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人教版高中生物《神经系统与疾病》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在人教版高中生物《神经系统与疾病》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徐雪梅甘小洪
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8年第07期
摘要:本文结合新版高中生物课标中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充分挖掘《神经系统与疾病》模块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教学中培育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同时,融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以正确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关键词:生物学核心素养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7-0077-02
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中生将采用《2017年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版),新课标中的基本理念即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1]。
核心素养从最开始的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的编制,再到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经历了从上到下逐步细化的发展过程[2]。
在生物学科领域,主要是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顾书德谈“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3],顾赟珺提出了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4]等,而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在学生心理健康培育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
本文旨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围绕教师如何在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同时,融入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使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学习成果。
1 《2017年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版)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范畴
2003年出版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主要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5]。
而《2017年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版)则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即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
这就要求在生物学教学中全面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以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品质。
(1)2017年新课标的性质中明确: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2017年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中明确:倡导在本课程学业评价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改进学习方式,促进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形成。
(3)2017年新课标的课程目标中明确: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生物学科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社会发展、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学生在面对外界的挑战时,愿意承担抵制毒品和不良生活习惯等社会责任,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打下认识和实践的基础。
(4)2017年新课标的教学与评价建议中明确: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善于识别伪科学和迷信;在学业评价中应遵循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可以看出教学已经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应更关注学生健全心理品质的形成。
2 人教版高中生物《神经系统与疾病》模块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本模块的内容着重于介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和预防。
科学地介绍了神经系统的作用,导致神经系统疾病的因素;对近年来神经系统方面疾病的统计分析,客观分析其成因,将神经病与精神病进行区别与联系;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方面,则进一步介绍滥用药品(包括毒品)可能导致人对药物上瘾,成为慢性、复发性的强迫行为,继而对神经系统造成伤害。
此时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认识并意识到“药物成瘾”不仅仅是生物学问题,更是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而及时教育学生注意心理健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预防精神类疾病的发生。
由此可以看出,心理健康问题追根究底还是身体方面的原因,这就与生物学之间构建了桥梁,从科学的角度理性解释了心理疾病的原因,也让学生对心理疾病有了正确的认识。
3 《神经系统与疾病》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3.1 教育性原则
不管是生物学教学还是心理健康课教育,都必须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上。
教师在进行本模块教学时,万不可将学生看成是“病人”,而应是受教育的角色,客观地评价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
如在介绍滥用药品(包括毒品)等对神经系统产生的严重危害时,可融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理念,教育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拒绝滥用药品,包括心理药物。
3.2 全体性原则
教师在生物学教学中融入健康教育时,应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
例如,可将艾滋病做成专题教学,全面向学生普及有关艾滋病的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人群等。
即便是个别真的有心理疾病的学生,也不会因教师的特殊对待而感到自卑或羞耻,而是融入集体,潜移默化且循序渐进的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恢复心理健康。
3.3 差异性原则
虽然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时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但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因材施教,充分运用教育机智,正确地引导学生。
3.4 整合性原则
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找到适宜的切入点,不可唐突地使用。
例如在分析导致神经系统疾病的因素时,就可让学生共同讨论如何避免致病因素,教师再加以引导鼓励。
3.5 保密性原则
保密性原则是心理健康教育原则最为重要的原则,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并且与学生相互建立信任的基础。
例如在对近年来神经系统方面疾病的统计分析,将神经病与精神病进行区别与联系时,切不可以学生或是身边的人来举例说明,此时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就不只是一名生物教师,更是一名心理咨询师。
在对待学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时的首要原则就是保密。
不可将学生的心理情况随意透露给他人,如果有必要时也必须经得当事人的同意。
4 《神经系统与疾病》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4.1 学校层面
首先,学校应鼓励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加对心理健康教育经费、设施、时间等的投入。
其次,学校可请心理咨询师对学科教师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培训,如在本模块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授课时,教师应先咨询心理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展开心理健康教育,以使学生得到专业化的帮助。
4.2 家庭层面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父母应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动态,若孩子在生活中表现异常或是生活方式上有不良习惯,应及时告知学校老师寻求帮助,并配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形成教育合力。
4.3 教师层面
首先,生物教师应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将其归纳整理成档案资料,以便教学工作的开展。
例如,除了《神经系统与疾病》模块,在其他模块,如《细胞的生命历程》模块中,学生通过对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的学习,能够感知到生命的伟大、人生的价值,从而增强抗挫折、抗压力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等。
其次,教学内容中如有必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时,教研组应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共同制定教学设计,使教学中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6]。
例如,在讲免疫调节时,会涉及到讲解艾滋病的病因是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体,从
而破坏了人体的免疫系统。
而此时教师对艾滋病的相关知识讲解是点到为止,为后续的艾滋病的专题教学作铺垫,还是顺理成章将艾滋病普及呢?则需要集全体教研组教师的智慧,探讨出最为适宜的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 刘恩山,刘晟.核心素养作引领注重实践少而精—《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思路与特色[J].生物学通报,2017,52(08):8-11.
[2] 孙思雨.国内关于核心素养研究的文献综述[J].基础教育研究,2016(17):14-16+20.
[3] 顾书德.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考试周刊,2009(43):181-182.
[4] 顾赟珺.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5(32):62.
[5] 刘恩山,汪忠主编.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6]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徐雪梅(1996-),女,四川宜宾人,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生物)。
通讯作者:甘小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