了君主对臣子的疏远弃逐,都体现了政治这柄双刃剑给予逐臣的警戒和惩罚。

我们知道,古代士人价值的实现与其同君主间的距离密切相关。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名师终极押题卷(语文)教师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名师终极押题卷(语文)教师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名师终极押题卷(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最想把中国的什么带回祖国?”“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日前,某研究机构对“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的青年做了一番街采,得到了这份“歪果仁”心中的中国“新四大发明”。

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身边事物,却成为最受老外关注的“西洋景”,让很多国人感到不小的意外。

细究这些“新发明”,一大特点便是依托先进技术,创新应用模式,便捷人们生活。

比如,先进的支付系统,买卖东西只需“扫一扫、”;畅达的电商平台,足不出户便可“购全球”;发达的高铁网络,让城市之间不再遥远;方便的共享单车,随骑随停自由畅快。

前几天,一篇名为《中国的非现金社会飞速发展已超乎想象》的帖子在日本某网络论坛上疯传,有日本网友担心:中国人会偷偷嘲笑我们落后吗?不夸张地说,新经济之门在创新之轴的带动下,迅速向我们开启,“中国制造”正带给世界越来越多意想不到的改变和奇迹。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已经起势,在这场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推力的变革大潮中,中国无疑已经走在前列。

在“互联网+”的引领下,中国科技创新正迎来前所未有的窗口期。

以“新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创新充分说明,我们已超越学习模仿的粗放时期,开始向外输出自己的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大大缩短。

一千年前,古老中国的四大发明问世,拉近了世界技术和文化的距离,奠定了中国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地位。

如今,这个古老国度正乘着信息化快车,在“互联网+”的热潮中全面发力,顺势而上、弯道超车尤为可期。

在人类现代化历程中,科技创新是一个决定性的变量,多少“老大帝国”在因循守旧中被远远甩在后面,又有多少新兴国家抓住了“创新窗口”实现了追赶超越。

对今日中国来说,站在民族复兴的关键节点,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变量来塑造自己的命运。

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让技术创新与生活需求更好对接。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详析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详析

绝密★启用前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2019高考语文押题试卷一 含答案解析

2019高考语文押题试卷一 含答案解析

高考押题试卷一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内忧外患的挤压之下、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之中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

中国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开始反省自身,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更新文化传统。

在这个过程中,深厚绵长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在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中互相支撑,互相影响,均衍生出新的内容,可以称为“近代互构”。

鸦片战争以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高呼“自强”“求富”,主张学习先进技术来富国强兵,都是在复活经邦济世的士人精神以求民族自救;甲午战争之后,士人们在“保国、保种、保教”的理念中,提出制度革新的要求,清政府被迫在军事、教育、工业政策等方面做出调整。

随着新的知识分子、了解西方的官吏、新兴工业资本家群体的扩大,人们有了大量关于富强、进化、民主、自由等话题的思考,与传统基于道德而言的忧患意识相较,增加了对于科学技术和民主制度的向往,具有更加鲜明的近代特征。

忧患意识的近代转变,对家国情怀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一方面,人们的民族情感的自发作用,产生了一系列反侵略的自卫本能,如三元里抗英运动、义和团运动等等;进而,知识精英们把对外御辱与对内改革结合在一起,发展为对民族前途的理性思考,如“公车上书”、新文化运动等等。

另一方面,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的保守性观念也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刺激和民族情感的自发作用下,愈发顽固,逐渐沦为社会发展的阻力。

“变与不变”之争始终存在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导致社会变革困难重重,往往不够彻底。

尽管如此,忧患意识整体上推动了家国情怀的近代转型,这集中表现为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思考。

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传统家国情怀从“天人合一”直觉式的初级共同意识,逐渐转变为以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等基本价值为基础的理性共同体意识,在传统的情感认同中加入了对国家强大、民族振兴的真诚向往。

