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谦辞文化差异及三种汉语谦辞的英译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l3年第5期J our nal of H ar b i n V ocat i ona l&T!!!!!!!!璺!!!!g!1l l
汉英谦辞文化差异及三种汉语谦辞的英译策略
蔡智彬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谦词又是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反映在文化差异上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影响交流顺畅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中西谦辞文化差异。
本文论述了影响汉英谦辞差异的五种中西文化差异以及三种汉语谦词的英译策略,以期有利于中西交际和文化交流。
关键词:谦辞;文化差异;英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970一(2013)05—011l—02
二战以来,“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了”:各国政要频繁穿梭于国际舞台;跨国公司环球开花结果;学者、科学家、专家屡屡出现于国际学术论坛;联合国维和部队奔命于世界军事冲突热点地区等等。
跨文化交际如潮如涌,蔚为壮观。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存在着西方人喜用赞辞(即恭维话),中国人喜用谦辞(即自谦的话)的文化现象,111而影响中西方交流顺畅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中西谦辞文化的差异。
一、影响汉英谦辞文化差异的因素
中西方由于历史、传统、宗教、价值观念、社会组织、风俗习惯、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等因素,各自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文化,其差异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人们的跨文化交际121。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
对英美人的称赞语,缺乏跨文化交际知识的中国人往往要自谦一番,这是英美人始料不及的,并经常使他们陷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有个很好的比喻:中国人强调一种“您行,我差远了”的“水落石出”式的交往态度,既要抬高对方,又要贬抑自己;而西方人强调一种“您行,我也不差”的“水涨船高”式的交往态度,既尊重对方,又抱有自信。
[31英美人比较直爽,从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和荣誉感,运用语言注重准确性。
他们认为,应该直接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应含糊。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般反而认为谦和才是一种美德。
中国人认为应“三思而后行”,力求谦虚谨慎,用语含蓄。
请看下面的一段对话[41:
A:W el l,how a m I doi ng?(我干的怎样?)
B:[心想:他做错许多事,但我不想让他泄气,所以不能告诉他。
】Just f i n e.Y ou’r e doi ng j ust f i ne.Y ou l ea r n ve r y qui ckl y.(好,你做得好。
你学得很快。
) A:【心想:他为何要恭维我呢?我想我做得并不好。
】H ow about t hi s par t?I s t h i s okay?(这部分怎样?司以吗?)
B:[心想:真叫我难开口!假如他觉得做错了,为何自己不开13说出来呢?10h,yes…w el l,…am,I t hi nk m ay be you ne e d t o w or k a h。
’a l i t t l e m or e sl ow l y’‘ah…I’m s orr y,I don’t m e an t o cr i t i ci ze….(哦,是这样的……嘿……我想你或许要做得噢……慢一点……唉……对不起,我不是有意要批评你……) A:[心想:他为何怕批评我呢?]N o,no,1w ant t o know w hat nee ds i m pr ove m ent.I di dn’t do t he par t
cor r e ct l y,di d
I?(不,不,我想知道什么地方需要改进。
这部分我没做好,是吗?)
B:[心想:你说对了,你完全搞错了。
]O h,I di dn’t m e an t ha t.R eal l y your w or k i s f i ne.(哦,我没那个意思。
真的,你做得不错。
)[心想:他到底要我说什么?】显然,上面对话中的A是上了岁数的美国雇员,B 是美籍华人,年轻的上司。
虽然B长期生活于美国,但仍然按照中国习惯,说话做事比较照顾对方的情面,怕直言不讳的批评会伤了对方的感情;而A作为美国人,希望B能像美国老板一样,该批评的就批评,这样才能改进工作。
(二)价值观的差异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这一思想也扩展到人对社会大环境的认同,对群体价值的认同。
而西方传统文化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认为个人不必依赖群体也能战胜自然。
(三)空间利用的差异
1.公共空间
英美人在公共场合,稍微碰触别人一下,就急忙说“对不起”。
中国人口密度大,人挤人的现象时常发生,尽管心里厌烦极了,但在一般情况下,还不至于上升到“侵犯或被侵犯”的高度。
【收稿13期]2013—05—08
【作者简介】蔡智彬(1979一),男,硕士,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国语系讲师,研究向:跨文化交际和翻译。
2.办公空间
英美人办公的地方,一张张办公桌相隔较远,或用挡板隔开,互不干扰。
在中国,两张,甚至四张小桌拼在一块,工作人员面对面办公的情况仍属常见。
3.排队空间
中国人如果排队的话,前后贴得紧紧的,而英美人排队时前后距离较大,甚至不惜以粗暴的举止阻止他人触碰自己。
4.异性空间
中国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异性之间搂搂抱抱,你亲我、我吻你的情景,大多数人还是看不习惯的,而英美人却不以为怪。
131
(四)对数字理解的差异
英美人在点烟的时候忌讳“3”,点到第三人时,往往会面呈难色,有些人甚至会礼貌地拒绝。
