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丰,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
黔无驴,有好①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②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柳宗元《黔之驴》)【注】①好:喜欢。
②慭慭:小心谨慎。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阅十余岁________
②棹数小舟________
③庞然大物也________
④尽其肉,乃去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然则天下之事慭慭然,莫相知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C.有好事者船载以入以为顺流下矣
D.当求之于上流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②驴不胜怒,蹄之。
(4)【甲】【乙】两文讲了一个相同的道理,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答案】(1)经过,经历;划(船);巨大的样子;离开
(2)D
(3)①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②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4)【甲】文说明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片面认识事物,要实事求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乙】文从老虎的角度,说明了面对突如其来的敌人不能贸然斗争,要深入调查,掌握敌人的详细资料后再攻其要害,方能胜券在握。
二者联系起来看,揭示了遇到事情不能主观臆断,要深入调查,实事求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解析】【分析】(1)“阅”是古今异义词,理解为“经过,经历”;“去”也是古今异义词,理解为“离开”。
(2)A项,然:第一个解释为“这样”,第二个是形容词后缀,可解释为“……的样子”。
B 项,为:第一个是介词,解释为“被”;第二个是动词,解释为“当作,作为”。
C项,以:第一个相当于“而”,连接状语和谓语,表修饰关系;第二个是动词,解释为“认为”。
D项,之:两个都是代词。
故选D。
(3)①句中“颠”意思是“颠倒,错乱”;②句中的“不胜”意思是“禁不住”。
(4)《河中石兽》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庙里的和尚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学者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也不正确;老河兵因为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河流的水、石、泥沙等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
文章结尾“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一句揭示了主旨: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黔之驴》中写虎的笔墨非常多,从开始的畏驴,到中间的察驴,再到最后的吃驴,说明了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质,认真对付,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所以两文所讲道理都有共同点,都启示人们遇到事情不能主观臆断,要全面深入调查,弄清事物的本质。
故答案为:⑴经过,经历;划(船);巨大的样子;离开;
⑵ D;
⑶①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②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⑷【甲】文说明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片面认识事物,要实事求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乙】文从老虎的角度,说明了面对突如其来的敌人不能贸然斗争,要深入调查,掌握敌人的详细资料后再攻其要害,方能胜券在握。
二者联系起来看,揭示了遇到事情不能主观臆断,要深入调查,实事求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这类词;
⑶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⑷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附参考译文】
【甲】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
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
寺僧
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
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
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乙】黔地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了一头去。
驴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
老虎看到驴是个庞然大物,以为它是什么神物,躲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渐渐小心地出来接近它,惊恐疑惑,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十分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要咬自己,非常害怕。
但是来来回回地观察驴,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老虎渐渐地熟悉了驴的叫声,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但始终不与它搏斗。
渐渐地靠近驴子,态度越来越轻侮,碰倚靠撞冒犯它。
驴非常生气,用蹄子踢老虎。
老虎于是很高兴,心里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技艺仅仅只是这样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吼了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2.课外阅读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当时流辈皆讥笑之。
丞相自若也。
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
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并不自识。
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
(注释)①流辈:人们。
②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索笔疾书________ ②丞相熟视久之________
(2)文中画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
(3)下列对于短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短文告诉我们做错事情不能责怪别人,要检点自己。
B.这篇短文告诉我们有了错误应及时改正。
C.这篇短文告诉我们张丞相的草书写得很好是草书大王。
D.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书写应该认真,不要给自己和别人制造不必要的麻烦。
【答案】(1)快;仔细、认真
(2)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
(3)C
【解析】【分析】(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疾”是“快”;“熟”是古今异义词,“熟”的意思。
(2)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的意思是:(他)让侄儿把诗句抄录下来。
(侄儿抄到)笔画怪异的地方,感到迷惑不解便停下笔来,拿着纸问(张丞相)。
据此正确的句读是: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丞相熟视久之,并不自识”来看,张丞相连自己写的草书都认不出来了,可见其毫无章法可言,自然C项中所说“张丞相的草书写得很好”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选C.
故答案为:⑴快;仔细、认真;
⑵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
⑶C。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
本题考查句子停顿。
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
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即可。
【参考译文】
张丞相喜欢书写草书(草体字),但不是很擅长。
爱好草书的一批人都讥笑(嘲讽)他,他却不以为然。
一次,(他)偶然想到佳句,赶忙索要笔墨奋笔疾书,龙飞凤舞写了一纸。
他让侄儿把诗句抄录下来。
侄儿抄到笔画怪异的地方,感到迷惑不解,便停下笔来,拿着纸问张丞相:"这是什么字呢?"张丞相仔细辨认了很久,也没认出来自己写的是什么字,于是就责骂侄儿说:"你为什么不早一点儿问我,以至于我也忘了写的是什么了。
"
3.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乙)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
欲闻所戚戚,感激强其颜。
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
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
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
老父旧羸①病,何以强自扶。
木兰代父去,秣②马备戎行。
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
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③。
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
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
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
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
木兰能承父母颜,却卸巾韝④理丝簧。
昔为烈士雄,今为娇子容。
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
门前旧军都,十年共崎岖,本结兄弟交,死战誓不渝。
今也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
惊愕不敢前,叹重徒嘻吁。
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
忠孝两不渝⑤,千古之名焉可灭!
(注)①羸(léi):瘦弱。
②秣(mò):喂养。
③干将:代指宝剑。
④韝(gōu):革制臂套。
射箭、架鹰时,用以束衣袖。
⑤渝:改变,变更。
(1)解释下列句中横线的词。
①朔气传金柝________ ②赏赐百千强________
③欲闻所戚戚________ ④易却纨绮裳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②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3)请分别写出甲文和乙文中概括木兰从出征到凯旋全过程的诗句。
甲文:________
乙文:________
(4)甲、乙两文对木兰的征战生活都写得十分简略,为什么?
