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构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税Taxpaying经济纵横论现代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构建
周倩
(山东现代学院,山东济南250000)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亟须创新现代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笔者认为,以构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切入和重要载体,有利于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农村市场体系迫在眉睫,本文从构建新农村流通体的必要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着手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笔者对此问题的建议、对策。
关键词:新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构建;立体流通网络
流通体系连接着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对生产和消费加以引导,使生产与消费得以有效衔接,使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市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流通市场。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38万亿元,约为改革开放初期的100多倍,其中占大约三分之一的是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13万亿元,约为改革开放初期的3O多倍。
我国农村市场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农村流通领域多主体、多渠道、多层次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但从总体上看,农村流通体系还不健全,表现在流通方式和流通业态仍然较为落后,不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是进一步扩大农村市场,促进农民增收,搞活农村流通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从流通体系的构成入手,来进一步探讨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构建。
一、目前农村流通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流通主体日趋增多但现代化程度低
近年来,随着“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超对接”等工程的大力实施,诸如连锁超市这类流通组织逐渐在农村流通领域增多。
但从全国范围看,农村流通主体现代化程度普遍不高。
由于我国农村村落分布较为分散,基础设施相对于城市较为落后,商品销售网点铺设难度较大;二是由于目前农村流通管理机制还不健全,另一方面,整个农村流通主体的日趋增多必然导致市场秩序的失控,农村零售业的集中度低,零散度高达90%以上,产业竞争力相当低。
市场过度竞争必然会影响市场效率,其突出表现是农村流通中假冒伪劣商品泛滥。
(二)农村流通基础设施落后,流通渠道不畅
由于长期以来,受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影响,对货畅其流的作用认识不够,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造成流通渠道不畅,流通成本过高,具体表现为对商流、物流、信息流三方面的支撑作用均偏弱。
(1)农村流通网络薄弱,造成商流不畅。
就对商流的支撑作用而言,我国农村流通网络薄弱主要体现在: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缺乏统一规划,各流通网点之间没有形成资源共享的局面。
(2)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落后。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农村道路建设滞后,农村物流运输线路少,条件差,物流专用线路更为欠缺;二是运输设备落后,专用技术设备缺乏。
针对农产品运输和农业生产资料运输的专业运输工具较缺乏,比如适用于农产品运输的集装箱设备,我国就相对缺乏。
三是储存条件不足。
储存是现代物流的一项重要功能,目前,我国农村仓储存在容量不足,库点分布不科学,且规模较小,仓型与机械装备水平低等问题。
(三)商品质量无保障、层次低
从当前我国农村商品的整体情况来看,“农民买廉、商人贩假、监管缺位”的现象仍然存在,相对于城市商品而言,农村商品大多质量无保障,层次偏低。
品种少。
假冒伪劣商品之所以在农村泛滥,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受购买力水平的限制,廉价的生存需求是大多数农民选择商品消费的主要动机。
“只求价而不求质,只求有而不求好”是很多农民的消费心理;第二,许多农民由于对商品真伪的相关知识欠缺,对商品的鉴别能力较弱。
(四)农村流通环境欠佳
相对于广大城市而言,农村流通基础设施不完善,电子化信息化程度不高。
信息技术与流通过程不能有效融合在一起,致使流通环节相互脱节,流通成本高而效率低:另一方面表现在农村流通体系的管理不完善。
由于体制和历史的原因,我国农村商品流通方面的现行政策、法规以及管理形式、执法方式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尽管也有不少法律出台,但体系还不完善。
虽有如类似《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与管理指南》之类的规则出台,但农产品流通领域并未形成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
农村流通主体的合法权益常被侵犯,假农药、假化肥的存在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受到损害。
因此,农村流通体系的秩序性、规范性便成问题,农村流通领域中的假冒伪劣商品较多,使得农村流通整体环境欠佳。
二、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对策
(一)健全农村流通管理体系,改善农村流通
(1)市场规划体系建设。
市场规划体系的建设的重点是对农村商品的集散中心与农村居民的生活中心进行合理的定位,形成功能明确、分工合理的农业流通格局。
(2)市场检测体系建设。
市场监测体系包括市场监测、分析、预测和预警体系,对重要商品储备、食品安全以及应急调控等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信息收集、分析、反馈,可达到平衡供需,引导生产以及促进市场平稳运行的目的。
因此,政府要加大投入,建立高效的市场监测体系,把握市场动态,及时反馈信息。
(3)市场调控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行业准入制度,建立科学的行业准入标准和行业规范。
积极推进农村商业信用体系建设,注重培育企业信用意识,加强农村商业信用权的法律保护,从而促进农村流通环境的优化。
(4)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农民及时了解商务信息,是致富的重要手段。
逐步建立能覆盖整个农村的公共商务信息服务网。
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激励大型流通企业疏通农村流通渠道,引导它们建立和完善面向农村的流通和售后服务网络。
(二)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并鼓励农民从事商品流通
加强政策引导,提高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夯实农民市场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要加大执法监督的力度,严厉打击制、贩假冒伪劣商品,阻断假冒伪劣商品进入农村商场的渠道,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
要加大力度打击欺行霸市、强买强卖、不正当竞争的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建立健全举报投诉机制,畅通举报投诉受理渠道,最大限度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鼓励、应道农民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做到法无禁止即可为,鼓励广大农民特别是农业生产大户注册成立法人企业,积极从事农产品的生产、销售、运输等,从而将更多的利益让更多的农民分享,从而最大限度的保障农民收入增长。
农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以及农民经纪人的建立、发展和不断壮大,是农村农业发展市场化、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因此,积极培育农
175
2019年第09期(总第225期)经济纵横
根据建筑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标书。
企业要兼顾施工风险和自身技术优势来制定合理的报价。
同时,要根据施工合同、工程质量标准来制定施工方案。
并对施工方案和施工图纸进行严格的审核,确保在后期施工中方案和图纸的可行性。
其次,在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
施工阶段要对材料、人员、设备、工艺等方面进行管理。
根据国家的建设要求,建筑企业要发挥科技优势进行技术创新。
企业可以采用一些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来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降低工程造价成本。
最后,在工程的竣工阶段,企业要对工程的总体施工情况进行验收,并依据相关的资料来对施工工程进行预结算。
将工程的前期预算与实际支出情况进行对比,及时发现和纠正工程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进而避免在今后的施工中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
总之,为了使工程造价管理的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就要对工程的全过程进行管理。
进而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经济效益。
(四)建立完善的质量和造价管理体系
建筑工程在施工前要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确保各项工作能够有序地开展。
建筑工程在进行造价管理时,要使工程管理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有效的利用现有的资源,根据工程施工的具体情况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和管理体系。
使工作人员能够增强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
建筑企业要对建筑资源和施工技术进行合理的配置和设计,明确工程造价工作的各
个流程,规范相关人员的操作和管理工作。
监理人员要发挥监管的职能,落实各项监管工作,对材料、设备、人员、技术、工序等方面进行严格的管理。
及时纠正施工过程中不规范的操作行为,这样才能保障造价管理工作不会出现遗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与工程的经济效益密不可分,在建筑工程的各个环节,对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通过加强对合同的管理、明确人员的权责、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加强对施工质量的管理等方面来控制企业的施工造价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洪星,张瑶.加强建筑造价管理提高工程经济效益[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7(11).
