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灾害预防及处理计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郏县金兴煤矿
2009年度矿井灾害预防及处理计划
第一章、总则:
1、为了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切实做到不巡隐患早防治,妥善处理事故,防止事故扩大,保障职工的安全与健康,保护国家资源和财产不受损失,根据《煤矿安全规程》、《安全生产法》,2005年9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46号公布施行《特别规定》等。

结合我矿实际情况,特制定2009年灾害预防及处理计划。

2、2009年灾害预防重点:
<1>搞好通风管理,防止瓦斯聚集,杜绝瓦斯超限作业。

<2>严格执行综合防尘措施,减少粉尘危害。

<3>消灭机电设备失爆和一切引爆、引燃火源。

<4>严格顶板管理,杜绝冒顶事故发生。

<5>严格执行探放水制度,切实做好探放水工作。

3、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全矿干部职工要牢固树立安全为天,以人为本,质量为本的思想,以企业主人翁思想去抓安全,真正做到先安全后生产,不安全不生产,保证安促生产,做到遵章守纪。

4、定期加强安全技术教育,由主管安全工作的矿长组织安全检查,安监科、技术科、生产科、机电科等有关单位对矿职工培训档案,由安监科存档保管。

5、加强矿井安全检测、监控系统的管理,保证系统完善可靠,
反应灵敏、准确。

6、加强矿井通风管理,保证矿井通风系统完善合理,风路畅通。

第二章、矿井概况:
1、郏县金兴煤矿按照省煤炭资源整合政策,批准为单独保留矿井,技改生产能力为15万吨/年开采二1煤。

设计采用三立井开拓。

根据矿井巷道实际揭露,该井二1煤厚3.2—6.3米,平均厚度5.0米,煤层倾角16°左右,以该矿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抽出式通风。

风井主扇采用FBCZ—NO14型45KW×2对旋轴流抽出式通风机。

风井用于矿井回风,兼安全出口。

副井担负矸石、设备、材料及人员上下提升任务。

主立井深219.45米,净直径3.6米,装备一对1.5吨非标准箕斗,钢丝绳罐道,敷设排水管路两趟,高压电缆两路,装备梯子间,主要担负矿井原煤提升任务,兼作矿井进风井。

2、我矿现在已开拓成102首采工作面,103为备用工作面。

5、地质构造
郏县金兴矿位于西黄道井口南端,地层走向305°,倾角西南,倾角16°左右。

金兴煤矿附近断层多为NW向,斜切炭层走向方向,分枝断层多,构造复杂。

1、F1正断层:走向北西,倾向南西,倾角70°,断距大于200米。

依据矸峰砂岩(p2sh)直接与F石盒子组(plx)接触,确定
为正断层。

该断层大致位于井田南界,对本矿影响较小。

2、F2逆断层:走向315°,倾角北东,倾角70°左右,水平推移较大。

主要依据两侧依据两侧产状不同及新老地层接触等。

西黄道井口报告将此断层划为正断层,根据西黄道一矿、永盛煤矿及顺利矿立井资料,改划为逆断层为宜。

该断层位于井田北部边界附近,错断煤层,并形成地下水流以通道。

西黄道井田报告指出的这些断层,特别是分枝断层依据并不充分,可能尚未被发现的分枝断层,有特以后边采边探中验证。

6、水文地质
(1)、含水层
寒武系的白云质灰岩溶裂隙含水层
为了二1煤层底部的间接充水含水层,岩溶发育程度较差,距离主采煤层远(大于70M),一般不会对矿井产生产生威胁,除非有大型的导水断层存在(从已有的开采经验看,目前还没有发现此类导水断层存在,或因目前的矿井开采程度较低,对底下水的疏降水平还不高,即使有此类导水断层存在也没有发现)。

石岩系太原群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为了二1煤底部的重要冲水水源,可分为上部岩段暨直接冲水含水层(L7~~L11),下部灰岩段暨间接充水含水层(L1~~L4)。

总共含灰岩7~~11层,其顶部的主要含水层(L8灰岩),厚度一般在8~~10m,裂隙发育,含水丰富,距离二1煤10~~35m,静止水位高出主采煤层37.92m(根据6051钻孔资料),是开采过程
中的主要出水水源。