(5)说说两文塑造了木兰怎样的形象。
【答案】(1)北方;有余;听到,听见;更换
(2)①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些得胜而归。
②忠孝两全,千古的英名哪里能够泯灭?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
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
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
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
(4)因为这两首诗的重点不在写战争过程,所以略写。
(5)孝顺、忠贞、坚毅、勇敢、热爱和平的巾帼英雄形象。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强”:有余。
“易”:更换。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闻”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听到”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壮士”:将士。
“渝”:改变。
“焉”:怎么,哪里。
还有“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互文见义句的翻译。
(3)考查对分别写出木兰从出征到凯旋全过程的诗句的提取能力。
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
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如甲文可提取“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作为答案。
乙文可提取“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
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
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
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作为答案。
(4)考查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因为这两首诗的重点不在写战争过程,更重要的是要突出木兰的深明大义。
还有可以多方面地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动人。
所以战争过程要略写。
(5)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
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
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
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
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所以可归纳为:勇于担当重任,不慕高官厚禄,报效祖国,英勇善战,热爱和平,孝敬父母,机智聪慧的特点。
故答案为:⑴北方;有余;听到,听见;更换;
⑵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些得胜而归;②忠孝两全,千古的英名哪里能够泯灭?
⑶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
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
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
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
⑷因为这两首诗的重点不在写战争过程,所以略写;
⑸孝顺、忠贞、坚毅、勇敢、热爱和平的巾帼英雄形象。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本题考查了学生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记忆性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近能背诵,还要能默写,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学生答题时要正确理解句意,边诵边写,规范书写,认真检查,力求不出错字;
⑷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时,需要在通晓全文大意,根据文章中心来解答;
⑸本题是根据具体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先要理解具体字词的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再根据
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找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参考译文】
(一)译文: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像飞过去一样快。
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
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胜而归。
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
记功木兰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
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木兰)。
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门梳妆打扮起来。
小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
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
出门去见同营的伙伴,伙伴们都非常惊讶: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
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着跑时,怎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二)译文:
木兰抱着织机的梭子叹着气,究竟是为了谁这么愁苦呢?想要听她说所忧愁的事情,她感激地强颜述说:老父隶属于兵籍,必须服兵役,但是他体力已经逐日衰减,怎么经得起万里征程呢?虽然有儿子但是年纪尚小(不能够替父服役)。
北地的风沙足以淹没战马的马蹄,凛冽的北风足以撕裂人的皮肤。
老父本来就有病了,身体虚弱,依赖什么来照顾自己呢?木兰决定替代父亲去服役,喂饱了马后着上戎装踏上行程。
换掉了华丽的闺阁衣裳,洗净了铅华的妆饰。
纵马赶赴军营,豪壮地提携着宝剑。
早晨停马在雪山之下,傍晚借宿在青海湖的旁边。
夜晚三更突袭了燕地部族的胡虏,抓住了于阗的酋长。
将军(应是木兰)得胜荣归,士卒返回故乡。
父母看到木兰归家,高兴到了极点反而突然生出悲哀之情。
木兰能够顺承父母的脸色,脱下戎装整理丝簧。
昔日是烈士豪雄,如今却变成了娇美的女子的容貌。
亲戚们举着酒杯来祝贺木兰的父母,(木兰的父母)到如今才知道生女儿原来同生儿子一样。
门外都曾是木兰的旧部士兵,一起出生入死十几年。
本来结下了兄弟的情谊,誓死共同战斗终不改变。
今天看到木兰,声音虽然相同,但容貌已经改变了。
木兰的旧部士兵惊慌得不敢上前,他们徒自叹着气而已。
世上哪有这样的臣子,能有木兰这样的气节情操,忠孝两全,千古的英名哪里能够泯灭?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
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吾亦无他,唯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
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
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解释下面句中的词语。
①公亦以此自矜矜:________
②康肃笑而遣之遣:________
③夫没者岂苟然哉苟:________
④见舟而畏之畏: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3)断句,请用斜线标出。
(限断三处)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
(4)【甲】【乙】两文都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1)夸耀;打发;随意、随便;畏惧
(2)①(卖油翁)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对此微微点点头。
②(南方人)天天与水为伴,十五岁就学会了潜水的方法。
(3)故北方之勇者 / 问于没人 / 而求其所以没 / 以其言试之河
(4)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熟能生巧。
【解析】【分析】(1)本题要注意“遣”解释为“打发”。
(2)本题要注意“但(只是)”“颔(点头)”“得(学会)”等的翻译。
(3)这句话意思是“所以北方的勇士,向会潜水的人请教,追求他们之所以能够潜水的本领,根据会潜水的人的话,到河里去试”,据此可断句为:故北方之勇者 / 问于没人 / 而求其所以没 / 以其言试之河。
(4)这类题型,先要读懂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写作背景等去把握文章的主题。
【甲】文卖油翁因为倒油的技术娴熟而得到陈康肃的尊重;【乙】文写了南方人潜水的本领高强,北方人也来学习。
因此,通过分析可知,两文都告诉人们的道理是: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
故答案为:⑴① 夸耀;② 打发;③ 随意、随便;④ 畏惧。
⑵①(卖油翁)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对此微微点点头。
②(南方人)天天与水为伴,十五岁就学会了潜水的方法。
⑶故北方之勇者 / 问于没人 / 而求其所以没 / 以其言试之河
⑷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熟能生巧。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