[2]杨雪萍.加强建筑造价管理提高工程经济效益[J].产业创新研究,2018(2).
[3]梁新群.建筑造价管理提高工程经济效益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8(24).
[4]王晓玲.如何加强建筑造价管理提高工程经济效益[J].住宅与房地产,2018(7).
[5]徐涛.试析如何加强建筑造价管理提高工程经济效益[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27).
(上接第173页)(上接第174页)
施,加强产业之间的合作,构建合理的产业发展模式。
在湿地产业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生物和物理等技术,开展产业化技术,借助生物和物理工程,促进资源效益的优化,保证湿地产业的综合效益。
(3)加强法律法规完善措施,有效约束湿地产业。
在湿地保护和产业发展中,我国虽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是依然存在交叉和冲突的问题,不利于湿地保护工作的开展,因此,构建完善的湿度保护和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成为湿地保护和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措施。
我国应当制定专业的法律法规,在保护湿地的同时,加快湿地产业的发展,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湿地。
在法律法规中将湿地产业发展评价制度、许可证机制、土地权属以及湿地保护等内容纳入到法律法规中。
同时需要加强各个部门的协调,制定完善的产业发展标准,保证湿地农业、渔业和旅游业等行业发展有法律依据。
加强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有效避免法律法规中的漏洞,保证法律法规的有效性。
(4)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调动公众参与积极性。
在湿地保护的过程中,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是重要的力量。
因此,应当采取多元化的宣传方式,宣传湿地保护的重要性,提高人们对湿地保护的认识,为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
开展形象化的活动,调动学生、市民以及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参与湿地保护工作。
在湿地生态旅游中,湿地管理人员应当采取有效的讲解措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湿地,了解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鼓励教师组织学生参与湿地恢复活动,加深学生对湿地的认知,开展有效的湿地保护措施。
同时采取有效的
社区共管措施,调动居民积极性参与到湿地保护,开展有效的湿地保护知识宣传和普及,了解湿地恢复技术,提高居民参与湿地保护的科学性。
发挥政府的引导,成立相应的湿地保护资质,调动相关的专家参与积极性,发挥专业学者的智囊作用,为各项政策提供有效的依据,为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基础,调动更多的人参与到湿地保护中,保证湿地保护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高湿地保护和利用水平。
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展湿地信息宣传,通过网络、电视以及报纸等途径,构建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提高公众参与积极性。
三、结语
湿地是一种基础性的生态系统,需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保证湿地的恢复,更好的发挥湿地资源和湿地系统的作用。
在湿地保护和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采取系统化和科学的措施,加强湿地资源的保护,解决湿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需要构建相应的制度,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管理,采取创新化的措施,实现湿地保护和促进湿地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玉军.我国湿地保护与湿地产业发展策略探讨[J].科学技术创新,2015(12).
[2]王丽君.湿地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管理策略[J].科学技术创新,2016(13).
[3]裴仲旭.湿地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策略探究[J].
农技服务,2017(1).
作者简介:王妮娜,潍坊寒亭人。
村农民流通合作组织、加大力度建立农村经纪人队伍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此基础上,政府部门就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造更多更加优越的条件,为农村龙头企业特别是出口加工型企业的发展和不断壮大保驾护航。
只有这样,才能更进一步激发农村市场活力,壮大农村龙头企业的队伍和数量,从而以点带面、产生联动效应,带动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密切各市场主体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三、结语
目前我国农村流通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流通主体日趋增多但现代化程度低,流通渠道不畅,商品质量无保障,流通环境欠佳等。
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是从深层次解决农村流通问题的重要途径。
农村市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农村内需和消费的主要途径,在于农村流通
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建立和完善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搞活农村消费品流通,繁荣农村市场,将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会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张旭光.电子商务环境下农村现代商品流通网络构建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10).
[2]时炳艳.新兴电子商务环境下农村现代商品流通网络构建[J].商业经济研究,2016(20).
[3]沈坤华.新兴电子商务环境下农村现代商品流通网络的构建机制[J].商业经济研究,2016(18).
作者简介:周倩(1985-),女,山东济南人,研究生学历,山东现代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教学。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