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大班科学教案《自制喷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大班科学教案《自制喷泉》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幼儿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水的故事》,详细内容为第三节《自制喷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喷泉的形成原理,掌握自制喷泉的基本方法,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二、教学目标
1. 知道喷泉的形成原理,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喷泉现象。
2. 学会自制喷泉的基本方法,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自制喷泉的过程中,如何使喷泉效果更明显。
教学重点:喷泉的形成原理及自制喷泉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喷泉模型、水、注射器、气球、塑料瓶、剪刀、胶带等。
2. 学具:每组一套自制喷泉材料,包括塑料瓶、注射器、气球、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
通过展示喷泉模型,让幼儿观察喷泉现象,引导幼儿思考喷泉是如何形成的。
2. 讲解喷泉形成原理
解释喷泉是由于水压的作用,使水从喷泉口喷出,形成美丽的景象。
3. 自制喷泉方法讲解
(1)将塑料瓶底部剪掉,用气球套在瓶口。
(2)用注射器吸取一定量的水,插入气球内。
(3)挤压注射器,使水进入气球,气球鼓起,喷泉形成。
4. 举例讲解
演示自制喷泉的过程,让幼儿直观地了解制作方法。
5. 随堂练习
幼儿分组进行自制喷泉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
1. 喷泉形成原理:水压作用
2. 自制喷泉方法:
(1)塑料瓶、气球、注射器
(2)瓶底剪掉,气球套瓶口
(3)注射器吸取水,插入气球
(4)挤压注射器,喷泉形成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回家后,尝试用其他材料自制喷泉,观察喷泉效果。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幼儿发现不同材料对喷泉效果的影响。
2. 作业题目:与家长一起,观察生活中的喷泉现象,记录下来。
答案:鼓励幼儿观察并记录,提高幼儿对喷泉现象的认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课后反思:本节课幼儿掌握了喷泉的形成原理和自制喷泉的方法,但在操作过程中,部分幼儿对注射器的使用不够熟练,需要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探索其他科学现象,如风力、浮力等,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教学难点:自制喷泉的过程中,如何使喷泉效果更明显。
2. 教学重点:喷泉的形成原理及自制喷泉的方法。
3. 实践操作:幼儿分组进行自制喷泉实践。
4. 作业设计:回家后尝试用其他材料自制喷泉,观察喷泉效果。
一、教学难点解析
在自制喷泉的过程中,喷泉效果是否明显取决于几个关键因素:
1. 水压:水压越大,喷泉喷出的高度和力度越强。
可以通过调整注射器吸取的水量来控制水压。
2. 喷泉口:喷泉口的大小和形状会影响喷泉的形状和喷射效果。
可以尝试使用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喷泉口,如瓶盖、塑料片等。
3. 容器:选择合适的容器,如塑料瓶、玻璃瓶等,容器的大小和材质也会影响喷泉效果。
确保注射器与气球连接紧密,避免水分泄漏。
在注射器吸取足够的水量后,缓慢挤压,观察喷泉效果。
调整喷泉口的大小和形状,寻找最佳的喷射效果。
二、教学重点解析
1. 水从注射器进入气球,气球内的水压逐渐增大。
2. 当水压超过气球本身的弹性时,水从气球与塑料瓶的接口处喷出,形成喷泉。
自制喷泉的方法如下:
1. 准备材料:塑料瓶、气球、注射器、胶带等。
2. 将塑料瓶底部剪掉,确保瓶口与气球连接紧密。
3. 用注射器吸取适量的水,插入气球内。
4. 挤压注射器,使水进入气球,观察喷泉的形成。
三、实践操作解析
1. 分组:根据班级人数,将幼儿分为若干小组,每组34人。
2. 材料发放:每组发放一套自制喷泉材料,包括塑料瓶、气球、注射器等。
3. 操作指导:教师现场演示自制喷泉的过程,并讲解注意事项。
4. 幼儿实践:幼儿在教师指导下,分组进行自制喷泉操作。
5. 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巡回观察各组的操作情况,及时解答幼儿的疑问,指导操作方法。
四、作业设计解析
作业设计旨在让幼儿巩固所学知识,拓展思维:
1. 回家后,尝试用其他材料自制喷泉,观察喷泉效果。
鼓励幼儿发挥创意,利用家中的其他物品制作喷泉。
观察不同材料对喷泉效果的影响,如水的温度、喷泉口的大小等。
2. 与家长一起,观察生活中的喷泉现象,记录下来。
鼓励家长参与幼儿的学习活动,共同观察身边的喷泉现象。
引导幼儿记录观察到的喷泉现象,提高幼儿对喷泉现象的认知。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讲解喷泉原理时,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提高幼儿的兴趣。
2. 语调起伏有致,注重抑扬顿挫,使讲解更具吸引力。
二、时间分配
2. 讲解与提问环节控制好时间,避免拖堂。
三、课堂提问
1. 提问时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幼儿思考。
2. 鼓励幼儿积极回答问题,对幼儿的回答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四、情景导入
1. 利用实物喷泉模型或图片进行情景导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2. 通过提问方式,让幼儿主动参与情景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教案反思
一、优点
1. 实践操作环节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幼儿的参与度。
2. 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幼儿主动思考问题。
二、不足
1. 讲解喷泉原理时,可能部分幼儿理解不够透彻,需要进一步简化语言,采用更生动的例子进行讲解。
2. 课堂时间分配上,可能存在部分环节时间紧凑,需要合理调整时间,确保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
三、改进措施
1. 针对幼儿理解喷泉原理的难点,可以制作动画或图片,帮助幼儿直观地理解。
2. 在实践操作环节,可以增加辅助材料,如不同形状的喷泉口、彩色水等,丰富操作内容,提高幼儿的兴趣。
3. 加强课堂提问环节的设计,注重问题的梯度,使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参与其中。
4. 合理调整课堂时间分配,确保讲解、实践、提问等环节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