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与大学生诚信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传统美德与大学生诚信教育
中华传统美德与大学生诚信教育
当代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研究其诚信现状并培养他们的诚信人格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不良思想冲击着社会和校园,对于整个社会特别是年轻一代大学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诚信意识日趋淡薄,出现了一些诸如恶意拖欠助学贷款、考试作弊、简历掺水、与人交往缺乏诚意、恋爱动机不纯等等存在于大学生之间的不诚信行为。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于当代大学生诚信人格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华传统美德中包含的诚信观内容,于现代社会仍然有重要的思想指导意义,将中华传统美德渗透到大学生诚信人格培养教育中,实现传统诚信观和当代大学生诚信人格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大学生诚信人格培养的必然途径。
一、中华传统美德中包含的诚信思想
中华传统美德一般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道德思想的优秀传统民族文化。
而诚信作为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在中华传统美德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各家道德思想中,无不讲述到诚信的闪光思想和价值诉求。
儒家强调诚信是社会的基本伦理道德,孔子把诚信作为一个人立身处世的重要前提和交朋友的重要原则,孟子则把诚信提升到五伦之一的高度,荀子把诚信从做人之道扩展到治世之道。
道家的诚信理论则侧重强调真实不欺,老子认为做人要淡泊名利、返璞归真,庄子提倡顺应自然、源于内心、真实不欺的诚信人格。
墨家推崇忠信之士,认为“信,不以其言之当也,使人视诚得金”。
“诚信”在中华传统美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华传统道德奉行的即是“以信为本,以诚立业”的准则。
综合起来看,传统诚信观的诚信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中华传统美德中强调诚信为人之根本,儒家伦理道德中“仁、义、礼、智、信”的五常思想是日常行为规范的准则,其中“信”是五常中的基础。
诚信是做人之本,诚实守信是每个人最应有的基本道德品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道德根基。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讲诚信,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古人认为,如果人们之间不能以诚相待,相互信任和支持,就会出现君臣互相猜疑,臣子抛弃君王,或者是君王罢黜贤臣;也可能父子相弃,夫妻反目,诚信不存,那么仁、义、礼、智就会失去基础,不复存在。
诚信是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因此,一个人要立足于社会,最重要的是诚信待人。
(二)诚信是交友的基本原则
中华传统美德的诚信思想强调惟认真是诚信,对于诚信是基本的交友之道,传统诚信观中的论述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层面:诚信是选择朋友的基本标准。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在人际交往中,和什么样的人做朋友对于一个人的行为品德有着重要的影响。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柔善,友便佞,损矣”。
大致意思就是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实的人交朋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有益处;与走邪门歪道的人交朋友、与谗媚奉迎的人交朋友、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有害处。
因此,交友须慎重,不仅要和讲诚信的人交朋友,自己待人处世更要讲诚信。
诚信是悟友的基本准则。
子夏曾经说过“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孝敬父母,要竭尽全力;效忠皇帝,能奉身尽职;和朋友相交,应该言出必行,言而有信。
一个人最起码要做到这几点才能成为我们值得交的朋友。
因此,在中华传统美德中,诚信被看做是良好人际交往的前提,是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的基础。
(三)诚信是保证社会稳定发展的为政之道
诚信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是一切伦理道德的基础,是对人们的共同要求,在治国安邦中具有重要作用。
儒家特别强调诚信
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并将诚信作为基本的立国立民之道,还特别强调和重视统治者对诚信原则的遵从和践行,认为为政者应该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信守承诺,为广大民众做出表率。
孔子认为,民众对于统治阶级的信任比充足的粮食和强大的军队都更为重要,宁可去兵、去食,而不可去信,因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因此,统治者必须能够取信于民,国家和社会才能长治久安。
在现代社会也是一样,只有讲诚信,积极创造出一个诚信和谐的社会环境,我们的祖国才能产生强大的社会凝聚力,才能创造出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美好局面。