(完整版)2019年高考语文押题试卷含答案和解析

(完整版)2019年高考语文押题试卷含答案和解析

的实践活动当然也有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对业已出现的人类整体利益或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和维护。 就是说,人类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人类整体利益或 人类共同利益的把握与确认,人类共同利益是我们提出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支点,世界各国 人民对人类共同利益的珍视、维护和争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动力。
“晶晶”一头扑进了无边无际的开阔与自由。这地方空气太冷太干了,它记得家乡的群山中有个 美丽的湖,还有主人圆乎乎的黑脸。它越飞越高。
一早醒来,少了鸽子的叫声,他恨不得抽自己两个耳光。这次鸽子外交同样失败,虽然好容易讨 得了招工师傅的欢心,但在“公社推荐”这一关仍踩了地雷。
此时,老队长正喊着他的名字,说:“还没吃早饭啦?要吹哨子了。上午在丝瓜冲散粪。” “我……手痛。” 他右手腕一弯,好像再不能伸直了,“哎哟哟,哎哟哟,怕是骨折了。” “那,那你就去看牛吧。”
me B.要构建人类利益共同体,世界各国有必要从维护自身利益慢慢过渡到维护共同利益。 and C.人类的共同利益由不同国家的特殊利益形成,因此我们要追求人类共同利益,确保不同国家的利 A 益。 ll th D.某些西方国家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其他国家,实际上是把特殊性等同于普遍性的做法,是强权 in 支撑下的自我中心主义的表现。
C.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或思想包括,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和如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两方面的内 容。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动力来源于人类对利益的追求,这里的利益指人类整体利益而不是某国的
for 效果是检验或衡量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 利益。
s 体意识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挥着重要的反作用,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活动起着世界 om 观、价值观、方法论等的指导作用。

2019年高考语文押题卷(新课标全国Ⅰ卷)

2019年高考语文押题卷(新课标全国Ⅰ卷)

2019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1【新课标Ⅰ卷】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想要“做一个幸福的人”,总要与好的食物打交道才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里的诗句谁都记得。

食物是人类每天都要面对的最基本问题,然而,今天的城市人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食物困惑症。

从前的菜有菜味,肉有肉味。

然而,今天我们买到的蔬菜与肉却越来越“没味儿”了,工业速成的口感越来越重。

比“难吃”更糟糕的,是食品安全问题愈发凸显,转基因的使用令人困扰,不健康的外卖与劣食遍地生长。

当大量的工业加工制品、添加脂肪和糖渗透到我们的饮食结构之中,整个社会都在发胖——肥胖从来不是一个人的问题。

对于谨小慎微者而言,饮食变成了一件需要精细计算的科学解题。

最显著的表现便是营养专家和营养咨询师大行其道,迈克尔·波伦在“饮食觉醒”系列著作中称之为“营养主义的时代”:“饮食”变成了一件需要被指导的事情,仿佛人不是生来就懂得“吃”似的。

然而,在寻求健康饮食的道路上,最精明的消费者也可能是愚蠢的。

那边厢,名目繁多且售价昂贵的天然食品、有机食品不断兴起。

美国的全食超市或许是个典型案例,他们通过认证制度给予那些“有来头”的食物以名分,以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那些生态食品的出身:这块肉来自一头一生“住在美丽地方”的牛,或是一只“自由散养鸡”。

然而,当“有机”被纳入一个庞大产业的链条时,“超市里的田园诗”实质上更多是营销话术的炮制而已。

假如我们尝试勾勒一幅今天城市中产阶级所处的食物全景,便不难发现,食物不仅是口感问题,也是一种政治,是社会经济结构和城乡互动的一种结果。

2019年高考语文押题题卷及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押题题卷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卷语文(新课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化是追求美好的,它所有的发展,都是向着“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和谐”而来的。

所以,我认为美好和谐是文化的核心要求,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要求。

像这样公平、和谐相处,达到全人类的美好和谐,没有一个共同的约定,定出一个共同规范,是很难达到的。

我们的先贤对这个问题早有认识,他们提出了一些要求和规范。

我们可以通过几个汉字来分析一下。

首先是“仁”。

“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核心地位。

如果把“仁”这个字拆开来看,就是两个人。

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而这个“仁”就是爱。

其次是“德”。

“德”字,右半边除了心,写全应当是“直”,所以古人常说“直心为德”。

“直”就是正直,正直向上即为“德”。

“德”要求很高,加个“心”字,是说明思想,加个“彳”,是说明行动,那就是说,不管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要求正直向上,这就是“德”的含义。

我们讲究“仁德”,是为了保证全面的“美好和谐”的要求。

可以说,“仁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所在。

为了保障“仁”“德”的正常发展,我们需要做有规范的活动,然后把它定成制度,这就有了“礼”和“法”。

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终极押题)语文押题卷3 附答案

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终极押题)语文押题卷3 附答案

绝密★启用前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押题卷3)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的荐举制度承袭于唐代。

从《周礼》中记载周代的“乡举里选”到汉代的察举制度、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以推荐的方式选拔人才一直是朝廷选任官员的重要方式。