西方人认为,最不吉利的数字无疑是“13”:宴会不,H a匕B13人同桌,上菜不上13道,门牌、楼层及各种编号都尽量避开“13”。
如果13号恰逢星期五,更令其惶惶不可终日。
在这“黑色”星期五,有人不敢换床罩,不敢工作,不敢实施任何计划。
15}而中国人对数字“6”、“8”和“9”有着特殊的亲切感,因为,“6”意味着“顺利”;“8”在粤语里的发音是“发”,意味着“发财”;“9”发音是“久”意味着“久远,生生不息”。
另外,据笔者了解,福建福州人特别喜欢数字“3”,因为其发音在福州话里是“生”,是“兴旺”的意思。
(五)词语文化内涵的差异
英汉语言在其各自的长期使用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词义渊源,它们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例如,狗在汉民族心目中形象不佳,多用来表示否定、贬斥、讨厌、低下等情感,这在汉语成语中有充分的表现,如“挂羊头卖狗肉”,“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眼看人低”,“救了落水狗反被咬一口”等;在西方文化中,“狗”是“人之良友”(M an’S bes t f r i end),英谚中虽然也有大量狗的形象,却只是把狗当成一个普通的喻体,很少有否定、贬斥的色彩。
如:
1.H el p a l a m e dog o v er a
st i l e.帮助跛脚狗过门槛;帮助别人过难关。
2.Let sl eepi ng dogs l i e.不要惹事生非。
3.T he do gs t h at f et c hes w i l l ca r r y.对你说人家坏话的人也会说你的坏话。
4.A l i ve dog i s bet t er t ha n a de ad l i on.死狮不如活狗。
5.I t i s ea sy t o f i nd a s t i ck t o beat a dog.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
二、3种汉语谦辞的英译策略
中国是礼仪之邦,说话时称呼对方常用敬语而指自己时则常用谦辞。
(一)称呼
“请问贵姓?”当然不应译成“M a y I as k w hat’S your nobl e sur na m e?”而只要说:“M ay I kno w your sur nam e,pl ea se?”或“M a y I ha ve your sur nam e,pl e ase?”最后的“pl ease”一词和问旬开头的“m ay”已经表示出敬意了。
“免贵姓李”当然也不用译为“M y hum bl e s ur nam e i s L i.”而只需说“M y s ur n am e i s Li.”(其中,“免贵”二字可省略不译)。
汉语中谦称自己的说法如:“在下”、“小弟”、“小可”、“不才”、“下官”、“老朽”、“奴家”、“贫僧”、“朕”等等,一概译为“I”即可。
“家父”、“犬子”、“寒舍”可译为“m y f a t her,m y s on,m y hom e”即可。
(二)请客
中国人请客时常说请人吃“便饭”,可译为“di nne r”,而不是“hom el y m ea l”;还常说:“随便做的几个菜,不好吃。
”如果译为“I j us t m a de s om e di s h es c a—
s ual l y a nd t h ey ar e no t ver y t as t y.”外国客人肯定会惊讶地想:“你为什么不好好做几个菜招待我,而让我吃不好吃的菜呢?”即使明明主人已经摆了十几道菜,还是谦虚地说:“不好意思,没什么菜,请随便用一点。
”如果按字面翻译是“There ar en’t m any di s hes.Pl ea s e he l p your se l f w i t h som e.”外国客人一定会问“H ow m an y di s hes w ou l d you ca l l r eal l y m a ny?(你做多少道菜才算多呢?)”。
西方人请客人吃饭,一般只做三、四道菜,却又会说:“Thi s i s t he be st f ood w e have spe ci al l y cook ed f or you.”(这是我们特意为你做的最好的菜了)。
(三)称赞
中国人听到别人夸自己时,总会谦虚地说“过奖了”或“不敢当”,英文中虽然有类似的说法“Y O U a r e f l at t er i ng
m e”,但不常用于表客气,而是在觉得对方高估自己时才用。
一般情况下,在西方,别人夸奖你时,你只需说一声“Thank you!”即可。
中文里常称对方的作品为“大作”,还说要“拜读”,英文则直截了当地译为“I have r e a d yo ur es say”。
“久仰大名”则只能译为“I have he ar d abo ut you f or a l o ng t i m e.”。
三、结语
总之,汉英语言中的谦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的形成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西方由于在思维方式、价值观、空间利用、对数字的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等方面各自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文化,其差异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人们的跨文化交际。
因而,在与英语文化的人士交际过程中,充分了解和尊重对方的习惯,根据具体情况做相应的文化信息转化,把汉语谦辞巧妙地翻译成英文,才能取得最佳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l】姚亚平.文化的撞击——语言交往【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147.
[2】黄雪娟.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文化的差异比较【M】.武汉:现代商贸工业出版社,2012:133.
【3】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与英美人交往指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113.
【4]庄恩平.走出误区一一中美交际文化差异实例分析[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3:70—71.【5]喻中春,张扬.商务谈判禁忌大观【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81.
【6】蔡智彬.英语谚语浅析【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50—52.
(责任编辑: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