二、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的表现
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约束。
然而,在我们如今所面临的种种社会诚信危机中,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尤其不容忽视。
大学生作为我国当代青年人的优秀代表,国家和民族的栋梁,祖国和人民未来的希望,其诚信现状却是非常令人担忧的。
考试作弊、论文抄袭;不按时缴纳、甚至恶意拖欠学费;利用虚假证明骗取国家助学金、拖欠助学贷款;在简历中编造虚假荣誉;恋爱动机不纯等现象,都让当今大学生的诚实信用在生活、就业、择业以及人际交往等考验中表现得岌岌可危。
(一)学术造假
学校是学习知识的地方,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
但是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待学业不认真,在考试时极尽其所能的作弊,考试之后又希望通过贿赂老师等方式获取高分
成绩,考试作弊在大学生中已经成了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
与考试作弊同在的大学生学术诚信缺失现象还有抄袭作业、伪造实践报告、论文剽窃等等。
写作业本来是为了查漏补缺,巩固所学知识;社会实践本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论文写作本来是训练科学思维能力,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巩固所学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种种这些造假行为已经与初衷相悖,完全丧失了它们的本来意义。
(二)简历“掺水”
简历应该是应聘者展现给企业的第一张名片,在招聘中占有十分
重要的地位。
然而有些大学生存在着很严重的功利主义思想,虚荣心很强,为了成功获得就业机会,不惜以牺牲诚信为代价,编造虚假荣誉,以此来包装自己。
为了成功择业而包装自己、推销自己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但是有部分大学生不是在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上下功夫,而是挖空心思通过在简历中编造虚假荣誉,制造“辉煌经历”等方式,欺骗用人单位,以获得就业机会。
一些大学生对于简历的过度包装已经超过了自身的实际能力,到实际工作中却连最基本的计算机使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都没有。
这样即使获得好的就业机会,本身也无法胜任,如此的求职状况,着实令人担忧。
(三)交往诚信危机
身处象牙塔的大学生,曾经被人们认为是最单纯的,大学中的友谊也是最深厚纯洁的。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不良思想诸如拜金主义、权利唯上主义等冲击着社会和校园,校园人际危机也渐渐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一些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势利待人、欺软怕硬,对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漠不关心;更有许多学生把爱情当做游戏,谈恋爱只是为了打发空虚和寂寞;有些同学为了得到老师的好感,在老师面前阿谀奉承,在同学面前趾高气昂,等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诚信缺失的表现。
这些现象的出现,使得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变得相对复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面临严重问题。
(四)经济信用危机
目前大学生在处理与自身相关的经济问题时表现出的不诚信现象就是近几年来广泛存在于各高校的骗取国家助学金、拖欠助学贷款、恶意拖欠学费等现象。
国家助学金和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
国家助学贷款和助学金项目开展以来,很多经济困难的学生因此而受益,顺利完成了学业。
但是近年来,也出现了大学生骗取国家助学金或者拖欠助学贷款的现象。
一些大学生通过种种手段冒充贫困生领取助学金、困难补助;还有部分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毕业后以各种
借口拖欠贷款不还,甚至不择手段地隐瞒工作单位、联系方式来逃避还贷。
更有甚者,一些学
生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却恶意拖欠学费、书费等本应按时缴纳的费用。
这些经济不诚信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高校学生诚信意识淡薄,这对高校正常的教学和管理工作都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传统诚信观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作用
诚信作为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个贯通古今的话题。
中华传统美德中所倡导的“诚信”观念,与民族的自强、社会的进步和个体的发展息息相关。
中华传统美德非常重视自身修养,认为诚信是一种不假外求而自备于心的德性,是人们内心信念的自律和觉悟。
传统诚信观中所提倡的重诺、守信、求真、求实的精神,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立身行事的目标和终身追求的崇高道德境界。
(一)诚信立人是当代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内容和核心目标
在中国传统诚信思想中,诚实不欺是人际交往中的自然法则,诚信是做人立本不可移易的道德守则。