二煤段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
该煤段的直接充水含水层为大钻砂岩、厚度在4~~17m之间平均厚度11m;间接充水含水层为想炭灰砂岩,厚度在1~~15m 之间,平均厚度8.6m.
(2)、隔水层
太原群底部铝土泥岩隔水层
此铝土泥岩塑性好、层位稳定、分布广,隔水性强。

在煤层开采过程中起到阻隔寒武系的灰岩与太原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的作用。

太原群中部沙质泥岩隔水层
它处于L4~~L6灰岩之间,岩性为沙质泥岩,泥岩和薄层灰岩,厚度变化大,两级值8~~30m,平均厚度18m。

一般情况下可起到阻隔太原群上下灰岩段之岩溶裂隙含水层水力联系的作用。

但受断层和高压水头的影响,常常可以发生越流补给上部灰岩段之地下水,因此,其阻水作用不如底部铝土泥岩隔水层。

太原群顶部隔水层
在太原群顶第一层灰岩与二1煤层之间,,赋存有泥岩、沙质泥岩、粉砂岩和砂岩,沉积不稳定,岩性和厚度变化大,厚度3~~13m,很难阻隔太原群灰岩岩溶裂隙水突矿井。

(3)、断层到水层
矿井所处部位受断层破坏相当严重,自开矿以来害怕灰岩岩溶
裂隙水突入矿井,因此,没有一个矿井敢主动进行探放水,致使该区段的地下水位仍然高出主采煤层15~~25m,即比原始静止水位的下降幅度仅20m左右,因此,不易反映其导水性能;另外,该区也没有水位观测孔,也是不能判别其是否具有导水性的重要因素,然而,不管怎样,从矿井所处的区域构造体系和位置而言,根据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来分析,内次一级的褶曲核部及近东西向核北西~~南东向的小断裂,都具有张性张扭性,都是可能的导水构造,是今后开采二煤组应十分关注的部位。

(4)、地下水动态变化状况
因该区没有建立地下水动态观测网,现有的矿井排水记录又不系统,准确的动态类型划分很难,只能由雨季和旱季的矿井涌出量来判别,该矿雨季最大涌出量150t/h,正常涌出量也小(即50t/h),受大气降水的影响变化,但是部很明显。

究其原因,主要是(1)地面排水条件好,而如渗条件差,因此,矿井涌水量的变化幅度较小。

(2)太原群上下灰岩段及于寒武系灰岩之间的各个岩溶裂隙含水层联系较差1、寒武系上统山组含水层:
岩性以白云质灰岩为主,厚度约100米,为岩溶裂隙承压水,岩溶发育,水头高、水量丰富,含水层组顶板距二1煤层约75米,为二1煤层间接充水含水层,虽然有本溪组铝工质泥岩阻隔,因有断裂构造存在,二1煤层可与该含水层发生水力联系,对开采产生一定的影响。

2、太原组含水层(C3b)
含水层L1~L11十一层薄层状石灰岩和中粗粒砂岩组成,裂隙溶洞较为发育,为岩溶裂承压水,水压高而富水量大,含水层上距二1煤层平均厚度8m左右,是二1煤层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层,二1煤底板为砂质泥岩,由于构造影响,裂隙发育,隔水性降低。

一般不能有效隔离地下水上涌,局部可能造成底板地鼓突水发生,以防断层导水。

7、煤层及特征
①本矿准采煤层上石炭系山西组二煤组二1煤层。

二煤级另本煤层二2煤不可采。

井田范围内二1内煤层走向为171°,向西南倾斜,倾角16°左右。

煤层埋深:190-260米,赋存标高+130-20米。

二1煤层结构简单一般为单层,个别地段出现一层夹矸。

二1煤层呈厚层状,层位稳定,对比可靠,均连续可采,煤原变化大,呈现不明显的膨缩变化,从三西煤巷揭露看,煤厚3-16米之间,本矿处于厚煤带部位,煤厚3.2-6.3米。

