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降逆方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3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疏肝降逆方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3例
李林;田秀峰;商娟娟
【摘要】目的观察疏肝降逆方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与Hp关系。
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疏肝降逆方口服,对照组予多潘立酮、雷贝拉唑口服,疗程4周。
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Hp清除率亦高于对照组。
结论疏肝降逆方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安全有效。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
【年(卷),期】2011(020)007
【总页数】1页(P1149-1149)
【关键词】胆汁反流性胃炎;疏肝降逆方;幽门螺杆菌
【作者】李林;田秀峰;商娟娟
【作者单位】安徽省中医院,安徽合肥230031;安徽省中医院,安徽合肥230031;安徽省中医院,安徽合肥23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3.3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是慢性胃炎一种特殊类型。
主要是由于幽门功能紊乱或胃及十二指肠手术后,胆汁和碱性肠液反流入胃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糜烂甚至溃疡的疾病。
目前尚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
笔者采用疏肝降逆方治疗本病,并与雷贝拉唑、多潘立酮对照。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本院2008-2010消化内科门诊患者86例,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1],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
究指导原则》[2]。
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43例,男性20例,女性
23例;年龄25~65岁,中位年龄42岁;病程6个月至10年。
对照组43例,
男性19例,女性24例;年龄26~64岁,中位年龄41岁;病程6个月至8年。
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予疏肝降逆方:红豆蔻10g,炒黄连3g,蒲公英 20g,柴胡
9g,法半夏 10g,枳壳 15g,炒白术 10g,茯苓 15g,陈皮10g,竹茹 10g,白及 12g,代赭石 15g,厚朴花 10g。
每日 1 剂,水煎取汁分2次早晚饭后温服。
对照组予雷贝拉唑20mg,每日1次空腹服;多潘立酮10mg,每日3次饭前口服。
两组均以4周为1疗程。
1.3 观察方法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改变情况,治疗前后各作1次胃镜
检查,各行1次14C-尿素呼气试验或快速尿素酶法以检测幽门螺杆菌(Hp)。
1.4 疗效标准[2]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复查胆汁反流消失,胃黏膜组织学改
变明显好转或正常。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胆汁反流较前明显减少,黏膜组织改变较前明显好转。
有效:临床症状改善,胃镜复查胆汁反流减少,黏膜组织改变减轻或无变化。
无效:症状和胃镜复查无改变或加重。
1.5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
采用χ2检验及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下同。
组别 n 治愈显
效有效无效总有效(%)治疗组 43 17 11 12 3 40(93.02)△对照组 43 9 10
15 9 34(79.07)△
2.2 两组治疗前后Hp感染情况见表2。
治疗组Hp清除率较对照组高(P<
0.05)。
3 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又称碱性反流性胃炎,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破坏胃黏膜屏障,造成胃黏膜损伤。
西医治疗主要以促胃动力药或制酸药物及保护胃黏膜药物等,虽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症状,但效果不理想,且停药后易反复。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p感染情况 n(%)组别 n 治疗前(感染率)治疗后(清除率)治疗组 43 12(27.91) 8(66.67)△对照组 43 11(25.58) 4(36.36)△中医学认为胆汁反流性胃炎多属“胃痛”、“痞满”、“呕吐”等范畴。
病机关键肝胃不和,气机逆乱,胃失和降;病位在胃,与肝胆脾密切相关。
脾胃的气机升降有赖于肝胆疏泄功能,肝气不舒,疏泄失常,气机逆乱,脾胃升降失司,胆汁不能随胃气下降而上逆于胃。
《灵枢·四时气》云“邪在胆,逆在胃,胆汁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吐”。
明确指出胆胃在病理上的关系。
疏肝降逆方以疏肝利胆、降逆和胃为治疗大法。
方中红豆蔻辛温,李东垣脾胃药中常用之,亦取其辛热芳香,醒脾温肺散寒燥湿消食之功尔,与黄连相配治疗肝胃失调,共奏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止呕止痛之效;柴胡疏肝解郁利胆;法半夏、陈皮、厚朴花、枳壳行气和胃降逆利胆,促进胃肠蠕动,与柴胡配一升一降共同调畅中焦运化之气机;茯苓、白术调补脾胃促进胃排空;蒲公英清热解毒健胃,与黄连配合清除Hp;竹茹清热化湿、除烦止呕;代赭石重镇平肝降逆,配合白及抑制胆汁,保护胃黏膜。
诸药苦辛结合,寒热互佐,升降并调,从而调整幽门功能。
胆汁反流性胃炎与Hp关系,目前尚有争议。
王伯军[3]认为Hp感染是不明原因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Hp 感染减少了胃黏膜的生长抑素生成细胞,增加了胃泌素的释放,从而影响胃窦部和十二指肠动力,引起胆汁反流。
Manifold等[4]对胆汁反流性胃炎伴Hp感染患者
的研究表明,根除HP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比较,患者胆汁反流呈无明显差异,说明HP感染不影响十二指肠胃反流量[4]。
本观察表明,疏肝降逆方是治疗胆汁
反流性胃炎有效方剂,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5-12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
版社,2002:127-128.
[3]王伯军.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分析与幽门螺杆菌关系[J].中华消化杂志,2004,24(5):298.
[4]Manifold DK,Anggiansah A,Rowe I,et al,.Gastro-esophageal reflux and duodenogastric reflux before and after eradication in Helicobacter pylorigastritis[J].Eur JGastrocntcrolHepatol,2001,13(5):535-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