因此,中国历来都十分重视诚信教育,诚信而厚德方能立人,我们应该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将其融入到大学生诚信人格教育中,把诚信立人确立为大学生成才教育的内容和核心目标,并将传统诚信观贯穿于大学生诚信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
利用一切传统美德资源对大学生进行诚信人格培养和教育,帮助他们确立自我诚信人格培养意识。
同时,还应该建立相应的监督和保障机制,对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不诚信行为诸如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简历掺水等不良现象加以监督监管,创造良好的诚信舆论环境,营造出一种全社会倡导诚信、践行诚信的社会氛围,让大学生在诚信的环境下健康成长、全面成才。
(二)内诚而外信是培养大学生诚信人格的必然要求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传统诚信观的诚为本、信为用,慎独涵养的思想对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培养大学生诚信人格的启迪有两点:一是只有对仁、义、礼、智、信这些传统的诚信伦理思想自觉内化,才能外在地表现为诚信品德,也只有这样的诚信品质才是持久的,才能耐得起生活的考验。
二是要内化诚信品质必须强调道德主体本身的
主观努力,即“慎独”。
诚信教育的实质就是道德主体,即大学生自身。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学生只有做到思想诚信,意念诚信,把诚信当作自己为人处世的内心向往和追求,培养诚信辨别能力,把诚信道德规范真正内化为自己的内在自觉性,才能真正成为诚信的人。
因此,在大学生诚信人格培养过程中,需要大力发掘传统诚信思想,让他们明白道德的诚信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自愿的,而不是以功利为目的的。
倡导大学生把诚信作为自己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在实事求是、真诚互助、开诚布公的真实中通过“慎独”做到诚实守信,真实为人。
(三)践行诚信是对大学生进行诚信人格培养的重中之重
传统诚信观中的“诚信”作为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只是对人们的外在要求,只有作为道德主体的个人能够自觉遵守诚信规范时,它才被内化为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
而作为道德主体的个人只有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因此,大学生诚信人格的培养重在实践。
在大学生诚信人格培养教育过程中,每个人都应从点滴小事做起,从细微处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行,实事求是,勇于实践。
孔子主张“听其言观其行”、“寡言而行,以诚其信”意思是说,诚信的确立不只是用言语的形容来达到的,只有凭着真心实意去做,时间久了才能顺理成章地形成不言而喻的诚信并被人们所信服。
这个观点对于开展大学生诚信人格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既然诚信人格培养的目标是使道德主体形成一种内在的诚信理念,那么当代大学生诚信人格培养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理论而远离实践的诚信人格培养模式。
因此,应该结合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开展诚信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诚信实践中去亲身体会诚信的重要性,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思想意识是否符合诚信道德的要求,通过诚信践行活动修正自身不符合诚信观要求的思想和行为,进而由他律转化为自律,真正形成内在的诚信品质。
四、传统诚信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根据诚信道德的内涵及其生成与提高的过程性特点,大学生诚信人格培养必须在多个层次上探讨并建立与之相关的教育途径。
学校、家庭、社会是大学生诚信人格培养的外在途经,诚信教育者和诚信践
行者是学生诚信人格培养的内在途径。
实现大学生诚信人格的培养应该整合这些相对独立的途径,使之形成相互协调并且更加完整的体系及机制。
(一)以学校为主体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学校诚信教育的优势在于其教育的系统性、有计划性以及组织性和高效性[10]。
高校诚信教育体系的建构应该做好以下三点:第一,努力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大学是社会先进文化的灯塔,教师是灯塔的守望者。
要对大学生进行诚信人格培养,高校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深入学习中华传统美德中的诚信思想,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诚信意识,并且努力做到身体力行。
真正的将诚信从观念内化为自己的品格,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自觉为学生做好道德诚信的表率,不仅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诚信思想的教育,更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展现真实生动的诚信实例。
“言必信,行必果”,把诚信作为学校的基本行为准则,利用言传身教的力量,对大学生进行诚信人格教育。
第二,在大学课堂上加设以诚信为核心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课程,从理论上给学生灌输诚信思想。
目前,在高校教育中一些传统文化相关的基础学科渐渐被视为冷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