二1煤与三9煤层之间距140米左右(据605线剖面),二1煤与石灰系太原组系岩层间距6.84米(据601孔)。

二1煤与三9煤层之间距140米左右(据605线剖面),二1煤与石灰系太原组系岩层间距6.84米(据601孔)。

二1煤多为粉末状,条带状亮煤,中低灰份、低硫、高发热量,可用于炼焦配煤,工业及民用煤。

②本矿瓦斯相对涌出量1.08m3/t;绝对涌出量0.08m3/min。

二氧化碳相对涌出量1.78m3/t,绝对涌出量为0.243/min。

属低瓦斯矿井。

③煤尘爆炸试验报告火焰长度50mm,属煤尘爆炸危险煤层。

④本矿二1煤层自燃倾向等级鉴定为Ⅱ类属自然型建矿以来及临近矿井无发生过自然现象。

但今后还要加强煤层自然的防范的工作。

8、本矿正常涌水量80m3/h最大涌水量150m3/h,排水系统主水仓采用二台MD155-67X5和一台D85—45X7。

两趟排水管由主井至平地。

矿井主、付水仓容量约1700m3,能够满足规程要求。

9、本矿供电量采黄高、黄工两趟10KV高压输送,备用150kw 机组三台,保证矿井供电安全可靠。

10、可能发生各种事故的条件、原因和地点:
(1)瓦斯:指有害气体的兑称,其中主要有沼气。

(CH4)二氧化碳。

甲烷是无色、无味、无嗅的气味,沼气与空气比例混合后具有可燃性和爆炸性。

CH4的浓度在5-16%时具有爆炸性,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气体稍带酸带酸性与酸气,有毒的但毒性不强,比空气的密度稍大,常聚集在巷道的下部,在通风不良的倾斜巷道中,常常聚集有在量的二氧化碳,对人体有致命危险,在氧气不完全燃烧时产生有毒的一氧化碳。

(2)煤尘:指在采掘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直径小于1纳米(nm)的煤尘。

游离状态,遇到一定的温度热时发生燃烧,煤尘具有煤炸
性,爆炸界限(浓度)为45g/米-2000g/立方米,传播爆炸和参与爆炸,也是造成职工职业病、煤肺病等的有害物质。

(3)水灾:煤矿生产建设中发生水灾与附近在有关。

夏季多雨季节,地表水为井巷的直接充水源。

煤层接近含水层及溶洞水,老空水及断层含水就会发生透水事故。

(4)井下火灾:可分为内因火灾和外因火灾。

内因火灾是煤碳及其它可燃物质自身受到化学和物理作用而发生的火灾,大部分发生在煤矿井下采空区,煤矿冒顶和受压出现裂隙或破碎的煤柱内。

促进内因火灾和主要因素有:①煤层具有自然倾向性:②采用有宜的开拓方式和采煤方法;③采用不良的通风方式和管理混乱等。

外因火灾指某种外来高温引起可燃物质而造成的火灾。

煤矿井下使用照火明电(如电焊作业)电器设备失爆,井下吸烟、机械摩擦、设备安装或运转不良,放炮都可能导致火灾,引进瓦斯和煤尘爆炸。

(5)冒顶或片帮:主要指采煤工作面或掘进工作面和井巷,因受矿山压力活动的影响,煤层顶板或煤壁在支护条件不可靠的情况下,发生下落或片帮。

当发生采煤工作面来压,支护质量不合适顶板来压,压垮工作面或大面积冒顶,在掘进工作面空顶作业,也易发生冒顶和片帮。

第三章:灾害预防
第一节:通风管理
(一)通风系统
1、矿井必须有完整独立通风系统,井下有分区通风系统,
通风设备齐全,主扇FBCZ-4N O14型45KW×2对旋轴流抽出式通风,做到一备一用,保证正常运转,每天24小时专人值班人员必须经培训合格持证上岗。

2、通风系统力求简单、合理,保证矿井有效风量,减少外部及内部漏风率,满足井下各工作地点风量需要,并做到合理通风、合理分配风量,严禁矿井主扇时开时停和自然通风现象的发生。