隋唐以后,科举制度形成与发展,逐渐取代察举制成为士人入仕的主要途径。

宋代荐举延续了唐代以来制度化的发展趋势,逐渐形成了一套制度完备、运行严密的铨选机制。

宋真宗以前,主要由皇帝颁布诏令,要求符合条件的官员荐举人才,即特诏荐举。

宋朝初年,荐举仍旧是提拔官员的临时性措施。

但当时选拔官员的规定与唐代相比更为严格、规范。

荐举提拔官負的制度化出现在真宗时期。

大中祥符三年,真宗颁发了一道诏令,详细规定了知州、通判以上的内外京朝官每年年终向朝廷申报荐举人选,还制定了逾期责罚的法条与执行办法。

从此以后,官员荐举升迁制度纳入宋朝政府的铨选体制,逐渐成为朝廷决定中下层官员升改官职、委派差遣的前提条件。

宋代选人必须改官为京朝官后才能获得进一步升迁的机会。

同样,武官也必须通过荐举制度升阶、改官,只有升任武臣的某些职务以后才可能获得重用。

由此可见,荐举制度对官员的仕途升迁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通过推荐的方式选拔人才,显然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为了防止举主在荐举时任人唯亲,滥用手中的荐举权力谋取私利,宋代在不同时期出台了不同的限定措施,限制举主的资格、身份和素质。

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王后雄终极押题)语文押题卷1

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王后雄终极押题)语文押题卷1

绝密★启用前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押题卷1)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是一脉相承、连续发展的,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某一阶段的能量耗尽了就会起变化,变化了血脉就畅通,再接着生长、发展,如此螺旋式上升,使中华文明生命力不绝、延续至今,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中华文明的发展虽有阶段性,但没有间断和转移。

我们今天还能读懂数千年前的文献资料,古代经书上的格言警句还活跃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

在历演化中,中华文明的中心有过多次迁移,但整个历史都上演在欧亚大陆东部这块广袤的大地上。

中华文明不曾间断,主要靠文明不断累积。

这种累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文字记载而形成的大量书面文献资料;二是众多的实物,包括器物、遗迹、遗址等。

前者如历史文献,数千年文明连续不断地记录在史籍中,仅正史就有25部之多,还有《通典》《文献通考》《通志》等大量的“政书”以及野史、笔记等。

中华文明就在这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保存着,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本身就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文明现象。

后者如考古资料,20世纪以来的大量考古发现,使中华文明尤其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有了越来越清晰和确切的实物证明,这是十分了不起的。

除此之外,还有口口相传的文化传统、各地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等等。

中华文明在统一与分裂、兴盛与衰落中交替演进,但以统一和兴盛为常态,以分裂和衰落为变态。

有学者统计,自夏朝以后的约 4 000年间,分裂时间总计为1200余年,而统一1时间则为 2700多年。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押题卷(一)语文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押题卷(一)语文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押题卷(一)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3月21日是第十七个世界睡眠日,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了《2017年中国青年睡眠现状报告》。

对近6万人的调查显示,只有11%的人能“一觉到天亮”,而76%的人表示入睡困难。

“你睡得还好吗”,这样一句日常问候,正成为:越来越多人在漫漫长夜的难题,也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社会现象。

人的一生有约三分之一时间在睡眠中度过,睡眠是人的生命再生产的过程;没有良好的睡眠,就没有清醒的头脑和健康的体魄。

对健康而言,睡眠与阳光、空气、食物和水一样重要。

放在以前,人们常认为失眠是一个隐私同题,说出来会被人认为“有心事”,因此往往羞于启齿。

在睡眠日把睡眠作为一个“公共议题”,这本身就说明人们的健康意识在提升,而当很多人都遭遇失眠的困扰,就说明睡眠不仅是一个个人问题、健康问题,更是一个群体性和社会性的现象。

相较于农业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并非线性的“与时作息”。

不能睡的人,正在熬夜赶着明天要交的工作任务;不想睡的人,还沉溺于打电子游戏或刷朋友圈的兴奋之中;睡不着的人,也许在盘算着房价涨得太快又将失去购房机会。

生存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工作任务重,生活习惯不健康……如果说现代生活方式把作息时间冲击得支离破碎,那又如何指望睡眠像驯化的动物,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这说明,失眠生理性、身体性的原因,往深层看,更是生活习惯、社会焦虑和生活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事实上,睡眠打开了一扇观察现代人生存现状的窗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