3、矿井通风的任务
①对井下所有工作地点供给足够的新鲜空气。

②冲淡、稀释并排出井下有害气体和矿尘。

③创造良好的气候条件,保证职工健康,提高生产率。

4、选择合理的矿井供风量和负压值,保证矿井正常通风。

5、主扇房各种记录、制度、图纸资料及防护用品齐全。

〈二〉通风构筑物设立管理
6、风门设立及管理
总回风井至二东一副井联络巷设立4道风门,2道正向风,2道反向风门,间距为6米,须实行联锁。

井底变电所、泵房各设调节风窗1组,每组2道,风门设专人巡回看护,减少漏风率。

风门必须安装停、开监控传感器。

7、风桥:运输巷沿二西巷下一道风桥,三东、四东为绕道风格,按正常巷道管理即可。

8、密闭(挡风墙):无用巷道及时打上永性密闭,防止漏风,
密闭标准按有关规定执行。

临时密闭必须揭示警标,写上“无风、严禁进入’’等字样。

9、测风站;主井运输巷、102回风巷、副井以总回巷各设一处测风站,测风站长度不能小于4m,用不燃性材料支护,不能漏风,前后10m内不能拐弯巷道、巷口交岔等,坚持每10天测一次风。

测风站必须安装风速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以及瓦斯传感器,做到监控到位。

测风站断面,风速、风量、瓦斯、温度等内容应及时填写。

各进、回风巷风速必须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三>反风
10、矿井每年必须进行一次反风演习,有矿领导亲自参加,参加学习前必须制定功实可行的反风学习计划及安全措施,并组织参演人员学习计划及安全措施。

11、反风采用风机反转方式进行反风,根据风机性能测定,风机能在10分钟内改变风流方向,且有效风量达到正常风量的60%。

12、反风时,风门设专人看管,关闭反向风门,打开正向风门。

13、反风工作关系矿井安全,必须慎之又慎,只有反风演习及井下抢救瓦斯、煤尘火灾事帮故时执行,万不得已才能使用,但必须经过矿领导研究决定,制定严格的反风机计划及反风措施,安全技术可靠,方准执行。

〈四〉通风巷道的维护及要求
14、维修队负责对通风巷道的管理、看护维修,保证巷道断面,减小通风受阻,避免拐死弯和直角巷道。

对巷道内的断梁折柱及时
更换,杂物及时清理,对巷道中高断面不够及时拉茬,防止主要进回风巷风流短路和塌方绝路。

15、采掘工作面尽量不留盲巷,并及时回撤,采取永久密闭或临时密闭,防止瓦斯聚积,并揭示警标,防止人员进入。

16、采掘工作面每人每分钟不能少于4m3新鲜风流,采面实际需风量必须经过计算,取最大值。

17、采掘工作面必须安装局扇供风,专人管理,保证正常运转,且有使有备。

〈五〉局扇管理
18、掘进工作面必须安装局扇供风,专人管理,保证正常运转,且有使有备。

19、局扇和启动开关必须安装在风流中,距回风巷口不少于10m,风机风量150-320m3/min之间,且吸风量不能大于该巷全风压风量,防止循环风的产生。

20、局扇及启动安装置必须上架,高度不小于0.3m,必须有接地保护,必须安装风电闭锁及瓦斯电闭锁。

以及风机停、开监控传感器。

21、风筒必须使用抗静电、阻燃及反压边风筒,直径400mm 以上。

22、护风人员要认真负责,做到吊挂一致,拐弯平缓,逢环必挂,接头严密,且使用反压边,不能反接、花接,风筒破损及时修补或更换,风筒出风口距工作面不能大于5m,保证有效风量。

23、严禁私自停、开风机,停工不停风,因停电检修停风,必须撤出所有人员。

超过24小时不工作要打上临时密闭,揭示警标,写上“无风严禁进入”等字样。

恢复通风前必须检查瓦斯浓度,只有瓦斯浓度在1.0%以下时,方可人工复电送风,送风时严禁一风吹。

如瓦斯超限必须按照《规程》规定、采取措施进行排放。

启动局扇前必须首先检查风机及启动装置前后20m内的瓦斯浓度,当CH4和CO2浓度超过0.5%时,严禁送风送电,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24、巷道贯通前必须由安检、通风部门提前做好调整风路的准备,防止风流短路。

25、严禁无风、微风、瓦斯超限作业,严禁超通风能力生产。

严禁使用扩散风、循环风、下行风。

串联通风只准一次,且必须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并制定安全技术措施。

第二节:防瓦斯
(一)加强通风,防止瓦斯聚积
26、合理分配各用风地点风量,保证各工作地点有中够的新鲜风流将瓦斯稀释、冲淡、安全排出。

特别是采面上隅角,独头上山、采空区、盲巷及顶板冒顶区空间积存瓦斯,要引起安全管理人员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27、采煤工作面上隅角、采空区的与斯可采用风障法、尾巷法、安装局扇排出瓦斯。

采煤工作面要及时放顶或用充填采空区,减少瓦斯积聚空间,使之失去积聚条件。

28、顶板冒落区空间大于0.5m3,瓦斯浓度大于2%时,可用导管法、挡板法、充填法处理冒落区的瓦斯,使这不能积聚。

29、独头巷道或通风不良巷道加强通风,防止瓦斯积聚。

30、采掘工作应尽量不留言巷并及时回撤,掘时巷道临时停工,不准停风,一时回撤不了的及时打密闭。

(二)巡回检查防止瓦斯超限
31、本矿已安装瓦斯监测探头10套使用便携报警器30台,光学瓦斯坚定器12台,仪器要按规定时校验,全面实行安全监控。

32、每班设2名专职瓦斯检查员,瓦检员及安全员必须经县级以上培训门培训,并持证上岗。

瓦检员必须熟悉各种仪器和性能和操作方法,做好检测检查工作。

33、我矿属低瓦斯矿井,但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按高瓦斯矿井进行管理,对各工作地点每班检查不能少于3次,对于无人工作地点或机电硐室每班检查一次,对瓦斯异常工作地点跟踪检测、重点检查,并报告矿领导,严禁空班漏检。

瓦斯检查必须做到“牌板、记录、手册”、“光学、便携、监控”三检测、三对照,发现问题立即处理和上报。

34、采掘工作面瓦斯浓度达到1.0%,必须停止打钻,查明原因,进行处理;瓦斯达到1.5%停电撤人,并及时报告调度室和矿长,查明原因,制定措施,进行处理。

矿井总回风巷或一翼回风巷中CH4和CO2超过0.75%必须查明原因进行处理。

采区回风巷、采掘工作面回风巷CH4浓度超过1%,CO2浓度超过1.5%,必须
停止工作,撤出人员,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对因瓦斯超限被切断电源的设备(除局扇外),必须在CH4降到1.0%以下时,方可人工送电启动。

停风区CH4和CO2超过3.0%时,必须制定安全排放措施,报矿长技术负责人批准进行排放。

如在24小时内不能排放的,必须封闭停风区。

35、在排放过程中,排出的CH4、CO2与全风压处的混合风流都不能超过1.0%,且采区回风系统内必须停电撤人,并设立警戒,揭示警标,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36、排放采用“T”型法或“挡板法”、“扎绳法”、断开风筒接头、改变接头对和空隙大小等调节送入风量,并限制和控制排风流中的CH4浓度。

必须时请救护队排放、排放完毕向调度室和矿长汇报,CH4等有害气体浓度符合《规程》要求时,方可正常送风并人工送电。

37、排放瓦斯必须在回风流与新鲜风流交汇处悬挂瓦斯传感器和便携自动报警仪。

38、瓦检员在检查CH4后,要认真及时填写CH4板牌和手册,检查结果向现场作业人员交待清楚,下班后班报表及时上交调度室和安检科。

39、调度室与安检科及时上报表,供矿长和技术负责人及时签阅瓦斯报表。

矿长根据瓦斯变化情况及时制定排出瓦斯隐患的安全技术措施,并监督实施。

40、确保瓦斯监控系统正常运行,完善瓦斯报警处理制,监控
系统值班人员发现瓦斯超限报警或瓦斯浓度突然增高,要立即报告调度室和有关领导,查明原因,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瓦斯超限要按事故进行追查处理。

41、认真执行:“一抱三检”和“三人联锁”制度,未经检查或CH4异常严禁放炮。

42、接近老空、老巷、地持构造、探放水打钻、顶钻、CH4变化异常,忽高忽低,或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都要要立即停止工作,并向领导报告,查明原因,进行处理,必在时撤出所有人员到安全地点。

(三)杜绝火源,防止瓦斯爆炸
43、井口房附近20m内严禁烟火、严禁明火、明电照明和取暖。

44、入井人员严禁携带烟火和点火物品,不准穿化纤衣服,必须佩带自救器。

45、严禁在井下拆开、撞击、敲打矿灯,防止产生火花。

46、井下电器、电缆严格按行业技术标准执行,电器设备必须采用矿用安全型。

没取得“三证一标志”设备严禁入井,严禁失爆设备入井。

47、井下电器设备及供电必须做到“三无、四有、两齐、三全、三坚持”,使用三大保护。

48、严禁带电检修,带电搬迁电器设备和电缆。

并定期检查和保养,防止失爆和老化。

49、所有电缆必须阻燃,设备和电缆使用前必须正确选型,防止短路、过流、超负荷造成击穿和烧毁设备,电缆必须按规定高度和间距悬挂,高、低压电缆严禁混挂,设备集中管理,责任到人。

严禁撞击、挤压、硬拉、水淋电缆。

50、井下机电铜室要采取不然性材料支护,用过的棉纱、布头要装入带盖的铁桶内,严禁乱扔乱放,定期清理到地面。

51、机电铜室及机电设备集中点必须有足够的灭火器、灭火砂及灭火工具。

机电设备着火灭火时,首先要切断电源,在未切断电源前,只准用不导电材料进行灭火。

52、机械设备要运行良好,严禁带“病”运行。

防止摩擦起火。

53、井口和井下严禁从事电焊、气焊作业。

确须进行作业的,必须制定安全措施,并严格执行。

54、放炮作业必须使用矿用防爆型放炮器。

严禁其他电源引爆。

必须使用炮泥和水泡泥,严禁放鸣炮、糊炮、空心炮,未经“一炮三检”或瓦斯异常严禁放炮。

55、加强通风,避免铁器、岩石撞击产生火花。

第三节:防尘
56、加强粉尘防治,制定综合防尘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

57、每周至少检查一次隔爆设施的安全地点、数量、水量及安装质量时否符合要求。

58、矿成立由矿长任组长的防尘领导小组,成员有总工程师、各位副矿长和有关业务部门负责人,认真贯彻执行《规程》规定及
上级有关指令、指示、结合我矿实际情况,及时解决防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59、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及时购进防尘物资,及喷雾洒水装置,安装到位,能正常使用。

60、机电队负责防尘工作,定期洒水降尘等。

通风队负责隔爆设施的安设与维修。

61、采面设计中要有完善可靠的防尘系统,开工时必须按设计要求配备齐全,否则不准开工。

62、要坚持做好煤体注水工作,减少采、掘工作面煤尘浓度,提高能见度,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63、完善洒水管路系统,做到有巷就有管,有管就有水,按质量标准规定设置三通与阀门。

64、各巷道按规定定期冲尘,保证巷道煤尘不超限。

65、主要进、回风巷,井下运输大巷,车场安装喷雾洒水及净化水幕装置。

雾化要好,能封闭巷道全断面,并能正常使用。

66、各转(装)载点都要设喷头,做好开机出煤及时洒水降尘。

67、严格按规定执行湿式打眼,装药一律使用水炮泥,放炮前后必须坚持洒水防尘。

68、各煤仓都应保持一定的存煤,严禁放空,溜煤眼不得兼作风眼使用。

69、各煤仓都应保持一定的存煤,严禁放空,溜煤眼不得兼作风眼。

70、保证进、回风巷有效断面,合理分配风量,各巷道风速要符合《规程》规定。

71、凡入井人员一律佩戴防尘口罩,搞好个体防护工作,减少职业病发生。

72、提高各单位职工对煤尘危害的认识,自觉爱护防尘设施。

第四节:防灭火
73、矿成立防火领导小组,每季度对全矿的防火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发现隐患要及时进行处理。

74、建立地面消防灭火系统,平地设置一个容量不小于200m3的消防水池,供矿井消防灭火使用。

75、配备两台水泵及200mm水管,并保证完好,随时能投入使用,固定场所如井口、坑木场架设固定钢管,阀门齐全。

地面建立消防器材库,保证危急之需。

76、主、付井口、充灯房、主扇房、变电站、绞车房、仓库、监控及坑木场必须配备不少于两台干粉灭器和一定娄量的灭火砂、锨、桶等防火物品。

77、办公室、住室等场所要严格火源管理,并防止电器、电线老化着火。

78、防止烟火入井,严禁携带点火物品入井,井口20m范围内严禁烟火,严禁明火、明电、照明取暖。

79、严禁在井口附近20m内进行电焊、气焊作业,确需作业时,必须制定严格的安全措施,经矿长批准后,方可执行,但必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